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
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7月,1993年5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首批省级开发区, 1995年2月,省政府批准了一期8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皖政秘199518号)。目前,8平方公里区域已经基本开发完毕,规划中的3纵4横,计20公里主干道已全面开工建设, 2004年年内全部完工,全面实现“七通一平”。近年来,开发区坚持“三为主、一致力”的方针,力求规划高起点、建设高速度、经济高效益。目前,开发区基本实现了“以铜材深加工和电子信息材料为主导,纺织和精细化工为特色”的产业定位目标。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铜陵市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彰郡。
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
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晋朝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省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了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
天宝前期,铜陵市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县、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五代十国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
南唐保大九年(951),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昇州。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今铜陵县五松镇),当时称江浒。
北宋开宝七年(974),曹彬伐南唐,闰十月克铜陵县,初属江南道(路),后改属江东路池州。
元朝,铜陵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
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清代,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江南省。康熙元年(1662),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安徽两省,铜陵市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池州府为其所属。
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1932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至解放前夕。
1949年4月21日,铜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
1952年2月4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以后,铜陵县隶属安庆专区。
1956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
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
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保留铜陵市建制,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
1964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
1971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
1974年11月8日,铜陵县划归铜陵市辖。
城市建设
以建设生态山水铜都为目标,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
城市建设完成投资60多亿元。
实施了铜都大道、石城大道和环天井湖地区的综合整治工程,建成铜文化园及观湖、临湖等游园广场,整治了一批老旧小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7平方米,城市环境景观明显改善。
新建和改造湖东路、北京东路、隆门路等城市道路76.4公里。
城市住宅增加210万平方米。
日供水能力增加10万吨。
公交运营线路长度增加42公里。
天然气置换工程基本完工。
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连续三年超过300天。
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7.6亿元。
全市等级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比2002年增长62%;合铜黄高速公路、沿江高速铜陵市至芜湖段通车,结束了铜陵境内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新建和改造了滨江大道与沿新路(一期)、铜胥路、坝白路、顺凤路、九凤路等,干线路网逐步完善。
铜九铁路铜陵段建成,沿江城际客运铁路开工在即,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列入国家“十一五”建设规划。
铜陵港被国家定为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铜陵,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在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之间。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是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北大门。沪宁铜铁路、合铜黄高速公路、徐(州)黄(山)公路线在铜陵市长江大桥过江、长江黄金水道,使铜陵的交通便捷、快速。至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71.63万人。
矿产资源
铜陵地阜物华,自然资源丰富,尤以矿产资源储量丰,矿种全而闻名。已探明的矿种主要有铜、硫、铁、金、银、煤、碳酸钙等,其中铜、金、银、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和石灰石储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大理石、灰硅岩、膨润土、铅锌矿、珍珠岩、正长石、石英石等,也有一定储量。
农产资源
铜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农业生产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茶叶、苎麻、油桐、大蒜、生姜等。
水产资源
据初步调查,铜陵市水域的鱼类有8目15科44种。其中商品鱼类有青鱼、草鱼、黄鲢鱼、白鲢鱼、鲤鱼、鱼、团头舫、黄鳝、泥鳅等。珍贵鱼类有刀鲚、银鱼、鲟鱼、鳜鱼、鱼、鳗鱼等。鳖、龟、蚌、螺、虾、螃蟹等品种资源也很丰富。稀有水生动物有白鱀豚、江豚属、扬子鳄等。
植物资源
查出确定学名的88科600余种,其中,观赏植物、园院及行道绿化乔木类36种,灌木类33种,绿化观赏竹类17种,蕨类60余种,草木类34种,水生类10种。药类约1400余种。药类植物中以凤凰山丹炉焰最为著名。铜陵泡桐资源丰富,素有桐乡之称。
旅游资源
在二十几处人文和自然景观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1处。其中,铜文化特色尤为明显:凤丹(亦称“凤丹”)与洛阳市、荷泽牡丹齐名:养育的“江豚属”等珍稀动物世所罕见。安徽省六大旅游节庆活动之一的“铜陵市青铜文化博览会”新颖独特。
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全市生产总值跨过了两个百亿元台阶,由2002年的9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6.6%,总量在全省前移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跨过五个十亿元台阶,由9.4亿元增加到50亿元,年均增长39.4%,总量在全省前移9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1.9%、41.8%和58.1%,总量在全省的位次分别前移了5位、2位和6位。“861”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有色金隆电解铜扩建、铜化60万吨磷复合肥、海螺三期、中国国电一期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相当于2003年前47年投资额的总和。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铜工业、化工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及基础材料产业呈集群化发展态势。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滨江等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兴建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实施了金昌冶炼厂主工艺改造、金隆余热利用、海螺余热发电、电厂烟气脱硫等工程,关闭了一冶鼓风炉,累计淘汰小水泥产能195万吨,关停小采石产能240万吨,节能减排见到实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累计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410余项,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2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五年前的16.5%提高到35%。商业服务设施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逐步壮大。实施品牌和质量战略,新增中国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92家增加到213家,有色控股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县区与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县区3个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铜陵经济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两番,铜陵县经济发展进入全省动态十佳县行列。
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显著
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方针,全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落实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在全省率先免征了农业税、免除了洲圩区防洪排涝水电费、实行了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主要农产品连年丰收。累计投资6亿多元,完成了江堤加固、45座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排涝泵站建设等水利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了“乡村规划整治、建设美好家园”行动,在全省率先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并取得成效。五年完成了1.8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解决了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7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0.6%,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51.7%,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村村通广播,村村通宽带。
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累计有248户企业实施了以“两个置换、两个退出”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中小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有色控股公司、铜化集团等37户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增上市公司2家,上市公司总数6家,形成“铜陵市板块”;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有色控股公司铜主业上市经国家核准实施;累计在证券市场融资66.7亿元。资源枯竭矿山关破工作扎实开展,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工作稳步推进,企业债务重组工作取得实效。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进展顺利。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开始启动。私营企业新增1862户,注册资本增加到41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1和2.3倍,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由12.2%提高到52.5%。五年累计利用外资3.7亿美元、内资160多亿元;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27.5亿美元,是五年前的6.5倍。加强了境外资源开发工作,新设立境外企业7家;对外交流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宽。
社会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初步实现,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高中阶段教育在全省率先普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职教园区建设启动。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及广播电视设施得到改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好戏连台,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功举办了建市五十周年庆典及第八、第九届青铜文化博览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五城联创”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应急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建设全面加强,脑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不断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综合改革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5‰以内。社区建设实现“四有”目标,正在向“四优”迈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扎实开展。残疾人事业、老龄服务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得到加强。审计、统计、物价、地震、气象、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坚持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信访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基层民主建设有序展开。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明显加强。平安铜陵建设不断深入,公安“三基”建设全面展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日趋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民生问题。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等,新增就业岗位7.1万个,并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立健全“五大保险”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率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共组织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56个。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5%和1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6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4.5和6.5平方米。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现状
目前,先后已有意大利、德国、美国、葡萄牙、日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开发区投资兴业,初步形成了以铜都铜业、精达股份为代表的铜材深加工,以铜峰电子、三佳模具为代表的电子基础材料加工业,以华源麻业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业,以毕克化学、德国西瓦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2011年4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铜陵市市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升级将进一步增强铜陵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铜陵市良好形象。
规划
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规模、布局及其发展规划
(一)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规模、布局
截止2004年底,开发区现有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160家,其中外资企业占有较大比重,已建成各类工业企业近60家,初步形成了铜材加工、电子两大产业群体,现代纺织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正在快速形成。
铜材加工业
目前,开发区内铜材加工业已初步形成四条产品链,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形成以产业群体内的空白项目和产品链上的延伸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载体和方向。
(1)电解铜——铜杆——铜线——电磁线——电子绕阻线圈——电机等产品链
(2)电解铜—铜管--工业用内螺纹铜管、冷凝管、高效散热管——压缩机等产品链--建筑用水暖管材、装饰铜管等——
(3)电解铜——电解铜箔——覆铜板——印制电路板产品链
(4)电解铜——铜板带(变压器用铜带、超薄水箱铜带、电缆铜带、紫黄铜板带、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带等)——变压器、水箱、焊接铜管等产品链
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器件产业
目前,开发区内已初步形成电子铜基材料链的雏形,根据电子工业园的项目布局,园内将重点建设“一一四”工程即一个企业研发中心,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四个产品链;
(1)电容器用薄膜(聚丙烯薄膜、聚膜、聚苯硫膜)、金属化薄膜——电容器(新型薄膜电容器)等产品链
(2)晶体及元器件等产品链
(3)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模具(塑料型材高速挤出模具、电子塑料封装模具)、塑封压机等产品链。
(4)烟气在线检测、测速雷达等高新技术产品。
铜材加工、电子两大产业规划期及目标
规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04年至2007年,争取在第一阶段末期两大产业初步实现产值120亿,第二阶段自2007年至2010年,争取实现产值280亿,规划期末,争取分别培养行业内骨干企业6家,上市公司各1——2家。
主要政策
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七通一平”标准对外来投资者提供项目用地,并根据具体项目的投资密度实行区别定价,最高可享受零地价优惠待遇(详见土地价格表)。同时,市政府还制定了旨在促进外来投资的详细优惠政策(铜政(2003)30号文件),外来投资者还可对照文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以下是主要条文节选:
第一条
积极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含港、澳、台地区)来我市投资。
(一) 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 外商投资举办的先进技术企业,享受“两免三减半”企业所得税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减半后的税率低于10%的,按照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六) 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将从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或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五年的,经投资者申请,税务机关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的40%税款;直接投资开办、扩建产品出口企业或先进技术企业,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第二条
积极鼓励外来投资者对我市工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资源综合利用类项目的投资。
(一) 新批的外来投资企业,投资额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自投产之日起五年内缴纳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属第一、第二产业的,由同级财政按50%给予奖励;属第三产业的,由同级财政按30%给予奖励;软件设计开发由同级财政按50%给予奖励。
(二) 鼓励来我市兴办环保、生物医药、生态农业、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项目以及与我市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相关联的铜加工、电子、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和项目。对上述各类企业,投资额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从投产之日起,5年内其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同级财政全额奖励。
(四) 外来投资企业实施经省级以上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改造,其项目贷款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政府相关部门帮助争取国家及省有关贴息政策。
(五) 外来投资企业应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转产等特定事由产生污染源,能及时治理并取得实效,治污投入400万元以上的,从污染治理资金中给予实际投资额5%的一次性补助。
第三条
鼓励外来投资者以收购、兼并参与我市企业资产重组。
(一) 资产重组后的企业,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三年内缴纳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同级财政按50%给予奖励;
(二)资产重组后企业,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三年内缴纳的新增营业税,由同级财政按20%给予奖励;
(三)资产重组前的企业如果发生亏损,重组后亏损弥补按税法规定办理。
参考资料
国家级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铜陵经开区管委会.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