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包胥
申包胥,生卒年不详,姓公孙,封地为申,故名申包胥。又名申鲍胥、王孙包胥、冒勃苏等,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申包胥为楚国贵族之后,早年与伍子胥交好。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兄被楚王所杀出逃之时,曾向申包胥提及日后必定覆亡楚国,申包胥则表示若是如此自己必当复兴楚国。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市),楚昭王弃城逃亡,申包胥前往秦国请求援兵。秦哀公并没有马上同意借兵给楚国,申包胥不肯罢休,连续七日倚靠着秦宫庭墙日夜哭泣,最终秦哀公被申包胥感动同意出兵援楚。楚昭王复国后,想要封赏申包胥。申包胥不愿接受封赏,躲到深山中隐居。勾践二十一年(公元前476年),申包胥奉楚惠王之命出使越国,与越王勾践讨论伐吴之术。申包胥出使越国后,其后事迹未见隶书记载。
战国时期楚国大臣莫敖子华评价:申包胥是能够忍受内心痛苦和筋骨劳累,关心国家安危的人。宋代学者王应麟评价:申包胥与汉朝时期张良、诸葛亮相似,都是才德非凡之人。后世关于申包胥争议颇多,其中主要有姓氏争议、哭秦争议、使越争议、墓所争议、祭祀争议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申包胥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春秋时期楚国(今湖北省监利市)人。申包胥少时与伍子胥交好。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楚国少傅费无极谗言,将伍子胥之父伍奢下狱治罪。为除后患,楚平王以伍奢为人质,征召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子胥入京。伍尚打算前往,伍子胥劝阻伍尚说楚王之所以召见他们兄弟,并不是为了释放伍奢,而是担心伍尚、伍子胥日后会危害楚国。只要伍尚和伍子胥一到,就会同伍奢一同被处死。这样只能白白送死并不能救父亲,不如先逃到其他国家,日后为父亲报仇雪恨。
伍尚回应伍子胥称,自己也知道即使前往也救不了父亲,但是父亲写信召我们前去,为了活命而不去若是不能雪耻的话,恐怕会被天下人耻笑。伍尚决定与父亲同生共死以全孝道,让伍子胥前往他国,日后寻找机会报仇雪恨。伍尚被捕后,楚王派来的使者想要阻拦伍子胥,伍子胥拉弓搭箭指向使者,使者不敢继续追赶,伍子胥遂逃往其他国家。在伍子胥离开前,申包胥与其见面,伍子胥对申包胥说日后必定要覆灭楚国。申包胥听了伍子胥的话,鼓励伍子胥继续努力。表示若日后伍子胥使楚国灭亡,自己也一定能让楚国复兴。
劝说子胥
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阖闾亲自担任统帅,任命孙武、伍子胥等人为大将,联合唐蔡等国大举伐楚。在柏举之战中,吴军大破楚军主力。此后吴军长驱直入,围困楚国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市)。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楚昭王弃城奔逃。不久之后,郢都被吴军攻陷,申包胥逃往山中躲避。伍子胥率兵入城后,四处搜捕楚昭王,但是没有找到。伍子胥遂命人挖掘楚平王之墓,将楚平王尸身拖出,鞭笞三百下。申包胥听说后认为伍子胥此举有伤天理,昔日伍子胥亦为楚平王臣子,如今为报父兄之仇作出毁墓鞭尸之事,实在是太过分了。于是派人劝诫伍子胥,申包胥认为虽然人众能胜天,但是天定亦能胜人,希望伍子胥能够有所收敛。伍子胥让前来的使者向申包胥表示谢意,称如今自己年岁已高,恐怕没有多少时日。为报父兄之仇,只能做这些有违天理之事。
借兵复楚
楚昭王弃城奔逃后,先后在云梦县(今湖北省孝感市)、郧国、曾国躲避。吴国人听说楚昭王在随国的消息后,要求随国人将楚昭王交给吴国,随国人婉拒了吴国的要求。为使楚国摆脱灭国危机,申包胥带上粮食悄悄前往秦国求援,他翻过高山渡过深溪。由于路途遥远,申包胥的脚掌被磨破,膝盖也受了伤,历经种种艰险之后终于抵达秦国。一连七日,申包胥在秦宫外翘首以盼,等待着秦哀公的召见。申包胥见到秦哀公君臣后,表示吴国贪得无厌不断蚕食中原诸侯国国土。楚国受到吴国侵袭,国土大片沦陷,楚昭王被迫辗转流离。此番前来是奉楚昭王之命向秦国请求援兵,如果楚国被吴国所灭,日后吴国必定为秦国边境大患。如今吴军在楚国立足未稳,秦国可派兵前往楚国。一旦楚国灭亡,那么楚地也会成为秦国的领土,楚国人也会世代供奉秦国国君。
秦哀公闻言并没有马上同意借兵,让申包胥先行入住客馆,借兵一事需要从长计议。申包胥回称楚昭王四处奔逃,尚没有栖身之所,自己身为臣子又怎么不顾君主独享安乐。申包胥不肯离开,依靠着秦宫庭墙不眠不休日夜哭泣,一连七日都是如此。最终秦哀公被申包胥感动说:“虽然楚国无道,但是又这样的大臣,又怎么能够让它灭亡?”为申包胥赋《无衣》同意出兵,申包胥扣头九次向秦国表示感谢。秦哀公任命大夫子满、子虎为统帅,发车五百乘,援救楚国。
谢绝封赏
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六月,秦国军队在稷地大破吴国军队。此后,吴王阖闾之弟夫概返回吴国,自立为王。楚昭王趁吴国内乱之际,率领楚国发起反攻打败吴军,吴王阖闾撤军返回吴国。同年九月,楚昭王返回郢都。楚昭王复国后因申包胥有功于社稷,封赏其五千户。申包胥谢绝了楚昭王的封赏称:“辅佐君主安邦定国,并不是为了自己。救急除害,也不是为了名声。功成而受赏,是出卖气节的行为。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又有什么可要求的呢?”申包胥为躲避封赏,前往山中隐居。
出使越国
勾践二十一年(公元前476年),申包胥奉楚惠王之命出使越国,与越王勾践讨论伐吴之术。越王勾践提及吴国无道,残害越国社稷,勾践想要率领越军与吴国作战,目前武器士兵均已经准备好还没有成行。申包胥询问越王勾践以何与吴国作战,勾践说:自己常把所用食物分给左右,不敢独自享用,不沉湎音律酒色之中。申包胥认为勾践的做法虽然很好,但尚不能凭此与吴国作战。勾践又说:越国生病的人,他会亲自过问病情。在越国去世的人,勾践为其安葬。善待国内老者幼童,政府抚养孤儿。申包胥认为勾践的做法很好,但是这种行为属小恩小惠,依旧不能凭此与吴国作战。此后,勾践又陆续提出自己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实行较为宽松的管理措施。对待富者,不依仗权势损害他们利益,对待贫者出资补助,越国国内百姓无论贫富均能受益。除此之外,与楚、齐、晋三国交好,凭此与吴国作战。申包胥听到勾践这么说后,认为可以与吴国作战。并且指出作战需要“智、仁、勇”三策,其中“智”最为重要,其次为“仁”,最后为“勇”。如果缺乏“智”,缺乏权变之谋,难以判断战场强弱众寡之势。如果缺乏“仁”,就无法做到与将士同甘共苦。如果缺乏“勇”,就会瞻前顾后贻误战机。后越王勾践采取申包胥传授予他的“智、仁、勇”三策灭亡了吴国。申包胥出使越国后,其后事迹未见史书记载。
相关争议
姓氏争议
关于申包胥的身世和族属存在多种说法,在不同史籍中对申包胥的称呼亦有所区别。在《国语·吴语》一章中,申包胥被称为王孙包胥在韩非子所著的《韩非子·说凝篇》中,申包胥被称为伍子胥。《战国策·楚一》中莫敖子华所提到的棼冒勃苏,即为申包胥。在班固撰写《汉书·叙传》时,将申包胥的名字简化为申。除此之外,《类篇》《集韵》《世贤》等著作将申包胥的名字,记为申鲍胥。
宋代学者王应麟通过对《战国策》《国语》等史籍的考据,推测申包胥与楚王族同姓,应为芈姓,或为楚厉王冒之后。吴师道、黄丕烈等人赞同王应麟观点,他们认为棼冒即蚡冒,勃苏与包胥音近。申包胥为蚡冒氏,正如斗子文为若敖氏,两者同为楚国王族之后。学者梁玉绳认为申包胥既为称为王孙包胥,又被称为勃苏,必定是楚国宗室子弟。勃苏和包胥都是申包胥的名字。杨伯峻亦赞同申包胥为楚国王族之后的说法,不过他认为包胥是申包胥的字,勃苏才是申包胥的名字。
清代学者钱大昕对《战国策·楚一》中记载的棼冒勃苏表示质疑,他认为“棼冒”二字为“楚申”的形近字体,“勃苏”与“包胥”声相近,申包胥应为“楚申包胥”。田成方赞同钱大昕的说法,认为棼冒勃苏有可能是史书传抄有误。田成方指出如果《战国策·楚一》记载有误的话,那么申包胥为楚厉王之后的说法并不成立。田成方还提出质疑称楚厉王蚡冒在位期间并没有称王,如果申包胥真的是楚厉王蚡冒之后,那么以王孙相称并不恰当。况且根据《白虎通·姓名》记载:“王者之子称王子,王者之孙称王孙”,申包胥的生活年代距离楚厉王蚡冒统治时期,已经过了五六代,按照相关规定不应称王孙。而根据司马迁在《史记》的记载,范雎曾经提到申包胥“为丘墓之寄于荆也”,田成方认为申包胥为寄居楚国的异姓贵族。
根据郑樵所撰的《通志·氏族略·以字为说》记载,申包胥为包姓始祖。学者蒋波在《楚人申包胥与包姓渊源小考》提出楚国大夫申舟、申无宇、申鸣等人的家乡都在申县,申包胥家乡应当也在申县(今南阳市一带)。南阳市族史研究协调委员会编撰的《南阳姓氏考》一书中提出,申包胥为申国王族之后,为姜姓。蒋波对此说法表示质疑,他以《战国策》《国语》为依据,提出申包胥为楚厉王蚡冒后裔无疑,只不过因为后来被封在申地,所以改姓申。
哭秦争议
据《左传》记载,申包胥前往秦国,请求秦哀公出兵时,秦哀公并没有马上同意。于是申包胥倚靠着秦宫庭墙日夜痛哭,一连七日不吃不喝。最终秦哀公被申包胥精神感动,同意出兵,并为其作无衣之赋。《战国策》亦记载称申包胥一路翻山越岭,历经种种艰险终于抵达秦国。他不眠不休在秦宫外翘首相盼,希望能够得到秦国的帮助。日夜泣哭,希望能够得到秦哀公的同情,可是一连七日都没能见到秦哀公。滴水未进的申包胥最终体力不知,昏倒在秦宫外。秦哀公得知后,马上出来为申包胥喂食灌水。申包胥苏醒后,向秦哀公提出希望秦国出兵援楚的请求。秦哀公被申包胥精神感动,最终同意出兵。学者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就对此事表达了质疑,认为就人生理而言,七日不喝水难以生存。
使越争议
根据《国语·吴语》及《吴越春秋》记载,申包胥曾在勾践二十一年(公元前476年),奉楚王之命出使越国。并为越王勾践分析伐吴形势,传授其“智、仁、勇”三策,后勾践使用申包胥所传之策,灭亡了吴国。学者何浩在《“楚申包胥使于越”辨》一文中,认为申包胥出使越国一事并不存在。何浩指出除《国语·吴语》外,在《左传》《战国策》《史记》中均无申包胥出使越国的记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向来以博览不同史料而著称,但是他在编撰《史记》时并没有采取《国语·吴语》的说法,说明他认为这段记载并不可靠。且在越国灭国前夕,越国曾经出兵侵袭楚国,楚越两国关系紧张。楚王不可能在此时派申包胥出使越国,帮助越国灭吴。何浩认为若是按照《吴越春秋》的说法,申包胥在勾践二十一年(公元前476年)出使时,应该是一名年近七旬的高龄老人,楚王没有理由非要派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长途跋涉,出使千里之外的越国。况且《左传》《新序》等史料记载明确提出申包胥在楚国复国后,前往深山隐居,不再从事活动。学者徐少华亦认为申包胥晚年出使越国一事可能性不大,应是《国语·吴语》记载有一定混淆之处。
墓所争议
在《左传》《史记》等史籍中,并无申包胥墓所地点的相关记载。据《战国策》记载,申包胥在楚国复国后,躲避楚王封赏在磨山隐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学者在当阳磨盘山附近发现一座楚国贵族墓,在出土的10件青铜器中,有两件“王孙包作蔡姬食”的铭文铜簋。根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释注磨山在“当阳以东”,学者赵德祥、程晓君提出磨山有可能就是今当阳以东七十里地的河溶镇前进村的磨盘山。“王孙包”便是指申包胥,“蔡姬”为楚国太子建之母。当年楚平王听信谗言,废太子建之母蔡氏,吴国派遣使者将蔡氏迎接吴国荣养。申包胥为太子建之母蔡氏遭遇甚为同情,为其作祭器。因吴楚不和无法将祭器送往,后申包胥死后将此物与已随葬。赵德祥等人还指出当阳磨盘山楚国贵族墓年代应为春秋晚期,墓葬规格与申包胥所处年代相符,因此申包胥极有可能为墓葬主人。
学者徐少华提出质疑表示“王孙包作蔡姬食簋”中的“蔡姬”不大可能是太子建之母,应当是姬姓蔡国女子,后嫁给“王孙包”为妻,这里的“王孙包”应该是某位楚王的子孙,墓主与申包胥名字、活动年代、族属、身份相一致,两人为同一人可能性比较大。关于“王孙包作蔡姬食簋”的铭文铜簋,学者高应勤等人认为其年代属春秋中期,学者刘彬徽则提出“王孙包作蔡姬食簋”年代或为东周三期(公元前600——公元前530年)左右,与申包胥生活年代并不相符。
祭祀争议
根据文献记载,历史时期的申包胥庙多分布在两湖地区。在杭州临平(今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有一座申将军庙,相传为祭祀申包胥而建。清代学者王世祯、杭世骏等人认为杭州临平为春秋时吴国旧地,申包胥是楚国人,不应该祭祀在吴地。伍子胥又名申胥,位于杭州临平(今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的申将军应为伍子胥之庙,而位于江陵(今江陵县)的伍子胥庙实为申包胥庙。俞樾认为位于杭州临平(今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的申将军庙为伍子胥之庙,猜测申将军庙原名或为“申胥庙”,后人不知误以为此庙为祭祀申包胥之庙,后在此重修建了一座伍子胥庙。学者王庚根据《舆地纪胜》《咸淳临安志》等史籍记载指出,无论是位于杭州临平的申将军庙还是梁县(今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镇)的申将军庙,均与申包胥无关,申将军庙实际上祭祀的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鸣。到了明代以后,为申将军庙撰写碑文的人直接将申将军称为申包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盛传申将军庙内祭祀的是申包胥。
人物评价
战国时期楚国大臣莫敖子华评价:申包胥是忍受着内心痛苦和筋骨劳累,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东晋大臣郗鉴在王敦之乱时指出:晋绥军势弱,不宜与叛军硬碰硬。一旦遭遇失败,即使有像申包胥一样为大义奔走的人,也无济于事。
宋代学者王应麟评价:申包胥与汉朝时期张良、诸葛亮相似,都是才德非凡之人。
清代学者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评价: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借助吴国的力量攻破楚国郢都(湖北省江陵市)。申包胥为君解忧,向秦国借兵伐吴,使楚国政权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评价:“幸亏有个忠臣,唤作申包胥,到秦国去请了救兵来,吴师大败,魏昭王才得复国。”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戏剧形象
文学形象
明代学者孟称舜取材《史记·伍子胥列传》,撰写传奇《二胥记》,全书共分为二卷三十出。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辅佐阖闾,攻破楚国首都。楚国亡国前夕申包胥与妻诀别,只身前往秦国请求援兵。申包胥倚靠着秦宫庭墙痛哭不吃不喝,痛哭七天七夜最终感动秦哀公。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危机得以解除。
后世纪念
报国寺: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新沟镇报国村,后世为纪念申包胥不计个人得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特在其出生地修建了一座报国寺,此地亦改名报国村。报国寺坐北朝南,寺门为三拱门。中门上有:“报国古寺”四字,两侧对联写着“伍子胥扶楚垂千古,报国精忠遗万年。”
参考资料
姓氏急就篇 下.识典古籍.2024-04-06
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2024-04-07
说苑.卷十四.识典古籍.2024-04-07
国语.吴语第十九.识典古籍.2024-04-07
战国策.卷十四.楚一.识典古籍.2024-04-07
困学纪闻.卷六.左氏.识典古籍.2024-04-07
古意悠悠 底蕴深厚 监利入围湖北“千年古县”.监利市人民政府.2024-04-08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识典古籍.2024-04-14
学史.卷一.识典古籍.2024-04-08
新序.卷七.识典古籍.2024-04-08
韩非子.卷十七.说凝第四十四.识典古籍.2024-04-14
东周列国·春秋篇 (1996).豆瓣电影.2024-04-08
孙子大传 (2013).豆瓣电影.2024-04-08
哭秦庭.豆瓣.2024-04-08
春秋二胥.豆瓣.2024-04-08
报国寺——申包胥故里表精忠.荆州市民政局.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