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济宁运河

济宁运河

济宁运河,俗称济州河、运粮河,位于微山湖西畔,是京杭大运河的济宁段,是以济宁市为中心,向南至鲁镇与泗水沟通,向北经南旺镇、袁家口至梁山县小安山入济水,而后从利津县入海。由此再向南、向北而贯通了整条京杭大运河。

元朝政府为了更好地把南方物资运往大都,决定开凿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科学家郭守敬经过四年共六次的勘察,制定了一条从大都到杭州市、经由济宁的京杭大运河路线。

济宁运河贯通后,成为鲁西南转运贸易的主要码头,带动了济宁的商业繁荣,促进手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济宁从一个万物凋敝的城市,一跃成为被誉为“江北苏州”“济宁市”的繁华都市。

历史

元代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兵部尚书李奥鲁赤主持兴工开河,首先疏导了济宁以南的一段洸府河,至鲁封桥泗河,重点开凿了从济宁至东平县的济州运河。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开挖从东平北至临清市会通河,济宁以南借泗水为运河,经鲁桥、枣林、南阳郡、谷亭、湖陵、沛县城东,出茶城,直通大浮桥(今徐州市北镇口附近)。并相继于大德、延祐年间建成了辛店闸、师庄闸、枣林闸、孟阳泊闸、金钩闸、沽头闸。《元史·河渠志》载:“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闸漕者即会通河,北至临清与卫河会,南出茶城与黄河会。”可见,这时南至徐州,北至临清,统称为会通河。这是微山湖区最早的运河。

变迁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黄河于徐州、沛县等地决口。黄水越过运河,闯入昭阳湖,遂使运河庙道口一带淤塞了30余里。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黄河又于曹(县)沛(县)大决口,洪水再次淤塞河道,严重地破坏了明朝京师的漕运。于是,嘉靖四十五年到隆庆元年间(公元1566年—公元1567年),又开挖一条北起南阳,经建闸、夏镇,过西柳庄、马家桥,南至留城,全长141里的漕运新渠。将河道由湖西洼地,移往湖东高地,从而解决了黄河淤塞问题。大批货船进入新渠北上。使原来荒凉小村,变成港口码头,热闹起来。面对“漕转万艘通职贡,润流百邑返耕桑”的景象,不少人作歌赋诗,颂扬治理运河的功绩。有诗赞道:“疏凿再经大禹手,平成遍起野人讴。”连穆宗皇帝也高兴地作志喜诗四首,以示诸臣。并诏治河功臣朱衡进京,加封为太子太保

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黄河从单县苏家庄决口,河水冲入昭阳湖,穿李家口南流,出镇口淤塞运道,都御史李化龙上疏开河,皇廷非常欣赏这项建议,令“速集丁夫开挖”。万历三十二年八月工成。河自夏镇东南行,经西万、彭口闸、郗山,出韩庄,奔台儿庄区,至邳州直河口汇黄河。这条河道可以避免徐州茶城间的黄河淤塞,保证了南北漕运畅通。清代靳辅称这次改道为明代治河的最大成绩。

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京杭大运河列为重点发展的内河航运主干线之一。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运河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00年,京杭运河续建工程完成后,千吨级货船,可满载微山湖区被誉为乌金的煤炭,直抵长江以南江浙,又可把江南水乡的货物,运回山东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