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是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为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队发生的一场战役。
1933年9月, 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组织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反“围剿”失利,主力被迫于1934年10月21日突围西征。中央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共30万人封锁湘江,计划“围歼中国工农红军于湘江东岸”。11月27日,红1军团和红3军团分为两翼控制了长达30公里的湘江两岸,而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为全军后卫,阻滞追击之国民革命军,掩护中央、军委和后续部队抢渡湘江。28日,在蒋介石的命令下,以桂军、湘军为主的中国国民党军队展开进攻,阻击红军过江。战役在前锋3个阻击战场和总后卫部队的断后战场同时进行,红3军团第5师在新圩附近奋战三昼夜,以伤亡2000多人为代价,成功完成了阻击桂军,保证中央红军左翼安全的任务。29日,红3军团第4师在军团长彭德怀指挥下于界首市—光华铺一带布防,守卫东岸渡口,抵抗桂军。而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则率2个师与湘军3个师展开肉搏战,直至12月1日,中央纵队过江后才开始撤退和突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34师长期承担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总后卫任务,阻击国民革命军的追击,最终成功掩护了其他部队过江,全部牺牲。12月1日,国民党军发动全线攻击,至当天傍晚,湘江沿岸渡口全部被国民党军占领。除红3军团第6师18团和红5军团第34师被国民党军前后夹击,无法过江外,其余红军全部渡江。湘江战役宣告结束。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余人。但也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时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主任谭政在评价湘江战役:“这就又一次地证明了我们这支军队是无坚不摧的,是不能战胜的,任何敌人的追击、堵击、截击计划都是徒然无效的。”1996年初,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的迟浩田评价:湘江之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经历的第一场恶战和损失最大的一场血战,堪称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战例之一。中国共产党史研究专家石仲泉评价: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
战役背景
国民党方面
蒋介石
1933年9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组织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反“围剿”失利,主力被迫于1934年10月21日突围西征。10月25日,红军从信丰县南北先后渡过桃江县,突破了陈济棠粤军的第一道封锁。此时,蒋介石即判断中央红军入湘后有与贺龙部会合的可能。他于29日决定派薛岳率8个师取道龙冈、桂东县、资兴市、郴州市、桂阳县、新田县、永州线进行截击,迫使中国工农红军不能北上,致力西进。蒋介石通过中国国民党军队从战场上获取的资料认定红军不可能是战术机动,而是战略转移。遂在30日在湘桂边境部署大量兵团,令薛岳部于11月24日以前集结于永州市附近;令桂军加强对黄沙河、全州县、兴安县、桂林市之堡线的控制;命令南路军节节阻击,迟滞红军,以便决战。11月6日,南昌行营电令:歼灭红军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
11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分成3路纵队,由汝城县、城口之间西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域。针对中央红军继续西进的情况,蒋介石在粤汉铁路湘粤边湖南省境内的郴县、良田、宜章县、乐昌市间,设立了第三道封锁线。11月15日,中央红军从郴县、良田、宜昌、乐昌之间全部通过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中国工农红军通过第三道封锁线期间,蒋介石从红军的动向中确定了红军的西进战略。
桂系
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根据各方面情况分析判断:红军只不过是路过广西壮族自治区,不会在广西立足。同时,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之际,白崇禧的老同学——桂系派驻上海市潜伏于蒋介石军方核心机构的王建平给白发来密电,说蒋介石已采用其师爷杨永泰的计划,旨在“一举除三害”。电文说蒋介石的意图是驱逐共军进入两广地区,预计两广兵力不足应付,自不能抗拒中央军的大举进入,如此而言一举三害俱除。
由此,桂系怕中央军乘机入桂不下于怕中国工农红军,遂采取保存实力、“防蒋送客”的策略,逼红军出境,同时严防中央军乘虚而入。基于此,1934年11月上旬,李宗仁、白崇禧在南宁市连续召开军事会议,商讨防堵红军的对策,制定了对红军“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送客”的作战方略。会议决定:在红军入境前,将部队布防于湘、桂边境一带,摆出奋力堵击红军并与之决战的架势,用以应付蒋介石。如果红军仍沿肖克六军团故道过境,桂军则向南后移,在桂北让出一条通路,使红军尽快过境,而不让其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腹地。中国工农红军通过时,可相机实施侧击或追击,这样既可促使红军快走,也不会冒红军主力回头打击的风险。
共产党方面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影响,加之共产国际派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军事顾问李德和党中央代理书记博古的错误指挥,致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1934年夏,中央苏区已经丢失60%的地区,只剩下6个县城,并面临着国民革命军的包围封锁。因此,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准备退出中央根据地。1934年7月到8月,红7军团和红6军团奉命分别从中央苏区东部、西部突围。这两支先遣队均成功突围,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到达皖赣边区;红7军团进入湖南省,向贺龙领导的红2军团靠拢。10月10日前后,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即红1方面军)共8.6万余人开始了战略大转移,当时的目的是去湘西北同红2、6军团会合。
经过一个月的奋战,中国工农红军连续突破国民革命军的三道封锁线,由湘南一线大规模西进,暴露了自己的战略目标。11月12日,中共中央领导人在湘南发生一场关于红军的战略行动方向问题的争论,毛泽东认为湘南是老根据地,党和群众的基础好,红军可以在这里暂时站住脚,建立新的根据地。彭德怀具体地提出军事意见。但博古、李德没有采纳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的意见,仍坚持继续向西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入了国民党军在湘江边上布下的包围圈。当红军前锋渡过湘江后,发现江岸的全州县重镇已被敌先行占领。中共中央领导人又发生一场关于是在全州方向死打硬拼,还是向南另找渡江点的争论,结果,正确意见又未被采纳。于是,一场血战已不可避免。
地理位置
湘江发源于桂东北海洋山,秦朝修60多里灵渠,连通湘江与漓江。湘江上游,处于横跨桂湘边境的越城岭和都庞岭两大山脉之间的“湘桂走廊”谷底,由南向北穿越桂东北重镇兴安县、全州。上游湘江有相当一段,河弯滩多,水险流急。到二十世纪30年代,从桂林市通往湘南经过边境黄沙河的桂黄公路,与湘江平行而进。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西进时,国民革命军就在桂东北、湘西南沿江两岸筑起大小碉堡共550多座,以守卫湘江沿线。其中桂军在全州县、兴安一线共构筑碉堡140座;湘军自衡阳市经祁阳市、零陵区至黄沙河一线,共修碉堡410座。蒋介石下达的“围歼”计划,令何键将30万人马组成5路大军,前堵后追,左阻右截,压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进入湘江以东的全州、灌阳县和兴安三县交界的东西不足120里、南北不到200里的三角地区,在此进行合围。
战前部署
国民党方面
蒋介石
蒋介石于11月12日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原“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和北路军中薛岳、周浑元两部共 16个师77个团,专事“追剿”中央红军主力;令陈济棠部4个师北进湘桂边进行截击;令广西 (军)第四集团总司李宗仁、副总司令白崇禧以5个师控制灌阳、兴安县、全州县至黄沙河一线;令贵州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总指挥王家烈派有力部队到湘黔边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江以东地区。
13日,何键发布了“追剿”计划,将所属部队编为5路“追剿”军,刘建绪任第1路军司令,其主力集结于黄沙河附近,与桂军协同,堵击中国工农红军西进,并以一部兵力沿湘江碉堡线布防;薛岳任第2路军司令,其主力集结于零陵区附近地区,与第1、第3路军联系,堵截红军北进和西进;周浑元任第3路军司令,继续向道县前进,而后与第1、第2路军及桂军联络,截击红军;李云杰任第4路军司令,与第3路军联络,经嘉禾县向宁远县及其以南地区尾追红军;李韫珩 (李抱冰) 任第5路军司令,与第4路军及粤军联络,经临武县、水口 (今江华瑶族自治县)、永明 (今江永),尾追红军,并以航空兵实施侦察和轰炸。
在1934年11月17日,蒋介石拟定《湘桂黔会剿计划大纲》,又发电报拉拢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并派飞机送去两个军3个月的开拨费100万元、堵截计划和电台密码本等,指示他们配合在湘桂边境堵截中国工农红军,计划“围歼红军于湘江东岸”。
桂系
1934年11月20日,桂军发电给蒋介石,谎称红军主力由临武经嘉禾、蓝山县西进,说需要前往龙虎关以北布防,兴安、灌阳县以北兵力不足,请中央军接防。蒋介石复电同意后,22日,桂系不等中央军何键部抵达,就将主力部队全线南撤,仅在全州县留2个营,灌阳留1个团,兴安县留1个团,其余皆南移至桂林市、平乐阳朔、恭城瑶族自治县。此时,从全州到兴安60多公里的湘江沿岸已无重兵把守,湘江防线向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敞开。
共产党方面
11月14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迅速秘密的脱离尾追之敌,前出到临武县、嘉禾、蓝山地域”。并规定:“3军团应占领嘉禾城,1军团应占领临武及蓝山城”。具体部署是:以第3、第8军团为右纵队,归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由秀凤坪等地出发,经保和圩、青和圩,向嘉禾方向前进;第1、第9军团为左纵队,归林彪、聂荣臻统一指挥,由宜章县、坪石地区出发,经梅田,向临武、蓝山前进;军委第1、第2纵队及第5军团为中央纵队,随后跟进。各纵队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于15日继续西进。16日,红1军团占领临武城。18日,红9军团占领蓝山城。22日,红1军团攻占道县城,消灭守军一部。24日,红4团一部占领水口,并在西元地区击落敌机1架。25日,中国工农红军从道县与水口间全部渡过潇水,粉碎了蒋介石利用潇水迟缓红军行动的阴谋,为红军西进提供了侧翼保证。
11月25日,中革军委正式决定突破国民革命军第四道封锁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分成4路纵队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向湘江地域前进:第1纵队,1军团主力沿道县、蒋家岭和灌阳县的文市向全州县以南前进。第2纵队,1军团1个师、中央第1纵队及5军团第13师经雷口关及文市南面前进。第3纵队,2军团、中央2纵队及5军团第34师经小坪、邓家源向灌阳山道前进,相机占领灌阳然后向兴安县地域前进。第4纵队,8、9军团经永明 (今江水县)或绕过水明县城从三峰山向灌阳、兴安前进。此四路进军计划,旨在全面打乱国民革命军的防御部署,以多路前进抢渡湘江为目的。
战役经过
控制湘江两岸渡口
据红1军团先遣5团和刘忠侦察分队的情报,到11月27日,全州县以南至兴安的湘江守卫空虚,几十里湘江没有桂军正规部队驻守。然而,由于中央纵队携带大量重,从灌阳文市地域到湘江55公里路程,走了两天多,未能及时抵达湘江渡点。11月27日,红1军团2师作为前锋部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兴安县、全州间抢渡湘江,很快占领全州、兴安交界处的重要渡口。次日,左翼红3军团第4师占领光华铺,第五师占领新圩、马渡桥。到晚上,红1军团在右翼,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在左翼,已控制界首至屏山渡之间的湘江两岸,长达30公里。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作为全军后卫,边打边走,阻滞追击之国民革命军,掩护中央、军委和后续部队抢渡湘江。
阻止国民党军追击
蒋介石27日从湘军一路军司令刘建绪的报告中得知桂军南移后湘江防线无兵把守的情况后,大为震怒,于28日发电言令桂军、湘军重新夺回湘江两岸,控制各个渡口,阻击中国工农红军过江,对过了湘江的红军先头部队施行夹击。在此之前,中央军周浑元部4个师已占领道县;湘军刘建绪部从黄沙河一带南下,占领了全州县。28日,桂系白崇禧在蒋介石的督令下,回师灌阳县,对红军展开进攻。整个战役主要在前锋3个阻击战场和总后卫部队的断后战场展开,简称“3+1”战场。
新圩阻击战
首先是11月28日开始的灌阳新圩阻击战。新圩位于灌阳县西北部,北距红军西进路线最近点古岭头5公里,距湘江渡口三四十公里,是桂军进逼湘江的必经之路。红3军团第5师3900多人奉命赶赴新圩附近阻击桂军,以保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左派安全,掩护中央纵队过江。28日清晨,桂军第7军两个师沿公路向红5师阵地发动攻击,遭到顽强阻击,桂军伤亡近500人,仅夺得公路附近的几个小山头。桂军随后投入更多兵力,红5师腹背受敌,伤亡极大,但他们坚守阵地,直到11月30日中央纵队安全过江后才撤离。红5师奋战三昼夜,包括师参谋长胡震、团长黄冕昌,伤亡达2000人之多,撤退时连伤兵一起只剩下1000多人,过江以后,整个红5师被迫缩编为一个团。
界首—光华铺阻击战
接着是11月29日打响的界首—光华铺阻击战。28日,担任前卫的红3军团第4师3个团全部到达界首,在界首附近的湘江东西两岸和西北地域布防;以湘江西岸界首南面光华铺一带为重点,构筑工事,从正面阻击兴安方向来犯之敌。除4师3个团布防在界首3处外,还有红10团1个团在光华铺承担阻击任务。此次作战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亲自指挥。为了指挥作战,彭德怀把军团指挥部设在一座叫三官堂的祠堂里。这里离界首渡口仅200多米,便于观察渡口情况。
29日晚,桂军4个团对红10团发起夜袭,很快突破光华铺阵地,直插界首渡口。30日拂晓,界首渡口西岸失守。此时,中央纵队即将抵达东岸渡江,红3军团第4师第10团团长沈述清率领两个营直奔渡口,经过多次冲杀争夺,最终夺回了渡口。第二天战斗更为激烈,数十倍的国民革命军向第10团阵地涌来,中国工农红军战士成批倒下,团长沈述清壮烈牺牲。师参谋长杜中美接替指挥第10团,战至下午也中弹身亡。天黑时分,彭德怀急令第二道阻击线的红10师发起反击,经过一夜苦战,光华铺失而复得。12月1日,在完成新圩阻击任务的红5师配合下,第10团又连续打退了国民党军数十次进攻,直至中央纵队过江后才奉命撤退。
脚山铺阻击战
11月29日开始的全州脚山铺阻击战,是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战斗。脚山铺北距全州县15公里,南边距离兴安县的界首镇25公里左右,是国民革命军抢占湘江主要渡口的咽喉要冲。中国工农红军方面为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率2个师,兵力不足1万人;国民党军方面为湘军,司令官刘建绪率3个师,约3万多人。11月27日,红1军团第2师涉水渡过湘江后,欲相机占领全州,发现湘军刘建绪部抢先一步,占据了全州。为此,红2师迅速在脚山铺布置起凹形防御阵地,以阻击全州来犯之敌。29日凌晨,急于南下封锁湘江的湘军,向红军阵地发动猛烈攻势。湘军先以火炮轰击红军阵地,随后双方展开肉搏战。
11月30日,红1师米花山等阵地相继被国民革命军突破,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退守。12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有2/3的部队还未过江,而湘军已逼进,与红军前锋部队抢夺渡口。凌晨1时半,中革军委向全军下达紧急作战命令。2小时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又下达政治指令,说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凌晨,湘军再次发起猛攻。战斗打到中午,一股湘军已到距离第1军团指挥所仅有40米的地方。当时,林彪、左权、聂荣臻等指挥员都拔出了枪,立刻指挥身边的炊事员、警卫员等投入战斗,最后才杀出了重围。这场阻击战中,红2师第5团政委易荡平牺牲,第4团政委杨成武身负重伤,中国工农红军伤亡2000多人。
后卫阻击战
又称水车阻击战。长征开始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第34师一直是红军长征的总后卫队。湘江战役过程中,红5军团第34师在湘桂边界的蒋家岭、永安关、雷口关一带坚守,阻击中国国民党7个师的追击,掩护红8、红9军团从江永县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红13师和红3军团第6师一部在水车一带接应红8、红9军团。11月30日下午,红9军团经灌阳水车向湘江进发,红8军团30日下午才到水车,这时红6师主力已撤往湘江,红34师仍在永安关、雷口关抵御追兵,边打边退到水车一带。12月1日,在灌阳县的优势桂军将红8军团截成几段冲杀,中国工农红军伤亡惨重,过江后剩下不足2000人。红34师和红6师第18团,是掩护大部队过江的最后的后卫部队,18团在由新坪向湘江两岸撤退中,被桂军分割包围。最后,在陈家背地域大部分壮烈牺牲。第34师政委程翠林在灌阳激战中牺牲。师长陈树湘率余部200多人突围后,返回湖南省坚持游击战,于12月29日在湖南江永县被围歼,他被俘后自尽身亡。
抢渡湘江
到11月30日傍晚,担任两翼掩护任务的红1、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因伤亡严重,向后收拢阵地。这天深夜,中央纵队还在过江;抵达湘江西岸的只有红1军团第1师和第2师、红3军团第4师和第5师,计4个师;未过江的还有红1军团第15师、红2军团第6师及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红8军团、红9军团等部。12月1日,国民革命军发动全线攻击,企图夺回渡口,封锁湘江。新圩、光华铺、脚山铺3处的阻击战进入白热化。中午,红军军委纵队从界首渡口的一座浮桥过了湘江。下午3时,中国工农红军工兵炸毁浮桥。随后的红9军团大部,红5军团第12师,以及红8军团,改从下游12公里处的凤凰嘴渡过湘江。他们过江时,遭到国民党军飞机轰炸,伤亡严重,最后过江的红8军团损失尤为惨重。不到傍晚,湘江沿岸渡口全部被国民党军占领。还在湘江东岸的红军8个师,有6个师在付出巨大牺牲后渡过了湘江。而红3军团第6师18团和红5军团第34师被国民革命军前后夹击,无法过江。
战役结果
红军突破湘江封锁
12月1日,除红34师外,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全部渡过了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12月3日至6日,中央红军越过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13日,中央红军全部离开了桂北,进入了湘西南,走上新的征程。
伤亡情况
湘江战役后,中国工农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余人。
学者宋永忠,付广华通过研究认为,中央红军的直接伤亡主要包括: 新圩阻击战2000余人;界首阻击战4000余人;觉山铺阻击战2000多人;光华铺阻击战近1000人;总后卫部队4000余人;总计13000余人。其中有10000多人阵亡,2000多人被俘。此外,其他零星战斗中阵亡或被俘的红军人数有8000多人。合计21000多人。战役中,阵亡师级指挥员7人,团级指挥员16人。同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还有因湘江战役导致的部队混乱、分散落伍以及生病、逃离等间接原因而造成的人员损失。以至于在油榨坪集结时的统计的中国工农红军人数为3万余人。
当时及随后一段时间,由于混战而分散落伍的红军逐渐又跟上了大部队。同时,在红军在进入贵州省后,通过征集俘虏和农民中的自愿兵又补充了人员。在一次行军的间隙中,红军总参谋部对部队暂时的实有兵力进行了统计,据共产国际派遣的军事顾问李德说有45000人,据聂荣臻元帅说还剩4万人。
战役影响
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左”倾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眼看反五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反四次“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湘江战役后,周恩来对李德等人的错误领导产生怀疑,逐步和“左”倾领导决裂。在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上,周恩来坚决支持毛泽东改道贵州省的主张,使红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险境,为遵义会议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战役评价
1996年初,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在广西兴安县参加突破湘江烈士纪念园的落成典礼时,对湘江战役做了如是评价: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后经历的第一场恶战和损失最大的一场血战,堪称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战例之一。
湘江战役时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主任谭政在评价湘江战役时说:“这就又一次地证明了我们这支军队是无坚不摧的,是不能战胜的,任何敌人的追击、堵击、截击计划都是徒然无效的”,“这一胜利,在长征历史上,永远不失其光辉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史研究专家石仲泉评价: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政委、中国工农红军诗人陈靖在《黔山湘江》一诗中写道:“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尸体遍江底。”
为李贤担任翻译的伍修权在《七律·历史转折》一诗中写道:“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战斗序列
国民党方面
共产党方面
相关作品
相关书籍
艺术创作
后世纪念
根据2019年6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宣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联合上报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烈士纪念设施建设保护总体规划》,湘江战役的纪念项目共68个,包括:新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含纪念馆、纪念林),迁建灌阳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新设陈列布展和改造提升纪念馆展陈项目;湘江战役中国工农红军烈士墓及两周王陵修缮保护项目25个;基础设施配套项目23个;湘江战役遗址遗存修缮保护项目15个。
其主要纪念场所为广西全州、灌阳县、兴安县的湘江战役“三园三馆”,均对外免费开放,截至2021年7月底,累计接待参观者5.1万批次、820多万人次。
全州县、兴安县、灌阳县3个纪念馆的展陈名称和定位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位于全州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全面展示红军长征全貌,湘江战役部分着重从军史角度展示当年湘江战役的战斗史实和主要场景。位于兴安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纪念馆:着重从党史角度对湘江战役史实进行全面展示。位于灌阳的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着重围绕新圩阻击战历史过程、壮烈场景和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发现、集中安放等内容进行展示。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兴建于2019年,纪念园区位于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境内的322国道(桂黄公路)两侧,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之一脚山铺阻击战遗址所在地。该园区分纪念林区和纪念馆区两部分,纪念林区占地495亩,包括凭吊区、战壕遗址、纪念石林、覆土停车场,连通纪念林区和纪念馆区的下穿隧道,以及相关的绿化和配套设施等。纪念馆区总占地面积45亩,包括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馆前广场、入园口景观和配套基础设施等。主体建筑占地面积22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479平方米。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纪念碑园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纪念碑园于1996年建成,1997年7月被列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该纪念碑园坐落于兴安县城西南一公里的狮子山,占地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纪念碑、英名廊、纪念馆等组成。
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
新圩阻击战酒海井中国工农红军纪念园2004年10月竣工并向社会开放,该园区位于灌阳县新圩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8千米处,是新圩阻击战一百多名红军战士殉难之处。园区内有中国工农红军烈士陵园、纪念广场、纪念塔、烈士英名录等建筑。2019年迁建的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总投资1000万,占地面积2340平方米,展陈面积为1000平方米,通过“血战新圩、红军忠魂、薪火相传”三大板块完整地展示了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的全过程。
参考资料
喋血湘江.国家图书馆.2023-12-24
血战湘江.国家图书馆.2023-12-24
中国革命的成功密码:中国共产党湘江战役后的涅槃重生.国家图书馆.2023-12-24
新长征 再出发:桂林市党员干部湘江战役主题教育读本.国家图书馆.2023-12-24
历史的见证:湘江战役遗址遗存与纪念设施概览 .国家图书馆.2023-12-24
信仰的力量:湘江战役故事集.国家图书馆.2023-12-24
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豆瓣读书.2023-12-24
湘江战役精神 .国家图书馆.2023-12-24
湘江战役史料文丛.国家图书馆.2023-12-24
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国家图书馆.2023-12-24
向死而生.国家图书馆.2023-12-24
丰碑:湘江战役纪实.国家图书馆.2023-12-24
绝命后卫师 (2016).豆瓣电影.2023-12-24
血战湘江 (2017).豆瓣电影.2023-12-24
湘江1934·向死而生 (2019).豆瓣电影.2023-12-24
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超赞景点网.202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