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经典:为什么读经典
《为什么读经典》由埃斯特尔·卡尔维诺编辑,在蒙达多里出版社的“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书”丛书中出版。除了给予这本书以书名的那篇文章,这个在作者死后出版的文集包括了三十五篇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的文章(只有四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两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谈论了那些在不同程度上并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而对卡尔维诺,I.有重要意义,或是激起他的钦佩的作家—从荷马到格诺。
内容简介
《卡尔维诺经典:为什么读经典》编辑推荐: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忠实粉丝。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梁文道说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全新“卡尔维诺经典”系列,译林出版社独家版权出版,弥补多年市场空缺。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经典”系列包含:
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卡尔维诺,I.处女作,顽童皮恩的眼睛来描述的战争、性、英雄主义、历史……
分成两半的子爵:卡尔维诺代表作,《我们的祖先》之一,王小波盛誉的完美作品
烟云/阿根廷蚂蚁
意大利童话(上、中、下):因为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站在与《格林童话》同样的高度。
树上的男爵:卡尔维诺代表作,《我们的祖先》之一,王小波盛誉的完美作品
短篇小说集(上、下)
不存在的骑士:卡尔维诺代表作,《我们的祖先》之一,王小波盛誉的完美作品
宇宙奇趣全集:卡尔维诺,I.最天马行空的作品,赋予文学以科学的诗意,比哲学著作更有深度,比科幻作品更有趣
疯狂的奥兰多
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代表作,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命运交叉的城堡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美国讲稿:卡尔维诺的文学宣言,又名《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一直喜欢卡尔维诺,看了这本书,就更加喜欢了。(王小波)”
为什么读经典:进入经典世界最好的入门书。莫言、李敬泽推荐!
巴黎隐士
作者简介
卡尔维诺,I.是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但其人其作早已在意大利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卡尔维诺从事文学创作40年,一直尝试着用各种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深为当代作家推崇,并带来深刻影响。《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命运交叉的城堡》、《帕洛马尔》等达到惊人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意大利童话》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意大利民间口头故事的原貌,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兼具,是再现意大利“民族记忆”之深厚积淀的不可多得的作品。《美国讲稿》是卡尔维诺,I.对自己近40年小说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的系统回顾和理论上的总结与阐发。作品以特有的方式反映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
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不提供传记资料。会告诉想知道的东西。但从来不会告诉真实。”
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自己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
194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施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大学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I.的那般复杂精致。
图书目录
为什么读经典
《超级马里奥:奥德赛》里的多个奥德赛
天空、人、大象
纳扎米的七公主
《白骑士》
《疯狂的奥兰多》的结构
阿里奥斯托八行诗举隅
伽利略·伽利莱的自然之书
西拉诺在月球
《鲁滨逊漂流记》:商业品德的日志
《老实人》,或关于叙述速度
德尼·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
吉安马利亚·奥尔特斯
司汤达:知识作为尘云
给《帕尔马修道院》新读者的指南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城市作为小说
查尔斯·狄更斯:《我们相互的朋友》
福楼拜的《三个故事》
罗伯特·斯蒂文森:《沙丘上的凉亭》
约瑟夫·康拉德的船长
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与革命
世界是一颗朝鲜
加达:《梅鲁拉纳大街上的惨案》
蒙塔莱:《也许有一天清晨》
蒙塔莱的悬崖
欧内斯特·海明威与我们
弗朗索瓦·蓬热
格诺的哲学
帕韦泽与人祭
文摘
一、经典是那些经常听人家说“正在重读……”而不是“正在读……”的书。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处于这样一种年龄:接触世界和接触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初次接触。
代表反复的“重”,放在动词“读”之前,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著的人来说,可能代表着一种小小的虚伪。为了让这些人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了,也即无论一个人在性格形成期阅读范围多么广泛,总还会有众多的重要作品未读。
任何人如果读过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全部作品,请举手。圣西门又如何?还有雷斯枢机主教呢?即使是十九世纪那些伟大的系列小说,通常也是提及多于读过。在法国,在学校里开始读奥诺雷·德·巴尔扎克,而从各种版本的销量来判断,人们显然在学生时代结束后很久都还在继续读。但是,如果在意大利对巴尔扎克的受欢迎程度做一次正式调查,排名恐怕会很低。查尔斯·狄更斯在意大利的崇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一见面就开始回忆各种人物和片断,仿佛在谈论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米歇尔·布托尔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们老是问起爱弥尔·左拉,烦不胜烦,因为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下决心读整个《卢贡—马加尔家族》系列。发现与想象中的完全是两回事:它竟是庞杂的神话系谱学和天体演化学,后来曾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这个体系。上述例子表明,一个人在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至于是否有更大乐趣则很难说)。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因此,不妨尝试以其他方式表述定义: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因为实际情况是,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没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缺乏人生经验。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原因是它赋予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式:这一切都继续在身上起作用,哪怕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身上。
序言
前言
《为什么读经典》的第一版由埃斯特尔·卡尔维诺编辑,在蒙达多里出版社的“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书”丛书中出版。除了给予这本书以书名的那篇文章,这个在作者死后出版的文集包括了三十五篇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的文章(只有四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两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谈论了那些在不同程度上并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而对卡尔维诺,I.有重要意义,或是激起钦佩的作家—从荷马到格诺。
这一版的《为什么读经典》完全重印了该书的第一版,包括由埃斯特尔·卡尔维诺签名的卷首语。转摘了卡尔维诺在1959年春天为回答《新论点》杂志向当时主要的意大利作家提出的“九个问题”(第38—39期,1959年5月—8月,第11—12页)而专门写的答案,作为作者的前言。将卡尔维诺在1959年的喜好—这些喜好仅仅用一句短语(“我爱……因为……”)来说明—相同和随后年代的文章里那些经过分析和充分论证的喜好(特别是关于相同的那些作者)加以对照,这是件有趣的事。
特别爱司汤达,因为只有在那里,个体道德张力、历史张力、生命冲动合成单独一样东西,即小说的线性张力。爱亚历山大·普希金,因为是清晰、讽刺和严肃。爱欧内斯特·海明威,因为是唯实、轻描淡写、渴望幸福与忧郁。爱史蒂文森,因为表现为愿意的那样。爱契诃夫,因为没有超出所去的地方。爱康拉德,因为在深渊航行而不沉入其中。爱列夫·托尔斯泰,因为有时觉得自己几乎是理解的,事实上却什么也没有理解。爱曼佐尼,因为直到不久前还在恨。爱切斯特顿,因为愿意做天主教徒伏尔泰,愿意是共产主义者切斯特顿。爱福楼拜,因为在之后人们再不能试图那样做了。爱《金甲虫》的爱伦·坡。爱《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马克·吐温。爱《丛林奇谭》的约瑟夫·吉卜林。爱尼耶沃,因为每次重读,都有初读般的快乐。爱简·奥斯汀,因为从未读过她,却只因为她存在而满足。爱果戈理,因为用洗练、恶意和适度来歪曲。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用一贯性、愤怒和毫无分寸来歪曲。爱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因为是空想者。爱弗兰兹·卡夫卡,因为是现实主义者。爱莫泊桑,因为肤浅。爱曼斯菲尔德城足球俱乐部,因为聪明。爱菲茨杰拉德,因为不满足。爱拉迪盖,因为青春再也不回来。爱斯维沃,因为需要变得年老。爱……
伊塔洛·卡尔维诺
就主观倾向而言是个杂食性的读者,况且在专业工作之外,还有出版社审读工作。但努力节省出尽可能多的时间,用于毫无功利的阅读,用于喜爱的作家,富于诗的本质,这是相信的真正食物。
在二十世纪,保罗·瓦莱里有一个关键的位置,这是散文家瓦莱里,以心灵的秩序对抗世界的复杂性。在这条线上,依照密度增长的顺序,将放上博尔赫斯、格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川端康成……
(陆元昶译)
名人推荐
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卡尔维诺,I.三人同样为做着完美的梦,三人之中,卡尔维诺最温暖明亮。
——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Updike)
卡尔维诺的想象像宇宙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Leibniz)之间。
——符号学大师艾柯(UmbertoEco)
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让人看到一个作家的文学视野可以这样开阔,小说叙述既保持了说书人的腔调,又同时有哲学头脑,能够把游戏、数学、诗歌、哲学结合一起,又不那么满、那么实,还能留出空间让阅读者参与进去,卡尔维诺的书证明了写作的各种可能性,书值得反复阅读。
——莫言
不能强求大家喜欢每一本书,但是觉得必须喜欢主意:小说艺术有无限种可能性……
——作家王小波
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卡尔维诺,I.、尤瑟娜尔、君特·格拉斯、莫迪阿诺,还有一位不常写小说的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
——作家王小波
批评家们乐于把卡尔维诺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相提并论,实际上,卡尔维诺的影响力要更大,也更持久些。……卡尔维诺的故去,意味着纯文学的终结。至少对于西方文学来说是如此。
——文学评论家陈晓明
卡尔维诺的奇特之处就在于能从一个针孔走进去,打开一个很大的世界,并在里面再搭建一个精巧的宇宙。
——李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