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清真寺

清真寺

清真寺(阿拉伯语:Masjid)是伊斯兰教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是教徒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的宗教场所,直译作“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场所,又称为礼拜寺,在中国称之为清真寺。清真寺广泛分布于阿拉伯半岛北非欧洲及中国等地区。

622年,穆罕默德在入麦地那城之前,曾在城郊参与修建了第一座清真寺——库巴清真寺,之后穆斯林自发聚到他的住处进行礼拜。随着穆斯林人数的不断增加,第二任伊斯兰教执教人宣布凡开拓一个新领地,便在该地兴建清真寺,而后清真寺在世界范围内兴建。

清真寺具有宗教、教育等多个功能。随着伊斯兰教在各地的传播及发展,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希腊、罗马等多种建筑艺术的影响,总体布局一般是由四周殿堂围成的一个宽敞的方形院落,院中建有礼拜殿、沐浴室、教室、宿舍等设施,其中礼拜殿为最主要的建筑,且均朝向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具有代表性的清真寺包括麦加禁寺、先知寺等。

唐宋时期,许多伊斯兰教徒在中国发展商贸活动,为吸引更多外来穆斯林商人来华经商,中国境内便开始修建清真寺,后于元代普遍建造寺庙。中国现有清真寺3.5万余座,涉及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十个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五省区,其中东关清真大寺、西安清真东大寺、兰州桥门清真寺、新疆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并称为西北四大清真寺。

名称由来

清真寺是阿拉伯语“Masjid”的义译,早期其被称为“jami”,来自于阿拉伯语“jama‘u”,意为“他们聚集”。直到中世纪,“jami”一词与“masjid”才含义相同,指教徒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的礼拜场所,主要分布于阿拉伯半岛北非欧洲及中国等地区。

伊斯兰教于唐朝时期传入我国后被称为“大食教”,同时将伊斯兰教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称为“礼堂”,到宋代时将其称之为“礼拜堂”。

清真一词多是由文人墨客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优美的环境。元朝时期,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奉敕重修陕西长安寺,奏请赐名“清真”,以称颂清净无染的真主。

明清之际,随着汉译伊斯兰著作的大批出现,清真一词广泛被伊斯兰教使用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中国伊斯兰学者王岱舆马注刘智等人的汉译经典著作中,多出现“清真无染,真乃独一”、“真主至清至真”等语句,意为称颂该教所崇拜的真主不拘方位、独一至尊,由此伊斯兰教教徒将自己信奉的宗教称为“清真教”,把伊斯兰教的寺院称为“清真寺”。

历史沿革

初兴时期

清真寺的建造与伊斯兰教的传播紧密相关。伊斯兰教在早期并没有专门的礼拜场所,仅是选择一块洁净之处供教徒叩拜之用。公元622年9月,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时,他的坐骑骆驼停在了城东南3公里处的库巴,随后他便在骆驼停下的地方及周围的空地修建了第一座库巴清真寺。这是由穆罕默德亲自参与建起的世界上第一座简易的清真寺,后称其为先知寺,穆罕默德率众教徒在寺内进行礼拜。先知寺建立初期为民居造型,设施简陋,总面积约为70×60腕尺,内部设施仅有一个院子、一个遮阳棚和一个讲坛。四周的墙用土坯砌成,顶棚由海枣树枝搭放,地面铺沙土。

先知寺建立时,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的房院朝向耶路撒冷,后遵循《伊斯兰教圣经》的启示,宣布将麦加“克尔白”作为礼拜朝向。637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命令将领远征,凡开拓一个新领地,首要任务便是在该地兴建清真寺。637年至675年间,伊斯兰教陆续在伊拉克巴士拉建营地清真寺、在埃及弗斯塔特(今开罗)建立了阿穆尔清真寺,以及在突尼斯的凯鲁万城建奥格巴清真寺等。由于军事需要,此时清真寺带有营地特征,即是军事办公地,也可以作为礼拜的地方。因此,此时的清真寺只是在沿用民居的造型基础上将尺寸扩大,但结构仍旧单一,一般采用等间距的柱子在正方形的区域上整齐排列。

鼎盛时期

倭马亚王朝时期(公元661年—750年),阿拉伯人在建都大马士革后,由于目睹了古希腊、罗马人遗留下的具有异族风情的建筑遗产,于是阿卜杜·马立克哈里发在执政时大肆建设该时期的清真寺。此时清真寺的建造更加注重装饰及造型,倭马亚王朝不仅增添了米哈拉卜(带有装饰的拱形圣)和宣礼塔,同时寺内由马赛克琉璃点缀装饰。

阿拔斯王朝时期(公元750年—1258年),埃及亚历山大城及周围地区已建有一万多座清真寺,因此该时期也被称为清真寺建筑的鼎盛时期。阿拔斯王朝吸收了早期基督教堂式样,将整体布局建造为矩形结构,中心为矩形院落,院内有多个石柱或砖柱支撑着一个平坦的木屋顶,柱子将大厅纵向分为三或五部分,中厅比侧厅高,利用高差开高侧窗采光。历经了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伊斯兰教,由政府拨巨资在多处修建寺院,使清真寺得以遍布亚洲、非洲及欧洲各地。据统计,891年仅巴格达地区就有清真寺3万多座。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公元1258年—1852年)所修建的清真寺数量众多且广泛散布,例如阿亚索菲亚清真寺、苏丹清真寺等著名清真寺均为该时期所建。奥斯曼帝国攻入伊斯坦布尔市后,摧毁了拜占庭时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将其内设更换为弯月、讲经台、壁龛等,并改名为阿亚索菲亚清真寺。而苏丹清真寺则是结合了古典奥斯曼、哥特式等多种风格,寺庙有四个大拱门,被置于四根柱子上,同时外墙有密集的石雕工艺,以蓝色为主的手绘装饰加上金色的镀金,延伸到整个清真寺的内部。

传入中国

由于陆地及海上交通的不断发展,许多伊斯兰教教徒来到中国发展商贸以及传教。唐朝皇帝为满足留居长安教徒的宗教生活需要,便为他们建了一座清真寺,此时建筑风格、形式完全移植阿拉伯式建筑。到了元代,清真寺设立较为普遍,多数寺庙在此时进行创建、扩建,例如清净寺、云南昆明大南门的清真寺等。同时寺庙在建筑形式、风格上也发生了变化,开始转向中原地区传统式建筑。清真寺的窑殿顶的圆拱顶处大多使用“砖砌斗拱”的做法,通常被称为“无梁殿”,同时大拱门门柱上采用雀替等中国传统建筑技艺。

明清时期是中国化清真寺建筑发展的成熟阶段,大殿采用了“和玺彩绘”“和玺彩绘”等官式建筑彩绘形式作为装饰,院落内大量的使用了砖雕、木雕、石雕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常用形式,同时在讲经堂、书房、庭院的墙壁或楹柱上分布较多的楹联匾额。

近代由于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较明清时更为丰富的建筑样式,呈现为传统中式清真寺建筑、阿拉伯式清真寺及中西融合式清真寺三种类型。传统中式清真寺建筑以东西向轴为中轴对称,总平面为多进的三或四合院形式,同时使用了斗拱、山墙等装饰,例如大理洱源县三枚村清真寺。阿拉伯式清真寺受到了当地欧式建筑影响,在部分建筑构造上出现了常见的罗马拱券、线脚等装饰。而中西融合式清真寺则融合了两者整体风格和建筑装饰。

建筑布局

早期的清真寺为周围有廊的露天大院,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清真寺的建筑风格虽然受到罗马、中亚印度等建筑艺术的影响,但在总体布局上各地的清真寺均统一,为有柱廊、尖塔、圆顶、礼拜大厅等,并有附属建筑群的整体格局。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穆斯林人口的增多,清真寺在空间规划上具有一定的规模,通常会预留广阔的广场用地,同时在选址上大都选择在当地人口较为稠密的地方,可以容纳相当多的人一起礼拜。

清真寺内的主要建筑包含礼拜殿、讲堂、水亭等附属建筑。一般在四周设立围墙,在朝向圣地的方向设立米哈拉卜,讲堂位于“米哈拉卜”的右侧,与后墙相连。而后由此墙向院内搭建较大的柱厅作为礼拜殿,在其两侧的墙壁上搭建较小的柱廊。礼拜殿的对面设立主入口,从而在院落中心形成一个庭院。由于伊斯兰教讲究清洁,因此清真寺一般会在内院或入口出设置水亭,用以清洗身体。

重要构成

礼拜殿

寺庙中以礼拜殿为主体,统一规定朝向为克尔白。礼拜大殿一般由卷棚、礼拜殿和后窑殿组成。卷棚为教民进大殿朝拜前的脱鞋之处,礼拜殿是大殿的主要组成部分,殿内铺有毡垫供教民礼拜。后窑殿是圣皂所在之处,即教民朝拜方向的标志。

宣礼塔

宣礼塔专门用来宣礼或观新月,宣礼员会在宣礼塔上向教民进行高声召唤,通常会念一段召祷词且重复多遍,为使声音传播的更远,所以设置为高塔状。宣礼塔造型多样,可用砖结构、木结构,也可用混合结构,有圆柱形、正方形、方锥形等,塔内设有螺旋阶梯。或与清真寺的大门合建,亦或在礼拜殿的四角等。

米哈拉卜

米哈拉卜为带有装饰的拱形圣龛,位于礼拜殿伸出的后墙上,也是礼拜的朝向。早期的先知寺中并未设置米哈拉卜,而是以墙上的一组石头来替代。后重建先知寺时,在墙中建造了米哈拉卜。

明巴尔

明巴尔为一个阶梯形的讲经台,通常较少使用,作为一种象征,一般位于“米哈拉卜”的右侧,与后墙相连。多数的伊斯兰国家中,明巴尔的建造具有自身特色。比如伊朗的讲经台较矮,而土耳其为了突出优雅性,一般高度不低于10米。

净体区

伊斯兰教要求在作礼拜前必须洗手、漱口,然后净身。因此每个清真寺都有净体设施,即供礼拜者清洗的喷泉水亭,以便不断供应新鲜清洁的水,有的清真寺不仅在内院设置水亭,在入口处也设置水亭,从而强调一个人需要进行洗礼后才能进入圣殿。

建筑特色

寺庙特点

伊斯兰文化中对装饰有严格的规定,根据伊斯兰教教义,穆斯林反对除真主以外的一切偶像崇拜,因此在礼拜殿内不设偶像,仅以殿后的圣龛为礼拜的对象。同时穆斯林不提倡艺术家通过艺术来创造人物、动物等形象,因而清真寺的装饰采用了大量以非人物、动物造型为主体的图案,其主题包括书法铭文、花草树木图案、抽象几何图案等。这些装饰图案将艺术化的植物造型与几何图形揉为一体,以纵横交错的线条为主,通常与阿拉伯文字、书法艺术相融合,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阿拉伯伊斯兰教“花叶饰艺术”。

装饰特征

清真寺建筑的内部装饰丰富多彩,一般是用彩色大理石贴面来装饰,在墙面上用砖的横竖、斜直、凹凸等变化,砌出各种几何图案;或者用琉璃砖镶嵌在穹顶、鼓座、塔身、墙面等表面,从而形成璀璨绚丽的艺术效果,部分清真寺使用石膏塑造出富有伊斯兰风格的灰泥浮雕、石雕等。同时,清真寺内有大量的几何图形和花卉图案的彩绘,一般在色彩上会大量使用大面积的蓝、白、绿色等颜色,从而来表达对于自然的尊重与敬畏。

寺庙种类

阿拉伯风格清真寺

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筑常使用植物、几何图案进行装饰,同时用阿拉伯书法艺术来表现《伊斯兰教圣经》内容,作为烘托、美化主体建筑的作用。寺庙多以线条为主体,通过线条变化来制造布局严谨的气氛,色调大多是用蓝色、黑色做对比,相对比其他种类的清真寺更加具有东方装饰风格的特征,整体风格更为古朴典雅。建筑物以礼拜堂、教经堂、门楼为主体,常见的阿拉伯式清真寺为新疆艾提尔清真寺、麦地那清真寺等。

波斯风格清真寺

波斯风格的清真寺与其他种类的清真寺相区别的地方在于其通常将旧建筑改建为清真寺。伊斯兰教传入伊朗后,将部分诸如穹隆大厅、礼拜庙宇等旧建筑改作清真寺的中枢正厅,同时将长桶型穹隆组成拱门。建筑内部主要是以木柱和四边形或圆柱形砖柱作为支撑,并将灰泥涂在大多数墙壁和柱子上。墙壁大多用灰泥装饰成各种几何图案、花草和古兰经文,看起来富丽堂皇。常见的波斯风格的清真寺为伊本·图伦清真寺等。

奥斯曼土耳其风格清真寺

奥斯曼帝国时期,开罗的工匠和建筑师将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元素与奥斯曼建筑进行了融合,使从而呈现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最为明显的特色就是奥斯曼风格的宣礼塔和内部装饰。其内部装饰开始大量使用的陶瓷是明显的土耳其风格,开罗的很多公共水池就使用陶瓷作为小块镶板、外立面以及配水室墙面的装饰。1347年马穆鲁克时期建造的安奎沙克清真寺,在1651年被翻修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蓝色瓷砖,并铺设土耳其样式蓝色繁花地砖。常见的奥斯曼土耳其风格的清真寺为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等。

中国传统风格清真寺

中国传统清真寺较为明显的特色是结合了古典院落布局形制,通常构成轴线纵深串联四合院形式。受穆斯林朝拜方位要求,主轴多为东西走向,以礼拜殿为中心,坐西朝东,规划整个建筑群,构成西向为尊的庭院形制,布局以一进、多进院落居多,强调中轴对称,串联每个院落厅、门楼、牌坊等。

中国的清真寺结合了传统建筑技术,创造了中国化的清真寺建筑。其结构和外形多呈传统的殿宇式(即重檐或单檐起脊勾连搭式结构),并配有四合院或三合院,院落内大量的使用了砖雕、木雕、石雕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常用形式,同时在讲经堂、书房、庭院的墙壁或楹柱上分布较多的楹联匾额。常见的中国传统风格的清真寺为广州怀圣寺、陕西清真大寺等。

代表寺庙

麦加禁寺

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禁寺是阿拉伯半岛上较为典型的清真寺建筑,位于麦地那市中心,其建筑风格庄严、肃穆。该寺庙建于穆圣传教时期,后经扩建增修了廊檐建筑和宣礼塔。大殿内空间开阔,截至2012年,总建筑面积一百万平方米,可容纳180万人同时礼拜,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寺。

寺内回廊顶部的弧形造型和拱门、梁柱等艺术风格继承了传统的阿拉伯建筑特质,巨型圆柱用汉白玉饰面,殿外装有百余把巨大的遮阳挡雨伞。麦加禁寺一共有64个大门,主门两侧各建有一座高92米的尖塔。寺中心为克尔白,罩着黑色帷幔,上绣金色的古兰经文。

欧格白清真寺

欧格白清真寺是较为典型的北非清真寺建筑,位于突尼斯中部的凯鲁万城。该寺建造于公元680~695年,后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是马格里布地区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寺院长150米,宽80米,院墙高4米。院内使用大理石铺地,三面有拱形长廊,共有柱石300根。四方形的三层梯式尖塔达35米,是该城的最高建筑物。

寺庙外形似一座大城堡,四角设有岗楼,礼拜大殿正门入口处为圆顶,大厅四壁嵌有花卉、鸟纲图案的彩色瓷砖。木制讲坛是用280多块印度杉木嵌板建成,上面雕刻着花鸟、谷物等,诵经壁龛由浮雕和镂空雕的大理石组成。大殿内可容3000人,殿外大院及走廊可容5000人同时礼拜。同时欧格白清真寺由于受到波斯和欧洲风格的影响,其尖塔呈方形,较厚实。

科尔多瓦清真寺

后倭马亚王朝建立后,修建了科尔多瓦清真寺,该寺位于西班牙古城科尔多瓦,在经历修缮和扩建后成为欧洲最大的伊斯兰建筑。这座清真寺位于基督教堂的遗址上,其尖塔模仿叙利亚建筑风格,为方形。清真寺房顶共用1293根柱子支撑,其照明是用基督教堂中的铜钟为材料制成的铜吊灯。同时该寺将基督教传统和伊斯兰教进行融合,打造出马掌形的弓架结构和圆顶特征。

中国的清真寺建筑

怀圣寺

广州怀圣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与泉州市的麒麟寺、杭州市凤凰寺扬州市仙鹤寺并称为中国沿海伊斯兰教四大古寺。该寺占地面积2966平方米,是广州市规模最大的清真寺。整体布局为矩形结构,具有唐代群体建筑风貌,寺庙坐北朝南,为庭廊楼檐式布局。主轴线上包括三道门、看月楼、礼拜堂和经厅。看月楼于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形似古城门的重檐斗拱形制,墙体材料为红砂岩。礼拜殿位于庭院与看月楼的中轴线上,是一座带斗拱的钢筋混凝土仿古现代建筑,殿内可同时容纳三百人做礼拜。光塔位于怀圣寺西南角,为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塔整体为纯白的圆筒形,八角形塔顶。

善义堂清真寺

善义堂清真寺位于河南省鼓楼区鸽市街,现有大门、廊房、南北讲堂及礼拜大殿等清代建筑,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于清同治十三年建造,后因慈禧题词而得名。善义堂清真寺坐西朝东,东西长70.42米,南北宽29.58米,占地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属于中国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布局。

该寺由大门、廊房、南北讲堂及礼拜大殿等建筑共同组成。大门及廊坊均为砖木结构建筑,礼拜大殿为寺庙的主体建筑,外墙相连,屋顶用天沟相接,室内前后相通为其显著特点。南北讲堂为长方形,两讲堂西端都有圆拱券门,通向礼拜大殿券门之上。屋面为青灰色砖瓦,正脊用镂空砖材雕刻,同时设有“亘古” “以来”砖雕匾额,以此寓意善义堂清真寺的悠久历史。

艾提尕尔清真寺

艾提尕尔清真寺位于喀什市中心的艾提尕尔广场西侧,始建于公元1442(回历846)年左右,是新疆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中国清真寺,占地面积25.22亩,于1962年被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由寺门塔楼、庭园、经堂和礼拜殿四大部分组成,寺门塔楼装饰着镀金园钉、漆天蓝色的寺门,宽4.3米,高达4.7米。寺门两侧立着两座各12.5米高的砖砌圆柱,柱顶各有一筒形“召唤楼”,为寺内的买僧(宗教职务)召唤穆斯林们起身祈祷礼拜之用。礼拜殿南北总长140米,东西进深19米。正中为大厅式内殿,东西宽10.5米,南北长36.5米,为主持礼拜仪式和讲经文之处,室内地面铺满纯毛地毯。内殿南北两侧为外殿,由140根高达7米的绿色雕花木柱成网格状排列,两墙侧壁间设有上尖下方的神龛,外殿可供上千人跪拜祈祷之用。

主要功能

宗教功能

清真寺具有传教、进行宗教教育的功能。礼拜是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包括每日5次礼拜,每周1次聚礼,每年2次会礼。每日5次礼拜可以在任何一清洁处所进行,而每星期五的聚礼和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的两次会礼则必须在清真寺内举行。此外,阿术拉日 (伊历1月10日) 、登宵节 (伊历7月27日) 、法蒂玛忌日 (伊历6月5日) 等节日也均是在清真寺里举行,聚礼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节日, 但也通常被视作伊斯兰国家的一种民俗。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教徒沐浴洁身的场所。按伊斯兰教的规定,他们需要在每天举行宗教仪式前净面, 洗两手、两足称为“小净”, 房事和遗精后必须沐浴, 称为“大净”。

由于部分清真寺都为墓地相连,比如寺中有墓或陵园中建寺等,在节日或亡人祭日, 人们通常要到寺里请伊玛目上殿,从而为亡人念经祈祷。

教育功能

对于因经济困窘、战乱等原因导致无法上学的伊斯兰教教徒, 可以在清真寺里免费听课,学习初级的宗教、语言、文学等知识,接受一定的教育。为了培养从事宗教活动的专门人才, 一些较大规模的清真寺会设有学校和图书馆, 使教徒到清真寺学校进行学习。

经济功能

伊斯兰教律规定每个教徒在解决温饱的情况下,如果个人余款达到满贯就需抽取一定的税金用于伊斯兰教事业、公益事业等,即天课的收缴,因此清真寺也是伊斯兰教的经济中心。

外交功能

清真寺不仅是伊斯兰教教徒的礼拜场所,也曾作为先知接待阿拉伯各部落使团的外交平台。公元631年,随着伊斯兰教在麦地那的不断传播,阿拉伯半岛塞基夫、也门阿曼等各部落派遣使团前往麦地那,宣布皈依伊斯兰或缔结和约。

娱乐功能

清真寺均设有广阔的院落,可以在此进行合法的娱乐活动,比如体育锻炼等。据《布哈里圣训实录》记载,先知及其妻子曾站在清真寺观看孩子们在寺内玩耍矛枪。此外,清真寺里也可以作为宣布婚约、举行婚礼的场所,是伊斯兰教教徒娱乐集会的重要场地。

价值与影响

艺术价值

清真寺建筑吸收了希腊、罗马、中国及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以伊斯兰特征为框架, 经过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建筑体系。通常清真寺外形采用上圆下方的形状,表现了穆斯林对世界“天圆地方”的看法,殿内以多彩的花纹和几何图案以及《伊斯兰教圣经》经文书法进行装饰,表现出装饰及书法等艺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清真寺及殿内的装饰反映了当时建筑美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为美学家研究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建筑美学等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文化价值

伊斯兰教从宗教信仰发展为宗教文化,清真寺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许多伊斯兰大家、著名学者都接受过清真寺的教育。在寺庙中可以学习诸如《古兰经》、圣训、文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发展个人的创造精神和适应能力,还学习了文化、政治、群体意识等。清真寺作为经训教育之地,是文化变迁的产物,人们从愚昧走向文明,清真寺经训教育的实践功效是明显的。清真寺自建立至今,对伊斯兰教社会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精神价值和作用,作为教众最重要的聚集地,它是有形的文化。

社会价值

伊斯兰教注重个人与社会同步发展,强调群体性和集体权利,反对个人主义;同时强调个人尊严和价值,提出生存权利、平等权利和义务。伊斯兰教之所以注重群体性,与恶劣的生活环境和谋生的艰辛密切相关,因此造就了民族合力的过程,而清真寺恰好起到了凝聚作用。穆斯林每天去清真寺重视的是集体精神,在清真寺内个人融入到集体活动中,体现了个人与集体不可分割的关系。《伊斯兰教圣经》认为集体礼拜的价值胜过个人做礼拜的数十倍,因此清真寺的社会价值显而易见,对穆斯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寺庙保护

保护现状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文化载体,清真寺文化遗产文化内涵丰富,并形成了其特有的建筑体系与艺术风格。中国在对于清真寺建筑的保护方面已经予以了重视,政府也加大了对于伊斯兰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包括对清真寺文化遗产登记造册保护、保护古清真寺建筑、维修或修旧如旧等。

但是,由于城市建设以及建筑自身更新等问题,仍有部分地区留存着具有一定保护和利用价值但没有能够得到更多重视的清真寺,其未能进入到各地区建筑保护名录中,导致这些清真寺建筑基本处在闲置和废弃状态中,存在木构腐朽严重、墙体开裂下沉等问题,缺乏有效管理和维护,影响了清真寺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保护策略

挖掘历史资料作为修复的标准:因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客观条件有许多不同,清真寺建筑的保护与修复需要尽量对受保护建筑的历史资料进行挖掘,来寻找清真寺最为有价值且尽量多的建筑历史信息,从而作为最终修复的参照标准。

保证历史建筑原真性作为指导:在实施更新过程时,应该尽可能保留历史建筑原有建筑构件或建筑形制的理念,以减少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对原有建筑风格及历史韵味的改变,保证历史建筑的原真性。

修复措施

保持原状,部分修复:针对于文物建筑保留完整程度较高,只存在部分损坏的情况,不会对建筑原状进行修改,仅对原有破损建筑进行部分修复。

部分修复,大量重建:针对于因自然、人为灾害导致的文物建筑被大量破坏,保留完成程度较低的情况,对部分代表性建筑进行修复,重建后恢复为完整的文物建筑格局。

相关文化

阿拉伯书法历史悠久,书体繁多。随着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比如毛笔体阿拉伯文书法、榜体阿拉伯文书法等。同时北京地区的清真寺内含有各种各样的阿拉伯文匾,例如北京东四清真寺珍藏的元朝延佑五年手抄本《伊斯兰教圣经》一部,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罕见珍品”,寺内同时珍藏着明清时期的白地蓝字阿文“清真言”瓷牌。

1963年上映的电影《007之俄罗斯之恋》在伊斯坦布尔市进行拍摄,演员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 )以划船穿过大教堂蓄水池而闻名,被观众认为是这部电影难忘的场景之一,圣索菲亚大清真寺也称为了这部电影的焦点。

2009年,马跃编写的小说《清真寺边的那些事儿》出版,收录了50余篇与清真寺和回族人民专访的内容,涵盖了宗教、文化、历史、建筑以及人情世故。

参考资料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两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沙特阿拉伯王国大使馆.2023-08-18

中国宗教概况.中国政府网.2023-08-18

【青海】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中国宗教学术网.2023-08-30

伊斯坦布尔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Pertevniyal Valide Sultan清真寺.土耳其驻华大使馆.2023-08-18

大同清真大寺: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艺术.澎湃.2023-08-18

伊拉克将重建摩苏尔努里清真寺.央视网.2023-09-05

在土耳其取景的8部电影,值得一看.百家号.2023-08-31

清真寺边的那些事儿.豆瓣读书.202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