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棕朱雀

棕朱雀

棕朱雀(学名:Carpodacus edwardsii):小型鸟类,体长14-17cm。 罕见或仅为地区性常见,分布于中国、尼泊尔印度锡金王国阿萨姆邦等地。亚种rubicunda见于喜马拉雅山脉。国内分布于四川省中部峨眉山市宝兴县天全县、南部峨边彝族自治县、美姑、甘洛县、西部康定市二郎山森林公园、北部平武县甘肃省南部舟曲县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澜沧江山脉、西部泸水市盈江县碧江区腾冲市西藏自治区南部亚东县、嘎宗、察隅县、桑曲、久东、排龙和东部昌都市南部等地。 国外分布于从尼泊尔往东到锡金和印度阿萨姆等地。此外,棕朱雀的分布范围还包括不丹缅甸。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西部。

形态特征

雄鸟额和眉纹淡玫瑰红色具纤细的暗色羽干纹和丝绢光泽,尤以眉纹较亮白,眼先和眼后红褐色,形成一条宽的贯眼纹。头顶、枕、后颈、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上体概为红褐沾紫或玫瑰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尤以背、肩部纵纹较粗著,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羽干纹较细窄而不明显或无羽干纹,有的头和尾上覆羽还沾玫瑰红色。尾黑褐色,外羽缘红褐色。小覆羽红褐色,大覆羽和中覆羽暗褐色,羽缘红褐色,先端淡玫瑰红色,在翅上形成两道玫瑰色翅斑,初级覆羽、小翼羽和飞羽暗褐色,羽缘红褐色。颊、颏、喉和上胸淡玫瑰红色具细窄而不甚明显的暗色羽干纹,其余下体红褐色,下胸和腹沾紫红色或红色均具细窄的黑褐色羽干纹,腋羽和翼下覆羽暗褐色微沾红色。雌鸟上体赭褐色具暗褐色羽干纹,眉纹淡赭黄色或皮黄色,在眼前段较窄,在眼后较宽。两翅和尾黑褐色,外翈羽缘较淡,中覆羽尖端灰褐色,大覆羽和三级飞羽羽缘皮黄色。下体赭黄色或暗皮黄色,颏、喉、胸和两胁具黑褐色纵纹,尤以喉部纵纹较粗著。虹膜褐色,嘴角褐色,下嘴较淡,脚褐色或肉褐色。

雄性体重:25-30克,雌性:25-30克;雄性体长:145-175毫米,雌性143-170毫米;雄性嘴峰:11-15毫米,雌性11-14毫米;雄性翅:72-81毫米,雌性72-79毫米;雄性尾:60-70毫米,雌性61-72毫米;雄性跗:21-24毫米,雌性21-24毫米(指名亚种)。

栖息环境

栖息于高山灌丛、草地、裸岩和山上部针叶林、竹丛和杜鹃灌丛中。海拔高度在西藏自治区云南省西北部较高,夏季在海拔3000m以上,最高有时可到海拔5100m的高山草甸、灌丛和裸岩,冬季可下到海拔2500m左右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与阔叶林中;在四川省的指名亚种栖息高度稍低,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3800m的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高山灌丛。

生活习性

食 性: 主要以草子和植物种子为食,也吃果实和少量昆虫。所吃的几全为植物性食物,主要有禾本科、沙草科等杂草种子、麻子、婴奥、草莓以及十字花科种子和菜子。

习 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也结成小群,尤其是秋冬季节喜集群。主要在地上活动和觅食,休息时多站在树上或灌木上。性胆怯而机警,在地上觅食时,遇有惊扰,立刻飞到树上或藏匿于竹丛和灌丛中,活动时亦较安静,较少鸣叫。

迁徙:留鸟

叫声:通常无声;金属音twink及似喘息的che-wee叫声。

物种繁殖

繁殖期6-8月。营巢在海拔3500-4500m的高山疏林灌丛地带,置于离地不高的低矮灌木和野生玫瑰丛中。巢呈杯状,用枯草茎、草叶和细根等材料构成,内垫兽毛。每窝产卵多为4枚,卵蓝色、被有黑色或深紫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3.0mm×16.8mm。

保护现状

种群保护

棕朱雀在中国(除四川省局部地区)还较常见外,其他地区已很稀少,不常见。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亚种分化

棕朱雀指名亚种(Carpodacus edwardsiiedwardsii),分布于中国中南部(甘肃省四川省中部和云南省)。

棕朱雀喜马拉雅亚种(Carpodacus edwardsiirubicundus),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段,尼泊尔中部、不丹、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和缅甸北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Dark-rumped Rosefinch.The Red List Partnership.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