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锅盔

锅盔

锅盔(英文名:Crusty pancake),又名锅魁、张川锅盔、干馍,是中国传统风味面食小吃,锅盔食用范围广泛,北方的陕西、甘肃等地区、南方的湖北、四川等地区都有食用锅盔的习俗。锅盔基本都是圆形居多,但是饼的大小和薄厚就因地区而异。口味有干、酥、香等特点。

锅盔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到了秦朝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推广。而学者叶梓则认为锅盔应是古丝绸之路的遗风,唐宋笔记里记载的“胡饼”,大抵是锅盔的“祖先。乾嘉时代的学者洪亮吉在《天山客话》里谈到的麦饼,亦与锅盔相似。此外,甘肃的甘谷锅盔创始于清光绪末年,品种有干面锅盔和油锅盔两种。锅盔制作工艺不仅有烘焙等,也有煎炸等类型的锅盔。如宁夏固原的锅盔则是用烘烤制成的。洛阳市名小吃油酥锅盔则是用油边煎边烙,半熟后,烤成焦黄色。锅盔在各地都有,其出名的有:西和锅盔、乾州锅盔、静宁锅盔、博望锅盔、康定锅盔等。

锅盔主要以小麦和各类杂粮为主。易消化、益脾胃,有助于体弱、儿童和老年人等消化功能较弱的人进行肠道调节。2005年,岐山县“天利花锅盔”被陕西省烹协会评为“陕西名小吃”。2006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2008奥运会推荐食品金奖。“岐山锅盔制作技艺”已列入宝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乾州锅盔作为陕西的一种名特食品,被载入《中国土特产大全》一书。

名称来源

锅盔,(英文名:Crusty pancake)该名称传说来源于一场战争,其中一方是西域人,打至陕西境内,没了干粮,只剩面粉,有人想出办法,用水和好面粉,做成饼状,放入头盔用火烤,以此烙成的饼,皮脆里软,而且存放持久,这样做成的饼广为传颂。战争结束,士兵回家,让家里妇女如法而做,没有头盔,放至锅里,也因此得名“锅盔”。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被称为墩饼。

发展历程

起源

锅盔最早来源于商朝,商朝太师闻仲讨伐北海,因中原距离北海太远,将士们的吃饭成了大问题,闻仲灵机一动,令厨师做出硕大的面饼充当战士们的口粮,平时背在身后,饿了的时候就取一块使用,等到战时,硕大的锅盔还能当盾牌使用,锅盔的名字从此叫响。

陕西锅盔源自陕西省关中。其制作可追溯到商周,陕西锅盔的制作到了秦朝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推广。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

学者叶梓则认为锅盔应是古丝绸之路的遗风,唐宋笔记里记载的“胡饼”,大抵是锅盔的“祖先”。因为其叙述与锅盔的做法大致相同。乾嘉时代的学者洪亮吉在《天山客话》里谈到的麦饼,亦与锅盔相似:“寒外无物可,唯麦饼尚烘炙有法,余虽年过五十,齿利如铁,一日可尽一枚。”就在甘肃省往西的新疆,维吾尔语称为“艾曼克”的大馕,也与锅盔相差无几。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耐存放、易携带。北方人因此称其为干粮。此外,甘谷县的锅盔创始于清光绪末年,品种有干面锅盔和油锅盔两种。

其后,张川锅盔的做法传到农家,经过改进,成了今天用平底锅烙的锅盔。

制作工艺和种类

形态特点

锅盔口味为干、酥、香。

原料

锅盔的主要原料有面粉、碱面,酵面,芝麻。

各地锅盔的特点和制作工艺

西和锅盔

西和锅盔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8—10厘米,重5斤。制作时,量取麦面精粉,压杆和面,浅锅慢火烘焙。烙锅盔的锅分为三层,都有具体的叫法。上面一层叫“鳖盖”,中间一层是搁炭火的叫“火盖”,最下面一层叫“”。另外在旁边设一“烘锅”,在烘锅口内置一铁网。烙锅盔前,先把三层锅提到用钢筋焊好的锅圈上,在炉膛里生上七八斤香砟子炭火,待炭火着到七八层时,用夹剪将大炭火夹“火盖”上,将中号炭夹到“烘锅”的锅膛里,将碎炭留在“镳”底下,然后重新把三层锅放到原处,就可以烙锅盔了。烙锅盔时上勤翻勤转,俗称“三番二转”,用麦秸火慢慢地烘焙,烙到火色均匀,皮面微鼓,皮底呈金黄时即熟。

乾县锅盔

陕西省乾州锅盔大似锅盖,边薄中厚,表面有轮辐状花纹硬实筋道,酥香可口,是馈赠亲友的佳品。锅盔制作时掺少量水,用文火干烙而成,因为成品含水量少,极耐储存,便于携带,素为陕西人出门远行随身携带的食品。“乾县锅盔像锅盖”被列为关中十大怪之一。

静宁锅盔

静宁锅盔也叫“静宁大饼”,清同治年间已负盛名,以制作独特、脆酥可口和久放不馊而闻名于丝绸之路。20世纪50年代曾在兰州市北京市展销。据说早年一位外国人路过静宁县时买一大饼,装箱后忘食,远涉重洋到家后,从箱中翻出,仍香甜如初。其特点为面粉雪白,外形平整,薄厚均匀,色泽光亮,又脆又酥,甜美可口,不易破碎,便于携带。品种有油质和糖质两种。

博望锅盔

博望锅盔是方城县的特产之一,2015年被列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锅盔在遵循古老配方的基础上又加人了新的原料和制作工艺,面粉选用生面、死面、两对头面、干面,增添了鸡蛋清、芝麻、辣椒等,味道有甜有咸。其代表性传承人熊军有是博望锅盔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2012年博望锅盔获“河南省十大风味名吃”称号。

康定锅盔

在藏语康方言中,锅盔被称之为“巴勒”,泛指各种饼;有些地方又称其为“巴色”,意为用火烧制的饼。康定锅盔别具风味。品种有混糖锅魁、油旋子、方方酥、糖锅魁等,香酥甜俱佳。

荆州锅盔

荆州锅盔起源于荆州市,距今已经有千余年,无数代人都为它的美味而倾倒。昔日刘备借荆州张飞率军驻扎荆州地区,因军粮干硬无味难以下咽,张飞遂命将士将军粮以水和之,揉成面团,加上各种调味料后,再将面团贴于用火烤烫的钢盔内侧。

徐氏油茶酥锅盔

四川自贡的贡井徐氏油茶酥锅盔有名,有近百年历史传承,是自贡市目前唯一一家卖的店家,入区级非遗名录。酥锅盔的做法是,先将面粉加菜油揉成酥面。四成烫面、六成子面揉匀发酵成发面,加入盐、揉匀。按三成酥面、七成发面比例,以发面包酥面按成圆形,擀成方形,叠两层再反复擀成圆形。先放锅面烙成形,再放炉内烘焙至熟即成。制作时,发面包酥面要均匀,入炉烘烤时要注意翻面,防止烤焦。

甘谷锅盔

锅盔是受甘谷县人喜爱的风味面食,而尤以县城做工最佳,具有经久不变味、不易破碎等长处,便于携带,是出门旅游、居家享用的上佳面食。制作时,先把精粉发好,加入一定比例的碱水,再填入大量的干粉反复揉制,直至面团揉压成绸子一般绵软,才切成4~6斤重的面剂子。面剂子反复揉压,使其更加光滑绵软,然后加入有关调料,擀成圆饼形,并在饼面精心旋出纹,抹上菜油,上鏊烘焙。油锅盔是把精粉发好后,添加潮汕干面揉制时,加入适量蛋清、植物油等,反复揉压,使其与面揉制时完全相融,再上鏊烘烤。

油酥锅盔

油酥锅盔,又称油酥,是历史悠久的洛阳市名小吃。相传,此小吃源于著名的洛阳上清宫。唐朝时,这里香火极盛,大诗人白居易曾到过上清宫,宫中道士用清油、白面制成面饼招待他。此饼色形美观,酥脆焦香,别具风味,颇为诗人赞赏。后又有一知府至此,道士仍用此饼款待。知府食后,亦赞不绝口。于是,他派厨师上山学艺,以常食此饼。后来,上清宫的制饼技术流传到民间,即演变为现在的油酥锅盔。先将面粉用沸水烫成较硬的面块,再用凉水搅匀、揉软(和一般蒸馍面差不多)。另用面粉、清油和一部分油面。然后,将烫面开成面剂,擀成片,再把油面、大料面、盐放面片上,卷成卷,擀成方形,置铛子上,用油边煎边烙,半熟后,烤成焦黄色即可。此饼色泽焦黄,内软嫩,外酥脆,威香可口。

长武锅盔

陕西省名小吃,系以红皮小麦面粉为主料制成,因所用水质优,所制之饼,焦黄酥口;切开后,香味四溢。

峪泉锅盔

峪泉锅盔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改良与创新,确立了其在嘉峪关饮食文化乃至河西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其制作工艺为锅盔由面粉加水先和成死面块,然后进行切分,分别加入酵面和碱水再揉压,直至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用温布盖严进行发酵。面揉好后,做成平锅型,上撒芝麻,下透“气眼”,印上花纹。最后一遍工序是烘焙

衍生菜品

荆州炒锅盔

1.拿回来的鲜肉锅盔切小块装盘(如果是素锅盔,可以买少量肥肉,先煎出油再开始炒)。

2.准备好配料:洋葱切块,芹菜切段,青椒切块,蒜切沫,干辣椒切段。

3.热锅放入油(可以稍微多放一点),然后放入蒜末,花椒,爆香后放入锅盔和干辣椒段(想吃焦一点或者软一点的可以自己来掌控炒的时间)。

4.接着放入洋葱,青椒,芹菜,炒断生后依次放入少量酱油椒盐,炒均匀后放入香菜段,关火起锅。

成分与营养价值

成分

锅盔主要以小麦和各类杂粮为主。

营养价值

锅盔易消化、益脾胃,有助于体弱、儿童和老年人等消化功能较弱的人进行肠道调节。部分锅盔中添加了鸡蛋、花椒、香豆、南瓜等食材,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镁、铁、、铬等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锅盔的制作主要依靠老面发酵,发酵后营养价值是普通面条、大饼的3-4倍,能够产生一种很强的抗氧化物,可以保护肝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相关文化

岐山锅盔是岐山县民俗文化的遗存,寄托和传递着人们的情感,当地民间就有“送锅盔”的讲究,锅盔如盔如盾,有祛邪护身之意。2005年,岐山“天利花锅盔”被陕西省烹饪协会评为“陕西名小吃”。2006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2008奥运会推荐食品金奖。“岐山锅盔制作技艺”已列入宝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乾州古城有四宝,锅盔、面条馇酥豆花乾州锅。乾州四宝制作工艺已于2009年被陕西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乾州锅盔作为陕西的一种名特食品,已载入《中国土特产大全》一书。

相关传说

秦朝

在秦朝时期,相传秦灭六国之战时,士兵们常年征战在外,往往因为成千上百的军卒的饭食不能按时做成,而影响到打仗。无奈之际,有一军士将面压在头盔里,放在火上烤,结果竟烙成了一个香酥可口的饼子。这种饼子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香味异常,吃了耐饥,久存又不馊,受到了广大士卒的欢迎和赞赏。因其形状像一个头盔,故名叫“锅盔”。锅盔便以它携带方便,久存不坏的特点成为士兵们喜爱的方便食品。 

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五十至六十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十五厘米左右;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背各搭一个,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

东汉

在东汉时期,相传东汉建安年间大将关羽驻军博望镇,因缺水而欲弃城。诸葛亮得知后速送一书,提示关羽“多用干面,掺水少许,和成硬块,大锅炕之"的方法做一大饼,既省水,又好吃。关羽嘱士兵遵照此法而做,果然好吃。自此,锅盔之法就流传下来了。

三国

三国时期,相传诸葛亮博望坡之战,大破曹军后,关羽留下镇守博望。时值天旱,城内缺水,关羽恐军心动摇、民心不安,上书驻守新野的诸葛亮恳请退兵。诸葛亮回书,要求关羽坚守博望,并教以“用干面,掺少水,和硬块,锅炕之,食为盔,饷将士,稳军心”。众将士如法炮制,做出大如盾牌的盔饼,终于渡过难关。作为一种军用干粮,锅盔脆香可口,生面颜色,熟饼味不干、不霉、不腐,生津味甜,耐嚼顶饥,便于携带,深受将士欢迎,后逐渐传人民间。

唐朝

唐朝时期,相传在修建李治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动用了大量民工和监工的军队。这些人每天需要大量饮食,其中包括当地人喜食的烙饼。由于制作小烙饼费时费工耽误开饭,往往因此影响工程进度。后来,做饭民夫设法改进,做出一锅一个的大烙饼。由于这种烙饼含水分少,耐贮藏,久煮不化,携带方便,久放口味不变,麦香味浓,细嚼酥香,受到广大民工和士卒的喜爱。最初因在锅内烙制,其形状似锅,反转过来又像是武士戴的头盔,所以叫锅盔。后来改用平底锅,状似葵盘,故称锅葵。

参考资料

2021,我在西安等你.m.toutiao.com.2022-06-01

康定锅盔.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4-03-04

西安味道 | 头盔烙饼如锅盖:锅盔.西安市人民政府驻京办.2024-03-04

嘉峪关:小锅盔 厚历史 大文化.嘉峪关文化和旅游.2024-03-08

我有锅盔,你有liu辣子吗? | "Crusty Pancake is like the Pot Cover".陕西网.2024-03-08

红遍南北的荆州锅盔,无数人来这里探寻它的秘密….荆州新闻网.2024-03-04

锅盔这么做,太好吃了!把秘方告诉你,快试试吧.河南卫视.2024-03-09

西和小吃:锅盔-西和小吃-西和新闻网.www.gsxh.gov.cn.2022-06-01

走近非遗看宝鸡|岐山锅盔制作技艺.宝鸡文化.2024-03-08

吃喝咸阳 | 乾州四宝之锅盔.咸阳文旅.2024-03-08

甘孜州各县的美食,有哪些是你吃过的?.甘孜旅游.2024-03-04

历久弥香的自贡小吃.自贡网.2024-03-04

荆州炒锅盔的做法步骤.下厨房.2024-03-09

【美食开封】《豫菜志》:锅盔.开封市文广旅局.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