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於
商於(於音wu)是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指商(今陕西商州东南)、於(今河南内乡县东)两邑,及两邑间的地区,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公元前313年,张仪骗楚怀绝齐之处。战国时期初为楚地,后为秦侵占。因战国时期,秦国封卫鞅于邬(今陕西商洛市),将邬地改名为商。因当时邬与於同音,后世逐渐将此商与楚国的商於混淆。
地名引
古地名
秦国占领商於之后,在接近秦楚边界的地方修筑了关口----武关,而秦国核心区域通常也称为渭河平原,武关仍旧屹立于丹凤县境内。
秦楚为争夺商於,曾经在商於展开多次拉锯战,大多以秦胜楚败而告终,
春秋战国时代
商於之地是“商”和“於”两地的合称。一说商即商密,《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秋,秦、晋伐。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戎商密。”杜预云:“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国,其后迁于南郡县。商密,别邑,今南乡丹水县。《读史方舆纪要》:“丹水城在南阳府邓州内乡县西南百二十里,去丹水二百步,本古国,又为商密地。”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西北的寺湾发现了一座先秦古城,很可能就是商密,一说商是古“商国”,位于今商洛市。《括地志》云:“商州区东八十里商洛县,古之商国。”《水经注》曰:“丹水自上洛经商县南,契始封此。”於包括今淅川县和内乡县地区。所以商於之地一说即淅川周围,一说是今天的商洛市到淅川一带。范围相差很大。至于张仪和楚怀王讲的商於之地是哪一个意思,存在争论。我觉得理解为商洛到淅川一带更好些,因为仅仅淅川附近的地域是远远不足六百里的。淅川曾是尧的儿子房国的封地,后有古彝族在淅川县西北建立於国。西周早期,鄀国灭於,据有其地。约公元前9世纪时分裂为上、下鄀国,上鄀在今西峡县,下鄀在原地。鄀国后来成为楚的附庸国。据说“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就是讲鄀国处在秦楚之间左右摇摆的事。鄀国在秦楚争夺中消失后,淅川西北部被秦国并入商於之地,其余为楚国丹淅地。楚、晋(魏)、秦都区争夺过商於之地,最后秦国占领了这一地区,并在秦楚边界修筑了武关。秦孝公将商鞅分封于此,故称其为“商君”、“商鞅”。(商鞅封邑位于丹凤县城西2.5公里处的古城村,建于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为商於古道之中心。)这一地区是秦楚间的交通要道。如下图,后世的“武关道”又名“商山路“,春秋战国时开辟,是起自长安,经蓝田县、商州区,至内乡县、穰城之间道路的统称,是连接渭河平原与江汉平原的重要道路。是秦驰道的主干道之一,为“秦楚咽喉”,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盛唐时丹江通道仅次于长安至开封市道路(大驿路)的次驿路,居当时全国驿路交通第二位。
四年,楚伐周。郑杀子阳。九年,伐韩,取负黍(登封市县西南)。
十一年,山西省伐楚,败我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榆关(今河南新郑东北)。楚厚赂秦,与之平。二十一年,楚悼王卒,子肃王臧立。
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於是楚为捍关以距之。十年,魏取我鲁山县(今河南省鲁山县)。十一年,肃王卒,无子,立其弟楚宣王,是为宣王。
姬静六年,周天子贺秦献公。秦始复强,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强。三十年,秦封商鞅於商(今陕西商州区),南侵楚。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
七年,齐孟尝君父靖郭君欺楚,楚威王伐齐,败之於徐州市,而令齐必逐田婴。......楚王因弗逐也。
十一年,威王卒,子怀王熊槐立。魏闻楚丧,伐楚,取我陉山(新郑市西南15公里)。
从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起,就被山西省攻打,河南省、山东省边境不保,大梁、山海关区失手。后来,吴起投奔楚国,悼王用他变法后才逐渐强大起来。向南攻打百越,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前381年,楚国出兵援赵,饮马黄河,楚、赵两国大败魏军。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
但是,刚刚富强起来的楚国还没有实力对抗魏国,公元前371 年,魏国攻占楚之鲁山县(鲁山县),接近楚国中心地带。
所以说,楚悼王、肃王、宣王时代的最大敌人是魏国,而不是秦国。秦国虽然在百年以后统一中国,此时还被山西省打得无还手之力,只占有关山以东、北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小。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几有灭亡的危险。直到秦献公末年(公元前360年代0,才开始反攻魏国。
楚宣王五年(前365年),魏、赵、韩伐秦,秦军节节败退,河西华阴、潼关、榆关,延安市、灵宝市都丢失。魏、韩大败秦军于洛南县,兵指商州古道。
楚宣王举兵十万,经少习关(武关)、商邑(丹凤)至商州区,大战韩、魏联军。翌年,楚、秦十八万联军于商州、丹阳击退魏、韩二十万联军的进攻,并于同年在洛南大败魏、韩联军,魏军败退潼关县、安邑县,韩军败退洛地三川。
也就是说,楚宣王五年,联合秦国对抗三晋,获得了大胜。为了拉拢秦国,楚宣王将商州古道以北的广大地区让与秦献公,挥师北上,与魏军战于鲁阳公、禹州,大败魏军,夺回鲁阳、禹州二地,围困魏军于许昌市。
楚宣王十六年(前354年),魏惠文王兴兵南侵,与湘军决战于许昌之南和方、叶西北的禹州、古城,双方投入兵力各二十万,楚军在许昌之南大败魏师,韩哀侯出兵十万助魏击楚,楚宣王见状,随收兵退守方、叶,汝州、禹州、古城又被韩、魏所占。
经过秦、楚两国的反击,魏国又被齐国连续大败与桂陵之战、马陵,国势才渐渐衰退。
这时候,楚国似乎面临着外交政策的变动,西北的秦国和东部的齐国都富强起来,而原先的魏国衰落下去,不再需要联合齐、秦对付魏国了,和齐国、秦国的关系怎么处理?结果两面都起了冲突。
楚宣王二十八年(前342年),楚,齐,越,宋争夺淮北市、泗上,楚大胜。除了山东省的几个小国外,淮北、泗上的十几个小国尽入楚国版图。商鞅趁机率二十万秦军出蓝关兵,夺取丹凤县和少习关(武关),并派大军驻守商洛市、丹凤和少习关。把丹江以北,少习以西,连同整条商洛古道并入秦国版图。楚宣王不久死去。之后,楚国隐忍不发,未报复秦国。继续针对齐国和魏国。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七年,湘军攻入魏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夺取了魏国的八座城池,
公元前318年(楚怀王十一年,屈原25岁)。魏、赵、韩、燕、楚五国共同攻秦,推举楚怀王为纵长。秦军迎战于函谷关,义渠乘秦国与五国联军交战之机,从后方起兵袭击秦国,大败秦军。
秦国、齐国从盟友变成敌国,楚国先以放弃西线为代价,击败齐国;之后又联合齐国和其他国家伐秦。
在西线失去了丹江流域,但是在东线得到了淮河,消弱了齐国。假如齐国得到淮河流域的富庶土地和人口,必将更加强大,而秦国得到丹水流域,都是山地,经济价值不大,在兼并山西省前,秦国也不会和楚国决战,从齐宣王、齐威王到怀王,是不是这么想的呢?
到楚怀王时,他可能打算在秦、齐之间摇摆,逐渐打击两国。而且还要解决越国。
所以在张仪开出条件,以商於之地换取楚国背弃齐国转而与秦国联合时,他就顺水推舟答应了。即使没有张仪的游说,楚和齐也会因为别的事情分裂,不是吗?
错就错在张仪反悔后,楚怀王恼怒不已,发兵攻打秦国,丹阳、蓝田之战,折损精锐十余万,却未直接得到好处,汉中市的上庸是退兵后与秦国谈判拿回的。
正因为这次战争损失巨大,再加上公元前303年灭越国,消耗了实力,公元前302年,齐国趁机联合秦、韩、魏进攻楚国的垂沙之战,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沁阳市北)、宛(今河南省南阳县)、叶(今河南省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为韩、魏两国夺取。
真正使楚国失去国运的不是被张仪以六里地欺骗而背弃齐国,而是攻打秦国,损失十余万精锐,假设这些精锐不死,秦国就算占有汉水上游和丹江流域,也不敢轻率攻打丹阳。在灭越国之后,齐国也无法联合秦、魏、韩发动垂沙之战。
所以说过早和秦决战,导致了楚国极盛而衰。
假设被张仪骗了之后,怀王能在外交上不要和秦决裂,抓住秦国畏惧楚国与齐国联合的心理,说服秦国以其他条件来补偿,比如说秦楚联合一起攻灭韩国、魏国,控制河洛。解除魏国对楚国中心地带的威胁后,再安抚齐国,攻取丹水流域和汉江上游,则形势为之一变。
从楚都宜城出发到蓝田县,经淅邑到蓝田,大约400公里,约一半是山地。
同样的距离可以到达洛阳市、郑州市,十万之师,用来换魏国,不比在丹江流域的无谓牺牲好吗?
怀王之失,竟在于此。
古道
为古代的商道,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该古道由商洛市(古时亦称“商州区”)通往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全长约六百里。1996年,国道312(上海市—霍尔果斯市)公路建成,贯通秦岭的公路隧道——牧护关隧道竣工,行人与车基本不在原商於古道,该道也终于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消失在历史车轮前行的进程中,隐匿于淡淡的历史烟云里。
参考资料
行吟在商於古道上的诗人们.商洛新闻网.2024-03-04
漫谈 | 秦岭深处的中国记忆——商于古道.陕西省旅游局.2024-03-04
辛德勇读《史记》|商鞅的封地在哪里?.澎湃新闻.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