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钦州白话

钦州白话

钦州市地处祖国大陆南方边陲,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海之滨,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的中心位置,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位于北纬21°35'~22°28'与东经108°11'~109°9'之间,钦州北邻广西首府南宁,东与北海市玉林市相连,西与防城港市毗邻,辖2县2区(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另设有钦州港和钦城管理区。

历史上钦廉地区又称钦州地区,故广义上的钦州话,包括通行于钦州市区及郊区一带的方言,北海市区及近郊的北海话,以及防城区一带的防城话。这几种话之间虽然有些分歧,但内部的一致性还是很大的。

本词条所述钦州市方言为狭义的钦州话,既钦州城区粤语,俗称白话。钦州粤语是钦州市的主要交际用语,属于汉语族粤语的钦廉片,其以钦州城区为主,广泛分布于全市各县区和乡镇,使用人口约145万人。钦州粤语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廉粤语的重要代表,其来源是珠三角地区的粤语。

发展史

钦州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钦州秦属象郡地,汉属合浦郡合浦县地。刘宋始有建制,直至北宋初,今市区境域和归属变动无定。清光绪十四年全境归钦州直隶州,境域方才稳定。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饮州直隶州,固定为钦县建制。1949年12月7日至1950年8月,钦县属广东省,1952年3月归广西省管辖。1955年5月复属广东省。1965年6月改属广西壮族自治区。1983年10月8日,撤销钦州市,设立钦州市。1994年10月,撤消钦州地区和县级钦州市,设立地级钦州市,原县级市辖区分为钦北区钦南区。现钦州辖2县2区(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另设有钦州港和钦城管理区。

古钦州的民族及语言状况

钦州古为傣族地,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关于钦州的人口来源,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钦民有五种,一曰土人,自昔骆越之种类也,居于村落,容貌鄙野,以唇舌杂为音,殊不可晓,谓之萎语。二曰北人,占籍钦州市地。三曰俚人,史称俚僚也。此种自蛮峒出居,专事妖怪,若禽兽然,语言不可晓。四曰射耕人,射地而耕也,子孙尽闽语。五曰人,以舟为室,浮海为生,语似福广,杂以广东省西音。”今天的钦州话仍有“闽语”(客家)和“福广”的成分。明清以来,广东商民不断迁入,尤其是清末粤西大规模土客械斗以后,政府指令性的客家人迁入,对钦州语言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粤语在钦州的传播与发展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海禁大开之后,粤籍商人、移民从广州市一带溯西江、浔江、左右江和柳江大量涌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随粤商传入的粤语便仗其商业优势很快地在西江沿线的广西东南隅占据主导地位,钦州市粤语也自此在钦州生根发芽。钦州粤语作为粤语广府片在钦州地区的一个地域变体,成为了近代钦州地区的一个权威方言,在整个钦州地区,钦州粤语对各方言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音系

声母

声母说明

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时,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②古泥母和古来母不相混,古泥母今读[n],古来母今读[l];

③中古日母字大部分读[ȵ],少数读[j](例:如、儒、柔、然、弱、绒);

④[kʷ]、[kʷʰ]配[ɔː]组韵母时圆唇容易弱化成[k]、[kʰ]。如“过”[kwɔ]和“个”[kɔ]、“广”[kwɔŋ]和“讲”[kɔŋ]不分;

⑤精知庄章合一,只有一套塞擦音。语流中可能出现舌尖音、舌面音、舌叶音三套齿音,但不构成对立;

⑥大部分心母字读清齿龈边擦音声母[ɬ],少数生母、书母、邪母、常母字也读[ɬ](隧、篆、述、释分别属于邪、澄、船、书母),同时亦有少数心母不读[ɬ]的情况(莎、珊、僧)。

⑦少数清音声母会发生鼻化现象,产生变读,与原读音并存。如:

韵母

韵母说明

①完整保留古汉语的阳声韵[-m]、[-n]、[-ŋ]和与之对应的入声韵[-p̚]、[-t̚]、[-k̚];

②没有广州市音中常见的撮口呼韵母;与广州音的撮口呼韵母对应具体如下:

③咸摄少量字混入山摄,如:凡、岚、范、毯、品、乏、法;

④没有舌尖元音[ɿ]和[ʅ];

⑤广州话、北海话等粤语方言止摄元音韵母[i](除齿音声母字外)裂化成[ei]。钦州话不裂化仍读[i]。例:悲[pi]、鄙[pʰi]、味[mi]、非[fi]、地[ti]、你[ni]、李[li];

⑥遇摄模韵与效摄豪韵不相混,遇摄一般读[u]韵母,如:补[pu]、度[tu]、土[tʰu]、努[nu]、鲁[lu]。而与疑母相拼读独立成韵的[ŋ̩],如:吴、吾、梧;

⑦效摄豪韵字与流摄候、尤韵字合流读[ɐu]。

声调

声调说明

①上声不分阴阳;

②阳平、阳去今已合并为一调,可自由变读21/22,不构成对立;

③浊上变去,全浊上声61%的字归阳去(阳平);

④绝大多数次浊上声字仍然读为上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