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田鸫

田鸫

田(学名:鸫属 pilaris)是鸫科、鸫属中型鸟类。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腰和尾上覆羽蓝灰色,眼先和颊黑褐色或黑色,眉纹细窄、浅白色。前额和头顶具黑色中央纹。腰具白色羽轴纹,背和肩栗褐色或暗红褐色,或多或少混杂有一点黑色和白色斑点。尾暗褐色,外侧尾羽具窄的白色尖端。翅上覆羽栗褐色,羽缘灰色,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羽缘色淡,最内侧次级飞羽外网灰色。颏、喉、前胸锈黄色。胸部羽色最深,颏部色淡无斑纹,喉和胸具黑色纵纹。其余下体白色,两胁具粗著的黑色鳞状横斑或黑色斑点,有时下胸亦有黑色鳞状斑或黑色斑点,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偶尔具褐色中央纹。

虹膜褐色,嘴橙黄色,尖端黑褐色,脚褐色。

分布范围

存在(居住地):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丹麦埃及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格陵兰匈牙利冰岛以色列意大利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北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乌克兰英国乌兹别克斯坦

存在(繁殖地):阿尔巴尼亚、中国、哈萨克斯坦、列支敦士登、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挪威俄罗斯联邦(东亚俄罗斯、中亚俄罗斯、欧洲俄罗斯)、塞尔维亚

存在(非繁殖地):阿塞拜疆塞浦路斯伊朗伊拉克爱尔兰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葡萄牙沙特阿拉伯西班牙叙利亚土耳其

存在(通道):吉尔吉斯斯坦

游荡(非繁殖地):巴林法罗群岛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游荡(通道):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

游荡: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加拿大直布罗陀海峡日本、蒙古、摩洛哥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突尼斯美国

在中国仅繁殖于新疆天山阿尔泰共和国山,冬季和迁徙期间见于新疆西部喀什、青海柴达木盆地,偶见于甘肃省西北部和东北部及西南部林西(迷鸟)。

生活习性

习性:常成群活动,繁殖期多成群在一起营群巢,少的3-5对,多的10多对在一起繁殖。在地上或树上活动和觅食。喧闹,常成群栖于林地及旷野。喜亚高山白桦林,飞行强健有力,会用粪便攻击天敌及闯入者。

迁徙:田鸫在中国新疆天山和阿尔泰为夏候鸟,在青海省、甘肃为旅鸟或冬候鸟。

叫声:叫声为响亮而带空音的shak-shak声及单薄的鼻音geeh。在树间飞行时不停发出尖厉的吱吱鸣叫。进攻鸦类时发出粗哑嘟叫声。

食性:田鸫是杂食性动物,夏季以各种软体动物门、昆虫和蚯蚓为食,冬季则以浆果、谷物和种子为主。动物食物包括蜗牛蛞蝓、蚯蚓、蜘蛛甲虫及其幼虫、苍蝇蚱蜢。秋天浆果成熟时,它们会大量摄食。山楂、冬青、花楸东北红豆杉欧洲刺柏、杜鹃、火棘和小都是它们喜欢的浆果。冬季后期,它们会吃落果的苹果,攻击田间的甘蓝,吃谷物和种子。当这些食物耗尽,或者天气特别恶劣时,鸟类可能会转移到沼泽地甚至是海滩,那里可以找到软体动物。

繁殖方式

田鸫经常成群繁殖,为了保护免受捕食者的伤害。它们在树上筑巢,每次产5到6枚蛋。迁徙和越冬的鸟类经常形成大群,通常与红翅鸫一起。田鸫的繁殖季节在波兰从5月开始,但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可能要到7月初。雌性田鸫筑一个杯状巢,没有任何掩护。位置通常在林地,也可能在树篱、花园、岩石间、木材堆中、小屋上或地面上。田鸫通常在同一物种的其他鸟类附近筑巢。成鸟会积极保卫巢穴,群居可能提供了对捕食者的保护。巢由干草和杂草筑成,有一些树枝和少量苔藓植物,内衬泥土和细草。每窝通常有五到六枚蛋,但偶尔也会产三、四、七或八枚蛋。蛋的大小从28.8×20.9毫米到33.5×23.4毫米不等,颜色也各异。许多蛋呈浅蓝色,布满细小的褐色斑点,类似于普通乌鸫的蛋。其他蛋是鲜蓝色,有或没有较大的红褐色斑点。孵化开始时并不是所有蛋都已产下,孵化时间为13至14天。雌鸟负责全部或大部分孵化。雏鸟是无力的,双亲都会给它们带食物。它们通常在14至16天后离开巢穴,一个繁殖季节可能会有两窝,尤其是在繁殖分布范围较南部的地区。

亚种

关于亚种分化,Dement’ev and Gladkov(1954)将田鸫分为3亚种:鸫属 pilaris pilaris、 Turdus pilaris subpilaris和Turdus pilaris tertius,但多数学者不支持,认为该种无亚种分化,为单型种(Baker 1924;Vaurie 1959;Ripley 1964;All and Ripley 1973,1978;De Schauemee 1984;Howard and Moore 1980,1991)。

田鸫新疆亚种(学名:鸫属 pilaris subpilaris)。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德国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在欧洲,估计繁殖种群数量为14200000-28600000对,相当于28400000-57300000只成熟个体(国际鸟类联盟,2015年)。欧洲约占全球范围的40%,因此对全球种群数量规模的初步估计是71000000-14300000只成熟个体,尽管这一估计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