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1948年11月2日)也被称为“辽沈会战”,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
1948年9月12日,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70万大军向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发动大决战。在战役初期,解放军通过快速机动和突然袭击的战术,将国民党军分割。为解锦州市之围,10月10日至15日,蒋介石调动11个师的兵力对塔山发动猛攻,未能突破解放军阵地。后廖耀湘部自沈阳市驰援锦州,于黑山、大虎山街道地区遭解放军阻击,未能顺利突破。10月14日,解放军对锦州发动进攻,并于次日成功攻克锦州。节节败退的中国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多名军官率部起义,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军官于10月30日撤离沈阳。31日,解放军突破沈阳铁西区,国民党军第8兵团司令周福成率部投降。11月2日16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十余万,沈阳全部解放。10日,解放军收复葫芦岛市和葫芦岛市,东北地区全境获得解放。
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毛泽东在给东北解放的贺电中写道:“东北是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最大的中心,东北解放,奠定了在数年内解放全中国,然后将中国逐步建设为工业国家的巩固基础。”
战争背景
区位优势
东北地区地处中国东北部,北邻苏联,西接蒙古,东临朝鲜,南濒渤海,连接冀察的同时与山东省隔海相望,控制东北不仅可以使关内外的根据地和解放区连成一片,而且可以跟苏联、蒙古、朝鲜相联系,获得国际支援,这使得东北地区成为重要的战略基地。其次,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内部包括山区和平原,地势多变,进可攻、退可守,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同时,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发达的铁路网络和优良海港,以及便利的内河航运,使其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国共内战时期,东北地区是中国国民党统治势力薄弱的地区,其拥有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长期坚持的抗日力量,由于日本的溃败,东北地区迅速成为权力真空地带,在国内外冲突中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战略意义。
东北局势
1948年下半年,解放战争进入重要时刻,经过长期的斗争,解放军的形势变得越来越有利。国民党军队的规模从战争初期的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实际可用于前线作战的只有170万人。国民党的作战方针也由“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转变为以北平市、西安市、汉口、徐州市和沈阳市五大战略据点为支点的“重点防御”。在此期间,解放军军队从120万壮大到280万,占据全国四分之一的领土,人口数量超过三分之一,已经具备了进行战略决战,彻底消灭中国国民党主力部队的实力。与此同时,在东北地区战场的国民党军总兵力约为55万人,而人民解放军已经达到103万人。东北地区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已经获得解放,解放军的人力和物力充足。蒋介石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对东北战局感到非常忧虑,他们在欲守无力和欲撤难舍之间徘徊不定。因此,他们将主力军收缩在沈阳市、长春市和锦州市这三个孤立地区,并采取了集中兵力、重点守备,并设法打通京哈铁路的方针。
西柏坡定策
1948年2月7日,处于东北地区的解放军正在进行百师大战,毛泽东与中央军委考虑到东北国民党军可能全部撤至关内的情况,致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首长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人,强调对解放军战略利益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的重要性,要求野战军考虑将主力转至北宁路,截断国民党军的撤退通路,以便歼灭国民党军。在冬季攻势结束后,林彪提议先打长春市吸引国民党军增援后再歼灭国民党军,中央军委同意了这一提议。随后,野战军为了解决攻坚战术和技术问题,提出了三个行动方案,并最终决定用两到四个月的时间对长春市实行久困长围后攻城。在7月中旬,由于驻守长春的国民党军实力强大,解放军面临粮食难以为继的问题,最终决定放弃攻击长春的计划,转而南下作战。中央军委认为南下作战具有有利条件,因此同意了这一决定,并要求野战军详细考虑具体作战计划并报告。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确定辽沈战役的基本部署,9月10日对南下北宁路制定了具体部署。
战前准备
东北野战军
1948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由初期的10余万人,规模逐渐扩大至100余万人。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都已超过国民党军,为举行辽沈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辽沈战役前,东北野战军指挥员林彪主张先打长春市,吸引沈阳市的援军出城支援,然后围点打援,从而自北向南攻克国民党军据点。毛泽东则认为应先打锦州市,从而切断国民党军的出逃路线,进一步改变解放战争局势。最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以第12纵队和6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继续围困长春守军,集中6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3个独立师、1个坦克营在北镇市线上发动攻势,伺机夺取锦州,同时以3个纵队配置于沈阳西北及长、沈间,钳制驻守沈阳的国民党军。解放军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中,野战部队有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骑兵师共计70万余人。
国民党军
在东北野战军大规模调动部队的同时,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针对东北野战军的动向进行部署,蒋介石下令部队撤退,留下孤军困守长春市、沈阳市和锦州市。卫立煌向蒋介石陈祸述弊,主张先救出长春的部队,遭到蒋介石与廖耀湘的否决。最终,国民党军以侯如镜为指挥官,抽调11个师在锦西葫芦岛市组成“东进兵团”,又以廖耀湘为指挥官,点调11个师又3个旅组成“西进兵团”。蒋介石意图东西对攻,破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对锦州市的包围,同时打击东北野战军有生力量,为国民党军的撤出争取时间。为了鼓舞国民党军将士的士气,蒋介石亲自前往葫芦岛督战,坐镇“东进兵团”应对东北野战军的攻势。国民党军在战前动员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市、长春市、锦州市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陆上交通被切断,中国国民党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锦州市,率先在北宁线锦州至义县段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第11纵队并指挥察热辽骑兵师,由建昌营地区出发,先后攻克昌黎、北戴河区。冀察热辽独立第4、第6、第8师,炮兵旅和两个独立团攻克沙后所和绥中县。第4、第9纵队从台安县、北镇市出发,迅速切断义县与锦州的联系,包围了义县。第8纵队由八面城镇出发,经彰武县、北镇直插锦州市以北,在第9纵队配合下先后歼灭葛文碑、薛家屯守军暂22师两个团大部。第3纵队及第2纵队第5师,分别于9月14日、17日出发,9月20日接替第4、第9纵队包围义县。第4纵队绕过锦州市,9月29日攻克兴城市。第7纵队攻占高桥、西海口和塔山,切断了锦州和葫芦岛市之间的联系。锦州被围后,蒋介石察觉到中国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危险局面,于10月2日亲抵沈阳市谋划对策,决定以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担任指挥,召集沈阳地区11个师加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以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担任指挥,召集华北地区及山东地区7个师,连同锦西、葫芦岛的4个师,共计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两大兵团受蒋介石命令,意图东西齐进,与解放军在锦州市实施决战。
塔山位于锦西和锦州之间,距离国民党军前沿阵地约30公里,地势平坦,没有天然的防御条件。10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指挥部下达命令,要求塔山的防守部队坚决固守,不退一步,并准备在此地战斗到底。国民党军方面,廖耀湘统辖的“西进兵团”没有能够有效进行推进,而是希望在“东进兵团”突破塔山防线后向锦州发起进攻。10月10日开始,国民党军的“东进兵团”发起猛烈进攻,一度取得了解放军前沿阵地的控制权。然而,在经过了连续6天6夜的战斗后,解放军成功坚守住了塔山阵地,没有让“东进兵团”进入锦州市。由于廖耀湘的消极避战态度,“西进兵团”没有给解放军的攻锦部队带来太大的压力,蒋介石的东西对进战略最终失败。在塔山阻击战发生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攻锦部队于10月9日发动了外围战斗,并于13日控制了锦州的外围地区,从而确保了攻城部队的迅速接近锦州城。14日上午,解放军发起总攻,各攻击集团在炮火的掩护下,迅速进入了锦州城,并继续向纵深地区推进,与国民党军驻守部队展开巷战。15日清晨,各集团相继歼灭了锦州市守军的主力,胜利会师于城内。当天晚上6点,解放军全歼了残余守军,完成了解放锦州的任务。在攻锦过程中,东北地区“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被俘,东北的陆上通道也被封锁。
与此同时,解放军自1948年6月开始对长春市的围困,长春守军始终未得到有效的援军支持,缺乏人员和粮草,多次尝试突围却均被解放军合围部队击退。随着锦州的失守,位于长春的国民党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17日率部起义,新7军军长李鸿也在19日率部向解放军投诚,打击了长春守军的士气,削减了其规模,负责指挥长春守军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再无可用部队,无奈放下武器宣布投降,长春宣告解放。在解放军解放锦州市时,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一直在彰武县、新立屯镇地区踟蹰不前。锦州失守后,东北地区“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曾主张该兵团退守沈阳市,或是转向营口市。然而,蒋介石判断东北野战军需经较长时间休整补充才能再次投入战斗,遂令“西进兵团”与“东进兵团”再攻锦州,意图重新打通国民党军撤退的陆上通道,而后掩护沈阳守军经铁路撤入关内。中国国民党方面另调位于辽阳市的部队南下,抢占营口,以备“西进兵团”前进受阻时改经营口,会同沈阳守军从海上撤退。蒋介石还委任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指挥撤退行动。
第二阶段
1948年10月18日,蒋介石乘飞机前往沈阳市,下令“总退却”行动并要求西进兵团继续向前推进,与东进兵团合作夺回锦州市。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将西进兵团围歼在辽西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歼灭战。21日,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向南发起攻击,于23日抵达黑山、大虎山街道地区,遭到东北野战军驻守部队阻挡。24日,廖耀湘指挥5个师兵力,在炮兵部队与空中力量的支援下对东北野战军黑山、大虎山阵地发动猛攻。东北野战军的第10纵队等部坚守阵地,配合主力部队在黑山、大虎山以东,饶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的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对“西进兵团”分割包围。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对“西进兵团”展开向心突击,夺取廖耀湘指挥所,“西进兵团”失去指挥溃不成军,无法阻止有效抵抗。到10月28日黎明时分,辽西围歼战结束,“西进兵团”的12个师(旅)共计十万余人全军覆灭,其中包括新一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六军两支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部队。在此次战役中,新一军的司令官廖耀湘也被第四野战军俘虏。
第三阶段
卫立煌在西进兵团被歼后,察觉情势已不利于国民党军,于是将驻守沈阳市外围的部队调至城内加强城防,并在10月30日急忙乘飞机逃离。第八兵团司令官周福成统一指挥剩余的约14万人驻守沈阳,在做最后抵抗的同时寻找时机从海路撤退。为了全歼卫立煌集团的残部,中央军委在10月27日发布电文示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必须派出有力兵团阻挡中国国民党残军自海上逃离。东北野战军重新部署,于10月31日实现对沈阳的四面合围,并派出三个纵队和一个独立师直奔营口市。11月1日凌晨,东北野战军全面进攻驻守沈阳的国民党军,仅第207师、第53军的一部分有所抵抗外,其他部队纷纷向东北野战军投降。2日,东北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共计13.4万人,重工业基础雄厚的沈阳市宣告解放。
在营口方向,东北野战军的第九纵队率先到达营口外围,第7、第8纵队等部队占领了辽阳市、鞍山市、海城市,并迅速向营口推进。11月2日清晨,第九纵队强攻并成功夺占了营口,歼灭了1.4万守备部队,并摧毁了一艘国民党军运输舰和22艘军用商船,国民党军残部仅有1万余人成功从海路逃离。1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了守军已于前日撤退的葫芦岛市和葫芦岛,整个东北地区已被解放。
战争结果
东北野战军
辽沈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付出了6.9万人的伤亡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俘虏国民党军少将以上军官186名。同时缴获火炮6546门,轻重机关枪16293挺,枪支203971支,坦克160辆,飞机9架,装甲车180辆,汽车2261辆,军马23595匹,电台353部炮弹27018枚,枪支弹药24350000发,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
国民党军
在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损失472000人,正规部队包括1个“剿匪”总司令部(东北“剿匪”总司令部),锦州指挥所,四个兵团部,十一个军部,三十六个师(旅),非正规部队包含沈阳警备司令部,辽宁省、铁岭市、安东省保安司令部,东北“剿总”骑兵司令部,10个师(旅、支队)、5个团、2个营。
另有起义部队第60军军部,第1兵团部、新7军军部,新38、暂56、暂61师,长春警备司令部、3个保安旅共九万零九百人向中国共产党投诚。
战争影响
对共产党影响
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胜利,彻底改变了国共内战的形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役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从而加速了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进程。1948年11月28日,陈云给的中共中央写下了一份重要报告,这份报告就是《关于接收沈阳经验简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成功接管大工业城市的经验总结,他以电报的方式发给中共中央地方局并转报中央。在辽沈决战的背景下,的解放是一个标志,意味着国共两派军事及战略资源的对峙状态被打破,战争朝着有利于共产党的方向发展。在陈云写出“沈阳经验”的时候,已经开始入关,国共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一方面有大量新解放的城市需要迅速接管,另一方面新接管的城市又要发挥支援前线、巩固新解放区政权的作用。
对国民党影响
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推动了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中的失败进程。国民党军失去东北地区的工业基础,实力进一步受到削弱,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取得的的胜利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士气,使其陷入混乱和动摇。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国民党军大规模起义投诚,这一现象从精神上瓦解了国民党军的防线。
对整体局势影响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首场战略决战,其战术手段和作战方法的多样性成为了其成功之道。这场战役是通过运动战、围歼战、城市攻坚战以及阵地阻击战等多种样式的紧密结合来实现的。同时,军事斗争与政治攻势的密切配合,以及作战行动与保障行动的共同执行,进一步提高了作战的效果。辽沈战役不仅在战役指挥、战术运用和战略指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军事斗争与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种经验对于今天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作战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辽沈战役的胜利也为中国解放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实现了东北地区的解放,而且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士气,为人民解放军提供了更多的信心和动力。此外,这场战役还培养了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并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可靠的战略后方,为后续的决战和全国解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历史评价
毛泽东评价辽沈战役缩短了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并作出预估,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中国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毛泽东在贺电中对辽沈战役的胜利给予高度肯定,认为东北是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最大的中心,东北解放,奠定了在数年内解放全中国,然后将中国逐步建设为工业国家的巩固基础。
时任国民政府总统的蒋介石认为,东北地区一经沦陷,华北地区乃即相继失守,而整个形势也就不可收拾了。
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评价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它的胜利,加上当时人民解放军在其他各个战场上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力量的对比,为整个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编一本回忆这个战役的书是必要的,这对于纪念那些牺牲了的同志,对于教育下一代,都很有意义。
后世纪念
辽沈战役纪念馆
1958年12月,辽沈战役纪念馆在锦州大广济寺建成。1978年10月,元帅叶剑英为辽沈战役纪念馆题名。1985年4月29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军委讨论决定,批准在锦州市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新馆选址于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侧,并于1988年10月31日正式落成开放。2001年,经过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对辽沈战役纪念馆进行了全面改建和改造,并于2004年11月2日竣工并重新对外开放。自2008年3月1日起,辽沈战役纪念馆作为全国首批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公众实行免费开放。2022年8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访问位于锦州凌河区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回顾东北解放战争历史和辽沈战役胜利进程。
辽沈战役纪念馆占地18.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占地8600平方米,内设有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纪念馆藏品总计19915件,其中包括6248件文物,25件一级文物,275件二级文物,全面反映了东北地区解放战争历史,突出展示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对解放战争产生的重大意义。周边园区充满绿意,利用现有园林环境进行规划,以辽沈战役军事主题为核心,塔、馆、门为主体,通过中轴线处理,使建筑、纪念设施、景观布局协调统一,建筑结构完整。
纪念活动
2023年7月6日,辽宁省妇联开展“忠诚固根本建功新突破”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机关干部前往辽沈战役纪念馆学习红色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023年10月14日,为纪念辽沈战役胜利和锦州解放75周年,“曙光普照四平市”文艺活动在翠岩镇牤牛屯村隆重举行。当天的活动集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诗朗诵和讲红色故事于一体,通过文艺形式再现辽沈战役进程,展现了红色小山村传承红色基因。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从战略上看毛泽东是如何指挥三大战役的(上).人民网.2023-11-06
辽沈战役(1948年).中国军网.2023-12-07
复盘经典战例丨辽沈战役:开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序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2023-12-07
我军在兵力数量上第一次超过国民党军队:辽沈战役之后.新华网.2023-12-07
著名战役.辽沈战役纪念馆.2023-12-07
中共中央委员会祝贺全东北解放电文.辽沈战役纪念馆.2023-12-07
毛泽东关于辽沈战役的部分电报.辽沈战役纪念馆.2023-12-07
对东北解放战争形势与任务的分析和部队政治思想工作.辽沈战役纪念馆.2023-12-07
底色——纪念沈阳解放75周年暨塑造英雄城市大型特别报道.东北新闻网辽宁频道.2023-11-13
关于形势和任务的决议.辽沈战役纪念馆.2023-12-07
他跟廖耀湘争论,大家都支持廖耀湘,后来却证明他是正确的.深圳热线.2023-12-31
辽沈战役.华夏经纬.2023-12-08
辽沈战役纪念馆序厅.辽沈战役纪念馆.2023-12-07
陈云与《辽沈决战》一书的编撰工作.人民网.2023-11-09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48年.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023-11-09
走近陈云|疏导家乡学生代表的思想.澎湃新闻.2023-11-10
辽沈战役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2023-11-13
习近平辽宁行丨决战决胜 红色传承——首站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央视新闻.2023-11-14
辽沈战役纪念馆.中国新闻网.2023-11-13
辽沈战役纪念馆建筑园林.辽沈战役纪念馆.2023-11-14
辽沈战役纪念馆:把辽沈战役的红色故事和英烈故事讲好、讲下去.国家文物局.2023-11-06
“曙光普照英雄城——纪念辽沈战役胜利暨锦州解放 75 周年”活动在凌海市翠岩镇举行.澎湃新闻.2023-11-13
主题教育|省妇联组织党员干部赴辽沈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辽宁妇联.2023-11-13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豆瓣电影.2023-11-06
生死对决:辽沈战役全纪录 (2013).豆瓣电影.2023-11-10
解放 (2009).豆瓣电影.2023-11-10
铁马冰河:东北解放战争全纪录 (2008).豆瓣电影.2023-11-10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 (1949).豆瓣电影.2023-11-10
辽沈战役(上) - 中国军网.中国军网.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