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英文名: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Co., Ltd., MCC Group,简称“中冶建研院”),位于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是一家从事检验检测认证、建筑和环保技术研究、推广及应用的大型科技企业,现任董事长朱建国。

中冶建研院前身是1955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同意成立的重工业部建筑局建筑科学研究所,1956年改称冶金工业部建筑科学研究院。1978年,中冶建研院上海院前身宝钢技术队成立。1980年,中冶建研院组建了“深圳市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中冶建研院深圳院前身),成为中国第一个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是建筑行业规范化的重要开端。1991年,中冶建研院子公司中国京冶成立。1999年,国家推动科研院所分类改革,中冶建研院转制为企业并进入中冶集团,正式告别事业单位体制。2002年10月16日,中冶建研院取得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更名为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2008年,中冶建研院更名为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16年,中冶建研院进入中国五矿,成为集团公司骨干企业。同年,中冶建研院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了重要调整,成立了董事会,设立了监事会、经理层。2020年,中冶建研院明确“科技引领主业 打造特色品牌”的战略定位,重新梳理了业务体系,形成了“四梁八柱”业务体系。

截至2025年4月,中冶建研院拥有15个全资子公司、4个控股企业,5个参股企业,在上海、深圳市新加坡等地均设有分支机构。研究院依托设立14个国家和部级平台,3个国家一级协会,2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办3本科技类核心期刊;拥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博士学位联合培养点、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共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95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292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百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00余项;获授权专利2600余件;发布国际、国家、行业标准570余部。

历史沿革

1955年,按照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计划委员会同意成立重工业部建筑局建筑科学研究所(中冶建研院前身)。1956年,重工业部撤销,成立冶金工业部,改称治金工业部建筑科学研究院。这一时期,中冶建研院主要从事冶金工业建筑科学研究工作,总结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先进经验,改善施工组织和技术,创造新的建筑材料。

1978年,中国冶金部批准成立冶金环境保护研究所(中冶环保前身),并根据工程需要,成立了宝钢技术队(中冶建研院上海院前身),支持宝钢建设,掌握了成套的大型工程技术和施工管理经验,为科技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1980年,中冶建研院组建了“深圳市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中冶建研院深圳院前身),成为中国第一个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是建筑行业规范化的重要开端。1986年,冶金工业部批准成立冶金工业部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检测中心,主要从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1991年,中冶建研院子公司中国京冶成立,并实施了新加坡港务局(PSA)集装箱码头仓库工程,拓展了海外市场该工程是中国大陆企业在新加坡承包的第一个大型项目,该工程以其独特的斜拉索船帆造型获得国际建筑大奖。1999年,国家对科研院所实行了分类改革,242家行业开发类院所转制为企业,中冶建研院是242家转制院所之一。同年,中冶建研院进入中冶集团,从此告别了事业单位的体制,致力于建设现代科技型企业。2001年,中冶建研院全面改企建制。2002年10月16日,中冶建研院取得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更名为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2008年,中冶建研院更名为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13年,中冶建研院明确“一业一特”战略定位,即“聚焦科研主业,打造特色业务”。2016年,中冶建研院进入中国五矿,成为集团公司骨干企业。同年,中冶建研院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了重要调整,成立了董事会,设立了监事会、经理层,现代企业制度日益规范。2017年5月,中冶建研院南方研发中心、深圳市前海公共安全科学研究院在深圳揭牌。2018年7月11日,中冶建研院院士工作站揭牌暨签约仪式在澄迈县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举行,标志着该工作站正式落户澄迈。该工作站致力于开展低成本海洋地材关键材料与应用技术、海洋钢结构和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等方面研究。

2019年1月7日,中冶建研院与津西钢铁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设立“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研究院”达成初步意向。4月,中冶建筑研究总院与山东经典重工集团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山东中冶经典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元,在兖州区建设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典研究院与绿色建筑新材料中试基地,推进绿色建筑新材料体系产、学、研转化,打造钢结构生产制造、研发设计、建筑施工、产品检测于一体的鲁西南钢结构产业发展中心。2020年,中冶建研院进一步优化战略定位,明确“科技引领主业 打造特色品牌”的战略定位,重新梳理了业务体系,形成了“四梁八柱”业务体系。2024年9月10日,中冶建研院与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署。

组织架构

董事会

参考资料:

党委

参考资料:

股权结构

参考资料:

对外投资

注:表格仅录入中冶建研院部分对外投资情况,参考资料:

机构业务

主营业务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是中国从事检验检测认证、建筑和环保技术研究、推广及应用的大型科技企业。中国建研院坚持“一业一特”发展战略,即科技引领主业,打造特色品牌,构建了“四梁八柱”业务体系,即深耕技术服务、建设与开发、节能环保、新材料四个业务主梁,突出检验检测认证、技术咨询、文旅业务、城市开发、施工总承包、专项工程承包、工业环境治理、新材料八个业务支柱。建研院以科技平台为支撑,重点打造海外地产、城市更新、文旅业务、工业环境治理四个特色业务,塑造“MCC Land”“中冶检测”“中国京冶”“中冶环保”四个特色品牌。截至2025年4月,中冶建研院有15个全资子公司、4个控股企业,5个参股企业,在上海、厦门市深圳市海南省湛江市新加坡等地均设有分支机构,全院员工5000余人。

经营范围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工程技术的咨询服务;与建筑、环保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推广;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监测;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建筑工程、金属材料的检测与检验;产品检验检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计量服务;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环保材料、环保设备的生产、加工、销售;机械电子设备、化工材料(不含危险化学品)、仪器仪表、五金交电、实验分析仪器、试验设备、矿产品的销售;设备租赁;广告业务;经济信息咨询;工业与民用建筑项目的承包、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经营;环保设施投资、运营;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代理进出口;出租办公、商业用房;物业管理;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噪声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企业管理;认证服务;工程设计。

科技研发

科研体系

中冶建研院建立了以核心科研平台为主体,各协同创新平台、二级单位相互贯通的科技研发体系。核心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负责组织各单位开展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具有调配创新资源的重要职能。中冶建研院依托核心科研平台总体形成科技创新“全链条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科技项目是中冶建研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载体,包括科研项目和标准项目。科研项目主要包括纵向项目、集团项目、横向项目和中冶建研院自立课题;标准项目主要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中冶建研院科研体系由科技决策机构、科技议事机构、科技管理机构、科技研发平台、科技项目组成。中冶建研院三会(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是中冶建研院科技创新工作的决策机构,负责对总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事项进行审批和决策。科学技术委员会、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是中冶建研院科技创新工作的议事机构,为中冶建研院科技创新工作的决策提供咨询。科技管理部是中冶建研院科技创新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4月,中冶建研院坚持聚焦科研,依托设立14个国家和部级平台,3个国家一级协会(中国钢结构协会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2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了3本建筑科学类和环境科学类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工业建筑》《环境工程》和《钢结构(中英文)》。

注:表格仅录入中冶建研院部分科研平台情况,参考资料:

科研成果

截至2025年4月,中冶建研院在土木建筑、工程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环保部、住建部、质检总局、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广东省等省部级科研项目,中国五矿科技专项、中国中冶科技专项、中冶建研院重大课题等重点科研项目90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发,不仅推动了中冶建研院科技创新工作的持续发展,同时为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25年4月,中冶建研院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科技成果,累计主编、参编了各类标准1200余部,其中国际标准14部、国家和行业标准570余部。在技术服务领域,建立了在国内具有绝对优势的建筑及钢铁产品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体系;形成了国内领先的工业建构筑物及设施设备诊治标准体系;引领了国内核电站建构筑物服役安全评估标准体系建设。在建设与开发领域,编制《组合结构通用规范》等9项全文强制性标准,占行业三分之一;在钢结构与组合结构领域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在建筑领域编制多部母规性国家标准,在岩土工程领域标准成果国内领先。在节能环保领域,建立了国内领先的钢渣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形成了工业烟气治理标准体系,在水处理、土壤修复等领域主参编了全文强制性标准。在材料领域,主编国家、行业标准40余部,建立了FRP材料土木工程应用标准体系。

截至2025年4月,中冶建研院拥有有效专利1584件,其中发明专利688件;获登记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43件。在多个优势专业领域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进行了合理的专利布局,具备较为完整的专利集群。通过专利许可,与被许可方结成专利保护联盟,共同维护自身权益,降低知识产权被侵犯的风险和成本。中国建研院在土木建筑、钢结构工程、节能环保等领域,共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106项、省部市级科学技术奖励505项,其他各类社会科学技术奖励397项。

人才与培养

截至2025年4月,中冶建研院拥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博士学位联合培养点、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机构文化

机构标识

参考资料:

精神文化

核心价值观

中冶建研院的核心价值观是:科技报国,服务社会,成就员工。

企业使命

中冶建研院以“做优做强做大国有企业”为使命。

企业精神

中冶建研院的企业精神是:敬业忠诚、团结进取、爱国爱院、创新奉献。

企业愿景

中冶建研院的企业愿景是:致力于建设成为技术一流、特色突出、品牌鲜明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技术企业。

机构荣誉

公司荣誉

项目荣誉

截至2025年4月,中冶建研院在土木建筑、钢结构工程、节能环保等领域,共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106项、省部市级科学技术奖励505项,其他各类社会科学技术奖励397项。其主办的3本建筑科学类和环境科学类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先后获得“冶金(部)系统科技期刊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百强报刊”“国家期刊奖”“双高期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等荣誉奖项。

社会责任

2023年8月,防汛关键期,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北京、涿州市等地接连遭遇历史罕见汛情。中冶建研院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工作部署,迅速调派检测鉴定技术人员组成抢险救灾志愿服务队和应急鉴定突击队。8月6日,由12名一线检测鉴定人员组成的抢险救灾志愿服务队深入门头沟城区及潭柘寺南辛房村开展涉水房屋危险点应急排查工作。8月6日至17日,志愿服务队深入各村落,对82所学校用房及南辛房村自建房完成应急排查,共完成约 800 余栋房屋的灾后安全评估。

机构评价

中冶建研院的发展历史,与中国从“钢铁弱国”变为“钢铁大国”再变成“世界第一钢铁强国”的发展历程相伴相生,基本参与了中国所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建设与运行关键环节,是中国钢铁与冶金建设行业最为重要的科技支撑力量之经一。(中国冶金建设协会 评)

在新时期,中冶建研院常年活跃于“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中心任务的建设舞台上:在“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川藏铁路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等重大工程中也都能看到中冶建研院的身影,为国家建设和行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冶金建设协会 评)

参考资料

企业概况.企业概况.2025-04-30

天眼查.天眼查.2025-04-30

庆祝中治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成立66周年.中国冶金建设协会.2025-04-30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25-04-30

中冶建研院南方研发中心在深圳揭牌.多彩贵州网.2025-04-30

椰网.椰网.2025-04-30

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研究机构将落户津西!津西集团与中冶建筑 研究总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今日头条.2025-04-30

山东经典重工集团与中冶建筑研究总院签署合作协议.今日头条.2025-04-30

中冶建研院与华东监督站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微信公众平台.2025-04-30

领导团队.领导团队.2025-04-30

科研体系.科研体系.2025-04-30

核心期刊.核心期刊.2025-04-30

协会学会.协会学会.2025-04-30

工业环境保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环境保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5-04-30

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5-04-30

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5-04-30

生态环境部钢铁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生态环境部钢铁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2025-04-30

科研平台.科研平台.2025-04-30

科技成果.科技成果.2025-04-30

首页.首页.2025-04-30

中冶建研院文化理念.中冶建研院文化理念.2025-04-30

湛江环保荣获“广东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优秀运营服务单位”称号.微信公众平台.2025-04-30

总院荣获“2024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总院荣获“2024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5-04-30

中冶建研院3个项目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微信公众号.2025-04-30

中冶建研院荣获两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微信公众平台.2025-04-30

中冶建研院五项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微信公众平台.2025-04-30

中冶集团荣获四项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mcc.2025-04-30

重要奖项.重要奖项.2025-04-30

央企担当!中冶建研院闻“汛”而动,驰援在防汛救灾最前线.微信公众号.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