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剌子模
花剌[là]子模(英文:Chorasmia,拉丁文名称:Khorezm、Khwārizm),有时也被写作“花拉子模”,旧译“火寻”“货利习弥伽”“呼似密”等,是中亚阿姆河下游的古国,位于中亚西部、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一带。在斯基泰人的语言里,花剌子模解释为“太阳土地”。
据《汉书》记载,花剌子模是西域康居属地,天宝时,花剌子模是昭武九姓的一部分。7世纪后,花剌子模被阿拉伯人征服。10世纪起,花剌子模地区先后被由马蒙·伊本·穆罕默德建立的伊斯兰教王朝以及突厥语族建立的王朝等统治。1142年,花剌子模成为西辽的附属国;1200年,摩诃[hē]未陆续征服阿姆河流域、阿富汗地区、伊朗地区等,建立花剌子模帝国,即大花剌子模沙王朝。1231年,末代国王札[zhá]兰丁被杀,大花剌子模沙王朝灭亡。1388年,帖木儿帝国征服了花剌子模。1512年,伊勒巴斯在花剌子模地区建立了希瓦汗国,1873年,希瓦汗国的穆罕默德·拉希姆·汗接受了俄罗斯的保护,希瓦汗国名存实亡。
花剌子模是中亚地区古代文化中心之一,农业和水利灌溉事业高度发达,历史上曾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后被伊斯兰教化,也有独特的城市建筑文化等。花剌子模是古代西域大国,长期控制着中西贸易,曾与中国宋朝并峙亚洲东西。
名称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文言文史料中出现了花剌子模地区及其民族的记载。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及宛西小国驩潜、大益,宛东姑师、扞、苏薤之属,皆随汉使献见天子”,余太山考证,驩潜为《汉书·西域传》中的奧鞬王治地。汉文史料没有提供张骞出使之际花剌子模的本土情况。及至《汉书》所记载时,花剌子模已成为康居属地,并一直延续到《后汉书》所记载的年代。
公元4世纪,花剌子模以“呼似密国”的形式出现在《魏书·西域传》中,该地物产丰富,并与北魏建立了联系。及至唐朝,花剌子模被称作“火寻”、“货利习弥"等。
花剌子模一词有“成熟、丰收”和“低洼地带”之意。在斯基泰人的语言里,花剌子模解释为“太阳土地”。
地理位置
花剌子模位于中亚阿姆河下游三角洲一带,北接咸海,东达克孜勒库姆沙漠,西邻乌斯秋尔特高原,南抵卡拉库姆沙漠,今属乌弦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一带。
历史沿革
早期
公元前第4千纪至前第3千纪,花剌子模地区主要分布着克里捷米纳尔文化,其特点是以渔猎经济为主,使用燧石细石器和圆底的彩陶器,居址为半地穴式。前第2千纪初,花剌子模的居民已能用原始方式灌溉耕地,并开始饲养家畜。青铜时代的塔札巴格亚布文化在花剌子模的分布也较广,有的学者认为是当地居民与俄罗斯草原南部的斯鲁伯-安德罗诺夫文化融合的结果。古代花剌子模地区早期铁器时代最重要的文化是前10~前8世纪的阿米拉巴德文化,其陶器上显示出明显的卡拉苏克文化的影响。
隶属各国
花剌子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50至前330年古波斯帝国时期,自居鲁士二世开始,花剌子模被纳入了古波斯帝国的统治范围。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后,花剌子模摆脱了古波斯统治而独立。在亚历山大东征时期,花剌子模人在高加美拉战役之后帮助贝苏斯抵抗亚历山大。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向中亚进军。公元前329至前320年间,花剌子模国王法拉斯曼纳斯曾在中古特甲亚拜会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受贵霜帝国控制。2世纪末至3世纪初,复独立,钱币上开始出现花剌子模的铭文。3世纪,萨珊王朝的势力占据中亚西南部及花剌子模。4世纪,花剌子模以“呼似密国”的形式出现在《魏书·西域传》中,该地物产丰富,并与北魏建立了联系。6世纪后,又为塞尔柱帝国占领。7世纪后,花剌子模被阿拉伯人征服,传统文化遭到彻底破坏,进入伊斯兰教文化时代。
花剌子模沙三王朝
10至13世纪中亚历史上先后存在过三个伊斯兰教花剌子模沙王朝。
第一王朝
花剌子模第一个伊斯兰教王朝于951年创始于北花剌子模,此时花剌子模绿洲名义上是萨曼王朝的臣属领地,由阿拉伯帝国总督马蒙家族建立的阿拉伯王朝和花剌子模本地人建立的阿夫格里王朝两个独立政权统治。995年,阿拉伯王朝君主马蒙·伊本·穆罕默德统一花剌子模全境,以花剌子模沙的称号统治着该地区,在玉龙杰赤建首府。1017年,被伽色尼王朝马赫穆德苏丹灭掉。
第二王朝
花剌子模第二王朝由马赫穆德苏丹的都督、突厥奴隶出身的阿尔通塔什创建于1017年。此王朝基本上是迦色尼王朝的藩属,首府为玉龙杰赤。阿尔通塔什取代马蒙家族意味着东伊朗人在花剌子模统治的结束,开始了突厥人对花剌子模的统治。突厥语开始在花剌子模境内使用。
阿尔通塔什死后,其子哈伦执政。花剌子模沙虽然在名义上是伽色尼王朝驻花剌子模的地方长官,而实际上,由于它远离伽色尼王朝统治中心加兹纳城,所以,统治者常常以独立身份进行统治。到伽色尼王朝苏丹马苏德的时期,花剌子模沙实际上已经摆脱了苏丹的控制,自称沙赫。在伽色尼王朝与塞尔柱帝国的战争中,他们支持塞尔柱人。于是,1035年,马苏德收买剌客将哈仑剌死。哈伦·拉希德死后,其兄弟伊斯马仪·罕丹继位。1038年,马苏德唆使锡尔河下游真德城主马立克沙赫攻花剌子模,1040至1041年冬,马立克沙赫率军越过沙漠,攻花剌子模,经过血战,进入其首府乌尔根奇,赶走了伊斯马仪·罕丹。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封马立克沙赫为花剌子模沙,以马苏德的名义进行祈祷。1043年,塞尔柱首领托格里尔与查基尔一起率军出征花剌子模,马立克沙赫带着钱财和家眷逃走,于是花剌子模落入塞尔柱帝国手中,花剌子模第二王朝的统治结束。塞尔柱突厥人派地方官员沙黑纳统治花剌子模。
第三王朝
花剌子模第三王朝在12、13世纪中亚、西亚历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大花剌子模沙王朝。
1097年,霍拉桑省总督任命库特比丁·穆罕默德统治花剌子模。穆罕默德在名义上仍然是塞尔柱王朝的地方官,以埃米尔身份统治花剌子模。同年,他取花剌子模沙称号,历史学界把此举视为花剌子模第三王朝的开始,从此,花剌子模一直由该家族统治。
在库特比丁·穆罕默德统治的三十余年间,他一直臣服于在呼罗珊的塞尔柱帝国苏丹桑伽。每年他本人亲自或者派他的儿子阿特西兹去呼罗珊朝廷晋见桑伽。在此时期内,花剌子模还出军队参与桑伽在中亚和伊拉克进行的战争。库特比丁·穆罕默德于1128年去世,其子阿特西兹继承王位。桑伽承认了阿特西兹对花剌子模的统治。阿特西兹像其父一样,忠于臣属的职责,为桑伽驰骋疆场,曾参与了桑伽与中亚河中地区地区马斯乌德的战争。在桑伽讨伐伽色尼王朝苏丹巴赫拉姆沙反叛的1134年战争中,他也率军随桑伽攻打加兹纳城。在这次战争之后,阿特西兹遭到了其他王公的妒忌谗言致使桑伽对他疏远。因此,他在花剌子模萌发了独立的愿望,以后,举起反叛桑伽的旗帜。
桑伽在1141年发生的卡特万战争中被西辽军队打败,阿特西兹认为向霍拉桑省进攻的机会到了。他于1141年10月来到了呼罗珊西部的萨腊赫兹城,以此为根据地出兵攻打苏丹的首都莫夫城。莫夫城民奋起抵抗,阿特西兹攻入城后以屠杀报复了莫夫城民,杀了许多人后他返回花剌子模。1142年4月,他又一次来到了呼罗珊,同年5月底,他下令在礼拜时不再提桑伽之名而以他本人之名进行祈祷。与此同时,阿特西兹在花剌子模宣布独立。阿特西兹一心要把花剌子模绿洲建立成一个自治的国家。尽管多次遭到失败,他还是以坚定的决心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在两个相邻的强国塞尔柱帝国和西辽之间摸索着前进,为花剌子模的独立打下了基础。
阿特西兹死后,其子伊尔·阿尔斯兰于1156年8月正式继位,他致函桑伽表示臣服,桑伽承认了他继承的王位。伊尔·阿尔斯兰登基8个月以后,桑伽去世,其侄儿洛克努丁·马赫穆德继位为塞尔柱王朝苏丹。伊尔·阿尔斯兰为桑伽举哀三天,并写信祝贺新继位苏丹马赫穆德,信中表示他继续承认塞尔柱苏丹王朝为他的宗主。在伊尔·阿尔斯兰统治时期,塞尔柱王朝统治层发生内战,境内的古思人趁机夺取霍拉桑省的大部分城市。伊尔·阿尔斯兰借讨伐呼罗珊境内古思人进军呼罗珊,占领了古尔甘等行省。但是他在这些地区的统治是不稳定的,他曾于1163年率领大军围困尼沙普然,但是,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返回花剌子模。
在争夺呼罗珊地区的同时,伊尔·阿尔斯兰在河中地区也参与西喀喇汗王朝与葛逻禄人的战争。1158年葛逻禄古比汗在河中被杀,古比汗的儿子们逃到花剌子模避难。1158年7月,花剌子模沙伊尔·阿尔斯兰以保护葛逻禄人为借口,率军进犯河中地区,直逼撒马尔罕城。在伊尔·阿尔斯兰占领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城之后,西喀喇汗逃到西辽寻求庇护。西辽出兵打败并赶走了花剌子模军。
在卡特万战争以后,花剌子模也承认了西辽的宗主权地位,并向西辽国纳贡。由于西辽统治初期对臣属地区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所以,在阿特西兹统治时期,花剌子模与西辽之间的矛盾并不尖锐。伊尔·阿尔斯兰在位时,由于花剌子模势力的进一步加强和西辽收税官员的蛮横态度,伊尔·阿尔斯兰一度曾停止向西辽朝缴纳年贡,由此导致1171年的西辽攻打花剌子模的战争。西辽军在阿姆河沿岸击溃了伊尔·阿尔斯兰的军队,伊尔·阿尔斯兰在此战之后不久于1172年3月去世。
伊尔·阿尔斯兰沙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捷克什和苏丹沙·马赫默德争夺王位。次子苏丹沙·马赫默德在其母图尔罕的帮助下继任花剌子模沙王位,长兄捷克什失势。捷克什不服从其弟的统治,求助于西辽的援助。他答应每年向西辽支付贡赋,期望西辽帮助他夺位。西辽摄政皇后耶律诗派其夫萧朵鲁不率军入花剌子模。1172年12月,捷克什在西辽军队的帮助下,把苏丹沙及其母图尔罕逐出花剌子模,登上了花剌子模沙的王位。尽管捷克什把他获得的王位归功于西辽统治者,但由于西辽国强征贡赋的条件苛刻,尤其是西辽每年派来花剌子模征收贡赋的税官态度横蛮,令捷克什无法忍受,他起来反抗。捷克什杀了一名西辽来使,导致了花剌子模沙与西辽之间的敌对。西辽统治者转变了政策,他们支持他的兄弟苏丹沙。耶律诗又派其夫率军与苏丹沙一起向花剌子模进军。当他们到达花剌子模境内时,捷克什决堤放水,淹没了道路,西辽军队不能前进。在见到花剌子模人民不拥护自己的情况下,苏丹沙放弃了在花剌子模夺位的企图,请求西辽军队帮助他去攻打霍拉桑省,萧朵鲁不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苏丹沙攻下莫夫城,以后又夺取萨腊赫斯和徒思两城,确立了在呼罗珊的统治。
捷克什与苏丹沙之间的敌对状态和战争一直持续了近二十年。苏丹沙于1193年9月底去世,捷克什把整个呼罗珊纳入花剌子模版图,其中有莫夫、萨腊赫斯和徒思城。他任命长子瑙锡如丁·马立克沙统治莫夫、任命另一个儿子忽都不丁·摩诃末统治尼沙普尔。尽管花剌子模沙捷克什与西辽王朝多次发生冲突,但他一直向西辽缴纳规定的贡赋。由于当时蒙古族已经在东方崛起,捷克什在临死时告诫他的儿子们不要跟菊儿罕打仗,也不要撕毁已达成的协议,因为“他是一道其后有可怕敌人的长城”。
捷克什统治后期,因伊斯兰教异端伊斯玛仪派在霍拉桑省的活动激烈,捷克什命令其子忽都不丁·摩诃末率大军攻打伊斯玛仪派固守的城堡。他本人也带病由花剌子模启程去呼罗珊,于1200年6月中旬死于从尼沙普然返回花剌子模的途中。捷克什去世后,其次子忽都不丁·摩诃末于1200年7月下旬继承父亲王位。他的继位受到了其侄儿欣都汗的挑战。欣都汗是捷克什长子瑙锡如丁·马立克沙的长子,他认为自己有资格继承捷克什的王位。阿拉乌丁·摩诃末的军队很快击败了欣都汗,欣都汗失败后逃往赫拉特。以后,他求助于古尔地区的统治者。古尔人以此为借口向霍拉桑省发起进攻,不过,这些攻击都被花剌子模军击退。
在摩诃末统治时期,花剌子模摆脱了对西辽的附庸地位。1209年,西辽王朝派往花剌子模的收税官员图什按照以往沙黑纳的惯例,坐在苏丹旁边的宝座上,对摩诃末很不礼貌。摩诃末下令把他碎尸万段,投进阿姆河中,起兵造反,公开宣布脱离西辽王朝。
1218年,有500名穆斯林组成的商队奉成吉思汗之命以500只骆驼为运输工具,带着大批的商品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西域进行贸易,行至花剌子模的边境讹答剌城时,被花剌子模沙摩诃末全部杀害,货物被抢劫,这成为蒙古第一次西征中亚的借口。公1219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以“讹答剌事件”为由,征讨花剌子模,围讹答剌城,1220年阿拉乌丁·摩诃末败逃而死。其子札兰丁·明布尔努嗣立,继续抵抗,1231年,札兰丁·明布尔努死,大花剌子模沙王朝也随之灭亡。
希瓦汗国
花剌子模被蒙古征服后,被成吉思汗分封给其次子的察合台汗国。1369年,出生于西察合台汗国的帖木儿杀死了西察合台汗忽辛并自称为西察合台汗国的继承人,建立了帖木儿帝国。1380年,帖木儿帝国开始夺取波斯和阿富汗,之后进而攻占两河流域,在1388年征服了花剌子模。1405年帖木儿去世后帖木儿帝国开始分裂,1512年,伊勒巴斯在花剌子模地区建立了希瓦汗国,1873年,希瓦汗国的穆罕默德·拉希姆·汗接受了俄罗斯的保护,希瓦汗国名存实亡。
经济
农业
古代花剌子模的农业与水利灌溉事业高度发达。考古发掘出的灌溉渠网遗迹多为前8世纪至7世纪间修筑的。进入铁器时代后,灌溉系统发展极快,其分布东自阿克恰三角洲,西及萨雷卡麦什低地。灌溉工程的修建在早期贵霜时期达到顶峰,居民皆供奉专门的灌溉保护女神阿娜希特;4至6世纪时,花剌子模的灌溉工程开始荒废,后于花剌子模第三王朝时期修复,农业依靠由河渠、水坝和其他水利工程组成的巨大灌溉网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种植的主要作物有小麦、大麦、黍、大米、棉花、水果和瓜类等。花剌子模的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花剌子模周围的钦察草原上养马业兴盛。13世纪蒙古族入侵后被毁。
物产
花剌子模地区的主要产品就是食品、谷物和水果。此地土地异常肥沃,盛产棉花和绵羊。大量的牲畜牧放在咸海沿岸沼泽草原上,并外销多种奶酪和凝乳。朱里章城市场因销售从伏尔加河的卜儿哈儿地区运来的各种名贵兽皮而很有名,穆喀达思和其他著述者详细记载了这些产品。其中有以下各种兽皮:紫貂、黑貂皮、狐皮、两种河狸皮,以及松鼠皮、白貂皮、白鼬皮和黄鼬皮等,这些皮张可以缝皮裘和短夹克;这里的市场上还有人工染制的兔皮、山羊皮和蒙古野驴皮等。在各种物产和制造品中有蜡、用于蒙盾面的叫徒思(的山杨、花胶、鱼骨、琥珀、哈兰吉木、蜂蜜、榛子、剑、铠甲和弓等。花剌子模地区也以产猎隼而闻名。这一地区盛产葡萄、无核白和黑芝麻,也产织布机地毯、床罩、棉丝混合的锦缎。用棉和丝织品做的斗篷,以及各种色彩艳丽的布匹,以供外销。各城的铁匠制作各种锁具,这里的工匠还凿空原木来制作航行于各条运河的独木舟。
贸易
公元10至13世纪前叶的花剌子模地区承袭该地区6至8世纪以来的封建经济。在一些城市周围建立许多封建庄园和堡寨式庄园以及村社房舍。自古以来该地就有发达的农业,又因位居中西交通的要道,一些城市的商业十分繁荣。首府库尼亚-乌尔根奇从10世纪初即为北花剌子模的工商业中心,同游牧草原、伏尔加河沿岸和基辅罗斯的过境贸易日益繁荣。从这些地方输入皮革、皮货、鞣皮用的树皮、马和牛羊以及男女奴隶,从花剌子模输出干果、谷物、大米、地毯、银、马鞍、皮革制品和纺织品。花剌子模商人也与中国、伊朗及河中各城市通商。到11、12世纪及13世纪初叶,工商业更为繁荣。11世纪上半叶,以霍拉桑省为中心形成了两条商路,一条是东西走向的,西端是阿拔斯王朝最大的消费中心巴格达,向东经中亚直达中国,中国的一些产品就是通过这条商路运到巴格达和更远的地区的。另一条贸易路线是南北向的,它起于花剌子模,经呼罗珊诸城镇到克尔曼、法尔斯和波斯湾。1221年被蒙古军攻陷时,玉龙杰赤居民超过百万,其中工匠十余万人。商业贸易的发展还可以从钱币上反映出来,在整个中亚,可以见到花剌子模沙捷克什的钱币。
货币
花剌子模本土的铸币体系主要是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995年之际,即公元前100年到公元50年、公元50年到500年、公元6世纪中后期以及公元6世纪末期到公元995年四个发展阶段。
早期钱币包括发行于公元前100年的欧克拉提德斯仿造币和发行于公元1世纪的无名王钱币。第一类钱币正面是国王半身像,背面中间为双子座神,上方是希腊文IVΛYEΩIEMEΛYΛ,下方是EIΛVIΛV,左侧是花剌子模天鹅状徽记,四德拉克马银币,重15.64克;第二类钱币是无名王钱币,正面是头戴王冠的国王半身像,胜利女神奈克或是琐罗亚斯德教女神手持花环为其加冕,背面中间是骑像,上方是变形的希腊文IVΛYEΩIEMEΛYΛ,下方是EIΛVIΛV,左侧是双头天鹅状徽记,四德拉克马银币,重13.57克。
公元50年到500年的带有希腊文和花剌子模文的双语币属于第二阶段,包括公元50至100年无名王铜币和阿尔塔弗银币、公元200年阿特拉姆西银币和铜币、约公元250至300年瓦札马尔国王银币和铜币、约公元300至350年比瓦尔沙尔银币和铜币、公元4世纪Kawi或Rawi(目前没有发现钱币)、无名王铜币、公元5世纪善巴尔国王铜币、拉斯特国王铜币、希雅夫希帕希国王铜币、无名王铜币和维克或维尔铜币。公元50至100年的无名王铜币正面是徽记或国王头像,背面为空,阿尔塔弗国王时期只有银币,正面是国王头像,背面中间是马人,周边是希腊字母和阿拉米亚文拼写国王名字和头衔以及花剌子模徽记。阿特拉姆西统治到比瓦尔沙尔二世统治时期,花剌子模发行银币以及对应的铜币,铜币背面一般是与银币相对应的徽记,偶有变化。
花剌子模钱币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主要以公元6世纪的图突哈斯国王铜币为主,钱币上只出现了花剌子模文。主要包括两类钱币,一类为正面是头戴骆驼状王冠的国王头像,背面中间有五点,周边是花剌子模文tw\ytw\yhs;另一类与第一类正面相同,但背面是花剌子模徽记。花剌子模钱币发展到第四个阶段是公元6世纪末到995年时期的阿弗里格王朝钱币,主要包括公元6世纪末拉米克国王钱币、7世纪早期布拉维克国王钱币、7世纪的希拉姆钱币以及公元8世纪阿兹卡特斯瓦尔一世钱币、卡尼克国王钱币、夏瓦特国王钱币、萨夏凡国王钱币和阿兹卡特斯瓦尔二世钱币。钱币基本上是银币和铜币并行发行,银币币值继续下降,铜币大小和重量逐渐上升,钱币上页出现了粟特文,文字的内容从上一阶段的MLK`加国王名字演变为MŔYMLK`加国王名字。
文化
文字
公元前3世纪时,花剌子模居民使用阿拉米字母书写,其语言与东伊朗语有密切关系。后来出现花剌子模文,写在羊皮或木片上,也刻在钱币上,记录了花剌子模纪元的一些年代、问候的格式、专用名词、反映父系亲属关系的术语以及12个月和30天中18天的名称。
宗教信仰
花剌子模居民大部分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同时还保留更为古老的宗教习惯。这种状况一直到7世纪的伊斯兰化时代才被改变。
学术
花剌子模是中亚的文化中心之一,诞生了大量知名学者。出生于库尼亚-乌尔根奇郊区的著名学者比鲁尼早年在花剌子模王朝为花剌子模沙服务,他在史学、数学和医学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掌握多种语言,还通晓希腊及东方各宗教哲学,谙熟伊斯兰经典及各教派学说。闻名欧亚的世界级学者阿维森纳也曾在玉龙杰赤盘桓过一段时间。伊本·西那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被后世誉为“亚里士多德第二”,他的学说和著作对阿拉伯帝国及西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比鲁尼、伊本·西那和其他一些著名学者,如历史学家伊本·伊斯卡外赫、数学家阿布·沙赫勤等相从甚密,探讨各种学术问题。
花剌子模沙亦很注重拉拢文化和科学人士来给自己的宫廷增光,如1141年阿特西兹出兵霍拉桑省,他把当地的许多文人带回花剌子模。此外阿特西兹统治时期的著名学者花剌子模人阿布·凯希姆·扎马赫沙里·花剌子密,他在注释、语法、词汇和文学方面著作丰富。他因完成名为《探索》的伊斯兰教圣经注释被誉为《古兰经》注释鼻祖。还有名医津努丁·赛义德·伊斯玛伊尔·本·哈桑·居勒江尼,他为库特比丁·穆罕默德所著的医书《花剌子模沙希的宝库》十分出名。之后阿特西兹命令该书缩写,便是以阿特西兹名义完成的《精密的秘探》。而阿特西兹本人亦是才艺超群,他用波斯文写作的诗句流传至今。
历法
花剌子模历法以新阿维斯陀历为基础而创制,从公元初开始使用直到10世纪。
建筑
花剌子模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修建的居兹里-克尔古城墙全长3.5千米,墙内有许多狭长的拱顶小室,平行于城墙的房屋绵延六七千米。詹巴斯-卡拉古城分成两个街区,每区有200间房屋。位于克孜勒库姆沙漠南缘的科伊-克雷勒干-卡拉古城堡由两个同心圆的城垣组成,属于前贵霜时期。城内建有聂氏宗祠、塔楼、广场、住宅、仓库等。公元前1世纪至6世纪的古城托普拉克-卡拉的西北角有一座宏伟的宫殿,占全城面积的四分之一,在305年迁都阿姆河畔的恰特之前,花剌子模诸王一直以该城为驻地。
在8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后其文化艺术逐渐具有伊斯兰教世界文化艺术的一般特征。除用土坯、木材建筑房屋外,开始使用砖进行建筑。建筑师们精心构筑新奇的圆顶天幕式结构的建筑物。在建筑装饰中用砖作花样砌筑,并采用带有花纹的陶砖。当时花剌子模地区制作的釉陶,具有较高艺术水平。
艺术
花剌子模与叙利亚、埃及及黑海北岸诸城市有贸易往来。7世纪初,曾遣使朝贡中国。艺术上也受到斯基泰、犍陀罗和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前贵霜时期陶器制作精细,图案有人头、动物、鹰头、狮身和斯基泰骑士等。托普拉克-卡拉的宫殿壁龛中,诸王、妃妾及侍从的泥塑极为真实。古城址残留的壁画也很精彩。
国王世系
相关遗址
花剌子模古城址
花剌子模古城址,距离乌尔根奇市约80公里。城址几乎被沙漠湮没。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悉尼大学考古系主任艾莉森•拜兹带领的考古队曾在此处进行了长达15年的考古发掘工作。该城址建于公元前4世纪到1世纪,平面方形,面积0.2平方公里左右。考古工作者在城里发现了公元前2世纪到3世纪的壁画。
红色城堡
红色城堡(Kizilkala)距花剌子模古城约5公里。这是一座要塞,主要是用于军事防御。城墙是双层的,宽8米,高15米。它曾于1~7世纪起到镇守边关的作用,虽然规模不算太大(65х65米)。
托普拉克古城
托普拉克古城是花剌子模古城和村落遗址中比较著名的一座。苏联学者从1945至1951年曾进行了六年的发掘。该城址建于公元1至4世纪,是一座完整的城市,城垣平面呈长方形,长500米,宽350米。城墙上有许多望楼和箭孔。城内主街贯穿南北,两侧以横街隔成10个街区,供贵族居住。城西北角紧靠琐罗亚斯德教寺庙有80米见方的高台基,上建王宫。王宫内的朝觐大殿有彩塑人像,包括国王、后妃、侍役和卫士等。在托普拉克发现有各种谷物和果核的遗存,也有皮革和耕撤的眼饰以及弓箭等武器。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写在皮革和木板上的古代花剌子模文字。
希瓦古城
希瓦古城是中亚保持最完整的丝路古城,有着“露天博物馆”的美誉,也曾是希瓦汗国的首都。它是旅行队穿越伊朗沙漠行程中的最后一个驿站,控制着从伏尔加河到中亚的行商路线。19世纪前后,中亚两河流域(锡尔河与阿姆河)从东到西的三个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希瓦)皆受到俄罗斯帝国的入侵,希瓦汗国首当其冲,国王家族被迁居至俄罗斯,汗国昔日的辉煌不在,阿姆河畔,空留希瓦古城。
参考资料
花剌子模.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11
“东拼西杀”的“花剌子模”后裔,日本队也怕了…….齐鲁壹点.2024-01-11
札兰丁·明布尔努.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