柏林危机
柏林危机(Berlin Crisis)是美苏冷战期间发生在德国柏林(Berlin)的三次重要历史事件,包括1948年至1949年的第一次柏林危机,又称柏林封锁(Berlin Blockade)、1958年至1959年的第二次柏林危机(Berlin Crisis of 1958–1959)和1961年的第三次柏林危机(Berlin Crisis of 196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柏林作为德国首都,根据《波茨坦协定》(Potsdam Agreement)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由美国、英国和法国控制西部区域(简称:西柏林,英语:West Berlin),而苏联控制东部区域(简称:东柏林,英语:East Berlin)。为了使德国实现统一,苏联在东柏林强制建立了德国统一社会党(Socialist Unity Party of Germany,SED),并开始阻碍四个占领区的行政工作。另一方面,在美苏冷战期间,美国采取遏制政策限制苏联在德国的影响力,加剧了柏林的紧张局势。此外,为了支持经济的重建,英国、美国和法国将占领区合并为“三区”(Trizone),并签署了《伦敦债务协定》( Agreement on German External Debts),引发了苏联的不满。
在1948年至1949年的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苏联试图切断柏林西部地区与西方盟国的联系,对西柏林进行了封锁。作为回应,西方国家启动了大规模的柏林空运(Berlin Airlift)行动,通过空中运输向柏林运送必需品,最终导致苏联意识到封锁无法达到预期目的,从而解除了对柏林的封锁。在1958年至1959年的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要求西方国家在六个月内撤出柏林,在与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的会谈后撤销了最后通牒。在1961年的第三次柏林西部地区危机期间,赫鲁晓夫再次发出苏联的最后通牒,要求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签订单独和平条约,并建造了围绕西柏林的柏林墙(英语:Berlin Wall,德语:Berliner Mauer),同时封闭了封闭东西柏林边界。此举引发了美国和苏联在东西柏林边界的军事对峙,之后赫鲁晓夫在与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的通话中同意结束对峙。
柏林危机不仅加深了欧洲国家对苏联构成威胁的看法,促使葡萄牙、冰岛、意大利、丹麦和挪威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英语: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缩写:NATO),还造成了德国与美国关系的恶化。德国建立了柏林空运纪念碑(Berlin Airlift Monument)和柏林墙纪念馆(Berlin Wall Memorial)以纪念柏林危机。
事件背景
德国领土分裂
波茨坦协议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盟国在波茨坦会议上就战后欧洲的命运达成了《波茨坦协定》(Potsdam Agreement)。该协议要求将战败的德国分为四个临时占领区,每个区域由四个占领盟国之一控制: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再次确认了雅尔塔会议早先制定的原则)。作为盟国管制理事会(Allied Control Council)的所在地,柏林虽然完全位于苏联控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GDR)境内160公里处,但也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这些区域大致位于盟军当时所在的柏林位置。美国、英国和法国控制了柏林的西部区域(西柏林,West Berlin),而苏联控制了柏林的东部区域(东柏林,East Berlin)。
苏联对东柏林区域的控制
在苏联控制的东柏林区域,苏联当局强制合并了德国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Germany)和德国社会民主党(Social Democratic Party of Germany,SPD),形成了德国统一社会党(Socialist Unity Party of Germany,SED)。尽管苏联声称德国统一社会党(SED)不会采取马克思列宁主义或苏联的方向,但苏联军事管理部门同时压制了所有其他政治活动。大量德国工厂、设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被转移到苏联。1945年6月,约瑟夫·斯大林在会议中向德国共产党领导人透露,他打算逐渐削弱英国在其占领区的影响力,从而为德国在苏联的领导下实现共产主义统一铺平道路。
另一方面,苏联限制了柏林的铁路通行(每天只允许十列火车通过),并且拒绝增加更多路线。此外,苏联只允许汉堡市(Hamburg)、比克堡(Bückeburg)和法兰克福(Frankfurt)这三条航线通往柏林。1946年,苏联停止从德国东部向西方运送农产品。作为回应,美国指挥官卢修斯·克莱(Lucius D. Clay)停止从德国西部向苏联运送拆卸的工业产品。苏联随后开始了一场反对美国政策的公关运动,并开始阻碍四个占领区的行政工作。
严酷的待遇、被迫移民、政治压迫导致了德国人对苏联的强烈敌对情绪。1946年的柏林选举(1946 Berlin state election)产生了大规模的反共抗议投票,特别是在柏林西部地区,柏林市民在选举中压倒性地支持非共产党成员进入市政府。
美苏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和苏联成为了世界强国,随着轴心国的失败,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竞争加剧,最终导致了美苏冷战的爆发。这场冷战伴随着间谍活动、共产主义的传播战争和核武器的积累,构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威胁。美国曾希望在战后世界中实现持久和平,但与苏联的紧张关系使这一愿景变得复杂。苏联领导人积极寻求扩大其全球影响力,尤其是在德国战败后试图在欧洲扩张共产主义。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中一再宣称自己在欧洲的统治地位。1946年,随着铁幕的降临,苏联控制了欧洲的大片领土。
到了1947年,美国采取遏制政策限制苏联的全球影响力,这成为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政府的核心外交政策。杜鲁门主义承诺对受苏联威胁的国家提供支持,这一政策导致美国参与了朝鲜、越南等冷战冲突。在美苏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政府努力安插间谍,进行政策破坏和情报收集。苏联的间谍活动最初集中在窃取核武器发展信息。在美国三位一体核试验成功后,苏联迅速发展自己的核技术,并在1949年试验了自己的核弹。克劳斯·富赫斯(Klaus Fuchs)等关键苏联间谍在曼哈顿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冷战还促进了美苏两国间的其他军事和技术竞赛。美国通过“纸牌行动”(Operation Paperclip)招募德国科学家,加强了在军事和技术领域的优势。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成立,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之间的军事联盟,共同防御任何外部攻击。核武器的积累防止了美苏冷战转变为热战,这两个超级大国都持有足以相互摧毁的核武器。虽然冷战期间出现了多次危机,但两大超级大国之间没有发生全面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与冷战相关的冲突造成了巨大的军事损失,并影响了全球多个地区的权力平衡。
西欧经济重建
美国和苏联对德国统一的前景存在分歧,美国担心统一的德国可能会落入苏联的控制之下。为了支持西欧国家经济的重建,美国认为需要德国的帮助。因此,为了更好地协调英国和美国占领区的经济,这两个区域于1947年1月1日合并成“双区”(Bizone)。在1948年8月1日法国加入后,该区域被重新命名为“三区”(Trizone)。
1948年上半年,英国、美国和法国的政府代表以及比荷卢联盟(Benelux)在伦敦举行了两次会议(伦敦六国会议),讨论了德国的未来,期间签署了《伦敦债务协定》(London Agreement on German External Debts),旨在减少德国的偿还金额(50%),并对其债务进行延期30年。1948年1月下旬,作为对伦敦六国会议的回应,苏联对柏林实施了封锁,停止英国和美国的火车前往柏林,并要求检查乘客身份。在伦敦六国会议的结果出台后,苏联代表团在盟国管制理事会(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的会议上提出了对伦敦六国会议决定的异议,最终导致了苏联代表团的退出。
第一次柏林危机
起因
四月危机
1948年3月25日,苏联发布了一项命令,限制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德国的占领区与柏林之间的西方军事和客运交通。这一限制措施于4月1日生效,规定未经苏联指挥官许可,任何货物不得通过铁路离开柏林,并规定每列火车和卡车都要接受苏联当局的搜查。在此背景下,美国军队将领卢修斯·克莱(Lucius Clay)于4月2日发布命令,停止所有军用列车,并将军需物资通过空中运输,这一行动被称为“小型空运”(Little Lift)。
这一时间段内,苏联开始侵犯领空,对进出西柏林的航班进行骚扰。在4月5日发生的加托夫空难(Gatow Air Disaster)加剧了苏联与其他盟国之间的紧张关系。4月9日,苏联要求美国军事人员撤出东部地区维护通信设备,以防止使用导航信标标记航线。4月10日,苏联放宽了对盟军军事列车的限制,但在接下来的75天里仍不时中断铁路和公路交通。20日,苏联要求所有在进入苏联地区之前必须获得许可。与此同时,美国继续通过货机为其驻军提供物资,每天约20次航班,一直维持到6月。
货币改革
为了建立经济稳定的西德,西方国家需要对20世纪20年代后引入的不稳定的德国帝国马克(Reichsmark)货币进行改革。而苏联通过过度印刷导致帝国马克(Reichsmark)贬值,进一步加剧了经济问题。在这一时期,德国人纷纷采用香烟作为实际货币或用于易货交换。苏联反对西方对货币改革的计划,并将新货币视为不合理的单方面决策。
1948年5月,苏联预计其他国家将在非苏联地区引入新货币,苏联指示其军队在柏林的苏联区引入自己的新货币,并仅允许使用苏联货币。6月18日,美国、英国和法国宣布将在6月21日引入德国马克(Deutsche Mark)。尽管苏联拒绝德国马克(Deutsche Mark)在柏林作为法定货币使用,盟军已经将2.5亿德国马克(Deutsche Mark)运送到柏林,并很快成为柏林四个占领区的标准货币。
经过
封锁开始
在1948年6月18日宣布新的德国马克(Deutsche Mark)后的次日,苏联卫兵停止了所有开往柏林的客运列车和高速公路上的交通,延迟西方和德国的货运,并要求所有水上运输获得特别许可才可通行。6月21日,德国马克(Deutsche Mark)推出当天,苏联军队拦截并遣返了一列美国的军事补给列车。紧接着的6月22日,苏联宣布在其控制区引入东德马克(East German Mark)。同一天,苏联通过广播、报纸和扩音器发起了针对英国、美国和法国的大规模宣传运动,并在城市外举行了军事演习,随之而来的是关于苏联军队可能占领柏林的谣言。
6月24日,苏联切断了非苏联区与柏林之间的陆路和水路连接,并停止了进出柏林的所有铁路和驳船交通。作为回应,西方实施了反封锁,切断了进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所有铁路交通。这一反封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对东德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煤炭和钢铁运输的中断,严重阻碍了苏联区的工业发展。到了6月25日,苏联停止了对柏林非苏联区平民的食物供应。尽管柏林到西方区域的汽车交通被允许,但由于声称“桥梁维修”,交通需要绕行23公里(14英里)到渡轮口。此外,苏联还切断了柏林依赖的电力,利用其在苏联区的发电厂控制权。从非苏联区到柏林的地面交通完全被封锁,只留下航空通道。
封锁之下,柏林的处境变得越发艰难。当时,柏林西部地区估计只有36天的食物和45天的煤炭储备。由于战后军队规模的削减,西方的军队在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而苏联拥有庞大的军力。尽管西方国家曾计划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但由于能携带原子弹的轰炸机无法及时到达等原因,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空运计划
1945年11月30日,盟国书面同意设立三条宽20英里的空中航道,以确保自由通往柏林。与坦克和卡车部队不同,苏联无法将货运飞机视为军事威胁。在1948年4月的“小型空运”(Little Lift)期间,英国已计算出支持整个城市所需的资源。根据1948年7月每日最低1,990千卡的口粮标准,美国军政府设定了每日所需的总补给量,包括食物和燃料,总计每天需运送超过5,000吨物资。当时仅剩的两个C-47运输机(Douglas C-47 Skytrain)面临巨大挑战。英国皇家空军预计每天仅能提供约400吨补给。
初期补给量远不足所需,但随着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新飞机加入,增强了补给能力。美国克莱将军(General Clay)向柏林市长候选人恩斯特·罗伊特(Ernst Reuter)及其助手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表达了空运的意向,罗伊特保证柏林人将支持此行动。英美两国立即开始联合空运行动,美国的行动被称为“维生作战”(Operation Vittles),英国的行动被称为“平原行动”(Operation Plainfare)。此外,英国请求加拿大提供飞机和机组人员,但被加拿大拒绝,理由是该行动可能导致战争。
1948年6月25日,克莱将军(General Clay)下令启动“维生作战”(Operation Vittles)。次日,32架C-47飞机起飞前往柏林,运送了80吨货物,包括牛奶、面粉和药品。英国也在6月28日开始了他们的空运行动,预计持续三周。随后,大量的C-54飞机到达,莱茵-美因空军基地(Rhein-Main Air Base)成为了专门的C-54运输枢纽,而威斯巴登(Wiesbaden)保留了C-54和C-47的混合机型。飞机沿美国空中航道向东北方向飞往滕珀尔霍夫机场(Tempelhof Airport),完成任务后沿英国空中航道向西返回。到达英国控制区后,飞机转向南方返回基地。
英国采用了类似的系统,飞机从汉堡地区的几个机场出发,沿第二条空中航道向东南飞往位于英国区的加托夫机场(RAF Gatow),然后沿中央航道返回。为节约时间,一些航班选择空投如煤炭等物资,而不在柏林着陆。7月6日,“约克”(Yorks)和“道格拉斯”(Dakotas)型飞机得到了“桑德兰水上飞机”(Short Sunderland)的支持。这些飞机从汉堡附近的芬肯韦德(Finkenwerder)出发,沿易北河(Elbe)飞往加托夫附近的哈弗尔河(Havel river),它们的耐腐蚀机身可以运送烘焙粉和其他盐类物品进入柏林。
空运改革
1948年6月28日,威廉·H·特纳少将到达威斯巴登,接管了空运行动。他重组了空运作战,并与勒梅将军达成协议,共同成立了联合空运任务部队(Combined Air Lift Task Force,CALTF),从10月中旬开始统一指挥美国空军在欧洲司令部(USAFE)和英国皇家空军(RAF)的空运行动。军事航空运输服务(MATS)部署了8个C-54中队至威斯巴登和莱茵-美因空军基地(Rhein-Main Air Base),以增强运力。8月13日,特纳飞往柏林,授予保罗·O·莱金斯(Paul O. Lykins)中尉奖励,以表彰其在空运中的贡献。但当天,柏林上空恶劣天气导致三起C-54飞机事故,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造成了空中和地面的混乱,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五”(黑色 Friday)。
为提高运输效率,特纳制定了新规则:始终实施仪器飞行规则(Instrument Flight Rules,IFR),并将运输中的C-47飞机替换为C-54或更大型飞机,优化装卸效率。他还创新性地配备了移动小吃车(Snack bar),为机组人员提供食物,缩短飞机的周转时间。此外,特纳调整了飞机的“阶梯”分离方式,设为每三分钟和500英尺的间隔,并实施了严格的维护检查以及缩短了班次时间,进一步提高效率。他在联合空运任务部队(CALTF)中建立了一个单一控制点,统一控制所有进入柏林的空中运动。此外,柏林当地居民也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卸货和修复跑道的工作,有效提高了运输操作的效率。
到1948年8月底,柏林空运改革取得显著成功,每日飞行运输量超过1500次,运送超过4500吨货物。从1949年1月起,225架C-54专门用于空运,供应量提升到每天5000吨,确保了柏林物资的持续供应。
苏联的回应
随着空运行动的改革,西方国家成功通过空运不间断地供应西柏林。从1948年8月1日起,苏联开始向进入东柏林并登记配给卡的人提供免费食物,至8月4日,约22,000名柏林居民领取了配给票(Ration stamp)。随后有超过100,000名西柏林居民在东柏林接受苏联的供应。尽管如此,一些西柏林居民拒绝了苏联的食物援助。
在整个空运期间,苏联和德国共产党对柏林西部地区居民进行了持续的心理战,通过广播宣称柏林全城属于苏联,并预测西方占领国将放弃柏林。苏联还迫使民主选举产生的市政府在苏联区的市政厅内开展工作。空运初期,苏联通过飞机紧急接近并阻碍降落伞,以及夜间使用探照灯晃眼飞行员等方法骚扰盟军飞机。美国空军欧洲司令部报告了733起骚扰事件,包括高射炮和空对空射击等。到1948年秋,非共产党多数的大柏林市议会无法在苏联区的市政厅参加会议。在受德国统一社会党(SED)控制的警察袖手旁观下,共产党领导的民众多次闯入市政厅,威胁非共产党成员。
9月9日,约50万人在英国区的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聚集,表达对空运的支持。柏林市议会(Abgeordnetenhaus of Berlin)随后决定在柏林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的食堂举行会议,遭到德国统一社会党(SED)成员的抵制,称其为“”裂选举”(Divisive 选举)。1948年11月30日,德国统一社会党(SED)在东柏林的大都会剧院(Metropol)召集议会成员和活动家举行了一次会议,宣布成立由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西柏林议会随后用《柏林宪法》(Verfassung von Berlin)取代了柏林的临时宪法,这一宪法从1950年10月1日起生效,仅适用于西柏林。此后,柏林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市政府。
1948年冬季至1949年春季
在柏林空运行动的初期阶段,最初估计该城市每天需要4000至5000吨物资供应。但随着空运行动超出预期并持续至寒冷的秋季,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的食品需求保持在约1500吨,但由于需要额外的煤炭来供暖,每天所需运输的总货物量增加到了6000吨。为了应对这一需求,空运系统必须大规模扩展。尽管英国投入了更大型的汉德利·佩奇·黑斯廷斯(Handley Page Hastings)飞机,但维护整个机队成为了一个严峻挑战。为了增强运输能力,美国空军转而雇佣了大量前德国空军地勤人员。
柏林西部地区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足够的跑道供飞机降落。滕珀尔霍夫(Tempelhof)有两条跑道,加托夫(Gatow)有一条,但这些跑道都不能承受C-54飞机的载重。为解决这一问题,1948年7月至9月间,在滕珀尔霍夫建造了一条6,000英尺长的沥青跑道。完成后,原有的辅助跑道也在9月至10月间从马斯顿垫(Marston Mat)升级为沥青。同时,英国人也在加托夫进行了类似的升级计划,并增建了一条使用混凝土的第二条跑道。法国空军(French Air and Space Force)当时参与了越南抗法战争(First Indochina War),因此只能派遣少量法国制造的Ju 52运输机(Junkers Ju 52)来支援,但由于体积小且速度慢,帮助有限。然而,法国同意在其占领区的泰格尔湖畔(Lake Tegel)建造一个全新、更大的机场。法国军事工程师带领德国建筑队伍,在90天内完成了机场建设。由于重型设备难以空运,泰格尔的第二条跑道主要是手工建造的。
随着航班数量增加,为了改善空中交通管制,新开发的地面控制进近雷达系统(Ground-controlled approach,GCA)被运往欧洲,在滕珀尔霍夫和位于西德英国区的法斯贝格(Fassberg)进行了安装。这确保了全天候空运的可行性。1948年11月和12月,由于柏林经历了异常长时间的大雾,空运行动遭遇了巨大挑战。11月20日,42架飞往柏林的飞机中只有一架成功降落。一度,柏林西部地区仅剩下一周的煤炭供应。但随着天气好转,1949年1月至3月,空运总共运送了超过171,000吨、152,000吨和196,223吨物资。
封锁结束
在柏林封锁的初期,西方国家对整个东欧集团实施了出口禁运,特别是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经济造成了严重阻碍。这一禁运对苏联的影响超过了空运给西方集团带来的成本,促使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意识到继续封锁是徒劳的。1949年4月15日,俄通社-塔斯社(ITAR-TASS)报导了苏联愿意解除封锁。第二天,美国国务院宣布“封锁结束的道路似乎已经清晰”。不久之后,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四方开始进行认真的谈判,并最终在西方的条件下达成了协议。5月4日,盟国宣布将在八天后结束封锁。
1949年5月12日午夜一分,苏联对柏林西部地区的封锁正式解除。随后,一支英国车队立刻驶入柏林,第一列来自西德的火车于凌晨5:32到达。同日,庆祝封锁结束的大型集会举行。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在5月3日宣布克莱将军(General Clay)退休,他在柏林受到了11,000名美国士兵和数十架飞机的致敬。返回美国后,克莱在纽约市接受了盛大游行的欢迎,并受邀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还被哈里·S·杜鲁门总统授予了勋章。
尽管封锁已解除,但为了建立足够的物资储备,柏林空运供应仍然持续了一段时间。为了确保柏林有充足的物资储备,一旦达到了足够的储备量,便取消了夜间和周末的空运航班。到1949年7月24日,已经积累了足够三个月使用的物资,以保证在必要时能够迅速重新启动空运。1949年8月18日,206中队的飞行中尉罗伊·马瑟(Flt Lt Roy Mather DFC AFC)及其机组成员完成了封锁期间第404次飞往文斯托夫(Wunstorf)的飞行,创下了飞行员在封锁期间的最高飞行次数纪录。柏林空运最终在1949年9月30日正式结束,历时十五个月。
结果与影响
参与柏林空运飞行员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南非。在柏林空运行动期间,美国空军运送了1,783,573吨物资,而英国皇家空军运送了541,937吨,总计达2,326,406吨,其中近三分之二为煤炭。整个行动共计进行了278,228次飞行。澳洲皇家空军也参与了这次行动,在2,062次飞行中运送了7,968吨货物和6,964名乘客。在此过程中,C-47运输机和C-54飞机总共飞行了超过148,000,000公里。在空运的高峰期,每三十秒就有一架飞机抵达柏林西部地区。
据记录,此次行动共造成 101 人死亡,其中包括40名英国人和31名美国人,多数是由于非飞行事故造成。一名澳大利亚皇家空军成员在服属于英国皇家空军第27中队期间,在吕贝克(Lübeck)的飞机坠毁中丧生。
空运的费用由美国、英国和西方占领区的德国当局共同承担。估计费用范围从约2.24亿美元到超过5亿美元不等(相当于现在的27.6亿到61.5亿美元)。
苏联实施的柏林封锁违反了伦敦六国会议达成的协议和1948年的政变,这促使西方领导人认识到他们必须迅速采取果断措施,以加强苏联未占领的德国部分。为此,、英国和法国当局同意用三国高级专员取代他们在占领区的军事行政管理,并在三国占领法令框架内运作。此外,封锁还促使这些区域的德国政治家不顾的反对支持建立西德国家。1949年,德国被分为(简称:东德,英语:East Germany,德语: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缩写: )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英语:West Germany,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缩写:BRD)。封锁还加强了许多欧洲人对苏联构成威胁的看法,促使、、意大利、和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拒绝重返柏林盟军控制委员会,导致上建立的四国占领权威失效。
在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美国政府为了确立联邦德国并坚守的立场,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抗苏联的姿态,预示了未来西德与美国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国际环境发生新的变化,对柏林和德国问题产生了影响。以为首的一些政府官员和学者主张美苏缓和,建议成立以德国为基础的“中立区”。这些主张使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开始对美国产生不信任。阿登纳担心这种主张会成为一个新的“波茨坦”,威胁到联邦德国的生存和德国的未来统一。因此,在每次与四国相关的会议前,阿登纳都会主动与美国接触,表达西德的立场,并寻求美国的支持。1955年的四国首脑会议上,美国和德国协调一致,依然将德国问题与欧洲安全问题联系在一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在德国问题上的态度越来越远离联邦德国的立场。
20世纪50年代末,柏林西部地区市中心的滕珀尔霍夫机场(Tempelhof Airport)的跑道已无法容纳新一代喷气式飞机,于是泰格尔机场(Tegel)被发展成西柏林的主要机场。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舍讷费尔德机场(Schönefeld)设有通过柏林墙和共产主义防御工事的西方公民通行点。2007年,泰格尔机场与在勃兰登堡州重建的柏林-舍讷费尔德国际机场并肩运营。随着这两个机场的发展,滕珀尔霍夫机场于2008年10月关闭,而加托夫机场成为德国联邦国防军历史博物馆、柏林-加托夫机场和住房开发的所在地。2020年10月,舍讷费尔德扩建为更大的柏林勃兰登堡机场,使泰格尔机场也基本变得多余。
第二次柏林危机
起因
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美国军队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对苏联的核打击计划,扩大了核打击的规模,认为只有通过极大的“心理震撼”才能促使苏联投降。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规划在一个月内对苏联的70个城市和工业中心投掷133枚原子弹。柏林封锁结束后,美国相信核威胁在柏林危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有效地阻止了苏联对西方空运行动的干涉,并最终促使苏联解除了对柏林的封锁。他们认为,苏联领导层已经意识到美国可能会使用核武器,这一认识显著提升了美国的威慑力。
1949年美国的核垄断地位被打破后,美国政府并未放弃对苏联的核打击计划。美国政府成立的专门小组对对苏政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包括强硬对抗苏联的几种方案。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2号文件明确指出,美国会像使用其他武器一样考虑使用核武器。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提出了一项旨在“消灭一个国家”的基本战争计划,这个计划要求在苏联拥有足够威胁美国的氢弹前,对苏联发动大规模、决定性的先发制人打击。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认识到即使对苏联发动预防性战争,美国也不太可能迅速取得胜利,战争可能会旷日持久,美国本土还可能遭受苏联的报复性打击。因此,美国开始考虑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一旦发现苏联可能采取行动,美国将首先实施核打击。美国政府更加注重核武器对苏联的威慑作用,强调战略核力量的主要作用是阻止核战争或非核战争的发生。
经过
1958年初,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在苏联克里姆林宫成为共产党领导人和总理。赫鲁晓夫对美国在西德美军基地部署核导弹感到不满,并希望通过谈判获取逆转这一威胁的筹码。1958年11月,他宣布给美国、英国和法国六个月时间与两德和苏联签订和平条约。如果未能签署,苏联将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签订和平条约,使东德控制通往柏林西部地区的路线。这一最后通牒在西方盟友中引起异议,他们不愿为此开战。
同时,赫鲁晓夫要求西方国家在六个月内撤出柏林,使其成为一个自由、非军事化的城市。他声称期满后,苏联将把通往西柏林的所有通信线路控制权移交给东德。对此,美国、英国和法国坚决表示要留在西柏林,并维护他们自由进入的合法权利。随着紧张局势升级,美国、英国和法国组建了一个秘密小组“槲树”(LIVE OAK),制定了陆地和空中计划,以确保进出西柏林的道路通畅。
1959年2月,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访问莫斯科,与赫鲁晓夫进行友好会谈,并最终使最后通牒撤销。
结果与影响
1958年,面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美国当局对苏联的主要意图有清晰的认识:阻止西德核武器武装、稳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权、使东德获得外交承认、使德国东部边界合法化、中立化柏林西部地区并最终纳入东德、削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损害美国的信誉。面对苏联的挑衅,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采取了谨慎的应对策略,旨在接受苏联挑战而不表现出战争迹象,同时谈判却不让步。·另一方面,鉴于美苏在欧洲的美苏冷战势力范围已确立,且苏联在核武器和太空领域取得进步,美国也不愿与苏联发生军事冲突。因此,美国逐渐采取了缓和的处理方式,但这导致了美德之间的严重分歧。
1959年5月,苏联撤回了针对柏林的最后通牒,随后四国外交部长们花费了三个月时间进行会谈。尽管他们未能达成任何重大协议,这一过程却为后续的谈判铺平了道路,包括赫鲁晓夫于1959年9月对美国的访问。访问结束时,他和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联合声明,普遍裁军至关重要,而像柏林这样的问题“应该通过谈判和平手段解决,而非武力。”
在美国总统度假地戴维营(Camp David),艾森豪威尔和赫鲁晓夫进行了坦诚的会晤。艾森豪威尔指出,在当时情况下谈论最后通牒是不明智的,因为双方都清楚如果实施最后通牒会有什么后果。赫鲁晓夫回应,他不理解美国人民如何将和平条约视为对和平的威胁。艾森豪威尔承认柏林的情况是“异常的”,并指出“人类事务有时会变得非常复杂。”赫鲁晓夫则对在柏林问题上达成协议抱有希望,并同意在1960年5月的巴黎峰会上继续对话。然而,原定解决柏林问题的巴黎峰会因加里·鲍尔斯(Gary Powers)1960年5月1日U-2间谍飞机的失败飞行而被取消。
第三次柏林危机
起因
1945年至1950年,超过150万人从苏联占领的东欧国家移民到西方。这一时期,进入西德相对容易。1950年至1953年,申请政治庇护的东欧人(主要是德国人)在西德的人数分别为197,000人、165,000人、182,000人和331,000人。这股移民潮在知识分子、工程师和高技能工人中尤为显著。对于苏联来说,这种人才流失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在1950年代初,苏联对其卫星国家实施了移民限制制度。1953年,两德之间的内德国边境被关闭。到1955年,苏联将柏林的民间通行控制权移交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柏林的边界由于由四个占领国共同管理,比其他边界更易于通行。因此,柏林成为东德人前往西方的主要通道。柏林边界本质上是一个东欧集团公民仍可逃离的“漏洞”。到1961年,逃离东德的人数占东德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尤以专业人士——工程师、技术人员、医生、教师、律师和熟练工人的流失最为严重。由于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严重损害了东德的政治信誉和经济可行性,因此关闭由苏联强加的东西柏林边界变得迫切和必要。
经过
柏林最后通牒
在1961年6月4日的维也纳峰会(Congress of Vienna)上,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与苏联总理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会面时,赫鲁晓夫再次发出苏联的最后通牒,要求与东德签订单独和平条约,从而结束现有的四国协议。这次,他设定了1961年12月31日为最后期限。对此,美国、英国和法国回应称,任何单方面的条约都不会影响他们在柏林西部地区的责任和权利。
在柏林地位问题的对峙日益加剧之际,肯尼迪在与赫鲁晓夫的维也纳峰会谈判中削弱了自己的谈判立场。他在谈判中基本上表达了美国对柏林永久分裂的默认态度,这使得他后来更坚决的公开声明在苏联眼中的信誉受损。约翰·肯尼迪采纳了灵活的政策方针,并对迪恩·艾奇逊(Dean Acheson)等强硬派的观点作出了一定的让步。美国将其在柏林政策中的三个主要利益仅与城市的西部联系起来,包括西柏林的西方军队存在、西部区域的安全和可行性,以及西方对这些区域的访问权。
随着柏林问题的对峙升级,肯尼迪于7月25日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CBS电视台发表了一次电视讲话,这次讲话在美国全国播出。他重申美国不寻求战争,并承认了“苏联对中东欧安全的关切”。他表示愿意重新开始谈判,但同时宣布将向国会申请额外32.5亿美元军事开支,主要用于常规武器,并计划扩大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规模,同时增加征兵人数并召回预备役部队。
柏林墙计划
1961年,为了阻止民众前往西方,德国统一社会党(SED)第一书记兼国务院主席,同时也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最高决策者瓦尔特·乌布利希(Walter Ulbricht)说服苏联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来阻止这种人员流动。这一措施与美国、英国和法国要求允许各区域间自由旅行的措施相矛盾。东德政府开始积累建筑材料,准备建造柏林墙(Berlin Wall),其中包括足够围绕西柏林156公里(97英里)的铁丝网。为了避免引起怀疑,东德通过多家公司分散采购铁丝网,并将订单分散到西德和英国的多家公司。
1961年6月15日,瓦尔特·乌布利希在国际新闻发布会上声明:“Niemand hat die Absicht, eine Mauer zu errichten”(“没有人打算建造一堵墙”)。这是“Mauer”(墙)一词首次在此背景下被使用。同年8月4日至7日,美国、英国、法国和西德外交部长在巴黎秘密会晤,讨论如何应对苏联在柏林西部地区的行动,并表达了不愿参与战争的态度。克格勃(KGB)几周内向赫鲁晓夫提供了巴黎会谈的情报,显示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Dean Rusk)支持与苏联对话。克格勃(KGB)警告美国正受到联盟其他成员的压力,要求其考虑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经济制裁,并加快在西欧盟友(如西德联邦国防军)的常规和核武器计划。
8月6日,德国统一社会党(SED)内部的情报源向美国军队驻柏林的513军事情报小组提供了建墙的准确日期。8月9日的柏林观察委员会周会上,美军预测了柏林墙的建造。同日截获的德国统一社会党(SED)通信信息显示苏联计划开始阻止东西柏林间的步行交通。
边界封闭
1961年8月12日星期六,东德领导人在东柏林北部森林地区多尔恩塞(Döllnsee)的一处政府宾馆花园派对上,瓦尔特·乌布利希(Walter Ulbricht)签署了封闭东柏林西部地区边界并围绕西柏林建造墙的命令。到了午夜,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境警察、东德军队和苏联军队开始封闭边界;到1961年8月13日星期日早上,通往西柏林的边界已完全被封锁。东德军队和工人开始拆除沿障碍物的街道,使其对大多数车辆不可通行,并在围绕西柏林的156公里及实际分隔西柏林和东柏林的43公里处安装铁丝网和围栏。大约32,000名军人参与了柏林墙的建造,之后边境警察负责守卫和加强墙体。苏联军队的存在旨在阻止西方干预并控制可能的骚乱。
面对柏林西部地区市民及市长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提出的立即行动的要求,肯尼迪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相反,他在8月19日派遣副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和1948-49年柏林空运的英雄卢修斯·克莱(Lucius Clay)前往西柏林。他们的访问成功安抚了当地居民,并象征性地展示了美国对该城市的支持。8月20日,又有1,500名美国军队士兵抵达西柏林。
为应对苏联封锁通往柏林的行动,约翰·肯尼迪于1961年8月30日下令14.8万名美国空军国民警卫队(Air National Guard)和预备役部队进入现役状态。10月,更多的空军国民警卫队部队被动员,216架战术战斗机在“Stair Step”行动中飞往欧洲,这是美国空军国民警卫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喷气机部署。大多数动员起来的空军国民警卫队员留在了美国,而一些人则在欧洲接受了常规作战的再培训。
军事对峙
1961年10月25日,美国军队指挥官沃森将军(General Watson)对东柏林警察试图控制美军通行的行为感到愤怒,并向国务院通报了此事。他指责苏联指挥官索洛维耶夫上校(Colonel Solovyev)及其部队在和平谈判期间未能避免扰乱行动,并要求苏联当局立即采取措施纠正这一情况。对此,索洛维耶夫回应称,美国试图派遣武装士兵穿过检查点并在边境保持坦克是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规定的“公然挑衅”。他强调,只有在守卫无法立即确认其国籍的情况下,美国军队才会被拦截,并认为要求过境者出示身份证明是合理的控制。
两天后,美国外交官赫姆辛(Hemsing)驾驶外交车辆接近柏林分区边界。克莱将军随即派遣十辆搭载步兵的吉普车护送赫姆辛穿过柏林西部地区,并部署了十辆装有推土机铲板的M-48坦克靠近查理检查点(Checkpoint Charlie),而33辆苏联T-54坦克紧随其后开到勃兰登堡门。弗恩·派克中尉(Vern Pike)和坦克驾驶员萨姆·麦卡特(Sam McCart)是首批发现苏联坦克的人。派克趁士兵暂时离开坦克时爬进其中一辆,并带回了一份红军报纸证明这些坦克属于苏联。
苏联33辆坦克中的10辆继续前进至弗里德里希大街,并在苏联一侧的边界停下,距离检查点仅50至100米。同时,美国军队坦克也向检查点移动,并在边界的美国一侧停下,与苏联坦克保持相同距离。从10月27日下午5点到28日上午约11点,双方部队处于对峙状态。根据常规命令,两组坦克都装载了实弹。在此期间,美国驻西柏林部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NATO)以及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SAC)均提高了警戒级别。
对峙结束
在美国和苏联的对峙中,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Dean Rusk)向美军驻柏林指挥官卢修斯·克莱(Lucius Clay)将军转达说:"我们早已决定,柏林不是一个需要坚决诉诸武力来保护和维持的重要利益所在。”而克莱深信,让美国坦克使用推土机支架推倒部分隔离墙,可以在不引起苏联军事回应的情况下结束危机,对美国及其盟国更有利。
1961年10月27日,通过苏联格鲁乌(Russian Federation,GRU)间谍格奥尔基·博尔沙科夫(Georgi Bolshakov)作为主要沟通渠道,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同意通过撤回坦克来降低紧张局势。苏联检查点直接与苏联军队高级指挥部的阿纳托利·格里布科夫(General Anatoly Gribkov)联络,格里布科夫又与赫鲁晓夫通电话。美国检查点有一名军警官员通过电话与驻柏林的美军使团总部联系,后者又与白宫保持沟通。约翰·肯尼迪提议,如果苏联先撤回他们的坦克,他将来在柏林问题上采取宽容态度。苏联同意了此提议。随后一辆苏联坦克首先向后移动了大约5米,一辆美国坦克也效仿。坦克们逐一撤退,美苏军事对峙结束。
结果与影响
第三次柏林危机于终导致美苏在欧洲的对抗走向缓和,但美德双方关系却变得紧张,分歧愈发明显。美国政府对阿登纳政府长期奉行的僵硬的哈尔斯坦主义政策感到不满,认为德国在柏林问题上缺乏军事介入,将西柏林问题视为四大国的事务,与德国无关。此外,在处理柏林墙的问题上,德国政策缺乏合作。这些分歧使得美德在柏林危机期间的争执变得更加激烈。1961年柏林危机后,德美关系进入新阶段,美国的做法加深了阿登纳对美国的反感,导致他执政后期与美国的摩擦日益增多。
签署《柏林四强协定》
在1970年代初,苏联为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寻求对欧洲现状的承认,实施了缓和政策。特别是为了改善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并解决柏林问题,苏联提出了举行谈判的建议。西方国家接受了这一提议,双方于1970年3月6日开始了谈判。经过一系列讨论,各方最终于1971年9月3日签署了《柏林四强协定》(Four Power Agreement on Berlin),该协定于1972年6月3日正式生效。
《柏林四强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重申美国、英国、法国对柏林西部地区所拥有的“权利和责任”;确保西方国家的平民和货物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西柏林通道进行过境;“维持和发展”西柏林与德国之间的“联系”,同时明确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也不受其管辖;允许西柏林居民出于人道、家庭、宗教和商业等理由或以旅行者的身份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并允许联邦德国代表西柏林的利益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这一协定有效地缓和了美苏冷战期间柏林的紧张局势。
柏林墙的倒塌
1989年11月9日晚,柏林墙开始陆续被拆除,工程持续了数周。民众自称为“围墙啄木鸟”(Mauerspechte),使用各种工具从墙上剥下砖块作为纪念,或是打出大洞,创造了多个非正式的过境点。当晚,电视台转播了民众自行拆除围墙的场面,包括波茨坦广场、格林尼克桥和伯瑙尔大街等历史地点。人群在这些成为历史的过境点两侧排起长队,等待数小时,为推倒围墙的推土机加油。围墙的警卫仍然存在,但警备力度有所减少,新的过境点维持了一段时间。最初,东德边防军计划修复被“围墙啄木鸟”造成的破损,但最终放弃了这一尝试,警卫变得更加宽松,对越来越多的拆毁和“未经授权”的过境行为持容忍态度。
1989年12月22日,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被打开。当天,西德总理赫尔穆特·科尔穿过勃兰登堡门,与东德总理汉斯·莫德罗会面。从12月23日起,西德人和柏林西部地区人可以免签证前往东德。在此之前,西德人前往东德和东柏林必须提前数天或数周申请签证,并且若计划停留,每天还必须强制兑换至少25德国马克,这些限制性条件阻止了自由前往。因此,从11月9日至12月23日,东德的旅行规定实际上比西德更为宽松。
1990年6月13日,东德边防军开始拆除围墙,首先是伯瑙尔大街及米特区的部分。从那时起,拆除工作在普伦茨劳贝格、海利根及全市各地进行,一直持续到1990年12月。据估计,拆除工作产生了约170万吨建筑瓦砾。博恩霍尔默大街的拆除工作因修建铁路而提前进行。整个拆除过程动用了300名东德士兵,1990年10月3日之后又增加了联邦国防军的600名先驱。工程人员使用了175辆卡车、65辆起重机和13辆推土机。柏林墙切断的每一条连接东西柏林的道路都被重修,并于1990年8月1日重新开放。在柏林,总共有184公里的墙壁、154公里的边界围栏、154公里的信号系统和87公里的壕沟被拆除,仅保留了6处地点作为纪念。各个军事单位拆除了柏林-勃兰登堡的边界墙,并于1991年11月完成了这项工作。具有艺术价值的彩绘墙段在1990年在柏林和蒙特卡洛进行了拍卖。
1990年7月1日,东德正式采用西德货币,因此“法律上”的边境管控被撤销,尽管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德国内部的边界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1992年,拆墙工作正式完成。
事件影响
柏林危机的结束为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促成了受华沙条约和苏联约束的中东欧国家的解放。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成十五个独立共和国。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1991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解体引发了长达十年的战争,最终波黑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科索沃、黑山、北马其顿(原马其顿)、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等国成为独立国家。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欧盟正式由1992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建立,该条约为共同货币和共同防御安全政策奠定了基础;而2007年的《里斯本条约》(Treaty of Lisbon)则创建了欧盟的当前结构。根据这些条约,欧盟的二十七个成员国同意合并主权,并将多项决策权委托给欧盟。这包括创建了一个无护照区域,即申根区,以及确立了人员、货物、服务和资本的四大自由流动。
德国在统一后将首都从波恩迁回前东德的柏林,预示着欧盟向东扩张。德国由此从欧洲边缘转移到中心,增强了中东欧国家在欧盟机构中的地位。柏林危机结束后,德国在欧洲的角色重新引起关注,一些西方领导人担心德国统一可能再次使其成为欧洲的主导力量。尽管统一初期的增长缓慢,但劳动市场改革和制造业的繁荣迅速使德国成为欧洲经济强国。在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的领导下,德国在欧洲事务中的领导作用加强。另一方面,默克尔坚持实施严格的紧缩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作为欧盟救助的条件,引起了许多经济困难国家的不满。2015年,默克尔允许超过一百万来自非洲和中东的难民进入德国,激发了欧洲范围内关于移民政策的长期辩论。
后世纪念
柏林空运纪念碑
位于柏林前滕珀尔霍夫机场(Tempelhof Airport)的柏林空运纪念碑(Berlin Airlift Monument),纪念了轰炸机向西柏林运送食物和补给的历史。
柏林墙纪念馆
柏林墙纪念馆(Berlin Wall Memorial)是柏林市中心的一个历史地点,用以纪念德国的分裂。展示了柏林墙的建造如何破坏了城市空间和人们的生活轨迹,以及如何将家庭和朋友分离。
参考资料
The Berlin Crisis, 1958–1961.Office of the Historian.2023-11-30
Berlin blockade.Britannica.2023-11-30
Berlin crisis of 1961.Britannica.2023-11-30
Cold Conflict.The National WWII Museum.2023-12-08
Berlin Crisis.GlobalSecurity.org.2023-11-30
A Brief History of the Berlin Crisis of 1961.National Declassification Center.2023-11-30
Airlift Memorial.VISIT BRTLIN.2023-11-30
Gedenkstätte Berliner Mauer.berliner-mauer.mobi.2023-11-30
Benelux.Britannica.2023-11-29
Von den Londoner Empfehlungen zum Grundgesetz.bdb.2023-11-29
ACCIDENT DETAILS.PlaneCrashInfo.2023-11-20
Accident.Aviation Safety Network.2023-11-20
Berlin 1948–1949 A Divided City.stmartin.edu.2023-11-29
The Berlin Airlift.spiritoffreedom.org.2023-11-29
Air Commodore R N Waite.rafweb.org.2023-11-29
Operation Vittles.amcmuseum.org.2023-11-29
Operation Pelican: The Australian Air Force in the Berlin Airlift.airforce.gov.2023-11-29
IFR.ansperformance.eu.2023-11-29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ct (2013).Government of India.2023-11-30
The Reunion, The Berlin Airlift.bbc.2023-11-30
The Berlin Airlift.pbs.org.2023-11-30
To Save a City: The Berlin Airlift, 1948–1949.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2023-11-30
Marston Mat.airandspaceforces.2023-11-30
history of flight.Britannica.2023-11-30
Fifty years ago, a massive airlift into Berlin showed the Soviets that a post-WWII blockade would not work.C.V. Glines.2023-11-30
ITAR-TASS.Britannica.2023-11-30
Milestones: 1945–1952.Office of the Historian.2023-11-30
Statement by the President Upon Releasing General Clay Following the Agreement to Lift the Berlin Blockade.The American Oresidency Project.2023-11-30
A Record in the Berlin Airlift.Rob Mather.2023-11-30
Germany remembers Berlin airlift on 60th anniversary.New York Times.2023-11-30
Berlin Airlift: Logistics, Humanitarian Aid, and Strategic Success.Wayback Machine.2023-11-30
RAAF Participation in Berlin Airlift 1948–49 – Operation Pelican.airforce.gov.2023-11-30
The Berlin Airlift.The German Way&More.2023-11-30
Berlin Airlift.Royal Air Force Museum.2023-11-30
How Much Is That in Real Money? A Historical Price Index for Use as a Deflator of Money Values in the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Addenda et Corrigenda.McCusker, J. J.2023-11-30
Occupation of Germany, including the Berlin air lift, cost the UK taxpayer £35 million in 1948.Econommic Weekly.2023-11-30
East Germany.New Word Encyclodedia.2023-11-30
West Germany.New World Encyclopedia.2023-11-30
An Era Ends with Closing of Berlin Airport.Spiegel Online.2023-11-30
核武器与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的政策.北京大学.2023-11-30
Code Name - LIVE OAK.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2023-11-30
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1958–1960,VolumeX,Part1,EasternEuropeRegion;SovietUnion;Cyprus.Office of the Historian.2023-11-30
Radio and Television Report to the American People on the Berlin Crisis, July 25, 1961.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2023-11-30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KGB.Britannica.2023-11-30
Spy vs. Spy: The KGB vs. the CIA.videofact.2023-11-30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1–1963, Volume XIV, Berlin Crisis, 1961–1962.Office of the Historian.2023-11-30
Foreign Relations, 1961-1963, Volume XIV, Berlin Crisis, 1961-1962.U.S.Department of State.2023-11-30
Showdown in Berlin.Air&Space Forces.2023-11-30
Soviet military intelligence organization.Britannica.2023-11-30
[文件名称] 法国、苏联、英国和美国关于柏林的协定(四方协定).worldjpn.2023-08-01
Untangling 5 myths about the Berlin Wall.chicagotribune.2023-08-01
In Photos: 25 years ago today the Berlin Wall fell.thejournal.2023-08-01
After the Berlin Wall: Europe’s Struggle to Overcome Its Divisions.cfr.org.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