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话
海南话(Hainanese),别名琼语、雷琼话等,属于闽南语系,使用人数达500多万人。其分布遍布海南岛全岛,主要分布文昌市在文昌市、海口市、琼海市、万宁市、定安县、澄迈县、屯昌县。在泰国、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国家也有零星分布。
海南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此时的黎语是海南第一次通行的人类语言,后经过西汉部分移民进入海南,丰富了岛上的语言种类。唐朝至宋朝,海南又经过一系列的移民迁入,以福建人居多,海南话基本定型。在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朝注重海南的开发,海南地区经过不断融合以及朝廷的介入,其在明朝真正定型,后清廷又发布《赋役全书》,海南岛居民分布和语言分布基本定型。当代海南话受到普通话和社会变迁的影响,逐渐在本地变为弱势语言。海南话按照语音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文琼片、海定片、万陵片、崖州区片、昌感片等5个片区。海南话中保留了较多的古代语词以及不少外语词,同时喜欢用同音字来替代读音,而且会出现修饰语素后置的情况。不同地区的海南话会在语言或者声调等地存在着区别,但互相之间沟通不存在问题,各地区海南话的差异性不影响省内使用海南话进行沟通。
海南话发展到如今,已形成琼剧、海南八音、海南话民俗音乐等语言文化资源。为传承和保护海南话,海南地区开办海南方言类电视节目,聘请专家对海南地区的方言进行整理保存,并让海南话走进课堂,以促进海南话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使用主体
“海南话”有琼语、雷琼话、客话、东语等别名,属汉藏语系汉语闽南语,与广东省的雷州话、潮州话,福建省、台湾省的闽南话比较接近。海南话是海南岛使用人数仅次于普通话的一个语种,有研究表明截止2001年,使用人数多达500多万。其分布遍布海南岛全岛,在泰国、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国家也有零星分布。
形成历史
先秦时期的海南岛居民基本上都是黎族人,黎语也是海南第一次通行的人类语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大同,并提出了“书同文、车同轨,语同音”,这时候“通语”成为民族的共同语言。后又经过官员推广大部分人都能听得懂的官场上通行的话,“通语”逐渐演变为“官话”。西汉开始对海南进行了统治,部分移民进入海南,岛上语言种类逐渐增加。唐朝对海南进行了开疆,州县已经遍布了环岛的沿海区域,唐代“官话”也流入海南,据学者陈波编写的《海南省志·方言志》记载,唐以后,操古闽、粤语的居民开始迁居海南岛北部。而且操闽方言的居民在文昌市、琼山区一带受黎语、临高话的影响,逐渐形成闽方言中的海南话。宋代对海南岛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与管理,南宋之后大量的汉族迁往海南岛地区,移民大多数的原籍都是福建省,而且大部分是在宋朝时期迁入海南岛的,其次就是元明清以后入琼的,但唐朝移民数量不多,学者刘新中据此推断海南话在宋朝基本定型。
从元代开始,首都均定在北京,此时北京方言成为通用语的基础标准音,形成来新的“官话”。而学者陈波因明朝是海南省经济和文教勃兴的时期,且更加注重海南的开发,因此他认为海南话的真正定型是在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将海南脱离湖广省,划归广东省,自此海南与广东和福建的交往逐渐频繁。洪武三年(1370年),海南有了统一的治理机构,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中心。且明朝廷在此地全面调查户口,并在黎族居住地建立基层行政组织。同时在此减轻赋税,为大批闽人(还有少量潮人及其他省籍人)迁居海南提供契机。根据明代正德年间的《琼台志》记载,明代海南岛语言包括了官话、土军语、西江黎语、客家语、地黎语、番人语。
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在海南岛颁布了《赋役全书》,清朝的政令开始下达海南岛,海南岛的居民分布和语言分布基本定型。而后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清人张岳崧主持编的《琼州府志》记载,海南岛语言包括了东语、西江黎语、土军语、地黎语等。清末年间,海南地区的方言主要以海南话为主要流通语言,其中以州府所在地的琼山口音为 “正语”。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百万农垦大军南下开荒海南岛,1955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后对中部山区进行了全面“扫盲”行动,推广普通话。到60、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扎根海南省,后在8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十万人才下海南建设,普通话开始在海南的推广普及,当代海南话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汉语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海南籍城市青少年日常交流的最主要语言是普通话,而不是海南话,其在本地逐渐成为弱势语言。
地理分布
海南话的使用人数遍布海南岛全岛,其主要使用于海口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定安县、屯昌县、澄迈县等市县,在三亚、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东方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市县,具体如下:
主要分布区域
次要分布区域
内部分区
按语音特点的不同,海南话大致分为5个片区,分别是文琼片、海定片、万陵片、崖州片、昌感片。
文琼片
该片的海南话主要分布在文昌市、琼海市,以及万宁市北部的龙滚镇和海口市东部的大致坡镇、三江镇。其特点是唇音声母用双唇的[p‘]和[b];古疑母字在口语中读舌根浊塞音[g];古透母字和定母平声字读舌根清擦音[x];古晓、匣母字均读浊擦音[ɦ];元音没有[o]和[ɔ]的区别,也不区分[e]和[ε];韵母[in][im][un] [it] [ip] [ut]均带有过渡音,例如[ip]的实际读音是[i°p];入声韵母有[-p,-t,-k,-ʔ]四套;此外,文琼片的声调有较明显的连读变调,而且文白异调现象较显著。
海定片
该片的海南话主要分布在海口市市区及府城、灵山镇、演丰、云龙、红旗、旧州、甲子、大坡、新坡、东山、三门坡镇,遵谭镇的一部分,西秀镇的拔南村;定安县全境;屯昌县全境;澄迈县除北部沿海和西南角外的大部分地区;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营根、黎母山一带。其特点是唇音声母用唇齿音[f]和[v];古疑母字在口语中读舌根音[ŋ][k]及唇齿音[v];古透母字和定母平声字读清擦音[h],与古晓、匣母合流;有部分地区存在[o] 与[ɔ]、[e] 与[ε]的区别;韵母[in] [im] [un][it] [ip][ut]均不带有过渡音;有些地方有[-p,-t,-k,-ʔ]四套韵尾,部分地方缺少[-ʔ]韵尾;声调没有明显的连读变调且文白异调现象也不显著。
万陵片
该片的海南话主要分布在万宁市除北端龙滚镇外的绝大部分地区,陵水县的南部沿海一带。其特点是唇音声母使用[pф‘]和[b];古透母字和定母平声字读[x];有别致的入声韵[auʔ] [iauʔ];失落闭口韵尾[-m][-p];韵母[ou] 并入[au]。
崖州片
该片的海南话主要分布在三亚市南部沿海及东部沿海;乐东黎族自治县西南部沿海及西部沿海,以及县城抱由镇的一部分。其特点是唇音声母使用[p‘]和[v];有送气声母[t‘] [k‘],这是该片语音的最大特色;有独特的韵母[eu],很多地方还有[ie][uə];失落闭口韵尾;入声韵尾全部演化为[-ʔ]甚至消失。
昌感片
该片的海南话主要分布在东方市沿海板桥、感城、新龙、八所、四更镇以及昌江黎族自治县北部沿海昌化镇。其特点是唇音声母通常用唇齿音[f]和[v];大多数地方有送气声母[k‘];文琼、海定、万陵各片中的[ue]读成[oi]或[ui];没有闭口韵尾[-m][-p]。
语言特点
语音
海南省地区的文昌话有18个声母(含零声母)以及55个韵母,而文昌话的声调比较复杂,大致分成文、白两个系统。
声母表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排列,横列为发音部位相同者,依次为双唇音、舌尖中音、舌尖前音、舌根音、喉门音;纵列为发音方法相同者,依次为清塞音、带喉塞的浊塞音、浊塞音、送气清塞音、鼻音、清塞擦音、浊塞擦音、清擦音、浊擦音、边音。
韵母表将文昌话的55个韵母排成5个纵列,依次是:以a为主要元音的开口呼韵母,以o为主要元音的开口呼韵母,以e为主要元音的开口呼韵母,以i打头的齐齿呼韵母,以u打头的合口呼韵母。从横向看,又可将这55个韵母分为3类,即:以元音收尾的开音节韵母,以鼻音收尾的闭音节韵母,以塞音收尾的闭音节韵母。
文白两个声调体系
海南话包含文白两个调类体系,其中白读声调有8个,而文读声调有5个。二者在声调上有一定的区别,首先白读去声有阴去、阳去、混合去声三个,文读只有一个统一的去声;其次白读入声有阴入、阳入二个,而文读只有一个统一的入声;再者白读中归到阳去的古次浊上声字在文读中仍读上声;此外还有白读中归到阴平的古浊去声字在文读中仍读去声。文白两个声调体系虽然有区别,但两者又相互关联,其共同点为文、白声调之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以及文读的调值均套用白读原有的调值,没有创造出新的调值。虽然海南话的声调存在文白两个体系,但其文读声调频繁进入口语,造成文白杂的现象。例如“妇”字,除了在“新妇”一词中仍然保留白读的阳去调外,其他如“妇女”“妇幼”“妇联”等均使用文读的去声调。
辅音声母弱化
海南话存在辅音声母弱化现象。其一表现在清声母的浊化,例如p和t的浊化、h的浊化以及f的浊化;其二表现在塞音弱化为擦音,例如t‘变为x或h、k'变为x、p‘变为f以及b变为v;其三表现为纯塞音带上摩擦成分;其四表现为塞擦音变为擦音,例如送气塞擦音ts‘弱化为擦音s。
词汇
古语词
海南话中保留了较多的古代语词,例如“嘴巴”海南话用的是“喙”字,“夜晚”用的是“暝”字。其他如:(田),秫(糯),哺(咀嚼),晏(晚),曝(晒),脱(脖子),菜栽(菜苗),刀(剪刀),这些字与古音古义都是相符的。
外语借词
因海南省是中国著名侨乡,所以海南话中有不少外语词,例如:奥赛(英语out-side,出界)、夹万(英语cabinet,保险柜)、波(英语ball,球)、浪(法语laine,毛线)、柴未(马来语sabon,肥皂)等。
训读现象
训读,即对某字(词)不读其本音,而用另一个同义的字(词)来读它。这种现象在海南话中相当普遍。譬如“怕”字,不读其本音[p‘a53],而用另一个同义的字“惊”[kia33]来读它。
修饰语素后置
海南话中,修饰语素一般前置。但也有不少修饰语素后置的情况,例如:鸭雄(公鸭)、咖啡乌(黑咖啡)、钱千(千元)、菜落(遗弃掉地的菜)等。而修饰语素后置的现象在称谓方面用得更普遍,例如:姐兰(阿兰姐)、哥三(三哥)、爹五(五爹)等。
有独特的ABAC 式构词法
海南话除了AA式、AAAA式的重叠构词方式外,还有ABAC式,例如假精表示骄傲,而假精假触则形容骄傲自大。
语法
构型特点
海南话在构型上的特点分为五个方面。其一是海南话中单音形容词重叠表示程度加深,例如乌表示黑,乌乌表示很黑,而乌乌乌则表示特别黑。双音形容词重叠成ABAB式,也表示程度加深,例如红桃形容脸红,而红桃红桃则形容脸红扑扑、红通通。双音形容词重叠成 ABAC 式,不仅表示程度加深外,还常带贬义,例如百仄表示烦人、呕心,而百仄百命则表示非常烦恼且折磨人。
其二是海南话会在人称代词单数形式后面附加“人”,表示复数的意思,例如我→我人;你→你人。
其三海南话中有特殊的前缀“妚”,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阿”,例如:妚三(阿三),妚娟 (阿娟),妚肥(阿肥)等。
其四是海南话中的后缀“囝”表示小称,如:刀囝 (小刀),先生囝(小老师),这个“囝”字通常写做“仔”。
其五是海南话中的后缀“头”表示贬义或陈旧、破损,如:神头 (神经鬼),猴孙头 (丑恶的人)等。
词语组合
海南话的词语组合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海南话中的量名结构前可以省去数词或指代词,例如穿条白衫就是穿一件白衣的意思,架车真好驶就表示这辆车真好驾驶;其二是海南话中以“一”为首位的数字,均可省去这个“一”字,如:百三银 (一百三十元)、千六公斤 (一千六百公斤);其三是海南话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量词,例如:只猪真大只是表示这头猪可真大,而丛树太小丛则表示这树太小。
词语位次
海南话中词语位次特点多样。其一是表数量的状语置于动词谓语之后,如:食加一碗 (多吃一碗);其二是海南话中表频率的状语后置,如:啜一盅表示再喝一杯;其三是表程度的状语后置,如:臭呼表示太臭了;其四十海南话中表示时间的状语后置,如:你行过前(你先走);其五是动补结构的否定副词置于动词之前,如:无担得起(挑不);其六是海南话中指物的宾语在前,指人的宾语在后,如:分本书伊(给他一书)。
句式
海南话的句式也有不同的特点。海南话中的比较句用“过”“平”表示,如:伊大过我 (他比我大);飞机快过火车(飞机比火车快)。海南话中的被动句用“要”表示,且一定要带出主动者,如:伊要人拍一拳(他被打了一拳)。海南话也常常在句末加否定副词的方法来表示疑问,如:去望戏无(要去看戏吗)。此外,海南话还有独特的“作”字结构,形容词、动词或其他词语后加“作”字成为壮语,相当于普通话的“地”字结构,如:宽宽作食(慢慢地吃)。而且海南话还有一些句末双音节语气词啦嘎是表示征询、探问的意思。
语言文化
琼剧
琼剧的前身为海南省本地的“土戏”,从20世纪30年代起,逐渐有人将其称为琼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被正式定名为琼戏。清朝时期就有琼剧的戏班子前往东南亚进行演出,因此如今琼剧戏迷遍布东南亚。琼剧的唱腔多变,例如中板、苦叹板、曲牌等,其经典剧目有《张文秀》《红叶题诗》等。
海南八音
海南八音是指海南器乐中的主要品种,因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此名,八音器乐已经被选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八大类乐器分别是琴、锣、弦、笛、鼓、管、、萧。海南省拥有较多的八音乐曲,这些乐曲来自于外传古曲和本地创作,民间的艺人们在保有古曲原来韵味的同时为其增添了海南特色,代表曲目有《大开门》《宽吹》《哭皇天》《万花灯》等,而本地艺人所创作的曲目也在代代相传中得到了不断的改善,逐渐成熟,其代表曲目有《比目鱼》《归巢》《琼花怒放》等。按照使用场合可以将海南八音乐曲分成六大类:琼剧八音曲、曲牌八音乐、歌舞八音曲、场景八音曲、礼俗八音曲和祭祀八音曲;按照演奏习惯则可以分为三类:大吹打、锣鼓清音、戏鼓和清音。
海南话民歌
海南话民歌是用海南闽语方言咏唱的汉族歌谣,流传范围最大。其中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开篇引用了海南经典民歌中的歌词“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久久不见久久见》便是一首用海南话演唱的歌曲,词曲婉转、深情,是海南省大地广为传唱的经典。
语言保护
方言价值
海南话承载着海南悠久的历史和民俗文化,还蕴藏着海南地区独特的海洋文化,方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随着当今海南城市的发展,使用海南话的民众日益减少,目前海南话的传承已出现后继乏人的趋势。不少语言学家将语言的消亡类比为生物物种的消亡,语言的生态平衡如果被打破,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系统也将分崩离析。而海南话目前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因此保护海南话也就意味着维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生态的平衡。
海南话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海南话逐渐被边缘化,后有研究提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语 言保护观,并主张通过文化间自由的撞击,产生一种优势互补的效应,形成更有生命力的地区文化,助力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海南话具有记录地区古老历史文化、承载传统民情风俗的作用。中国语言学家潘悟云曾说“在海南省进行方言调查意义重大”。现今旅游业发达,海南地区若想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并保护海南话资源是建设特色文化的需要。
使用现状
海南话目前面临着两大困境。首先是海南话逐渐成为海南本地的弱势语言,学者庄翠娟2009年的研究表明,因海南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教育的发展,海南话处于快速消亡的过程中。加之普通话在海南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推广,海南籍城市青少年日常交流的最主要语言是普通话,而不是海南话,其使用空间逐渐被压缩,语言的沟通交际功能逐步减弱。其次是海南话的调研成果较少,2007年,学者詹伯慧就指出海南话和台湾闽语同属闽语系统,是两岛汉族同胞所通用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语言来源。然而,相对于台湾闽语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对于海南话的调研学者却甚少。
保护措施
海南地区先后开办海南方言室内情景剧《绿岛人家》、琼剧选秀节目《呀喏哒嘀》、琼剧大戏院等方言节目,自2013年起,影视剧频道每天八点准时播出一部琼剧。此外,为吸引年轻人使用和传承海南方言,海南影视剧频道自2014年起每年举办“海南方言歌曲创作及演唱大赛”,并通过网络、新浪微博、微信等渠道传播,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2016年-2019年,海南省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对海口市、三亚、文昌市、琼海市、定安县、万宁市、屯昌县、乐东黎族自治县、澄迈县、东方市、五指山等11个市县的海南话调查点和海口大昌村话等5个濒危汉语方言调查点进行调查、采集音像和录音,整理成海南汉语方言资源库,该资源库已通过中国语保中心专家组验收,经整理后已保存在国家语言资源库。
2018年,海南中学三亚学校开设海南话选修课,面向初一学生教授海南话,旨在让年青群体能更好地学习海南方言,领略海南语言和文化魅力。此外,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说,海南旅游业转型迈入新阶段,景点不能成为旅游的唯一卖点,“文化+旅游”的出行方式逐渐受到热捧,海南可以借助方言资源,开发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2021年4月9日,海南省举办了“群艺大舞台”文化进万家海南话歌曲专场演唱会,旨在鼓励人们热爱海南美丽家园、关心本土文化,并激励音乐人创作更多的海南话歌曲,以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资料
【每日一习话】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_央广网.央广网新闻.2023-10-21
关于进一步保护与传承海南方言的建议.海南省人民政府.2023-11-11
农工党海南省委会建议加强海南话方言保护传承.中国新闻网.2023-10-21
海南中学三亚学校开设海南话选修课 传承乡音“海南话”进课堂.椰网.2023-10-21
从“守艺人”到“播种人”,将“海南八音”带出国门.今日头条.2023-11-11
传承乡音 海南中学三亚学校开设海南话选修课.海口网.2023-11-11
海南话歌曲专场演唱会在世纪公园唱响.中国新闻网.202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