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军团是由湘鄂西的红军合编而成的。其前身为湘鄂西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和红6军。成立时间为1930年7月7曰。总指挥为贺龙,政委为周逸群,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为李克明,并组成了以周逸群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军团下辖两个军,红2军军长由贺龙兼,政委为朱勉之;红6军军长为继勋,政委为段德昌。红2军下辖第4师,师长为王炳南,政委为陈协平;红6军下辖第16师、第17师,第16师师长为王一鸣,政委为王鹤,第17师师长为许光达,政委为李剑如

简介

红2军团共1万余人。1931年3月,红2军团遵照中央指示,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枝拓坪将部队改编为红3军,直到1934年9月,才又决定恢复红2军团番号。1936年7月,红2军团与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及其它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历史沿革

1930年7月4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的红军第4军同鄂西地区的红军第6军在湖北省公安县城(今南平)会师。7日,中共红4、红6军前委在江陵县(今属荆州市普阳观召开联席会议,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改称红2军,与红6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共1万余人。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孙德清任参谋长,柳克明(柳直荀)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以周逸群为书记的中共红2军团前敌委员会。

红2军团组成后,集中兵力扫除洪湖苏区内的地方团防据点,建立中心区域,逐步向襄河两岸和荆(门)当(阳)远(安)地区发展。经一个多月的作战,使洪湖苏区范围扩大到东起新堤(今洪湖)、西近沙市区(今属荆州市),南迄华容县,北到潜江市的广大地区。此后,红2军团奉中共长江局和湖北省行动委员会命令进攻沙市不克,遂转兵东进。途中,连克石首市藕池镇等城镇,扩大了长江南岸苏区。9月12日,中共中央特派员邓中夏洪湖市。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1、第3军团攻打长沙市的指示,红2军团奉命由天门、石首地区回师洪湖苏区,准备向岳阳市方向出击,23日攻克监利市。中共鄂西特委和红2军团前敌委员会于24日在监利召开联席会议,将鄂西特委改为中共湘鄂西特委,邓中夏任特委书记兼红2军团前委书记、政治委员,汤慕禹任参谋长,郑炽昌任政治部主任。10月中旬,红2军团鉴于岳阳方向国民党军兵力较多,改为渡江南下出击常德市,连克公安、石首市南县等城镇,但在津市市澧县(今县)、石门县地区作战失利,被迫于12月9日撤回松滋县杨林市、街河市一线休整。红2军团休整期间,在杨林市遭国民党军袭击,受到很大损失,遂撤至鹤峰地区。接着,红2军团前委决定依托五峰、鹤峰县,进攻石门,创建武陵山苏区。在一度攻占石门后,又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追堵下遭受严重损失,转移到长阳枝柘坪休整。

改编

1931年1月和3月,国民党军乘红2军团南下之际,对洪湖苏区进行第一、第二次“围剿”。红2军团前委决定开辟荆(门)当(阳)远(安)苏区,支援洪湖苏区反“围剿”斗争。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2军团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所属第2、第6军缩编为第7、第8师。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孙德清任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湘鄂边苏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团扩编为红3军教导第1师,在湘鄂边坚持斗争。4月初,红3军挥师北上,攻克巴东,渡过长江,进入巴(东)兴(山)()归苏区,活动在该地区的红军第49师改编为红3军教导第2师。随即东进,攻克远安县荆门市等县城。5月中旬,在马良坪地区作战受挫后,向鄂西北转移并占领均州(今丹江口市)。继于6月中旬占领房县,随后开辟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在此期间,洪湖苏区独立团扩编为红3军第9师。9月初,国民党军对洪湖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中旬,红3军主力由房县地区向洪湖苏区转移,留下军教导团和当地游击队组成红军第25师,坚持鄂西北斗争。28日,红3军主力与红9师在荆门地区会师。万涛接任前委书记、政治委员。10月10日,红3军东渡东荆河,经过钟祥市、张截港等战斗,返抵洪湖苏区的潜江县境。不久,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兼任红3军政治委员,唐赤英任参谋长,艾逸之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撤销各师师部,部队编为5个团。12月下旬,重新编成第7、第9师和独立团(由教导第1师改编)。孙德清任军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

1932年1月,中共中央指派关向应任省军委主席兼红3军政治委员,鲁易任政治部主任。随后,红3军转战襄河两岸,取得龙王集、黄陵矶、文家墩等战斗的胜利。军独立团与鄂西北独立团(原为红25师与教导第2师)合编为第8师。红3军发展到3个师8个团共1.5万余人。6月,国民党军调集10万人的兵力,对湘鄂西苏区发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始则根据中共临时中央的军事训令,命令红3军分兵出击,继又命令红3军在苏区内筑固守,至9月,第四次反“围剿”终于失败,苏区全部丧失。红3军被迫沿鄂豫陕川边向湘鄂边转移。1933年2月,红3军在鹤峰县地区撤销第8师建制。

恢复番号

1934年5月,红3军进入贵州省。6月1日攻占沿河土家族自治县,6月19日进驻枫香溪镇(今属德江县)。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此召开会议,决定恢复党、团组织,重建政治机关,加强了部队建设。至9月,扩充兵员1000余人,成立黔东独立师,创建了包括沿河、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5个县境近10万人口的黔东苏区。10月24日,红三军同红6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会师。红三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由第7、第9师改称的第4、第6师。共4400余人。此后,红2、红6军团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这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已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正向湘南前进。红2、红6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行动,于10月28日发动湘西攻势作战。11月16日,在永顺县县城以北的龙家寨地区,歼灭国民党军2个旅大部,接着乘胜占领张家界市(今张家界市)、桑植县并沿沅江市东进占领桃源县等城,开辟了以永顺、大庸、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苏区。1935年1月,国民党军调集80多个团的兵力,分六路对湘鄂川黔苏区发起“围剿”。红2军团与红6军团协同作战,至8月,相继取得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芭蕉坨等战斗的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1个师部和1个旅。红2军团由2个师4个团扩编为6个团。9月,国民党军又调集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新的“围剿”。11月19日,红2军团与红6军团分别从桑植县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即长征)。两军团先是南下湘中,攻占新化县,后又经湘南西入贵州省,到达石阡县地区。1936年2月初,挺进黔西市大定(今大方)、毕节市进行创建根据地的斗争,成立了川滇黔省委,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3月,转入乌蒙山区与国民党军周旋。4月25~28日,从云南丽江的石鼓、巨甸两处渡过金沙江。6月30日,红2军团到达西康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今属四川省)绒坝岔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会师。7月5日,根据中革军委电令,红2军团同红6军团及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9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以红2军团军团部为方面军总部,保留红2军团番号(又称红2军),所辖第4、第6师归方面军直接指挥,第5师调归第32军建制(后改称第96师)。9月初,到达甘肃省南部的哈达铺。10月,于静宁县以北的将台堡(今属西吉县)同红一方面军会师。1937年8月,红二方面军与红27、红28军等部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红2军团同陕北红军一部合编为第358旅。

主要战斗

山城堡战役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第一场歼灭战,同时也是我军以疲惫之师对精锐顽敌的战场逆袭,充分证明红军将士经长征后革命意志的无比坚定。当时,红二、四方面军刚结束长征,粮弹被服供应等都很困难,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自会师以来,一直担负掩护任务,转战一个多月,已十分疲劳,参战部队普遍枪弹缺乏、食不果腹。山城堡战役期间正值严冬,夜间十分寒冷,中国工农红军指战员冒着风雪严寒向预定战场集中。山城堡地处干旱地区,饮水有极大困难。当敌军78师先头部队贪图泉水水源驻扎在山城堡,不顾侦察地形、敌情只顾大睡时,红军指战员们身着单衣、脚穿草鞋,冻得浑身发抖,许多人由于喝山水患上腹泻、浮肿,却依然克服极端困难条件,保持战斗状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