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欧亚大陆上的古国,一般认为起源于大月氏,公元1世纪由大月氏五翕侯之一贵霜侯部落丘就却建立,约公元5世纪被嚈哒所灭。
公元前2世纪,从中国迁出的大月氏移居到中亚的索格底亚那地区,势力发展到大夏后在此地分置五部,其中之一为贵霜翕侯,治护澡城。公元前1世纪,贵霜翕侯丘就却(Kujula kadphises)兼并其它四翕侯,建立贵霜王朝。约公元50年到约公元65年,丘就却先后占领了犍陀罗、呾叉始罗城址、高附、达和宾,将贵霜王朝发展成中亚的一个大帝国。其子阎膏珍(Vima Kadphises)继位后,进一步扩张领土,率军征服了天竺(印度西北)。贵霜帝国传至迦腻色伽一世(Kanishkal)时,其国力臻于极盛,与中国、罗马、安息并列为当时世界的四大强国。迦腻色伽一世去世后,贵霜帝国走向衰落,帝国大部分领土先后被西亚的萨珊王朝和印度的笈多王朝所占领,约公元5世纪,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嚈哒灭掉贵霜的残余势力,贵霜帝国灭亡。
贵霜帝国先后建都于蓝氏城(巴克特拉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在迦腻色伽一世统治之下达至鼎盛,其疆域北起西海(今咸海),南达印度河流域直至阿拉伯海,东至帕米尔高原与现在的新疆接壤。贵霜帝国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地方实行省和村两级管理体制;外交上与中国、罗马往来密切;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国内贸易发达,同时因为地处丝绸之路要地,国际贸易也繁荣发展,货币主要使用铜币和金币;文化上体现出与希腊、罗马、中国等地文化融合的特点,尤其是在佛教艺术中表现鲜明。
族属与建国
族属考证
有关贵霜人的族属,学界主要有大夏人和大月氏两种说法。法国的保罗·伯希和及日本的羽田亨等人认为贵霜帝国的建立者不是从中国河西一带西迁中亚的大月氏族,而是由被大月氏人早已征服了的希腊化国家大夏所建。但更多学者认为贵霜帝国起源大月氏。在《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中国古代典籍中都写道贵霜帝国是由大月氏所建。日本汉学家羽溪了谛在其著作《西域之佛教》一书中也重申了这一事实,他认为大月氏移其根据地于阿姆河以南是“大月氏人生活状态的一个重大变化”。
国名由来
“贵霜”一词在印度梵语称Kusana,希腊称Kosano,伊朗称Kusan,中国称大月氏。约公元前1世纪,大月氏分裂为五部,公元1世纪,五部之一的贵霜部翕侯丘就却征服了其他四部翕侯,自立为王,创建了统一的贵霜奴隶制帝国,波斯、印度人称这个月氏帝国为贵霜,古代中国仍称其为月氏。《后汉书》中说:“月氏自此(卡德菲兹二世时)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
历史沿革
帝国起源
秦汉之前,月氏人活动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市、祁连山脉一带的广大地区, 他们与匈奴人一样过着游牧生活。秦汉之际,大月氏的势力比较强大,居住在漠北的匈奴也曾屈从于月氏。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顿单于杀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匈奴迅速强大,刘恒初年(公元前174年),汉文帝派匈奴右贤王西征,击败了月氏,一大部分月氏人被迫退出敦煌、祁连一带,这部分月氏人被称为大月氏,留在故地的小部分月氏人逃到南山(今祁连山)与当地羌族杂居,被称为小月氏。大月氏人最早到达的地方是地势平坦,文化发达也较早的伊犁河流域及其迄西一带,把原来游牧于这里的塞种人(Sacae)驱逐到西南方。
约公元前174—前161年,匈奴再次大败大月氏,大月氏继续西移。约公元前130年,大月氏首先到达阿姆河(古代希腊称奥克苏斯河,中国古称乌浒水、妫水)和锡尔河(中国古称药杀水)之间的索格底亚那地区(Sogdiana,中国古称康居,亦称粟特,今苏联撒马尔罕及布哈拉一带),势力扩及到了大夏(巴克特里亚王国,Bactria)。大月氏势力在此发展,将大夏作为自己的属国,从而控制了整个阿姆河、锡尔河流域。
帝国建立
公元前91年—公元前80年,大月氏越过阿姆河,将其根据地完全移到阿姆河以南的大夏本土(巴克特里亚),大月氏征服大夏之后,在此地与巴克特里亚的土人混居,部众繁衍后分为五部,号五翕侯,分别是休密翕侯、治双靡城;贵霜翕侯,治护澡城;胖顿翕侯,治薄茅城;高附翕侯,治高附城。约公元1世纪,贵霜翕侯丘就却攻灭其他四翕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公元45年,丘就却不再称翕侯,而改称“大王”、“王中之王”,或“最高王中之王”,贵霜王朝建立起来。公元50年左右到公元65年左右,丘就却先后占领了犍陀罗和呾叉始罗城址(Taxila,也译塔克西拉),并从安息手中夺回了原大月氏高附翕侯的领地高附,同时还攻取了濮达(Puskalāvatī,可能是指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帕罗帕米萨德)和罽宾,将贵霜王朝发展成中亚的一个大帝国。
稳定发展
约公元75年,丘就却去世,其子卡德菲兹二世尚幼,权臣索特·美格斯(SoterMegas,即无名王)摄政达十五年。公元84年,贵霜帝国帮助东汉班超平定了西域的疏勒国,公元87年,又帮助东汉击退莎车国。公元90年,因为班超拒绝贵霜帝国求取东汉公主的要求,贵霜副王谢(Sahi)率七万人进攻班超失败而归,此后,贵霜帝国开始向东汉进贡。约公元1世纪末,阎膏珍掌权后,积极扩张领土,他率军征服了天竺(印度西北)许多分裂的安息人、塞人或“希腊一巴克特里亚”统治的小国,并将势力伸张到以贝拿勒斯(今腊纳西)为中心的恒河流域中上游一带。除了扩张领土,卡德菲兹二世在位期间还进行了币值改革,他首次在国内发行了金币。
国力鼎盛
阎膏珍去世后,迦腻色伽一世拥兵自立,成为贵霜帝国的新主。在迦腻色伽一世统治时期,贵霜帝国的领土扩张到了最大的规模,当时索格底亚那、花剌子模、大宛等都属其统治。在南方,他扩展到旁遮普省、信德省、马图拉和现在的比哈尔邦。为了加强对印度地区的控制,迦腻色伽一世将帝国的首都迁至北印度的富楼沙(Purushapura,在鞑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Peshawar)。迦腻色伽一世在位晚期, 利用当时东汉与西域关系暂时断绝而举兵入侵西域,曾把金玉国、莎车县、疏勒国等西域小国并入贵霜帝国的版图。迦腻色伽一世统治时期,贵霜帝国的国力达到鼎盛,与中国、罗马、安息并列为当时世界的四大强国。
帝国衰落
公元2世纪中,迦腻色伽一世去世后,其子婆什色迦继承王位成为贵霜帝国国王,胡毗色伽(HuviskaI)任副王;婆什色迦死后,胡毗色伽继任为国王,婆什色迦之子迦腻色迦二世为副王。贵霜帝国形成了“三王共治”的局面,这一时期,贵霜帝国走向衰落,帝国失去了印度西北部的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诸国。迦腻色迦二世之后,波调(Vāsudeva,又名韦苏提婆,约公元 213 年—237年) 登上了王位,波调即位后,将“三王”共治时期丧失的印度西北部的领土又纳入了贵霜的版图。
在波调统治后期,西亚的萨珊王朝( Sassanid Empire,公元 226年—650 年) 兴起和扩张,贵霜帝国逐渐被其控制。萨珊王朝的建立者阿尔达希尔一世( Ardashir I Bābegān,约公元 226 年—240 年在位) 率军侵入贵霜帝国,征服贵霜帝国的莫夫、巴尔赫、花剌子模,同时还夺取了贵霜的帕罗帕米萨德和犍陀罗。阿尔达希尔一世占领巴尔赫以后,在此地建立了总督府治理被征服的贵霜领土。波调派人求和后向萨珊王朝称臣纳贡,自此贵霜势力退往印度河以东地区。公元229年,贵霜帝国国王向中国的曹魏政权朝贡并接受其“亲魏大月氏王”封号。
帝国灭亡
贵霜帝国在波调统治后开始分裂,在波调之后喀内什 科( Kaneshko,迦 腻 色 迦 三 世) 、瓦 苏 ( Vasu,波 调 二 世)和另一位名为波调的人先后继任为贵霜帝国国王。公元3世纪中后期,萨珊国王沙普尔一世进攻贵霜帝国,贵霜丧失了花剌子模、信德省(今巴基斯坦东南部)以及富楼沙的领土,贵霜统治者被迫接受沙普尔一世的统治。到公元356年,贵霜帝国领土的索格底亚那、犍陀罗和喀布尔地区都已处于萨珊王朝的统治之下。
公元4世纪后期,贵霜帝国东部领地上印度的笈多王朝兴起,先后占据了贵霜帝国的卡乌萨姆比、萨尔纳特赫和贝拿勒斯,马特胡拉和德里地区,统一了北印度。至此贵霜帝国只控制巴克特里亚王国及次大陆西北的克什米尔一带。约公元5世纪初,嚈哒人向西迁徙,占据了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地区之后,大举进攻贵霜帝国。约公元423年,嚈哒占领了巴克特里亚,5世纪中叶又南下占领印度西北部,消灭了贵霜帝国的残余势力,贵霜帝国从此灭亡。
疆域
疆域变化
公元1世纪60年代,贵霜帝国已统治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呾叉始罗城址、犍陀罗、罽宾等地。公元1世纪末,卡德菲兹二世在位期间,贵霜帝国版图东起巴特那,西达赫拉特,南至纳巴达河,北尽咸海。迦腻色迦一世统治时期,贵霜帝国最强盛,其疆域北起西海(今咸海),南达印度河流域直至阿拉伯海,东至帕米尔高原与现在的新疆接壤,在阿姆河流域(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至印度河流域形成一个强大的帝国。
都城变迁
贵霜帝国的都城本在蓝氏城(巴克特拉城),迦腻色迦继位后,为了加强对印度地区的控制,他迁都到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其城周围四十余里,“城郭端直,民户殷多”,极其繁荣富庶,是当时世界有名的大都城之一。
人口
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承继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此时帝国拥有人口300万,士兵20多万。
政治
中央
贵霜帝国不采用分封制,而是实行中央集权制。君主采用“天子”,“伟大的国王”、 “王中之王”和“凯撒王”等称号。对帝国的统治实际上是由国王和副王共同负责。帝国京城和附近地区由国王直接统治,副王负责统率大军远征和统治离首都较远的地区。国王是最高统治者,集军事、政治、经济和宗教于一身。中央高级官吏都由国王任命,财政大权也在国王手中,国王有权征收或罢免赋税。 国王也是最高宗教首领,王权高于教权,宗教界的高级祭司是由国王任命的。
地方
贵霜帝国的地方实行省和村两级管理体制,其国土疆域广阔,且境内多民族、多宗教。为了加强统治,国王在地方设立了省区,任命总督或大总督为行政长官负责各个省区的民事统治。除总督外,贵霜王还任命了元帅或大元帅的地方军事官员,这些军事官员与总督互相制约。省区之下还有村,村长的职责是为国王征收赋税,并负责维持辖区的治安。
除此之外,贵霜帝国地方上还有一些以宗主国身份领有的附属地,这些附属地一般位于帝国的边远地区,如花剌子模、印度河地区的塞种人地方、 马尔吉亚那、布哈拉绿洲、撒马尔罕、时地区(今塔什干)等,他们以附庸的身份接受贵霜帝国的统治。
外交
与中国
贵霜帝国同中国在历史上的政治联系从西汉开始。西汉时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到达过大月氏国,虽然那时与大月氏并未达成联盟,但却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为后来双方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东汉时期,贵霜帝国与中国的关系开始变得友好,公元87年,西域长史班超击破莎车,贵霜帝国遣使向东汉帝国进献了扶拔和狮子。公元90年,贵霜帝国进攻东汉被班超打败,此后年年向东汉入贡。从此贵霜帝国同中国进入了和平、友好的交往阶段。公元229年,贵霜帝国向中国的曹魏政权朝贡并接受其“亲魏大月氏王”封号。
与罗马
贵霜帝国与罗马帝国关系友好,两国除了贸易往来之外,还常互派使节。如公元99年,贵霜使者到达罗马,马尔库斯·图拉真努斯时期(公元98—公元117年)的弗洛鲁斯(Florus)记载过当时有好几个国家的使节到罗马,其中就包括贵霜使者。同时,从贵霜钱币上也可以看出两国的关系密切,如有些丘就却铜币上的正面头像与罗马盖乌斯·屋大维银币的肖像十分相似;钱币上贵霜帝国国王坐的宝座曾出现在罗马克洛迪厄斯钱币的反面。
与印度
贵霜帝国从丘就却开始就南下进攻印度,丘就却时期夺取了原印度—帕提亚王国的不少领土,贵霜势力开始进入印度。卡德菲兹二世时期灭天竺,进一步征服了南亚次大陆其他地区。迦腻色伽一世时期征服了中天竺、东天竺,并将首都迁到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从迦腻色伽一世开始贵霜王朝事实上已成为一个印度的王朝。
军事
贵霜帝国的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部队。中央军驻防都城并随国王南征北战;地方军驻防各省,重要的和大型的城市,以及要塞地区。在国王之下,有一个司令官专门负责军事。中央军队由国王统帅,听从国王的调遣。丘就却、卡德菲兹二世、迦腻色迦一世等国王都积极扩张领土,都曾亲自率军队开疆扩土、征战无数。地方军一般驻守当地,当国王认为有必要征召他们时,他们必须服从国王的调遣,随同国王征战各地。贵霜军队的兵种主要是骑兵,他们在战争中最常用的武器有双刃剑和呈五角形的组合弓箭,这种弓箭以射程之远和命中率之高而著称。其他武器有短剑、罗马剑、长矛、战斧、投石器等。
经济
农业
技术提升
贵霜帝国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帝国的统治区域农田开垦、灌溉技术都有所提升。贵霜帝国时期,地表水渠引水灌溉方式得到发展,其方法是先将水引进灌溉系统的端部,在每个灌溉系统的端部通常设有一个城堡,居高临下严格地控制水流的分配。为了适应供水系统的不断变化,以前阔而浅的水渠(宽达20—40米)被后来窄而深的水渠所取代。还有一种灌溉方式氏地下潜流式,即引地下水灌溉的方法,通常在蓄水池的相对壁上开设小口,位置高者为进水口,低者为出水口,将水排入灌溉网络。除了灌溉技术,铁器在贵霜帝国得到了广泛引用,贵霜帝国时期引进了新型农具,锄渐渐被犁所取代。
农业发展
农田的开垦、灌溉技术的提升、铁器的使用,使贵霜帝国的农业获得了发展。贵霜帝国领土范围内的绿洲、山麓地带、湿地上都种植了大量的农作物。贵霜帝国时期种植的农作物多种多样,如谷类有粟、大麦、小麦、黍等,水果有杏子、桃子、李子、葡萄、香瓜等,饲料作物有苜,经济作物有芝麻、桑树、棉花等。
畜牧业
贵霜帝国的畜牧业也发达。贵霜帝国的居民是半农半游牧的生活方式,绿洲地区的居民在其居屋附近的畜棚中饲养牲畜;草原和山麓地带的居民在广阔的牧场放牧;而山区居民则在山间草地放牧。贵霜帝国出产牛、绵羊、山羊、马和骆驼,其中费尔干纳盆地主产阿哈捷金马,大量出口到境外地区;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双峰驼以善于驮运货物而著称于东方各地。在苏尔汗河流域的扎尔特佩的贵霜遗址发掘出来的动物骨殖中,绵羊和山羊的遗骸占 61.6%,驴占 8.6%,猪占 4%,马占 2.6%,骆驼占 2%。
手工业
制陶业
贵霜帝国时期,陶器制作得到发展。贵霜帝国有专门的陶器加工厂,在贵霜帝国故地阿弗拉西亚卜、艾尔库尔甘、布哈拉、喜萨尔和达尔弗津等地均出土了各种式样的陶器制品,这些陶器产品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包括一些礼器和家庭日用器皿,如薄壁的高脚酒杯、碗、杯等。
金属加工业
贵霜帝国的金属加工业发达,在贵霜帝国时期,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制作金属器皿和妇女饰品的工匠。工匠们在制作金属器物时利用各种模具,并且有精致的镶嵌,贵霜帝国主要的金属器物有青铜器、烛台、 镜子、手镯、耳环和戒指等。除此之外,还有金属武器,如双刃剑、短剑、 长矛、战斧等。
贵霜帝国的金属雕刻艺术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继承希腊时代的传统并使它们适合于当地环境;第二种类型为贵霜帝国的当地制品;第三种类型为“草原金属艺术”。三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分别有饰有酒神节场面装饰图案的银碗,作为镜子把手的女舞蹈演员的青铜塑像,青铜片上冶铸野兽袭击骆驼的场面。
冶炼业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和贸易的扩大,贵霜帝国的冶炼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金属矿石、半宝石、宝石以及其他各种矿石都被正规地冶炼。如在费尔干纳和索格底亚那的山中主要开采金、银、铁和软玉;在巴克特里亚开采青金石;在巴达克山开采红宝石;在伊拉克开采银等。
商业
国内贸易
贵霜帝国的国内贸易发达,贸易的种类包括农产品与手工业产品交换,农耕地区产品与畜牧业产品交换。谷物、水果、手工艺品和武器等被运往北方游牧地区,毛皮、牲畜、纺织原料、肉类和乳品等销往农耕文明区。两者之间贸易的路线是通过沿着锡尔河流域的商道连接起来的。频繁的贸易使得锡尔河流域涌现了不少大的城镇,当时进行贸易的商人也增多,其中拥有正规店铺者叫坐贾(vanik),商品贩运者叫行商(sārthavāha)。
国际贸易
贵霜帝国地处丝绸之路贸易必经的要道上,与周边国家地区的交通方便发达,因此贵霜帝国的对外贸易繁荣。当时与贵霜帝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向西有安息王朝、罗马;向北有欧洲各国;向南经过康居、大宛、帕米尔高原、金玉国、扜弥、精绝、且末、扜泥(今若羌县)、阳关,到达汉朝;向北从休循(今帕米尔北阿赖谷地一带)、捐毒 (今乌恰县一带)、疏勒国(今喀什噶尔)、龟兹、焉耆、危须(今和硕县)、高昌国、 玉门关,然后到达汉朝。除陆路商道外,贵霜帝国的海上商贸也很发达。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 贵霜与汉朝之间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除了汉朝,贵霜帝国与安息、罗马等国也有海上贸易。
贵霜帝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胡椒、姜、番红花 和萎叶等香料;小磨香油、甘松香、麝香、肉桂、芦荟和树胶等香料和药材;麻油和椰子油等植物油;靛青、蓝草和朱砂等燃料;柚木、檀木和乌木等木材;钻石、蓝宝石、红宝石、玛瑙、青金石、绿松石和碧玉等宝石;棉织品、毛布、毛毡、毛毯、鼠皮、紫貂、皮革等衣料;阿哈捷金马、骆驼和珍禽野兽等动物;石榴、葡萄、苜蓿、芝麻、胡桃属等植物。贵霜帝国进口的物品主要 有金、银、铜、锡、铅、锑等金属,以及丝绸、瓷器、皮革、毛织品、马匹、紫色染料、珊瑚、黄玉、葡萄酒、奴隶(会音乐和舞蹈的艺人)、艺术性的陶器和玻璃器皿等。
货币
贵霜帝国发行的钱币都刻有庇护神,一般是正面为统治者的侧面头像,反面为一神像,并有一段题铭。早期的贵霜帝国使用的钱币主要是模仿印度一希腊(Indo-Greek)、希腊一大夏(Greek-Bactria)、印度一帕提亚(Indo-Parthian)、印度一西徐亚(Indo-Scythian)和古希腊、古罗马风格的钱币,钱币的图像和铭文随着执政者的改变而变化。
丘就却时期的钱币分四个类型:其一正面为巴克特里亚王国国王赫尔默乌斯的半身像,背面为希腊战神赫拉克勒斯,并有怯卢文钱铭“贵霜翕侯丘就却”;其二正面为罗马国王盖乌斯·屋大维(Augustus)的半身像,背面为坐着的国王;其三正面为站着的宙斯,背面为盘腿坐着的国王一一丘就却;第四正面为站立着的牤牛,背面为骆驼。这一时期的钱币主要是铜币,绝大多数钱币上都使用最高王号。其一为“大王,王中之王丘就却”;其二为“大王,伟大的贵霜王丘就却”。丘就却去世后,权臣索特·美格斯执政期间贵霜帝国开始统一铸币。
卡德菲兹二世时期发行过少量纸币,钱铭为“大王,王中之王,虔诚丘就却之子”。这一时期打造当的钱币除了铜币之外,还有金币,金币面有着清晰的肖像,背面文钱铭“大王,王中之王,世界之主,巨神,救世主”。
迦腻色伽一世统治期间,贵霜帝国的钱币铭文有所变化,这一时期的钱币铭文不再使用去卢文字(第一贵霜帝国的官方文字),都统一使用希腊文字。其钱铭为“大王,王中之王,天子”。钱币上迦腻色伽一世戴着贵霜皇室传统的皇冠,左手持矛,右手向身边的一个小祭坛贡献。这一时期的钱币上广泛地包容了宗教众神,如希腊的太阳神一一赫里俄斯(Helios)、火神——赫斐斯塔司(Hephaistos)、月亮神一一塞勒涅(Salene);伊朗诸神:幸运女神——阿道克狩(Ardochsho)、火神——阿施狩(Athsho)、动物健康保护神——鲁斯拨(Lrooaspo)、智慧之神——玛诺巴格(Manaobago)、月亮神一一瑁(Mao)、太阳神一一弥若(Mioro)、繁殖之神——娜娜(Nana)、主神——玛兹达(Ahura mazda)、战神 ——奥拉诺(Orlagno)、风神一一欧多(Oado)、幸运之神——发罗(Pharro)。另外还有一个神——崴狩(Wesho),它的地位相当于印度教中的湿婆。
文化
艺术
贵霜帝国的艺术融合了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等诸文化因素。贵霜帝国疆域广大,境内的艺术风格不统一,帝国内有四个主要的艺术区:巴克特里亚王国,即阿姆河及其支流流城的吐火罗斯坦;阿拉霍西亚与那伽拉哈拉(今喀布利斯坦以及阿富汗的贾拉拉巴德省);巴基斯坦的犍陀罗;印度的马土拉。其中巴克特里亚的艺术发源于希腊巴克特里亚传统,如巴克特里亚的雕塑中,使用希腊雕塑艺术的手法来表现佛陀和佛经的故事;绘画作品中,释迦牟尼像与太阳神阿波罗相似,夜叉财神与宇宙神相似。马土拉植根于印度传统,该地区的佛像造型魁梧伟岸,衣薄透体,竭力展现充满力量的肉体。阿拉霍西亚与那伽拉哈拉地的艺术体现了希腊、罗马、印度艺术融合的特点。犍陀罗艺术要主是佛教艺术,尤其是雕塑品种类丰富,如佛陀与弥勒的立像、坐像;还有用浅浮雕的方式描绘佛陀诞生的故事。
佛教
贵霜帝国占据中亚后,大力的推崇佛教。丘就却开创了“佛教治国”的先例。他在位期间大量发行“佛法的庇护者”铭文钱币,弘扬佛法;召开大乘经典结集;在各地建立“塔庙”或“伽蓝”。此外,丘就却还制定了僧官运作制度,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教化工作。卡德菲兹二世即位后信仰印度教,没有采用佛教治国,但依然传承丘就却开创的宗教治国理念。迦腻色迦时期贵霜帝国的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迦腻色迦在罽宾举行了佛教史上第四次结集,这次结集佛教完成了佛教经典从口头传播到文字记录。同时,迦腻色迦对宗教实行宽容政策,因此贵霜帝国当时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并存。
贵霜帝国时期佛教,特别是犍陀罗佛教文化吸收融合了希腊文化,如伊壁鸠鲁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佛教文化中的“法体无常”含有辩证思想;佛教中的最高理想“涅”具有寂静的特征等。
社会
城市
贵霜帝国时期,中亚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呈矩形,城市建造有坚固的设防,城外有灌满水的护城沟,同时设置一道壁垒,还设有方形塔楼、厚厚的城墙等。如贵霜帝国早期的城市呾叉始罗城址 (Taxila,又名塔克沙西拉,中国史籍上称之为呾叉始罗,位于巴基斯坦北部),该城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南北相距1300米,东西最长为900米,分为较高的南城和较低的北城两部分。自北而南一条主道分隔城区,主道旁建店铺和神,支道旁边建有住房,城内建有宫殿和佛教寺庙。贵霜帝国最著名的城市贝格拉姆( Begram),城区也为矩形,南北相距800米,东西为450米,城东北设有要塞。城墙上每间隔17米设有方形塔楼一座,城墙外有一壕沟围绕,两条中央大道相互垂直穿城而过将城区分为四个部分。其他城市重要城市如达尔弗津特佩、托普拉克卡拉等都呈矩形,都有塔楼、城墙、壕沟等防御设施。
娱乐活动
摔角
贵霜人非常重视身体素质,摔角在他们眼中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摔角在设有圆形摔角圈的运动场里进行,参加摔角的人需要长期的训练和教练的专门指导。在犍陀罗浮雕上就可看到当时摔角的各种技法和姿式。如三幅浮雕刻画了摔角的几个技巧动作:两个摔角手互相用一只手抓着对方的短裤,另一手却以不同的招式抓住对方的肩膀。下一步技巧动作是:其中一个用双手缠抱住对方的大腿,而对方却用左手夹住了他的脖子,也许是想用右手抓住他的左大腿。一下子把他掀翻在地。
杂技
贵霜帝国时期民间流行观看杂技表演,从贵霜帝国时期的雕刻和赤陶艺术所刻画的杂技艺人可以看出。如在一幅浮雕上,刻着两个杂技艺人身穿紧身运动服并肩站着,第三个杂技艺人坐在其中一个人的肩膀上。站在旁边的那位艺人左手拿着一些东西。另外一幅嵌板浮雕有这样一个场面:两个杂技艺人支着一根柱子,一位年轻的艺人,头朝下顶着柱子表演着各种高难动作。在阿希切德拉的挖掘中,已发现大量酷似杂技艺人的赤陶小雕像。
饮酒
贵霜帝国时期,美酒很受欢迎。在贵霜帝国的犍陀罗发现了大量的盛洒器皿和饮酒杯具,有烧杯,高脚杯、双柄杯,样式各异,品种繁多,同时酒产地——犍陀罗的卡皮萨因为葡萄品种罕见而闻名。在马图拉和犍陀罗的石头和赤陶艺术中就刻有贵霜人会饮的场面。如马图拉有两幅雕刻,一幅刻画的是一组六人,主角是个男的,挺着个肚皮,赤身裸体地坐着,一个身穿塞服装的仆人在用酒伺候着他;另一幅刻画的那位男主角前额涨红,酒意酣浓,一副酒喝多后懒散倦意的模样,旁边同样也有印度塞人服装的仆人伺候。在犍陀罗的托盘上也刻有成双成对的男女饮酒的场面。
聚会
贵霜人碰到盛大宴会、宗教节日,仪式庆典等重要的社会活动时就会聚会欢庆。期间会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如音乐弹唱、魔术表演、巫道显灵等等。他们的魔术师一般被被称为“索布黑天”。一些保留下来的魔术表演节目,象“玛努加瓦”“‘斯坦姆哈纳”,“沙伊克黑”在迪雄亚瓦塔纳还曾演出过。
主要遗址
达尔弗津特佩古城遗址
达尔弗津特佩古城遗址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舒尔奇市东北12公里的苏尔汉河右岸台地上。该遗址内现为空地,古城中部和西北部已有四处发掘区,发现有大量各类房屋建筑遗迹,出土遗物丰富,除少量遗迹、遗物属于希腊化时代外,绝大多数都属于贵霜帝国时代和后贵霜帝国时代。城内有居民住宅、巴克特里亚女神的神庙、陶窑和陶器作坊等遗迹;城外有贫民住宅区、佛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宗教设施、墓地等遗迹。
城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有单耳壶、圈足杯、高足杯、双耳盆、瓮等;神庙等宗教遗迹中还出土有双耳尖底瓶、高柄盘、单耳瓶等形制特殊的陶器。还出土了各种生活用品、装饰品,如发簪、绿松石串珠、纺轮、梳子、项圈、陶塑、雕刻、壁画等,陶塑、壁画等主要表现了世俗和佛教的人物形象。在其中的一间房屋内发现了项链、手镯、耳环等上百件金银器和玉石器,有的金锭上还镌刻有怯卢文,用以标注其重量。
贝格拉姆遗址
贝格拉姆遗址位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帕尔万盆地中,潘吉希尔河与古尔班德河交汇处附近。其北倚兴都库什山脉,西近巴格曼山,西南距离喀布尔城约60千米,为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的遗存。城址文化堆积层大致分为三层。现存贝格拉姆古城遗迹多属2至3世纪的贵霜帝国时期。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周长约2.1千米,城墙厚约10米,建筑结构为土坯垒筑,部分为土坯和石块混筑。城门位于南城墙中间,向内有一街道延伸至城内。古城曾发掘出来自希腊、罗马的玻璃器皿、青铜、石膏雕像,印度的象牙雕刻以及中国的漆器。这反映出地处丝路要冲的贵霜帝国,早在2至3世纪就与东西方存在频繁的商业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