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河乡
闪电河乡,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地处沽源县东北部,东与丰宁满族自治县接壤,南与长梁乡为邻,西接平定堡镇,北靠察北管理区,距沽源县人民政府10千米,区域总面积227平方千米。
1950年8月,闪电河乡境域属沽源县第二区;1984年,由闪电河公社改为闪电河乡。截至2018年末,闪电河乡户籍人口为13278人。截至2020年6月,闪电河乡下辖12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闪电河村。
闪电河乡畜牧业以饲养奶牛为主。2018年,闪电河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个。
历史沿革
1950年8月,闪电河乡境域属沽源县第二区。
1958年,成立闪电河乡公社。
1959年,与平定堡东风公社、沽源牧场、沙梁子农场合并为平定堡公社。
1961年,从平定堡公社析出,设闪电河公社。
1984年,由闪电河公社改为闪电河乡。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闪电河乡下辖闪电河、魏华营、蝈蝈山、黑山嘴、石头坑、土井子、黄羊窝铺、大西营、马神庙、前水泉、五塘坊、宏城子12个行政村,有65个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闪电河乡下辖12个行政村:闪电河村、黄羊窝铺村、石头坑村、土井子村、黑山嘴村、五塘坊村、前水泉村、宏城子村、魏华营子村、马神庙村、大西营村、蝈蝈山村,乡人民政府驻闪电河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闪电河乡地处沽源县东北部
地形地貌
闪电河乡境内东南部、西部属丘陵地,中部为平坦草原;东南高、西北低;最高在海低二千五百米以上。
气候
闪电河乡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寒冷、多风、干旱等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2摄氏度,无霜期90—120天;1月平均气温-16.9℃;7月平均气温18.8℃;最高气温为33.5℃,最低气温为—37℃;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最大雨量585.5毫米(1976年),最少降雨量279.1毫米(1965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9月,7月最多;年均日照市2975.8小时,年平均风速为5.8—7.5米/秒。
水文
闪电河乡有闪电河向北流经境内7个行政村;境内河流多为内陆河,季节性强,经常干涸;雨季山洪、河流聚到一处,形成"淖",最大的淖在尚义县、张北境内,称察汗淖、安固里淖;最大的外流河是滦河,发源于丰宁满族自治县、流经沽源县,称"闪电河",经正蓝旗称"上都河",入多伦后复经丰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向南称"河"。
自然灾害
闪电河乡主要灾害为洪灾、霜冻、干旱、大风、冰雹等;冰雹灾害年均发生15次,主要发生在7—8月。
自然资源
2011年,闪电河乡有耕地面积20.74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27.42万亩,林地面积20.2万亩。闪电河乡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围场塞罕坝一带、沽源东南部、丰宁沿坝一带;天然林多以白桦、山杨、杏林为主;灌木林有白榆、小红柳、沙杞柳、柠条锦鸡儿等;森林覆被率从8%一12%不等,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区域已达30%—70%以上。闪电河乡境内有干旱型草原,当地人叫草滩;草原以旱禾草居多,草层高度为15—40厘米。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闪电河乡总人口12908人,城镇常住人口255人,城镇化率2%;总人口中,男性6642人,占51%;女性6266人,占49%;18岁以下2513人,占19%;19—35岁2980人,占23%;36—60岁5653人,占44%;61岁以上1762人,占14%;以汉族为主,达11955人,占93%;有满、回、蒙古3个少数民族,共953人,占7%。2011年,闪电河乡人口出生率13.63‰,人口死亡率6.77‰,人口自然增长率6.8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1人。
2017年末,闪电河乡常住人口为9510人。
截至2018年末,闪电河乡户籍人口为13278人。
经济
2011年,闪电河乡农业总产值达到22582万元,比2010年增长13%。2011年,闪电河乡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推广膜下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面积达1.2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34%;马铃薯种植面积1.5万亩。闪电河乡畜牧业以饲养奶牛为主。2011年,闪电河乡牛存栏3.92万头,其中奶牛存栏36660头;羊存栏1.19万只。
2011年末,闪电河乡有商业网点43个,职工538人。2011年,闪电河乡闪电河村建有大型蔬菜交易市场1处,年交易额达到2亿元。2011年,闪电河乡社会商品销售总额9500万元,比2010年增长40%。
2018年,闪电河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个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闪电河乡有幼儿园(所)4所,在园幼儿116人,专任教师17人;小学2所,在校生189人,专任教师2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9人,专任教师1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闪电河乡教育经费达81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64万元。
文体事业
2011年末,闪电河乡有村民活动中心2个,体育健身器材齐全;12个行政村分别建有村级图书室,有科技、农业、文化等各类藏书近万册。2011年末,闪电河乡有12个行政村通电视,6个村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覆盖率7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闪电河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个,其中察北管理区医院1个,有乡卫生院1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村卫生室18个;察北管理区医院固定资产总值0.02亿元,病床30张,专业卫生人员18人,执业医师1人,执业助理医师8人,注册护士5人,乡卫生室有医务人员19人,床位22张;有村卫生室18个,配有18名医务人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5080人,参合率达到90%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1666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090人。
2011年,闪电河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300户,人数330人,支出81.4万元;城市医疗救助26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42户,人数1865人,五保费城76人队。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闪电河乡有邮政网点2个,投递点6个,乡村通邮率100%;移动服务网点1个,移动移动电话普及率93%。宽带接入用户345户。
交通
闪电河乡有224省道半虎线横穿乡境东西,县道牧闪线经过闪电河村,四水线、平黑线构成闪电河乡交通网。2011年末,闪电河乡有县乡级公路2条,总长234千米。
文化
闪电河乡因乡人民政府驻闪电河村而得名。
闪电河乡有辽代梳妆楼、金朝景明宫、元代察罕淖尔行宫、清代胭脂马场等遗址。
特色服饰
现在该乡人服饰已融人现代,与都市相差不大。但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却不一样。那时脚踏毡圪瘩,腿套大棉裤,上着对襟棉袱,头狐皮帽,再冷还得穿白茬皮袱。由于坝上热季短,上了年纪人一年四季不脱棉裤。蒙古族青年人已与汉族有相同的穿戴。上年纪的人还穿蒙装,主要是蒙古袍。袍子长而宽大,长袖高领,右开襟,下摆不开衩,领口、袖口、襟镶花边。男袍多用蓝色、棕色,女子爱红色、绿色。蒙古袍都用腰带扎紧,男子向上提,显得潇洒;女子则向下拉展,显得苗条。有人还戴礼帽,戴珠宝。
饮食特点
闪电河乡以汉族为主,其次为蒙、满族等。饮食习惯基本上以莜面、阳芋为主;蒙满则以奶食、肉类为主。莜麦是旱地作物,产量不高,富含糖类和各种氨基酸,对高血压、糖尿病有食疗作用。它和土豆是坝上人最基本的食物,可作多种面食,配以羊肉蘑菇,是风味独特的地方食品。蒙古族食品有三类:肉食、奶食、粮食。草原上蔬菜较少,早午喝奶茶、吃奶食、手把肉,晚上吃手把肉、面条。奶茶,讲究的做法是先用羊尾擦锅,加水,将砖茶熬成红色,然后按6:1兑牛奶。奶酒,鲜奶发酵变酸,取出奶油后,加热剩余液体,蒸馏后的液体就是奶酒。酸奶,将鲜奶加热变酸后即为酸奶。止渴败火,帮助消化。乌如木,鲜奶变酸后上边的一层薄皮。奶皮子味道香甜,变成糖或作成拔丝奶皮非常可口。奶油,又叫奶油,将鲜奶搅拌取出最上层的乳汁用温火熬煎即成。它是奶中上品。手把乳汁把带骨的牛羊肉切成自然块(按骨缝)放入锅中加水煮,不切成料和盐。掌握好时间是最重要的,时间不够不熟,时间过长肉质变老。烤全羊,传不够熟是用剥去皮的整羊,填刷作料,吊起在特制的烤炉中用杏木火烤4-5小时。烤好的羊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配以葱酱、薄饼羊肉等。在客人品尝烤全羊时,一般要唱歌、献哈达、敬酒。烤羊腿与以上做法大同小异。涮羊肉,起源于元代。相传孛儿只斤·忽必烈南征,正待烧饭,敌人袭来,炖肉已来不及,厨师急中生智,飞快地将肉切成片,放在沸水锅中搅拌,待肉色一变,即捞在碗中撒上绥阳空心面、调料食用。后来每逢战毕,忽必烈特意点了战前的羊肉片,将士们赞不绝口,忽必烈当即赐名"涮羊肉"。
风俗
闪电河乡多用木头车,又称牛车、辘辘车。车用桦木制作,双轮,轮高四尺多,连轴转动,常用香油抹轴,增加润滑。这种车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草地、雪地、沼泽中运行,载重百斤。现在这种车坝上已不多见了。礼仪:坝上人与中原人一般礼仪相同,倒是蒙人讲究多一些。进蒙古包,坐姿、举手、投足都有讲究。该乡在明清前受草原民族影响,盛行歌舞、羌姆舞、摔跤、射箭、赛马。后来由于汉族大量迁入,坝上盛行"二人台",这种由晋北、河套平原地区传来的剧种,在坝上演变成"东路"二人台,它节奏明快、高吭明亮。东路二人台流传于尚义、张北县、沽源县一带。一年一度的"庙会"则是草原佛教盛行时留下来的。因为举行大规模祭祀往往伴随物资交流,尤其是马牛羊买卖,所以到了现代,还有牧畜交易大会,百姓俗称"庙会"。
特产
香杏丽蘑,产自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天然蘑菇,经张家口市商号加工销售,口蘑因此得名。口蘑分白蘑、平菇、黄蘑、四孢蘑菇等品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素中之荤”美称,另外,蘑菇有杀菌功能,蒙古族有用蘑菇作药的历史。蕨苗,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龙头菜,广泛生长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沽源沿坝一带。蕨菜营养丰富、盐渍后,可单独炒制,亦可作配菜。黄花菜的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淡黄色、有香气,鲜嫩粗肥的,可用作汤或制菜,也是小菜干菜中主要菜种,沿坝一带都有。黄芪、北柴胡、防风,称为坝上药用"三宝"。由于它产于寒冷地带,品质好,在沿海一带特别受欢迎。尤其是广州市,每天喝早茶,都要放些芪片养身,号称“北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