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是1933年6月中旬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以下简称红六军团)在永新县沙市成立,下辖十七、十八两个师。由湘赣地区红8军、红16军、红18军合编而成的。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以任弼时、萧克、王震三人组织6军团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
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冲破敌人重围,到达黔东根据地,与贺龙率领前来接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会师后,奉中央命令,红三军正式恢复了红二军团番号。26日,二、六军团在叫川酉阳南腰界召开会师庆祝大会。
简介
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为萧克,政委为王震,参谋长为李达,政治部主任为张子意。军团领导机关成立后,下辖17、18两师,17师师长、政委均分别由萧克、王震担任,政治部主任为张子意(兼);18师师长龙云(因伤重改任旷朱权代理),副师长为彭辉盟,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为甘泗淇,参谋长为谭家述,军团总计7800多人。1934年10月,红6军团与红2军团在黔东地区会合,归2、6军团总指挥部指挥。1936年7月2曰,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二六军团会师
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冲破敌人重围,到达黔东根据地,与贺龙率领前来接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在黔东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胜利会师。会师后,奉中央命令,红三军正式恢复了红二军团番号。26日,二、六军团在叫川酉阳南腰界召开会师庆祝大会。
组织变化
根据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红二、六军团的干部配备作了统一调整。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为首的红二军团总指挥部,并以红六军团政治部为红二军团政治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探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的行动。
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辖第四师(原第七师改称):师长卢冬生,政委方理明;第六师(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改称):师长钟炳然、政委袁任远。
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夏曦,副主任罗志敏。同年11月26日,成立了以任弼时为书记的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加强了党的统一领导,撤销了原湘鄂西中央分局。同时,成立了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和军区,贺龙兼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和军区司令员,任弼时兼军区政治委员。随后红二、六军团挺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
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团时未设军团领导机构,由红17师师长萧克、政治委员蔡会文统一指挥。
长征先遣队
1933年6月中旬,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以下简称红六军团)在永新县沙市成立,下辖十七、十八两个师。其中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改编为红十七师,萧克任师长,湘赣省军区政治委员蔡会文兼十七师政委;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十八军改编为红十八师(师长严图阁、政治委员徐洪),从修河、铜鼓等地调往永新。军团领导机关当时尚未建立,军团首先由红十七师首长兼。军团组成时,中革军委还将湘鄂赣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改编为红十六师,打算把它调归红六军团建制,但未实现,仍然留在湘鄂赣根据地。军团直辖部队当时实际是红十七师(含四十九、五十、五十一3个整团)和红十八师的五十二团。
1934年1月下旬,公略警卫营和茶陵县、永新独立营合编为红十八师五十三团。7月下旬,在永新坳南牛田村组建红十八师五十四团,红十八师也管辖了3个整团,全军共9700余人。
1934年7月23日,湘赣省军区电台在牛田收到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确定了军团领导成员:萧克任军团长兼十七师师长,王震任军团政委兼十七师政委,张子意任军团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军团参谋长。
红六军团成立后,受中革军委和湘赣省委双重领导。在省委帮助下,制定了赣西游击计划,确定了红六军团的基本任务、活动范围、游击区域及战略战术。在一年多时间里,展开了红十七师的北上行动、沙市伏击战、松山阻击战等战役战斗,给敌军重大杀伤,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
红六军团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一支主要武装力量,在配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保卫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34年3月24日,红十七师胜利返回湘赣根据地后,敌西路总指挥刘建绪企图趁我军疲劳之际,迅速发动进攻,歼灭我军于禾水以北、袁水以南地区。刘建绪除了以第二十三师、第六十三师继续修建堡,加强封锁我根据地外,并令尾追红十七师的第十六师接替了第十五师在宁冈和永新县地区的防务,把王东源的第十五师全部集中在永新县城,准备随时向我军进攻。
3月底,湘赣省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红六军团的作战行动。军团领导率领干部到永新通往莲花的大道上勘察地形,制定作战方案,同时对驻守永新的敌第十五师进行了周密侦察。
4月4日,我军通过党在永新城里的秘密组织,得到敌军第十五师筹集干粮、大抓民夫,准备翌日向沙市区进犯的情报,遂将部队连夜从黄岗、花溪、象形等地向沙市、田大路以北地段集结设伏。5日拂晓,各部队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红五十一团在沙市东北,红四十九团在乌岭南侧,红五十二团在汉山(附近),这3个团集中在涂下4里多路的正面担任突击;红军学校在禾水南岸的江背和南夸地区,侦察部队和作述区游击队在澧田和沙市之间沿途设置了6个递步哨。此外,还有当地党组织精心安排了500多人的救护队和担架队,并动员1000多名群众配合中国工农红军作战。
4月5日拂晓,天空还在下着毛毛细雨,王东原带领其十五师的近万名官兵离开了永新城,这些官兵挤挤拥拥向沙市方向走去,完全放松了戒备。
9时许,敌军四十三旅全部兵马进入了伏击圈。萧克一手撑腰,一手挥枪发令,刹那间,两头扼敌的突击队首先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敌军惊慌失措,狼奔豕突,无奈身入罗网,插翅难飞。红军凭借有利地形,给敌人迎头痛击,拦腰斩断,分而食之。王东原的后续部队看到四十三旅被包围,赶忙去增援。不断扼守在澧田的红军突击队死守硬拼,前抵后挡,王东原眼睁睁地看到四十三旅就这样进了红军的布袋之中。
王东原看到这种情况,赶忙派人回县城向彭位仁求救,意欲请彭位仁发兵救急,那知这时中国工农红军已收紧“布袋口”将四十三旅全部装下,旅长侯鹏飞躲进当地农家的茅草屋里,也被村民搜了出来,旅参谋长赵楚卿藏在一口污水池塘妄想逃走也未能幸免。侯鹏飞、赵楚卿双双耷拉着脑袋,时而面面相觑,时而惊恐不安,不停地向红军将士求饶。红十七、十八两师押着侯鹏飞、赵楚卿向北退去,此次伏击战活捉敌军官兵1000余人,击毙敌军600人,缴获长短枪2000枝、火炮3门、迫击炮10多门、机关枪50余挺。
红六军团虽然取得了沙市伏击战的胜利,给敌人沉重的打击,但湘赣革命根据地和其他苏区一样,在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堡垒政策”压迫下,受到四面夹击,红色区域逐渐缩小。
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湘赣省委提出了“为保卫苏区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口号,进行紧急动员,领导根据地军民在花溪、象形以北的九重门、公公山地区和城西的高汶、台岭,城北的钱市街、松山地区以及城东的石灰桥、金华山地区,广筑工事,准备以阵地防御战阻击敌人的进攻。
当时湘赣苏区的形势是:敌人向永新县县城的东、南、西大道均被打通,并向纵深发展,唯独安福经怀忠至县城的通道尚未打通。敌第五十三师(全部美式装备)在师长李抱冰的督领下,由安福金田向永新怀忠推进。中革军委即令主力红十七师从金华山赶赴怀忠松山地区,阻击敌军第五十三师的西进。红十七师长萧克、政委王震迅速率领四十九、五十、五十一3个团连夜跑步从高桥楼涉过禾水河赶到了怀忠松山地域布阵。此时敌先头部队已前进到只距离我军阵地500多米之遥,敌情十分严峻。
红十七师全体指战员迅速投入战斗。1934年7月1日9时,敌第五十三师开始向我军进攻。敌军在炮兵和飞机的配合下,首先集中兵力攻击我军五十团神功山阵地,其主力周旅在虹桥从反面进击,另一部兵力迂回到桂林坊,从侧翼攻击神功山东面。红五十团在敌人优势兵力的猛烈进攻下,奋勇作战,杀伤了大量敌军,打退了敌人多次疯狂攻击。战斗到黄昏,才撤出阵地,向南转移到永新县的高桥楼地区。
7月2日10日,敌李旅及三一六团转向我红五十一团防守的松山主阵地进攻。敌主力以神功山作依托,经宁家、下边、平湖岭攻击东山头;另一部兵力经南田、上塘向红军学校和游击队警戒阵地进攻,占领了怀忠圩、下木栅,接着从我军左派迂回松山西山头。我防守东山头上的第三营和机枪连,待敌人接近我阵地前几十米处时,进行猛烈反击,最后在松山村子里与敌展开了肉搏战,迫使敌人后撤。我中国工农红军勇士猛追不放,敌人逃到开阔的稻田时,被打死踩死的不计其数。我西山头上的第一营,也给迂回之敌重大杀伤。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松山村后的一带山岭,长着茂盛高大的松树,在敌人飞机和火炮的轰击下,成为一片火海。我军战士忍受着一天吃一顿饭的饥饿,加固工事、收集弹药、整理阵容、严阵以待,继续和敌人战斗。至下午4时左右,红五十一团由于遭受数倍于我的敌人两面攻击,形势很不利,奉命撤出战斗,转移到香炉山阵地。
7月3日中午,占领松山主阵地的敌军两路向香炉山进攻。敌军数次进攻都被我军打退。下午2时,敌人再次发动猛烈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发起猛烈反击,把敌人压回到松山。这时,敌人第二梯队正向松山开进,准备组织新的更大的进攻,形势对我军非常不利。于是,我军立即撤出战斗,向南转移到高桥楼。当晚,红十师所属各部队均渡过禾水河返回到金华山和梅田地区。
松山阻击战历时3天,我军虽然伤亡了500多名战士,但拖延了敌军打通安福至永新县通道的时间,掩护领导机关顺利撤退。湘赣省党政军领导机关在任弼时率领下,从象形经夏阳安全转移到牛田地区。萧克老将军回顾这段往事时曾这样说过“松山阻击战,敌军人多,我军人少,敌人全是美式装备,我军明显处于劣势,加上王明‘左’倾错误领导,在军事上采取堡垒对堡垒、阵地战等战术,等于用鸡蛋碰石头,我军不可能打赢和取胜。但这个仗有一点必须肯定:松山战役打了3天,拖延了敌军从安福打通至永新通道的时间,给我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掩护了以任弼时为首的省党政军领导机关安全转移到了牛田地区。”在萧克将军提议下,于1991年8月在松山村后高岭上修建了“松山阻击战死难烈士纪念碑”,并且亲笔题写了碑名和碑文。
1934年7月上旬,湘赣省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部队转移到牛田之后,正处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最后阶段。由于“左”倾错误领导,我军已处于困难境地,导致根据地范围缩小,物资缺乏,部队回旋艰难。在这种情形下,红六军团不得不准备突围。根据7月23日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关于红六军团转移到湖南省创造新苏区问题”的指示精神,任弼时、萧克、王震在牛田村紧张地进行西征前的一系列准备:首先,组成了红六军团最高指挥机关——军政委员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代表、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担任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王震、张子意、李达为军政委员会委员,领导红六军团突围西征。
其次,由陈洪时(后叛变)、谭余保、彭辉明等组成湘赣省委领导班子。陈洪时任中共湘赣省委书记兼湘赣省军区政治委员,谭余保任湘赣省委副书记兼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萧行麟任省苏政府副主席,彭辉明任湘赣省军区司令员,刘发云(反叛变)任湘赣省政治保卫局局长,王用济任湘赣省共青团委书记,旷金媛任中共湘赣省妇运委员会书记,领导坚持在湘赣根据地的游击斗争。
再次,由任弼时主持,召开了湘赣全省政治工作会议。任弼时作了重要报告。报告分析了目前形势,传达了任务。省委和军政委员会对这次转移作了周密的部署:第一步到达桂东县附近地区发展游击战争,扩大游击区域;第二步到达湖南省的新田县、祁阳市、零陵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的根据地;第三步横渡湘江,向新化县、叙浦广大地区发展,并向北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取得联系。
另外,扩大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壮大红六军团的军事力量。红六军团近万人马驻扎在牛田、津洞、碧江洲地区,短短十几天时间里,军团首长没有放松对部队的整顿与训练,除加紧操练外,还妥善安置了重伤病员。并且依靠地方各级党政军组织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7月下旬在牛田组建了红十八师第五十四团,人员达1200多人,并且实施了行军、侦察、警戒的教育。地方行政机关也进行了精兵简政,充实部队。此时,红六军团总人数(包括轻伤员、担架队、重队在内)达到9758人。
最后,加强后勤、筹集物资。供给部在余杰的领导下,依靠牛田区委、区苏政府和其他地方党政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援,筹备粮食(大米)14万斤,每个战士做干粮20斤(自带10斤,其余交辎重队运输)。规定每个战士自备雨具一件,每人打草鞋五双以上。发动当地妇女组织“洗衣队”、“缝补衣物队”为中国工农红军洗衣服,缝补衣服鞋子。人民群众全力以赴、满腔热情地支援红军。当时,我军还筹集到很多西药和草药,赶造子弹、手榴弹,修理枪械,筹备了较为充足的弹药等军用物资。
1934年8月初,红六军团全体指战员在红独立第四团的引领下,秘密离开牛田地区向遂川县方向前进。连续突破敌军4道封锁线后,到达湖南桂东县的寨前圩。12日,全军团在寨前圩召开连以上干部的西征誓师大会,庆祝突围胜利,任弼时代表中央正式向外公布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和军团领导成员。萧克蒋军后来回忆说:“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早两个月,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军团大事记
(1927 -1934 )
1927年
10 月上旬 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市地区,以井冈山为中心的湘赣边各县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茶地发展起来,革命地方武装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先后产生。
本月 毛泽东发给永新县的中共党员、积极分子五支枪,成立了永新赤卫队,刘作述为队长。
11月 中国工农红军攻占茶陵县城,发给茶陵的中共党员、积极分子五支枪,成立了茶陵赤卫队,谭家述为队长。
1928年
1 月 根据毛泽东指示,遂川县的中共党员、积极分子以大革命时期保存下来的六支枪为基础,成立了遂川赤卫队。
△ 莲花的中共党员、积极分子以大革命时期保存下来的一支枪为基础,成立了十余人的莲花工农赤卫队,陈竞进为队长。后扩编为莲花赤卫队。
2 月 永新乡村开始组织工农暴动队。至秋,湘赣边界各县乡村的工农暴动队普通组织起来。
△ 莲花赤卫队缴获叛徒陈刚如的两支枪。敌靖卫队实施报复,赤卫队将敌打退,缴枪两支。
3 月 永新赤卫队于黄田包围国民党保安队十余人,缴枪五支、白洋千余元。
4 月 永新赤卫队奔袭潞江国民党保安队,击毙保安队长,缴枪十二支。
5 月 莲花赤卫队由攸县边界赶赴南村,将抢粮的国民党保安队大部消灭,缴枪十余支。
7 月 永新赤卫队在暴动队的配合下,围歼丰田村国民党军一个排,缴枪三十余支。
8 月 永新赤卫队夜袭驻花溪国民党军一个连,击毙敌连长,歼敌一个排,缴枪三十余支。
10 月14 日 吉安西区暴动队进攻官田国民党保安队,缴枪五支。不久,成立了吉安西区工农游击队。
11 月 莲花赤卫队奔袭萍乡朵瑶下村国民党靖卫队,缴枪四十余支。
△ 茶陵赤卫队袭击严塘国民党军保安队。
12 月 蒋介石命令何键指挥五个旅准备向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风景旅游区进行第三次“会剿”。
1929年
1 月14 日 毛泽东、朱德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由井冈山市向赣州市、龙岩市挺进,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和红四军第三十二团及湘赣边各县地方武装留井冈山地区,保卫根据地。
25 日 湖南省、江西省两省“会剿”之国民党军开始向井冈山根据地进攻。
28 日 红五军被迫撤离井冈山阵地,转向赣南。湘赣边地方武装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
2 月 国民党军集中两个旅的兵力进攻永新县、莲花、宁冈、茶陵县四县交界的九陇山根据地。
3 月 蒋桂军阀战争爆发,进攻根据地之国民党军大部撤走。
4 月 中共边界特委从永新、宁冈、莲花县、茶陵各县抽调人员、武器,连同第三十二团王佐、袁文才部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留下的人员组成湘赣边界红军独立第一团。
△ 湘赣边地方武装先后收复宁冈、莲花县城。
△ 永新、茶陵、县、宁冈四县反动地主武装组织联防,向红军进攻。边界独立第一团歼灭宁冈靖卫队大部,四县联防被击破。
5 月2 日 红五军奉前敌委员会指示返回湘赣边界活动,抵达茅坪。
上旬 中共边界特委将独立第一团编人红五军。
中旬 国民党军集结两个旅,分由茶陵县、永新县合击中国工农红军,宁冈、莲花县两县城先后被占。
下旬 红五军转进至湘粤赣边境活动。
6 月 原在粤汉铁路岳长段任工人纠察队队长的王震,从武汉返回家乡浏阳北乡,先后成立中共湘鄂赣边第十八、第十九区委,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7 月 边界地方武装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返回后,先后收复遂川宁冈、莲花县城。
8 月6 日 江西国民党军集结四个营的兵力进攻红五军。
11 日 红五军离开湘赣根据地向湘鄂赣根据地转移。国民党军先后占领宁冈、莲花两县城。
10 月上中旬 永新赤卫大队、永新西北特区赤卫队、暴动队共千余人,进攻黄门坊,歼守敌百余人。
30 日 中国工农红军地方武装解放永新县县城。从此,永新成为湘赣边根据地的中心。
本月 红军地方武装先后收复宁冈、莲花县城。
△ 浏阳东乡的赤卫队有很大发展,以大光洞、萤火洞为中心的浏阳第一区苏维埃政府成立。
11 月初 国民党军许克祥部独立第三旅由茶陵县、酃县分两路向湘赣边界进攻,一部占莲花县县城,莲花赤卫大队撤至九都。
4 日 莲花地方武装在峙陇肢口伏击进犯九都之国民党军,缴枪七十余支、子弹数千发。中旬国民党军独立第三旅由莲花撤离,中国工农红军再次收复莲花县城。
12 月下旬 中共湘鄂赣边第十八、第十九区委成立浏北区联队。
1930年
1 月 永新赤卫大队大部和莲花、宁冈赤卫大队各一部,合编为红六军第三纵队。
2 月初 王震领导的例北区联队发动群众举行年关暴动,攻人百多名靖卫团守卫的北盛仓,缴枪十一支。
7 日 中共红四军前委在吉安肢头召集红四、红五、红六军军委和赣西、赣南特委联席会议,决定将湘赣边、赣西和赣南三特委合并组成中共赣西南特委。
3 月15 日 中共赣西南特委成立。特委下设东、南、西、北路行委。原湘赣根据地各县和吉安县属赣江以西地区,划归西路行委领导。
下旬 中共西路行委根据赣西南特委指示,整顿各级政权组织,并开展分田运动。
△ 浏北赤卫队扩编为浏阳游击第一支队,队长张正坤,政治委员苏劳。浏东赤卫队扩编为浏阳游击第三支队,队长张维。
4 月上旬 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武装和群众第二次攻打吉安。
本月 浏阳市苏维埃政府成立。
5 月初 安源煤矿工人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帮助下组织了工人武装纠察队,队长李强,政治委员汤××。后到醴陵市乡村活动。
△ 茶陵赤卫大队奔袭严塘,歼国民党挨户团一个中队,缴枪三十余支。
9 日 茶陵赤卫大队攻占高陇,消灭国民党挨户团一部,缴枪十余支。
11 日 赣西南地方武装和群众第四次攻打吉安。
6 月上旬 赣西南地方武装和群众第五次攻打吉安。
7 月1 日 赣西南地方武装和群众第七次攻打吉安。
上旬 永新县、莲花、宁冈赤卫大队和吉安西区赤卫队奉命编为红二十军第三纵队。后改为红二十军第一七四团。
中旬 茶陵赤卫大队改编为茶陵游击大队,队长谭家述,政治委员谭思聪。
27 日 浏阳游击第一、第三支队和测阳赤卫军跟随主力中国工农红军攻人长沙市。八月上旬撤出。
8 月1 日 中共湖南省委上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湘东特委,以张启龙为书记;将浏阳市、醴陵市、攸县、茶陵县、株洲市、莲花县、萍乡市、万载县、宜春市等县划归湘东特委领导,建立湘东根据地。
上旬 茶陵游击大队会同莲花、永新赤卫大队攻占茶陵县城,歼中国国民党五县挨户团联防部队大部,缴枪二百支。战后,茶陵游击大队扩编为游击第二纵队。
9 月中旬 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由长沙市城郊转向江西省活动,路过陵时,写信给袁德生、谭思聪、张启龙、王震,指示集中湘东区各县主要地方武装,组成独立师,保卫和发展湘东根据地。
10 月6 日 湘东独立师在萍乡大安里正式组成,师长刘沛云,政治委员谭思聪,参谋长马赤,政治部主任王震。下辖两个团,第一团团长张维,政治委员田可平;第三团团长谭家述,政治委员王震兼任。全师共八百余人,
近五百支枪。
7 日 湘东独立师于萍乡新店全歼国民党军第七十七师一个营,缴枪二百余支。上旬参加攻打吉安县的赣西地区地方武装和部分群众编成二十军第一七五团。
11 月上旬 蒋介石集结十万兵力,开始对中央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发起第一次“围剿”。
△ 中共湘东特委根据立三路线组织湘东南起义,将各级党、青年团、政府和群众组织的领导机关合并为领导起义的各级行动委员会。
中旬 湘东独立师和起义群众,根据湘东行动委员会的指示向萍乡市攻击,未果。
△ 湘东独立师和起义群众于攸县老漕泊歼中国国民党一个挨户团,接着南下,连克茶陵县、安仁县县城,又歼国民党两个保安团。
24 日 中共红一方面军前委给赣西特委和湘东特委(行委)发出指示信,通报国民党军第十九路军调动情况,并明确指出了赣西和湘东根据地红军游击队的斗争方针和任务。
25 日 湘东独立师在县以北皇图岭全歼国民党醴陵市、攸县、衡山三县保安团和皇图岭守望队七百余人。
12 月上旬 湘东根据地和西路地区军民对国民党军第十九路军展开英勇阻击。莲花地方武装在莲花城北梅州地区袭击第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辎重部队。湘东独立师于莲花城东南山口截击第十九路军行军纵队,歼敌一部。
13 日 湘东独立师在群众武装配合下,于永新县城西袭击国民党军第六十师先头部队,给予很大杀伤,随后尾击,于永新以东莲花坪又歼其后卫一部。
1931年
1 月3 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
29 日 湘东独立师挺进湘南,于茶陵严塘歼国民党军第十九师第五十七旅第一一四团一个营大部。
30 日 湘东独立师袭占酃县城,全歼中国国民党一个保安团。
2 月3 日 湘东独立师在资兴彭公庙击溃该县保安团,乘势袭占资兴城。
6 日 湘东独立师占领永兴县城。
7 日 湘东独立师放弃永兴县城,开始北返。部队撤离时,遭敌突然袭击,师政治部主任田可平牺牲。
中旬 湘东行动委员会取消,改为中共湘东南特委。
△ 湘东独立师返回莲花整训,增编第二团,团长彭年,政治委员谢国瑜。同时,将湘东独立师改名为湘东南独立师,下辖三个团,共一千五百余人。
3 月上旬 湘东南独立师第一、第二团在株(洲)萍(乡)铁路和袁水流城阻滞由湖南省东进之国民党军第五路军;第三团挺进湘南,迎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14 日 湘东南独立师第三团与红七军第五十八团会合于酃县以北的十都圩。
24 日 湘东南独立师第三团与红七军第五十八团于茶陵县尧水、严塘之间的将军山,歼灭国民党军第十九师第五十五旅的一个团及茶陵、攸县、安仁县三个保安团的一部,俘敌团长陈汉雄以下一百余人。
下旬 湘东南独立师与红七军第五十八团在莲花召开庆祝胜利会师大会。
月底 中共河西临时总前委和红军河西临时总指挥部组成,膝代远为前委书记,张云逸为总指挥,曾炳春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河西红军行动。
4 月初 蒋介石集中二十万兵力,对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
4 日 湘东南独立师、红七军第五十八团及红二十军第一七五团攻克吉安永阳镇,歼灭国民党军第七十七师第二三○旅一部。
上旬 湘东南独立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五十八团与红七军主力在永新天河会合。
13 日 红七军、湘东南独立师与红二十军第一七五团包围安福县城。
15 日 中国工农红军在安福东南的廖塘桥、古田地区伏击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第一五四旅,歼其一个团,俘敌八百余人,缴枪数百支。
下旬 红七军和湘东南独立师转战宜春市、分宜镇地区,协助北路地区开展工作。
5 月3 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
6 月初 红军河西临时总指挥部决定,红七军和湘东南独立师向湘东南地区出击。
10 日 红军在茶陵县地区击溃国民党九县联防挨户团,并歼灭其中两个团,乘胜占领茶陵城。
14 日 红军占领攸县城。
15 日 红军再占茶陵城。
16 日 红军占领酃县城。
7 月1 日 蒋介石调集三十万兵力,开始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
上旬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红二十军(不含第一七五团)调往中央根据地。
8 月1 日 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和湘赣省苏维埃临时政府于永新城成立。王首道为临时省委书记,袁德生为省苏维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主席。同时,将湘东南独立师改为湘赣独立第一师,李天柱任师长,谭思聪任政治委员。
中旬 独立第一师进抵宁冈、遂川县地区,积极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反对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
9 月15 日 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
中旬 独立第一师在地方武装和群众配合下,围困永新城之国民党军第四十三师一个旅。
29 日 独立第一师在独立第七团、红三军团特务营和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全歼进犯吉安永阳镇之国民党军第二十八师一个团,俘其团长毕卫汉以下近千人,缴枪八百余支。
下旬 永新县之国民党军第四十三师一个旅弃城逃,中国工农红军追击至安福金田,在安福独立营配合下,歼其一部。
10 月8 日 中共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莲花花塘村召开,正式成立省委,选举王首道为省委书记。
17 日 湘赣省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莲花花塘村召开,正式成立省苏维埃政府,袁德生为主席,张启龙、彭德怀为副主席。
中旬 根据湘赣省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决议,全省普遍展开重新分配土地的斗争。
22 日 独立第一师在茶陵桃水击溃国民党军第六十三师第一八八旅,俘二百多人。
11 月初 独立第一师护送湘赣省出席中华苏维埃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东渡赣江。
上旬 独立第一师转到赣州市,先后攻克上犹城和南康塘江,就地开展群众工作。
△ 国民党军集中十个师,连同地主武装共约八万人,对湘赣根据地开始大规模的进攻。
△ 中共湘赣省委决定组织临时前敌委员会,统一指挥中国工农红军和地方武装反“围剿”。临时前委由林瑞签、李朴、冯建元、刘锋、袁任远等组成,林瑞签为书记。
△ 中共湘赣省委决定,以红色警卫团、独立第七团为基础组成独立第三师,师长冯建元,政治委员甘泗淇。下属两个团共八百余人。
12 月初 独立第三师、河西教导队在永新地方武装配合下,于永新城西富家垄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十四师一个营和永新保安队。
上旬 独立第一师奉命由赣州市返回永新以西的文竹,与独立第三师会合,围困驻守莲花之国民党军第七十七师。
11 日 独立第一、第三师与国民党军第七十七师第二三一旅一个团在莲花九都激战。独立第一师第二团团长彭年牺牲。
18 日 中国工农红军在莲花塘击溃国民党军第七十七师一个营。
1932年
1 月3 日 永新国民党军第十四师在红军及地方武装和群众的围困打击下,被迫撤离。独立第一、第三师于永新以北之钱市街伏击,给敌以很大杀伤。是役,独立第一师政治委员谭思聪、独立第三师第一团政治委员刘锋和湘赣省委委员罗启厚等牺牲。
2 月上旬 湘赣军区在永新县成立,张启龙为总指挥,甘泗淇为政治委员。同时组成四个分区指挥部。
△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简称红军学校)以河西教导队为基础正式组成。
中旬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成立。下辖独立第一、独立第三两师,共约四千人,军部由独立第一师师部兼,没有专门设立军的领导机关。独立第一师师长李天柱,政治委员王震兼代红八军军长、政治委员。
3 月2 日 莲花国民党军第七十七师在中国工农红军及地方武装和群众的围困打击下,弃城向萍乡市逃窜。至此,国民党军对湘赣根据地的“围剿”被粉碎。
3 日 中共湘赣省委召开第一次执委扩大会议,通过全省三个月(4 至6 月)的革命竞赛条约,展开大规模的根据地建设运动。
△ 为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作战行动,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进至遂川县以南的藻林地区,积极展开活动,牵制敌人。
5 月 以茶陵县地方武装为主组成新的独立师,师长谭家述,政治委员曾毅之。
6 月 初红八军挺进茶陵,攸县以东地区,围歼攸县网岭守敌,俘二百余人,缴枪一百余支。
15 日 独立第十二师在上犹营前镇组成。师长叶长庚,政治委员魏桓。
20 日 中共湘赣省委召开第二次执委扩大会议,检查总结三个月革命竞赛情况,并通过政治决议及冲锋季(7 至9 月)竞赛条约。
中旬 蒋介石调集兵力发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其战略步骤是:首先集中力量消灭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然后全力进攻中央根据地及其邻近各根据地。
8 月1 日 湘赣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永新县城召开。大会通过了《扩大红军与健全地方武装》等五项决议案,选举袁德生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启龙、谭余保为副主席。
6 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在攸县地方武装配合下,奔袭攸县官田,全歼国民党攸县保安团。接着,又同援敌第八十五团激战,毙敌三百人,俘敌二百余人,缴枪四百余支。
19 日 红八军在茶陵高陇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第六十三师第三七八团大部。
9 月初 红八军为了能同赣江以东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进攻作战取得密切协同,进入遂川县、万安县、泰和县地区展开活动。
上旬 中革军委指示红八军在赣江西岸地区向北进攻,威胁香樟木、南昌市,求得大量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作战。
20 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北上袁水流域,强攻分
宜城,战斗失利,伤亡近四百人,代军政治委员王震负伤,独立第三师第二团政治委员赵克强牺牲。
下旬 红八军在峡江县、新淦和新余市之间地区积极活动,打击敌人。
△ 红八军在安福以北地区击溃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一个旅,胜利返回永新县地区。
10 月 中革军委为加强湘赣红军的领导力量,派蔡会文、肖克到湘赣根据地工作。蔡会文、肖克于25 日到达永新。
11 月 初红八军在吉安天河村进行整编,正式组成军的领导机关,蔡会文任湘赣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并兼红八军政治委员,肖克任红八军军长,李达任参谋长,袁任远任政治部主任。同时,将新独立师编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原独立第一师改为第二十二师,新独立师改为第二十三师,独立第三师改为第二十四师。全军共五千余人。
上旬 中共湘赣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永新县召开。会上通过政治、党的建设、中国工农红军与地方武装等七个决议案。这次会议进一步推动了反“围剿”的准备工作。
中旬 进攻湘赣根据地的国民党军共十个师八万余人完成“围剿”部署。东线第五十二师一五四旅开始进攻,并袭占了吉安敖城。
△ 红八军向东行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第一五四旅。
下旬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在安福利田和吉安官田诸地区与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激战,给予沉重打击。
12 月11 日 湘赣军区抽调茶陵县、莲花县、萍乡市等县独立营各一部,组成新的独立第一师,由侯梯云任师长,陈韶任政治委员。
12 日 红八军于安福桂林坊击溃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第一五六旅一个营,俘连长以下六十余人,缴枪五十四支。
15 日 红八军转移到遂川县、万安县、泰和县地区,钳制、打击国民党军,并帮助地方政府开展工作。
1933年
2 月28 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遵照中革军委命令,再次北上袁河地区。
3 月9 日 红八军进到新余市地区,两次强渡袁水未成,后向东发展进攻,直逼赣江。
下旬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位于湘赣地区的国民党军再次向湘赣根据地发动进攻,红八军经中革军委批准,由袁水地区回师永新县,待机歼敌。
4 月3 日 湖南省国民党军第二十八军军长刘建绪到茶陵县,统一指挥湖南、江西省、广东国民党军分三路合击湘赣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永新、莲花县。
7 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在遂川雩田圩全歼国民党军第二十八师一个加强营。
13 日 国民党军第十五师占领永新城。湘赣省级机关在红军分校和地方武装掩护下,转移至象形、花溪地区。
16 日 国民党军第十五师和第十六师径直东进,企图围歼红八军于遂川县、万安县和泰和县地区。红八军绕道返回永新县牛田地区,威胁湘军侧背,迫使国民党军撤出永新。
△ 中共湘赣省委在“左”倾路线的指导下,由陈洪时主持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改组了省委,撤销王首道的省委书记职务,并组成了新省委。中共中央任命刘士杰为省委书记,刘未到任之前由陈洪时代理。
本月 湘赣地方武装重新整编,除原有独立第十二师、独立第一师外,又以吉安县,永新独立团编成警卫师,以分宜镇、新峡独立团(营)编成独立第二师,萍乡市、莲花、攸县独立团编成独立第三师。
5 月6~7 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和独立第十二师及茶陵独立团于莲花九渡冲地区给国民党军第六十三师以沉重打击,毙伤其副旅长钟钟山以下五百余人,俘千余人,缴枪近千支,其中重机枪二十五挺,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8 日 国民党军第六十三师一个营及莲花县保安团第四中队突然包围莲花浯塘村,进行大屠杀,造成骇人听闻的浯塘惨案。
29 日 红八军、独立第十二师及茶陵独立团,于莲花棠市地区截击护送辎重的国民党军第十五、第十九师各一个旅和第六十三师一个营,俘团长以下千余人,缴枪五百余支,其中重机枪四挺,还缴获电台一部、军衣两万余套,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
本月 中共中央派政治局委员任弼时到湘赣根据地任中共湘赣省委书记兼湘赣军区政治委员。
6 月上旬 独立第十二师编人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
中旬 红六军团于永新县组成。军团所辖部队有由湘赣红八军改编的红十七师和由湘鄂赣红五十二师改编的红十八师第五十二团。红八军改编为红十七师,师长肖克,政治委员蔡会文兼。没有军团领导机关,部队暂由红十七师首长统一指挥。红十八师保留师的番号,未设师的领导机关,并将部队缩编成一个团,由徐洪任团长,苏劳任政治委员。
29 日 中共湘赣省委发布《粉碎帝国主义国民党新的第五次围剿前夕党的紧急任务决议》。
月底 红十七师在永新市与由湘鄂赣根据地调来的红十八师第五十二团会合。
8 月上旬 湘赣军区警卫师及独立第一、第二、第三师分别改编为警卫团和独立第一、第二、第三团。宁冈、遂川县、酃县独立营合编为独立第四团。
18 日 红十七师第四十九团和第五十一团一部,强攻茶陵梅花山地区的雪花坳之国民党军第九十五团阵地,战斗失利,伤亡三百余人。
9 月1 日 红六军团转移到宁冈下水湾、大夫坪地区,准备打击国民党军第十五师。
4 日 红六军团进占宁冈新城。
11 日 红六军团围攻大陇不成。
26 日 红六军团在宁冈茅坪、塘南与国民党军第十五师激战,毙伤敌数百人。
10 月中旬 红六军团进逼萍乡市,威胁醴陵市,并以独立第三团袭击老关车站,破坏株(洲)萍(乡)铁路。
15~16 日 红六军团在萍乡以南麻山地区与国民党军陶广、李觉两支队共七个团激战。
11 月7 日 中共红六军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永新县召开。
8 日 红十七师在茶陵独立团配合下,于永(新)茶(陵)边界的梅花山、五佛岭地区击溃国民党军第十六师和第十五师第四十五旅共五个团的进攻,毙敌近千人,俘八百余人。
21 日 中共湘赣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永新县城召开,会议通过政治、苏维埃等八项决议,产生了新的省委,任弼时为书记。
12 月15 日 红六军团在护送出席中华苏维埃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湘赣代表东渡赣江后,于万安潞田歼国民党军第七十七师第四六一团大部,俘敌团长李春光以下六百余人,缴枪五百余支。
1934年
1 月中旬 红十七师奉中革军委命令准备北上。红十八师留湘赣根据地坚持斗争,其领导机关正式组成,师长徐应生,政治委员王震(因王震去赣江以东参加苏维埃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暂由甘泗淇代理)。
26 日 红十七师于分宜镇以东的肖公庙抢渡袁河,进入湘鄂赣地区。
下旬 湘赣军区决定将由中央革命根据地调来的江西军区独立第三团和公略警卫营以及茶陵县、永新独立营合编为红十八师第五十三团。
2 月3 日 红十七师在奉新县黄沙击溃国民党军第十八师第五十二旅和第六十师第一八四旅,歼其第一八四旅一个营。
4 日 红十七师与湘鄂赣红十六师于黄沙胜利会合。
5 日 国民党军第十五师袭占永新龙源口。
6 日 国民党军第十五师占领七溪岭。
10 日 红十六、红十七两师由武宁县以西之石口渡北渡修水县,击溃国民党军第二十六师一个营。
17 日 红十六师于德安大、小拗地区钳制尾追之敌,红十七师袭击德安马迥岭车站。
18 日 国民党军第十五师侵占永新城。
22 日 红十七师摆脱国民党军八个旅的围攻,由永修林南渡修水。
3 月3 日 红十七师在修水漫江遭国民党军第五十师四个营袭击,部队英勇反击,歼敌一个营。
5 日 红十七师到达幽居根据地,找到中共湘鄂赣省委,并再次会合红十六师。
7 日 红十八师在永新县城南的自在亭伏击国民党军第四十三旅。
8 日 红十七、红十六师冲破国民党军五个师的“合击”,经幽居根据地北侧的塔台向修水县、武宁县、崇阳县和通山四县之交的根据地转移。
10 日 红十七、红十六师进至修水、武宁、崇阳、通山之交的根据地。
15 日 红十七、红十六师在修水沙湾与国民党军第十九师四个团遭遇,战斗失利,红十七师第五十团团长李崇、第四十九团政治委员胡楚父和政治处主任曾杰等牺牲。
18 日 红十六师于沏阳县的浏阳坳将第五十团暂时编入第四十九、第五十一团。红十六师回幽居根据地活动。红十七师继续南下,向湘赣根据地转移。
△ 红十八师在永新县以北的高车岭击退国民党军第四十四旅的进攻。
22 日 红十七师由萍乡芦溪、宣风间的珠亭山强渡袁河,胜利返回湘赣根据地。
25 日 红十七师与红十八师在安福洋溪会合。
月底 中共湘赣省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湘赣当前形势和红六军团的行动方针及任务。
4 月5 日 红六军团在永新县城以西的沙市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十五师第四十三旅,毙敌六百余人,俘旅长侯鹏飞以下官兵千余人,缴获长短枪二千余支、重机枪二十四挺。
15 日 红六军团于安福县以西的田里与国民党军第六十二师第一八六旅激战,毙伤敌三百余人,缴枪二百余支。
5 月中旬 红十七师恢复第五十团建制,仍辖三个团。
下旬 湘赣省级机关转移到永新县东南的牛田。
6 月3 日 红六军团在永新以东金华山地区抗击国民党军第十六师和第一八六旅等四个旅的进攻,毙伤敌副旅长李国强、团长唐肃以下三百余人。
下旬 红十八师控制金华山阵地。红十七师进到松山地区防御。
7 月1~3 日 红十七师在松山地区英勇抗击国民党军第五十三师进攻,歼敌四百余人。3 日下午,红十七师撤离松山地区,转移到永新石灰桥地区。
4 日 红六军团撤离金华山阵地,转移到永新东南的牛田和津洞地区。
18 日 红六军团围攻遂川五斗江未果。
23 日 红六军团一部围攻遂川衙前未果。
△ 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根据地,向湖南省中部挺进,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并与红三军(红二军团)联络。同时,指定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组成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为主席,领导红六军团的行动。
下旬 红十八师第五十四团在永新牛田组成。
8 月5 日 红军第四十九团攻占遂川衙前国民党军据点。
7 日 红六军团全部九千七百五十八人,在独立第四团的引导下,于下午3 时由遂川县横石出发,开始突围西征,八日袭占遂川以西的藻林。
11 日 红六军团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进至湖南桂东寨前圩。
12 日 红六军团在寨前圩召开连以上干部大会,庆祝突围胜利,并作进一步的战斗动员。会上,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干部任命。肖克为军团长兼红十七师师长,王震为军团政治委员兼红十七师政治委员,李达为军团参谋长兼红十七师参谋长,张子意为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红十七师政治部主任,龙云为红十八师师长,甘泗淇为政治委员,谭家述为参谋长,方礼明为政治部主任。
20 日 红六军团占领新田县城。
23 日 红六军团继续西进,到达零陵区以北的蔡家埠地区,企图抢渡湘江未果。
25 日 进入阳明山区。
26 日 红六军团在中国国民党重兵合围之下,东出白果市,然后急转南下,跳出敌人合围圈。31 日乘虚在道具以南的薛家厂渡过潇水。
9 月2 日 红六军团于蒋家岭击溃国民党桂军第十九师一部之堵截,进入广西灌阳境内。3 日于灌阳文村击溃国民党湘军第十六师一部和桂军第十九师两个团。4 日于兴安界首以北的凤凰嘴地区渡过湘江,向西延地区前进。5 日先头团进占西延县城。
8 日 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依托西延山地展开游击活动,求得在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绥宁县地区暂时立足,吸引敌人,然后再沿湘黔边境转移到凤凰、乾城、永绥地区建立根据地。
14 日 红六军团于绥宁西南的小水遭中国国民党湘军第五十五旅突袭。
17 日 红六军团袭占通道县城。
18 日 红六军团在新厂地区给国民党湘军补充第二总队以歼灭性打击,毙伤俘敌六百余人,缴枪四百余支。
22 日 红六军团由平察进入贵州黎平地区。24 日在苗、侗族人民协助下,由里格北渡清水江。25 日进至清江县的凯寨、孟优,遇国民党湘军堵截,折返大广。
26 日 红六军团在清江大广地区与国民党湘军补充第一总队和桂军第二十四师遭遇,发生激战,第五十四团团长赵雄牺牲。战后,将第五十四团拆散,分别编人第四十九、第五十一、第五十二团和第五十三团。
10 月1 日 红六军团于施秉县、黄平县间击破国民党黔军的防堵,强渡大沙河。2 日袭占旧州。
4 日 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沿施秉以北地区向江口方向前进。
7 日 红六军团在石阡甘溪与国民党桂军第十九师遭遇,作战不利,伤亡近五百人。
15 日 红六军团一部在沿河水田坝(铅厂坝)与红三军会合。
16 日 红六军团主力由石阡朱家坝折转南下,后卫第五十二团陷入中国国民党湘军重围,奋战数昼夜,最后遭受失败。
17 日 红六军团主力再到甘溪。黄昏,击退国民党湘军的截堵,通过石阡县、镇远大道,突出敌人重围。
20 日 红六军团主力在石阡公鹅坳击退国民党湘军第一一○团、黔军第四团的截堵,胜利通过石阡、江口大道。
23 日 红十七师第五十团与红三军会合于梵净山下的木根坡。
24 日 红六军团主力与红三军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
组建历史
1933年6月中旬,湘赣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赣苏区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省永新县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团,下辖由湘赣苏区红8军改编的第17师和由湘鄂赣苏区红18军改编的第18师。同月,湘赣军区独立第12师和红3军团补充师(4个连)编入红17师。
1933年8月,红6军团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的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作战纲领,在永新、莲花县、宁冈和茶陵县地区转战。9月,在大龙、古城地区与国民党军第15师进行了激烈的战斗。10月曾北上醴陵市,然后返回永新地区。11月,国民党军以5个团向永新县、茶陵交界的梅花山地区进攻,红6军团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激战数日,毙俘国民党军近1800人。12月,在赣江以东潞田地区歼灭国民党军1个团。
1934年1月,红6军团第17师北渡袁水,会同湘鄂赣红军第16师破坏南浔铁路(南昌市—九江),威胁南昌,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作战。红18师在湘赣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进行了艰苦的反“围剿”斗争。3月25日,红17师返回湘赣苏区,在安福县洋溪与红18师会合。4月5日,红6军团在永新县城以西的县沙市地区全歼国民党军1个旅。此后,中革军委令其以阵地战保卫苏区,配合红一方面军作战。6~7月,红6军团在永新县金华山和松山地区进行防御作战,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连续进攻下失利。
1934年7月下旬,红6军团奉命撤离湘赣苏区,向湖南省中部转移。23日,成立了以任弼时为主席,萧克、王震为委员的军政委员会,领导红6军团的行动。8月7日,红6军团第17、第18师和红军学校共9700余人,由遂川县横石和新江口地区出发西征。11日,进到湖南省桂东县城以南的寨前圩。次日,正式成立军团领导机构,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12日晚,继续西征,为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与其周旋于零陵区(今永州市零陵区)、嘉禾县、道县地区。9月初,进至广西灌阳,在文市击退国民党军8个团的进攻,于界首地区顺利渡过湘江,进占西延(今资源)城。10月24日,在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同红3军(红2军团)会师。会师后,红6军团撤销师的番号,部队编为3个团,萧克、王震仍分任军团长、政治委员,谭家述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红2军团4400人,红6军团3300人,两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下行动。
这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已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正向湘南前进。红2、红6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行动,于10月28日发动了湘西攻势作战。11月16日,在永顺县县城以北的龙家寨地区歼灭国民党军2个旅的大部,接着乘胜占领张家界市(今张家界市)、桑植县、桃源等城,开辟了以永顺、大庸、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苏区。
1935年1月,国民党军调集80多个团的兵力分六路对湘鄂川黔苏区发起“围剿”。红6军团与红2军团协同作战,至8月,相继取得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芭蕉坨等战斗的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1个师部和1个旅。其间,红6军团恢复了第17、第18师的番号和指挥机构,部队增编到6个团。
1935年9月,国民党军又调集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新的“围剿”。
1935年11月19日,红2军团与红6军团分别从桑植县刘家坪、水铺(今瑞塔铺)等地出发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转移时,红6军团留下第18师在苏区坚持斗争,同时增编由当地武装组成的第16师。红6军团与红2军团先是南下湘中,攻占新化县,补充新战士1300余人,后又转师湘南,西入贵州省,到达石阡县地区。红18师经艰苦战斗,于12月21日在龙山以南突出重围,进至黔江、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区,1936年1月9日在黔东江口同主力会合。2月,红6军团与红2军团挺进黔西市、大定(今大方)、毕节地区。3月,转战乌蒙山区。4月25~28日,在石鼓、巨甸两处渡过天险金沙江。6月3日,红6军团到达理化(今四川理塘)以南甲洼地区,同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第32军会师。
1936年7月5日,根据中革军委电令,红6军团与红二军团及红32军在西康省甘孜县(今属四川省)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此时,陈伯钧任军团长,下辖第16、第17、第18师和模范师。11日,红6军团随方面军继续长征。9月初,到达甘肃省南部的哈达铺。10月于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同红一方面军会师。11月,红6军团进行改编,取消师的番号,将部队再次缩编为3个团。
1937年8月,红二方面军与红28、红27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红6军团部队改编为第359旅第717团。
参考资料
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www.yongxin.gov.cn.201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