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العبّاسيّون,Abbasid Dynasty,750年-1258年),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因旗帜尚黑而被古代史籍称为“黑衣大食”,欧洲人称之为“东萨拉森帝国”。
阿拔斯王室出身于伊斯兰教穆罕默德的哈希姆家族,746年,哈希姆家族的后裔阿布·阿拔斯·萨法赫(Abu'l-'Abbas al-Saffah)起兵叛乱,并于750年1月建立阿拔斯王朝,后于同年2月26日在扎布河(the river Zab)灭亡倭马亚王朝。751年阿拔斯王朝军队在罗斯一战中击败唐朝军队,夺取了对中亚锡尔河地区的控制权,762年,第二任哈里发(Caliph,君主)曼苏尔(al-Mansur)在底格里斯河畔营建新都巴格达(Baghdad),他统治期间专注于内部改革,大力赞助农业和科学,王朝总体和平发展。后阿拔斯王朝在哈伦·拉希德(Harun al-Rashid)时代和马蒙(al-Ma'mun)时代达到鼎盛,巴格达在哈伦·拉希德的统治下蓬勃发展,成为当时最辉煌的城市,此外他还赞助文学艺术和科学事业。813年,马蒙在王朝内战中击败哈伦·拉希德的长子阿明(al-Amīn),成功登上哈里发之位,并在统治期间创建天文台和综合学术机构智慧馆,大力提倡翻译外国典籍,开启军事奴隶制,王朝进入“黄金时代”。马蒙死后,阿拔斯王朝的政权开始腐化,国家经历了十年的“萨迈拉(Samarra)无政府状态”内乱。自9世纪中叶以后,突厥将领逐渐掌握军权,任意废黜和拥立哈里发,王朝内部政变频仍,各地叛乱和起义不断。从10世纪中叶到12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先后被布依德人和塞尔柱帝国控制。直到1258年被元朝的孛儿只斤·旭烈兀(Hülegü)灭亡,立国508年。
阿拔斯王朝的鼎盛时期,疆域西起非洲西北的摩洛哥、东达印度、北至中亚地区黑海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地区、南至撒哈拉沙漠。此外阿拔斯王朝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哈里发的权力高度集中且实行神权统治,地方上实施行省制度;军队分为常备军和志愿军,而且实行军事奴隶制;农业灌溉发达,造纸业、瓷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繁荣,巴格达等地的商业贸易兴盛,而且流通狄尔汗(Dirham)银币和第纳尔(Dinar)金币;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多样,包括《一千零一夜》《卡里来和笛木乃》等;王朝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通过前期的翻译运动使得阿拉伯语的适用范围拓宽;绘画、建筑、音乐和书法等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民族政策较为开放平和,伊斯兰教及伊斯兰法哲学持续发展,同时与中原地区等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旺盛。
名称来源
阿拔斯王室出身于伊斯兰教穆罕默德的哈希姆家族,阿拔斯王朝的建立者阿布·阿拔斯·萨法赫是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当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建立王朝后,后世就以其王室名称命名其王朝。此外阿拔斯王朝旗帜多为黑色,故中国隶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
历史沿革
建国伊始
阿拔斯革命
约718年始,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哈希姆家族)就着手企图控制阿拉伯帝国。746年,哈希姆家族的后裔阿布·阿拔斯·萨法赫(Abu'l-'Abbas al-Saffah)起兵叛乱,他联合什叶派穆斯林,并利用波斯人阿布·穆斯林(Abu Muslim)在霍拉桑省的力量,同时吸收被倭马亚王朝(Umayyads)视为次等阶级的非阿拉伯穆斯林,攻占了全部的大伊朗地区。
749年10月初(伊斯兰历132年),阿布·阿拔斯·萨法赫率军攻入伊拉克南部的主要城市库法(Kufa)。750年1月,阿布·阿拔斯·萨法赫登位建立阿拔斯王朝,定都于库法并自称赛法拉(Safara,屠夫),后于同年2月26日在扎布河(the river Zab)击败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马尔万二世(Marwan),而马尔万二世于同年8月在逃亡埃及的途中丧生。建国后萨法赫大肆诛杀倭马亚王朝,随后萨法赫镇压了霍拉桑省人民起义。倭马亚家族的幸存者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Abd al-Rahman I)逃往西班牙伊比利半岛,建立后倭马亚王朝并定都科尔瓦多(Córdoba)。
怛罗斯之战
751年7月,为争夺对中亚锡尔河地区的控制权,阿拔斯王朝军队和唐朝军队在怛罗斯之战(Taraz,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首府塔拉兹)河谷展开遭遇战,初期唐军的精锐步兵占据优势,之后由于唐朝联军中的葛逻禄部突厥(阿拉伯帝国史籍中称为卡鲁克人)向阿拔斯王朝倒戈,葛逻禄部和阿拔斯军队夹击唐军,唐军无力支撑而溃不成军,唐军统帅高仙芝和副将李嗣业率领残军杀出。同年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五世率军入侵阿拔斯王朝的边境,并占领狄奥多西奥波利斯(Theodosius,埃尔祖鲁姆)和马拉蒂亚(Meritaine,马拉蒂亚)。
持续发展
754年6月8日,经过短暂的四年统治之后,年仅三十几岁的阿布·阿拔斯·萨法赫死于天花,临终之前他指定他的兄弟阿布·贾法尔·曼苏尔(Abu Ja'far al-Mansur)为继承人,而自己的侄子伊萨·穆萨(Isa Musa)为下一任的继承人。曼苏尔登位初期,他担心将军阿布·穆斯林的威望和权力过高,于是假意邀请阿布·穆斯林商谈事务,并趁其不察之际暗令卫兵将其诛杀。755年,阿布·穆斯林的处决引起霍拉桑省的不满,伊朗克伦家族的桑帕德(Sunpadh)率众反对曼苏尔,并占领尼沙普然、库米斯等城市,但不久被曼苏尔派去的指挥官贾瓦尔·伊本·马拉尔·利吉利(Jawar ibn Maharr al-Liglig)击败。
756年,贾瓦尔不满曼苏尔的贪婪行径,率军反抗哈里发宫廷,曼苏尔命令穆罕默德·伊本·阿沙尔(Mohammad ibn Ashar)向呼罗珊进军,贾瓦尔的军队一退再退,直到762年贾瓦尔被穆罕默德击败并趁机脱逃。762年,曼苏尔的部队平定了麦地那和巴士拉叛乱,同年曼苏尔在底格里斯河畔建立新都巴格达,在核心区域营建新皇宫和宫殿城市Madinat as-Salam(和平之城),巴格达民众包括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和犹太少数民族,并用阿拉伯语交流。曼苏尔统治期间专注于内部改革,大力赞助农业和科学,王朝总体和平发展。
775年10月6日,六十三岁的曼苏尔在去往麦加朝圣的途中去世,他的儿子、哈里发马赫迪(al-Mahdi)即位后延续了其父亲的和平统治政策,期间他镇压了呼罗珊优素福·伊本·易卜拉欣(Yusuf ibn Ibrahim)的叛乱,先后两次与拜占庭帝国的军队作战,并将国境线从叙利亚扩大到亚美尼亚边境,同时对内扩大政府部门的规模,并废除大量针对非阿拉伯人的法律。785年,马赫迪被自己的妃子哈桑娜毒死(一说是从马上摔落而死)。继任的哈里发哈迪(al-Hadi)残酷对待非穆斯林公民,并平定哈里吉特人起义等多次内乱,此外还残忍迫害穆罕默德的后裔赛义德(Sayyid)和什叶派。统治仅一年零两个月后,哈迪于26岁时在巴格达去世。
鼎盛时期
哈伦拉希德时代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在哈伦·拉希德(Harun al-Rashid)时代和马蒙(al-Ma'mun)时代迎来鼎盛时期,在哈伦·拉希德的统治下,巴格达蓬勃发展,成为当时最辉煌的城市。796年,哈伦·拉希德将宫廷迁至幼发拉底河中部的拉卡,又任命哈乃斐派法学家穆罕默德·谢巴尼(Muhammad al-Shaybani)为卡迪(法官),期间多次骑骆驼前往麦加朝圣,同时加强地方城市的执法力度,打击赌博、高利贷和酒类销售等非法活动,哈伦还赞助文学艺术和科学事业,《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原型可能就来自于他的统治时期。军事方面,哈伦·拉希德平定霍拉桑省、哈里吉特人等多次起义,还多次发动对拜占庭帝国的战争。809年3月,哈伦·拉希德在图斯去世。
兄弟内战
哈伦·拉希德的长子阿明(al-Amīn)即位为哈里发后,派遣军队平定叙利亚和巴格达的叛乱起义。811年1月,阿明正式与自己的兄弟马蒙展开内战,他任命阿里·伊本·伊萨(Ali ibn Isa)为呼罗珊总督,同年3月,阿明派遣阿里·伊本·伊萨率军进攻马蒙,但被马蒙的部将塔希尔·本·侯赛因(Tahir bin Husain)击败并诛杀,塔希尔占领了阿瓦士并控制了巴林和阿拉伯帝国部分地区。812年,塔希尔在巴格达的安巴尔门附近扎营并围攻巴格达,次年城破后哈菲佐拉·阿明试图和平谈判,塔希尔勉强同意阿明交出权杖、印章等职务凭证,但阿明在谈判后试图逃脱,被塔希尔抓获并处决。
马蒙时代
马蒙执政后重用波斯贵族掌管军政大权,缓和同什叶派的矛盾,兴修水利和公路,减轻农业税,奖励学术,发展伊斯兰文化,并支持穆尔太齐赖派(AL-Mu'tazilah)的宗教和哲学观点。830年,在首都巴格达创建天文台和综合学术机构智慧馆,并大力提倡翻译外国典籍,使伊斯兰教世界得以初次亲密接触当时的科学、哲学思想,坚持武力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开启了阿拔斯王朝的军事奴隶制。马蒙的政策为其后几位继任者所袭用,这一统治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833年8月9日,玛格丽塔·马蒙死在塔尔索(Tarsus)附近。
逐渐衰落
无政府内乱
马蒙死后,阿拔斯王朝的政权开始腐化,其继任者穆塔西姆(al-Mu'tasim)开始任用突厥族奴隶作卫队,而此卫队于巴格达不孚人望,迫使穆塔西姆必须迁都至底格里斯河上游160千米处的萨马拉。穆塔西姆的下一任哈里发瓦提克(al-Wathiq)是一个诗人,他统治期间国内叛乱四起,政权掌握在大臣手中,后于847年死于水肿。瓦提克的兄弟穆塔瓦基勒(al-Mutawakkil)上位后,实施强硬的统治并最大限度地扩张领土,统治期间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萨迈拉大清真寺。861年12月11日,穆塔瓦基勒被他儿子蒙塔西尔(al-Muntasir)领导的突厥卫队暗杀,此后阿拔斯王朝开启“萨迈拉无政府状态”的内乱时期。
蒙塔西尔担任哈里发后只统治了六个月,他在对拜占庭人的战争过程中去世。自9世纪中叶以后,突厥人逐渐取得权势,突厥将领逐渐掌握军权。突厥军官在蒙塔西尔死后,将其堂兄穆斯塔因(al-Mustaʿīn)推上王位。穆斯塔因甫一上台就在萨迈拉遭遇暴乱,虽然暴乱被军队镇压,但此后其统治期间一直面临不稳定的局势,直到866年10月17日被突厥军官废黜。穆斯塔因的堂弟穆塔兹(al-Mutaz)即位后决定重申哈里发对土耳其军队的权威,但收效甚微,直到869年7月14日,突厥卫士发动宫廷政变并将穆塔兹废黜。
随后突厥人选择穆塔兹的堂弟穆赫塔迪(al-Muhtadi)继任,但穆赫塔迪于870年6月21日被政敌穆萨·伊本·布加(Musa ibn Bugha)谋杀。下一任哈里发穆塔米德(al-Mutamid)结束了“萨迈拉无政府状态”,暂时恢复了国家内部的稳定,但自己实际上是名义统治者,国家的军政大权被他的兄弟穆瓦法克(al-Muwaffaq)控制,后于882年末被穆瓦法克直接囚禁。891年,穆瓦法克去世之后,穆塔米德试图重新掌握大权,但很快就被穆瓦法克的儿子穆塔迪德(al-Mutaḍid)征服,穆塔迪德于次年穆塔米德去世后继任哈里发。
政变频繁
从892年即位到902年去世,穆塔迪德多次亲自发动军事行动,先后收复贾济拉省、图古尔省和吉巴尔省,并迫使东部的萨法尔王朝(The Safar dynasty)和西部的图卢尼德王朝(The Thulonid dynasty)承认哈里发的宗主权。此外他还将首都永久迁回巴格达,并恢复了哈里发对学者和科学家的赞助。902年4月5日,穆塔迪德之子穆克塔菲(al-Muktafī)即位,他沿用前任哈里发的政策,不仅大量修筑宫廷建筑比如泰姬宫和清真寺,还平定了叙利亚沙漠的卡尔马提亚人(Kalmatians)起义,击败埃及和图伦王朝并收复部分地区,但统治末期宫廷官僚机构逐渐膨胀。
908年8月,穆克塔迪尔(al-Muqtadir)即位后阿拔斯王朝的衰落进程加快,他是阿拔斯王朝历史上最年轻的哈里发,但自己长期不理政府事务,同时统治期间政府首脑大臣也频繁更迭,直到932年10月31日被军队总司令穆尼斯·穆扎法尔(Mu'nis al-Muzaffar)发动政变诛杀。之后穆尼斯拥立穆克塔迪尔的兄弟卡希尔(al-Qahir)继任哈里发,卡希尔依靠原宫廷派系的力量对抗穆尼斯和大臣伊本·穆克拉(vizier Ibn Muqla),最终逮捕穆尼斯并将其处决,此外卡希尔还坚定地反对什叶派政策。两年之后伊本·穆克拉在哈里发卫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囚禁卡希尔,直到卡希尔950年去世。
布伊德傀儡
936年4月,伊本·穆克拉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并被解除职务,不久新任哈里发拉迪任命伊本·拉伊克(ibn Ra'iq)担任埃米尔·乌马拉(amir al-umara,“指挥官中的指挥官”),哈里发只保留了对巴格达及其周边地区的控制权。940年,卡希尔之侄、穆克塔迪尔之子穆塔奇(al-Muttaqi)继任,他的统治标志着阿拔斯王朝进入后期阶段,在位期间没有政治建树,最后被土耳其将军图尊废黜并刺瞎双眼。945年,伊朗西部的布伊德王朝入主巴格达,迫使哈里发穆斯塔克菲(al-Mustakfī)授予其“埃米尔·乌马拉”称号,同时哈里发的政治权力也布伊德人剥夺,最终布伊德人于946年将穆斯塔克菲废黜。
10世纪中叶继任的哈里发穆提(al-Mutī)始终是布伊德王朝的傀儡,只保留部分自由和权力,王朝直接统辖的地域只剩巴格达及其周围的一小块地区,之后即位的塔伊(al-Ṭāʾi)是穆提的儿子,统治时期被布伊德的埃米尔(最高统帅)伊兹·道拉(Izz al-Dawla)和阿杜德·道莱(Adud al-Dawla)控制。11世纪初的哈里发卡迪尔(Al-Qadir)虽然没有世俗政治权力,但其依靠宗教领袖的威望,拥护逊尼派伊斯兰教教,在1018年首次将逊尼派教义编入“卡迪里信条”。统治四十年之后的卡迪尔去世后,其子卡伊姆(Al-Qa'im)于1031年继任哈里发,他统治期间塞尔柱帝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塞尔柱入侵
1055年,塞尔柱王朝(Seljuk dynasty)统治者图格里尔(Tughril)率军占领巴格达,迫使卡伊姆授予其“苏丹”称号,卡伊姆完全被塞尔柱人控制。之后卡伊姆的孙子穆克塔迪(al-Muqtadi)、穆克塔迪的儿子穆斯塔日尔(al-Mustazhir)先后登位,穆斯塔日尔统治期间政治上没有重大功绩,但在叙利亚地区却爆发第一次十字军国家,十字军于1099年攻占了耶路撒冷王国,图卢兹的十字军统帅雷蒙德四世(Raymond IV)试图进攻巴格达,并在1101年被阿拔斯军队击退。直到12世纪的中叶,阿拔斯王朝先后有穆斯塔希德(Al-Mustarshid)、拉希德·本·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Al-Rashid)、穆克塔菲(Al-Muqtafi)继任哈里发,期间阿拔斯王朝内部人民起义、教派斗争不断,社会矛盾激化,外部面临十字军的入侵,国家实力已经江河日下。
1136年,穆克塔菲继任为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之后他利用用塞尔柱帝国的内讧来维护自己对巴格达的控制,甚至逐渐将他的统治扩展到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1148年,穆克塔菲成功击退进军巴格达的塞尔柱将军,不久于1152年塞尔柱国王马苏德二世去世后占领瓦西特和希拉。在塞尔柱王位继承斗争中,穆克塔菲支持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的兄弟苏莱曼沙阿,反对马苏德的侄子穆罕默德二世,苏莱曼·沙阿向穆克塔菲承诺不干涉伊拉克地区。1157年,塞尔柱王朝的军队围攻巴格达,穆克塔菲率军抵抗并促使塞尔柱帝国王朝放弃围攻。1160年3月12日,穆克塔菲之子穆斯坦吉德(al-Mustanjid)登位,他继续任命奥恩·阿尔丁·伊本·胡拜拉(Awn al-Din ibn Hubayra)为大臣,此后塞尔柱王朝在阿拔斯王朝宫廷中的影响力最终走向衰落。
1180年,继哈里发穆斯塔迪(al-Mustanjid)退位之后,穆斯坦吉德之侄、哈里发穆斯塔迪之子纳西尔(al-Nasir)登位,纳西尔延续祖父穆克塔菲的政策,力图将哈里发恢复到原来的领导地位,并在军事上征服了伊朗的部分地区。根据历史学家安吉利卡·哈特曼(Angelika Hartmann)的说法,纳西尔是阿拔斯王朝最后一位有作为的哈里发。1194年,花刺子模王朝军队击败美索不达米亚的米迪亚塞尔柱帝国,塞尔柱人在巴格达周边的势力彻底覆灭,阿拔斯王朝彻底摆脱塞尔柱人控制。1217年,花剌子模的国王阿拉·阿丁·穆罕默德征服了从中亚锡尔河至波斯湾的所有土地,他要求纳西尔承认自己的国王之位,但纳西尔拒绝了阿拉·阿丁·穆罕默德的要求,阿拉·阿丁·穆罕默德意图向巴格达进军以废黜纳西尔,最后遭遇风雪而返回。
王朝灭亡
1225年10月5日,阿拔斯王朝的第三十四任哈里发纳西尔去世后,帝国国势仍一路下滑。纳西尔的儿子查希尔(al-Ẓāhir)即位九个月后去世,此时蒙古的成吉思汗已经率军入侵花剌子模。1226年7月10日,穆斯坦西尔一世(al-Mustansir)接替其父亲查希尔之位,他统治期间于1227年建立Mustansiriya伊斯兰学校(目前是Al-Mustansiriya大学的一部分),当时的伊斯兰学校教授许多科目,包括医学、数学、文学、语法和伊斯兰教宗教研究,成为巴格达著名的高级伊斯兰研究中心,同时该时期的的伊斯兰学校也是促进伊斯兰思想传播的主要基地。
1242年12月5日,穆斯坦西尔一世去世后,其子穆斯塔西姆(al-Musta'sim)继任,成为阿拔斯王朝第三十七任哈里发也是末代哈里发。1258年1月29日,成吉思汗之孙孛儿只斤·旭烈兀率军包围巴格达,并在城市周围修建栅栏和壕沟,同时使用攻城器械和投石车攻城。穆斯塔西姆匆忙集结50000 名士兵保卫首都,其中包括穆斯塔西姆领导的20000名骑兵,但由于阿拔斯王朝的军队装备和纪律较差,致使蒙古族的军队逐渐突破防线。穆斯塔西姆等人企图与旭烈兀进行谈判,但遭到了旭烈兀的拒绝。同年2月10日,穆斯塔西姆主动开城投降,后被蒙古人裹在地毯中为马踏死,蒙古人对巴格达展开长达一周的屠杀和破坏,阿拔斯王朝灭亡,立国一共508年。
疆域
阿拔斯王朝建立的75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帝国控制了阿拉伯半岛和美索不达米亚,疆域西起西班牙、北非突尼斯,东至塔什干所在的“中亚河中地区地”,北到叙利亚,直抵托罗鲁斯山脉(Taurus Mountains),南到印度信德地区。曼苏尔统治时大规模扩张领土,吞并了埃及、高加索、中亚等地。在阿拔斯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王朝的地理位置西起非洲西北的摩洛哥、东达印度、北至中亚地区黑海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地区、南至撒哈拉沙漠。阿拔斯王朝的末期,整体的疆域面积连兴盛时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只有两河流域到印度边境的中西亚地区。
政治
政教合一
阿拔斯王朝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哈里发的权力高度集中。哈里发是阿拔斯国家的最高首脑,是阿拔斯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穆斯林的宗教领袖。哈里发推行封建化的神权统治,伊斯兰教教成为哈里发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全国清真寺必须在哈里发登基时举行礼拜为他祈祷,星期五的聚礼日也要为他祝福,此外伊斯兰神学也为哈里发的统治大造舆论。
官僚制度
哈里发之下为“维齐尔”(首相大臣),“维齐尔”是在曼苏尔时代才出现的波斯官职,由哈里发任命并可以秉承哈里发的意志来处理政事,还有权提出各省总督的人选以呈报哈里发批准。“维齐尔”之下分设六个“迪万”(各部),即财政、邮政、司法、警务、商务、农业部,各部有大臣及秘书若干人。此外阿拔斯政府还设有会计检查院、枢密院(掌握文书、敕令)和平反院(“马扎里姆法庭”,即最高法院);为监督与考核各部的政绩又设各部总监,御前总监负责转呈各部总监的考核报告。
行省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方面,阿拔斯朝初期全国分为24个行省(一说9省,后改为5省),各行省总督由维齐尔推荐并由哈里发任命;总督在其管辖区内拥有绝对权力;各行省的年收入除自用外全部上交国库;总督有代表常驻巴格,以便及时听取哈里发的指示;哈里发也经常派遣钦差大臣赴各省巡视,钦差大臣有权参与处理地方政务;哈里发还通过邮政系统来搜集各行省总督的情报,以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司法制度
阿拔斯朝的司法制度受到政治的影响,据英国学者库尔逊描述,“沙里亚法庭从未取得不受政治控制的至上司法权威的地位”。哈里发除在中央设立警察局外,还命令法官主持司法行政工作。首都巴格达的法官是王朝的总法官,法官的职责是实施沙里亚法(伊斯兰教法),地方行省都设有伊斯兰教法学派的法官团来担任审判工作。马赫迪、哈伦·拉希德、马蒙等哈里发基本都控制法官人选,还参与平反院的审判工作,有时教法学者慑于哈里发的干预而谢绝担任法官。
军事
军队是哈里发国家统治的武力支柱,全国军队的总司令被称为“艾米尔”。阿拔斯王朝军队分为常备军和志愿军两部分,常备军由政府按月发放粮饷而雇佣使用,主要组成部分是步兵、骑兵和弓弩队,核心部分是哈里发的卫戍军。禁卫军在阿拔斯王朝初期主要由霍拉桑省人组成,直到哈里发穆塔西姆执政时期,穆塔西姆为抑制呼罗珊人的势力,又招募中亚地区的突厥人组成了一支新的禁卫军;其他的军队叫做志愿军,志愿军是从贝杜因人、农民和城市居民中征集。此外阿拔斯王朝还建立了一支海军。哈里发政府经常保持着一 定数量的兵力,如在马蒙时代(813-833年)仅伊拉克地区的部队就有12.5万人。
军事制度方面,哈里发马蒙和穆塔西姆于9世纪初创建奴隶军队,标志着马穆鲁克制度 (军事奴隶制) 的初步形成,穆阿台绥姆效仿马蒙招募粟特 ( Sogdiana)、 费尔干纳 (Fergana) 和苏对沙那(Ushrusana) 等中亚河中地区地区 (Transoxania,也译 “河外地区”) 的人进入军队。军事训练方面,阿拔斯王朝将边防军分为冬季防队和夏季防队,按季节换防和进攻,实行练兵保土相结合的训练办法,同时还吸收利用发射药以装备军队,并且还组建石油精投掷队,向敌军投掷燃烧物资,为防身帝国军队而穿着放火服装。此外阿拔斯王朝还建立了一个完善情报网,由驿道、驿站和情报人员组成,到12世纪时王朝特别重视信鸽在军事上的运用。
经济
农业
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人继续兴修水利和开垦荒地,将河水引入灌溉主渠再流入分支以形成灌溉网,整个渠道长达数十公里或数百公里,同时还配置了专门维护灌溉网水渠的队伍。其中霍拉桑省和突厥斯坦的部分地区,以开凿坎儿井为主要灌溉方式。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加重了农业的税收,并将“按人定税”的制度改为“按地定税”,即把全国土地分为什一税地和贡税地,耕作什一税地和贡税地的农民,须向地主交纳一半收获的地租,其中谷物和货币各半。此外,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中亚的农作物种类繁盛,据杜环《通典·经行记》记载,从怛逻斯一直到西海的中亚广大地区适宜种植大麦、小麦、稻禾、豌豆、春早,拨汗那 地区盛产葡萄、罗果、哈密大枣、桃、李等,牲畜包括黄牛、普氏野马、水鸭、石鸡等。
手工业
阿拔斯王朝时期手工业继续发展,当时的手工业种类包括纺织业、丝织业和毛织业,中亚河中地区地区的不花剌、撒麻耳干、花剌子模绿洲生产棉布,霍拉桑省地区的尼沙普然、赫拉特、莫夫丝织业发达,而不花剌、石汗那等地盛行毛织业,比如不花剌盛产优质毛毯;丝绸手工业集中在波斯东部的朱尔詹和锡斯坦两省;酿酒业集中在塔里寒、苏对沙那;制毡业集中于花剌子模、白水胡城、塔里寒、胡实健等地。此外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中亚造纸发达,怛罗斯之战的中原地区战俘将造纸的技术传入撒马尔罕,他们教会了撒马尔罕居民用碎布、亚麻或大麻屑造纸,8世纪之后阿拔斯王朝的巴格达等城市都建立了撒马尔罕式的造纸厂。除造纸业外,唐朝瓷器也促进了阿拔斯王朝中亚西部地区瓷器制造业的发展,比如波斯地区的波斯三彩和白釉蓝彩陶器。
商业
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商业贸易的中心,是大多数陆路和内河商队经过的地方,同时也是中世纪时期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讯枢纽,中国的瓷器、麝香、窗帘、马鞍、柱子、墨水、锦缎;印度的老虎、大象、钉木头;俄罗斯的狐皮、毛皮、蜂蜜、蜡;大马士革的丝绸纺织品、橄榄油、玻璃;阿塞拜疆的丝绸、亚麻、西红花;撒马尔罕的纸等都在巴格达进行交易。同时阿拔斯王朝的商贸路线也比较繁多,比如是巴格达-阿拉伯半岛路线、连接巴格达与北部的摩苏尔路线、从巴格达到巴士拉再到阿巴丹最后驶入阿拉伯海湾等。
阿拔斯王朝内陆地区之间的贸易也比较繁荣,突厥人与中亚河中地区地区边境上的主要城镇鄂什、讹迹等城成为中亚河中地区居民与突厥人贸易的中心。从9世纪开始,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在锡尔河下游修建三座伊斯兰教城市,即毡的(在锡尔河右岸,今哈萨克斯坦克孜尔奥尔达东南)、库瓦拉和养吉干(即詹干特遗址),以此方便河中地区与突厥人的贸易。河中地区商人用粮食、布匹等物交换游牧地区的牲畜、皮毛,并将它们运往西亚以及欧洲各地;河中地区与突厥斯坦边界的城镇也盛行奴隶贸易,商人们将买来的奴 隶向西贩运到波斯与北非各地。
货币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后,阿拉伯帝国采用金银两种货币,东部流通狄尔汗(Dirham)银币,西部流通第纳尔(Dinar)金币。这种货币制度起源于倭马亚王朝第五任国王阿卜杜勒·麦利克时期,阿卜杜勒·麦利克于公元697年发行第纳尔金币,用来取代在占领拜占庭帝国的部分地区流通的索利多(Solidus)金币;后于公元699年发行狄尔汗银币,用来取代在占领萨珊王朝领地流通的德拉克马(Drachma)银币。阿拉伯帝国用于钱币的重量单位是“米思考”(Mithqāl),阿卜杜勒·麦利克采用4.24克的米思考重量标准制造第纳尔金币,采用2.92克的重量标准制造狄尔汗银币。
8世纪末,阿拔斯王朝的河中地区开始发行两面题有库法体阿拉伯语的金、银、铜币,因此被称为“库法币”(Kufic)。到公元9世纪初期,阿拔斯王朝实行货币改制,在原有4.24克的米思考重量制度下,重新规定狄尔汗银币的理论重量为0.7米思考(即4.24克 ×0.7=2.97克)。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开始在中亚发行的钱币有三种,即穆赛雅布迪尔汗(Musayyab)、穆罕默德迪尔汗(穆罕默德)和吉特里夫币 (Ghitrifiyyah),三种钱币既有铸像又有文字,其中纯度最高的是穆赛雅布迪尔汗,而吉特里夫迪尔汗不具通货的功能,只能作为交易媒介满足本地区贸易的需要。
文化
文学
阿拔斯王朝自建国开始就鼓励广大穆斯林从事学术翻译、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活动,拓展图书流通市场,奖赏学者文人,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和书局,包括哈里发马蒙于830年建立的天文台和之间建立的智慧馆。阿拔斯王朝的文学贴近生活,秉承现实主义要求,真实地描绘了同时代的社会状况及人民的生存境遇,极富张力地展现了阿拔斯朝的社会和自然风貌。
阿拔斯时期的诗歌流派多种多样,开篇气势恢弘,中间部分过度自然顺畅,收尾有力且主旨明确,注重对自然环境和心理欲求的细致描写。比如是探索宇宙万物奥秘的哲理诗、崇尚精神领域和神秘主义的苏菲诗、专门阐述知识学问的教谕诗、借助酒兴抒发心中所思的咏酒诗、远离尘世的苦行诗等。阿拔斯王朝初期的杰出诗人是“革新派”诗歌的先驱白沙尔·本·布尔德,他是个多产的诗人但大多已经失传;艾布·努瓦斯将“革新派”诗歌的新局面发展到另一个高峰,他大约有一万两千行诗传世,所涉及的题材有颂酒、艳情、哀悼、讽刺等,最著名的当属他的颂酒诗;此外还有抨击贵族奢靡腐烂生活的“苦行诗人”艾布·阿塔希叶、后期的诗人穆台奈比和艾布·阿拉·麦阿里等。
阿拔斯王朝的散文也繁荣发展,其成就和地位不亚于诗歌,杰出的散文家有伊本·穆格法、查希兹、赫迈扎尼和哈里里等人,伊本·穆格法在梵语《五卷书》的基础上二次创作,创作出寓言童话故事集《卡里来和笛木乃》,该著作以戏谑的手法来向世人传达哲理和教诲,在阿拉伯帝国古代文学中地位仅次于《伊斯兰教圣经》;查希兹面容丑陋但文采出色,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其代表作《吝人传》笔法风趣诙谐,通过讲述吝啬鬼的故事深入剖析人性,另一部名著《动物书》旁征博引,将科学与文学有机融合;赫迈扎尼和哈里里创作出新的文学体裁“玛卡梅”,他们的代表作《玛卡梅集》题材丰富且表现手法各异,批判和抨击社会弊端。此外,阿拉伯文学史上著名的巨著《一千零一夜》在阿拔斯王朝也进入流传最广泛的时期。
语言
阿拉伯帝国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经过阿拔斯王朝百年的翻译运动之后,阿拉伯语从波斯语、希腊语等其他语言中吸收了大批新词,以适应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到10世纪末期,阿拉伯语演变成以反映城市生活为主的语言,可以用来表达最高深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概念,能精准地表达各种具象或抽象的题材。同时阿拉伯语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拓广,从中亚、北非一直到西班牙的居民都能用阿拉伯语来表达思想。阿拉伯语作为宗教、学术和文学的语言,开始从官方用语逐步渗透到日常用语,逐渐代替被征服地区原先所使用的波斯语、希腊语、阿拉米语、科普特语、 柏柏尔语等。
艺术
绘画
阿拔斯王朝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绘画艺术独具一格,综合了其他民族的绘画艺术精华,其中代表绘画艺术已达顶峰的是带有浓厚古典绘画艺术的《兽医学》。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阿拉伯的绘画艺术主要通过插图、宫廷画、壁画等形式来展现。插图画比较著名的是《一千零一夜》以及《卡里来和笛木乃》中的插图,为故事情节的延续起到衬托的作用;宫廷绘画艺术也发展繁荣,由于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重用波斯画家,因而众多精美的宫廷绘画作品能体现出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壁画的代表则是伊拉克萨迈拉的乔萨克·哈卡尼宫壁画,里面有大批精美的绘画作品,现存于各大博物馆,具有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建筑
阿拔斯王朝著名的建筑有阿拔斯宫、萨迈拉大清真寺、阿里·哈迪清真寺等,其中阿拔斯宫是阿拔斯王朝末期的哈里发宫殿,位于巴格达拉希德大街,相传是纳西尔哈里发时期所建,以其复杂而精美的建筑式样和装饰而出名,现址仍保存整个宫殿呈长方形的双层建筑,宫殿经修复后被设为伊斯兰教遗迹博物馆;萨迈拉大清真寺修建于848年,穆塔瓦基勒哈里发花费四年时间建造而成,位于距伊拉克首都巴格达125公里外的萨迈拉城,寺中的宣礼塔独具一格,沿着六级螺旋形塔身外的阶梯盘旋而上才能登上塔顶,此外萨迈拉大清真寺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及濒危世界遗产名录;阿里·哈迪清真寺又称金顶清真寺,修造于944年,位于伊拉克的萨迈拉城,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重要圣地,地位仅次于纳杰夫和卡尔巴拉两处圣地。
音乐
阿拔斯王朝时期的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来阿拉伯帝国民族的音乐源自于蒙昧时期的游吟诗,阿拔斯王朝时期将斯、希腊、印度、中原地区等地的音乐元素融合阿拉伯音乐,同时在翻译运动中也引介许多有关音乐的书籍,乐器、乐曲、乐理等方面得以更新,此外阿拔斯王朝对的历任哈里发鼓励音乐发展,逐渐消除了穆斯林社会尤其是伊斯兰教创立初期对世俗音乐的禁止局面,在1258年前形成了“以阿拉伯贝都因沙漠驼运队牧歌为基础、以伊斯兰召祷歌和《伊斯兰教圣经》吟诵调为主旋律发展而成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音乐”。
音乐理论方面,音乐理论家易卜拉欣·穆斯里创立了音乐学校和新调式;扎尔扎尔用乌德演奏出阿拉伯帝国曲调中最特有的中立三度音;安达卢西亚地区的音乐家扎尔亚布在科尔多瓦设立音乐学校,为阿拉伯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音乐家;法拉比创作出《音乐大全书》《音乐之型》《节奏分类法》《节奏研究补遗》等理论书籍,其中《音乐大全书》被称为“阿拉伯音乐著作的最高典范”;瓦拉库·巴格达的《菲利斯特》记录了音乐家以及乐理家的传记。
乐器方面,首先阿拔斯王朝时期的乐器之王当属乌德,易卜拉欣·穆斯里的弟子扎尔扎尔改良了阿拉伯帝国原有的乌德,扎尔亚布将弹拨乌德的木爪改为由鹰羽制成的爪,并且将乌德的四弦增加到五弦,扩大了乌德音域的同时增高了乌德的音量;地位与乌德相当的是吞布尔,包括流传于巴格达地区的吞布尔·巴格达、主要用于波斯的吞布尔·库拉撒尼;小提琴的祖先拉巴布在阿拔斯王朝时期也广为流传,主要地区位于现今伊朗北面的霍拉桑省。
书法
阿拉伯书法起源于手抄本的《伊斯兰教圣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于伊斯兰教传播之后真正形成,此时穆罕默德也重视语言和书写,他鼓励改进书法和美化字体。倭玛亚王朝时期出现纳斯赫体的书写形式,该形式被认为是当时最规范、最优美、最容易认读的书法体。阿拔斯王朝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书法达到鼎盛,当时在首都巴格达聚集一众书法名家,比如阿拉伯书法的奠基者莱哈尼创立了“莱哈尼”体;“书圣”伊本·穆格莱因书法出众而出任宫廷大臣,他规范和制定了“纳斯赫”体、“苏鲁斯”体的书法原则;伊本·巴瓦卜发明了“穆哈盖格”体;阿拔斯王朝末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雅古特·穆斯台耳绥米,他发明了“雅古特体”,其书法细腻隽秀,袅娜多姿,独树一帜。
宗教
在阿拉伯人入侵中亚以前,中亚地区没能统一的宗教,主要有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景教和佛教、萨满教。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后,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四大法学派别——哈乃斐派、马立克派、沙斐仪派及罕百里派持续发展,这一时期对圣训的搜集、对《伊斯兰教圣经》的解读及伊斯兰哲学、伊斯兰教义学和通神学陆续得到发展,穆斯林法学家在那段相对可以自由表达意见的时代发展伊斯兰教法学。11世纪,哈里发大力支持伊斯兰教的逊尼派,第二十五任哈里发卡迪尔主张先知的言行是伊斯兰教法的基础,他批判穆尔太齐赖派背离《古兰经》的作为,而在1018年发布《卡迪尔信经》,意图给穆斯林正统订立标准。
民族
阿拉伯帝国创立初期,帝国正处于多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不仅包括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而且包括西亚的叙利亚人、巴勒斯坦人、伊拉克人、埃及人等。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后,又有希伯莱人、波斯人、中亚少数民族、北非柏柏尔人、欧洲西班牙人甚至西西里岛的诺曼人等民族融入阿拉伯帝国中。阿拔斯王朝的民族政策较为开放平和,统治者高度重视先进民族文化与学者,哈里发马蒙曾派遣密使向亚美尼亚人索取希腊语著作,马蒙甚至用与译稿等重的黄金来酬谢翻译家侯奈因。此外阿拔斯王朝在对外扩张中对非阿拉伯人实行安抚政策,宽容对待信仰犹太教希伯莱族、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和希腊罗马人后裔等民族。
外交
751年,唐朝和中亚各族联军在怛罗斯之战中被阿拔斯王朝军队击败,阿拉伯帝国从中原地区的战俘那里获得了造纸术。除造纸术外,中国的制瓷与纺织技术也通过丝绸之路文化带传入阿拉伯帝国,比如后世人在萨马拉城发现了仿中国样式的伊斯兰教瓷盘,在苏哈尔和大马士革开设有数家丝绸工厂等。伴随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发展,伊斯兰学者也学习并掌握了一些中医的草药和医学知识,阿拉伯医学也在名医拉齐的年代传入中国。之后伊拉克商人和旅行家苏莱曼·西拉非经海上丝绸之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他在游记《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向阿拉伯帝国详细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情况,使得当时的阿拉伯国家进一步认识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