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为唐代文人墨客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历史背景
自北朝起,南方文学风气深刻影响北方的文学创作,因此自隋唐统一后,虽政治、军事力量来自北方,但隋初至李旦景云中约一百三十年,南朝诗风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初唐时期诗歌创作中心在宫廷,其内容和形式单一,但宫廷诗人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对唐诗走向成熟具有重要意义。随时代发展,诗歌界的革新以及新一代诗人的出现,使唐诗脱离宫廷藩篱,开一代新风。
唐代诗歌发展的客观原因在于:
演进阶段
关于唐诗的分期,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分法影响最大。它肇始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定型于明代高《唐诗品汇•总叙》:
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兴于诗,成于中,流于变,而之于终。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
初唐
初唐(618—713),从李渊武德至李隆基先天年间,大约100年。
唐建立后的近百年时间,称为初唐。这一时期新的诗歌形式正在形成,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的诗歌创作开始摆脱旧诗风的影响,扩大了题材内容,由宫廷走向市井,开启了一代新风,促使诗歌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初唐四杰”的创作奠定了五律的基础,发展了七言歌行,不仅给唐代诗坛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为以后唐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卓越的改革创新者,他在唐代诗坛上首先竖起了诗歌革新的大旗,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的传统,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和雄健的风格,在理论和实践上端正了唐诗发展的方向。
盛唐
盛唐(650—755)是唐王朝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较为丰富的诗歌。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国力的强盛,盛唐时期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活跃,许多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为国建功立业之心,他们广泛交际,游遍祖国名胜山水。于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也随之兴盛起来。由于唐代科举考试比较重视名声,一部分很难直接通过考试做官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隐居而做官。他们在隐居生活中,常常写一些山水田园诗,表达自己的情怀。再加上唐初佛道盛行,文人们或隐居山中真诚向佛,或游历山川求仙访道,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因而在盛唐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篇,并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山水田园诗派。他们的诗歌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朴素自然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描写景物生动形象,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
中唐
李豫大历至李恒长庆年间,唐诗出现“新变”,作家创作个性更为鲜明,此阶段作品更具多元化倾向。唐诗形成了第二次发展高潮,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中唐前期,大历至贞元年间,唐诗处于两个发展高潮的过渡时期。该时期诗歌作品承袭盛唐艺术形态,没有新变状态。代表人物有韦应物、刘长卿等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
中唐后期,贞元至长庆年间,唐诗此时处于第二次发展高潮阶段,以流派纷繁、风格迥异为主要特征。
晚唐
李湛宝历初至唐朝灭亡,唐朝诗坛中呈现出哀婉深沉的气象,唐诗“回到了优美、和谐的内心志趣,并开始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审美之旅”。
晚唐前期,自宝历初至李忱大中年间,诗歌出现发展高潮。此时期市井繁荣,落魄诗人常混迹于勾栏瓦舍之处,其环境影响诗歌风格呈现出绮艳的色彩。同时现实社会的曲折让知识分子产生忧患意识,使其诗作出现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另有部分诗作从题材到写作手法具有词化倾向,唐诗在短暂的“回光返照”后,即将让位于另一种艺术形式。
晚唐后期,自李漼咸通初唐王朝灭亡,唐诗随之衰落。该时期诗人面临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主观上趋于两个极端,一个是了解社会关怀、激烈入世,另一个是归隐求静、苦吟寄身心。前者形成浅俗诗派,后者形成隐逸诗派。浅俗派自觉接受儒学影响,对社会批判“声词激切,直抒胸臆”,代表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浅俗派基调为衰微时代的悲歌,继承贾岛、姚合诗风,有失意人生的咏叹和对真挚友情的倾诉。
艺术特点
形式
唐诗形式多种多样,其大致分为古体、近体以及乐府三类,更具体可分为六种基本形式: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
通常将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诗,后世模拟古体写作的诗歌也被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是和绝句、律句相对的诗体称呼,其特点在于用韵比较自由,不讲究对仗、平仄等格律,并且句式形式多,一般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其中唐代古体诗以五古和七古为主。
五言
唐代五言古体诗虽源于汉魏,具极具自己的特色。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不讲究平仄、不限长短、不讲格律,五字为一句的固定句式不变。代表作家主要有陈子昂、张九龄、李白、杜牧、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名家。天宝五言古体诗代表作品例如:
七言
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其体裁多样、形式活泼、句法和韵脚自由,是抒情叙事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一般七言古体诗隔句押韵,句句押韵的七言古体诗被称为“柏梁体”,最早成熟的七言古体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二首》,唐朝七言古体诗代表作品例如:
近体
唐代在南北朝声韵学与南齐永明年间新体诗的基础上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区别于唐以前的古体诗,被称为近体诗,又叫格律诗、今体诗。其特点为诗篇对称、均衡、整齐、和谐,主要有律诗、长律和绝句三种形式。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以及少量的六言律诗;排律分为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绝句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言绝句等。
律诗
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讲究平仄、对仗、押韵,作诗符合格律。每句5个字,每首8句,共40个字。天宝五言律诗代表作品例如: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对五律的扩展。讲究平仄、对仗、押韵,作诗符合格律。每句7个字,每首8句,共56个字。唐朝七言律诗代表作品例如:
绝句
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是汉族诗歌体裁之一,属于绝句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汉族民歌影响。五言绝句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静夜思》、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鸟鸣涧》、杜甫的《八阵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闫江东的《观云有感》等。唐朝五言绝句代表作品例如: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唐朝七言绝句代表作品例如:
乐府
唐代乐府诗沿袭汉代乐府的形式,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新乐府诗标志着唐代乐府诗体的一大变化,出现于中唐时期。主要特点有用新题、写时事、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其体裁和内容与传统乐府诗完全不同。天宝乐府诗代表作品例如:
格律
中国古代诗律产生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并形成了完整的诗律和格律诗的体系。从声律角度看,有:粘式律、对式律、粘对混合律;从韵律的角度看,有平韵律、仄韵律、转韵律。
声律
粘式律
凡是全诗各个律联之间以同声相粘关系组合而成的格律,就称为粘式律,其在古代传统中也称为“近体诗”格律。粘式律要求以两个相近的律句来连接诗联,即是说,前一联的下句如果是a式句,那么后一联的上句就须用A式句去连接;前一联的下句如果是B式句,那么后一联的上句就须用b式句去连接。
例如粘式绝句:(bA/aB式)
对式律
凡是全诗各个律联之间都是用异声相对的关系结合起来的格律,被称为对式律。对式律将律联之内上下两句之间异声相对的关系同时用于律联之间,全诗都“失粘”,所以称作对式律。
例如对式绝句:(bA/bA)
粘对混合律
韵律
仄韵律
凡是诗句的平仄、粘对合律而用仄声字押韵的诗就是仄韵律诗。仄韵律诗的格律结构类型并不是单一的,可以按粘式、对式、粘对混合式进行分类,
分为三类。
转韵律诗
流派分类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唐代诗歌流派。是继承东晋陶渊明的山水田园派。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是中国唐代诗歌流派。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朝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适、岑参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浪漫诗派
以李白为你代表人物。特点是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现实诗派
现实主义诗歌以杜甫、白居易、杜牧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
影响
首先,唐诗的文学价值非常高。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唐诗的创作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诗人们的创作水平和文学造诣都非常高超他们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政治状况,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比如李白的《将进酒》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等,这些诗歌都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唐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唐诗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特点和人民的思想情感。唐诗中有很多描写历史事件、人物传奇、风俗民情等方面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比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长恨歌》等等,这些诗歌反映了唐代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唐诗具有优美的语言和音乐特色。
再次,唐诗具有优美的语言和音乐特色。唐诗的语言优美、精练、清新,很多诗句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后人广泛传颂。唐诗的音乐特色也非常突出,很多唐诗都具有优美的韵律和旋律被后人广泛传唱。比如李白的《庐山谣》、王之涣的《登鹤雀楼》等等,这些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特色都非常突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唐诗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其能够传唱千年的重要原因。唐诗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唐代的诗歌流派有很多,如风雅、田园、山水等等,这些流派在后来的文学发展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唐诗的传承和发展也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很多学者对唐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推动了唐诗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研究
唐诗学
1982年傅璇琮在去全国第一届唐代文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现代意义的“唐诗学”概念,提议创建唐诗学科。傅璇琮培养了一批从事“唐诗学”研究的青年学者,并且相继发表《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等开创性著作。1988年,陈伯海《唐诗学引论》出版,对唐诗学性质、渊源、流变、体式等范畴搭出一个基本的框架,其后所发表的《唐诗书目总录》、《唐诗学史稿》、《唐诗汇评》、《意象与唐诗艺术》等著作,最终汇总为“唐诗学书系”,为唐诗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