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别名滇南琼玉,云南省建水县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建水紫陶始于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至光绪年间逐渐成熟,“彩泥刻填”和“无釉磨光”是其独特的两大工艺技术。建水紫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建水紫陶采近郊五彩山之红、黄、青、紫、白五色陶土,经制泥、拉坯、装饰、刻坯、填泥、精修、烧制和无釉磨光等工序制作而成,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建水紫陶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之称。其品种繁多,大致分为陈设器、文房用器、茶具茶器、餐饮用器等。
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身中国四大名陶之列。2008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7月4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水紫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2年底,建水县全县登记注册的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达2536户,实现产值50亿元,辐射带动从业人员6万余人,成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乃至云南省具有较高标识度的特色文化产业和地域文化名片。
命名
建水陶器所用的陶土呈紫色,故又称“紫陶”。
历史沿革
建水紫陶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素有“滇南琼玉”之称。建水紫陶的传统工艺,是在宋、元、明陶瓷生产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建水工艺美术陶厂联合对城北二公里处的碗窑村古窑址进行考查,对古陶器残片进行研究,认为建水县“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釉、清有紫陶” 。
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跻身中国四大名陶之列。1954年,碗窑村37户制陶手工业户组成陶器生产合作社;同年,向逢春生产的汽锅、花瓶、直口瓶、美女瓶、文具等80余件作品被选送北京参展,部分产品被选送出国参展。
1956 年,建水陶瓷生产者组成陶器生产合作社,美术陶生产组成立,专门生产紫陶工艺品,其产品曾两次参加出国展览。1963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阿尔巴尼亚,携带了一些建水紫陶的花瓶、挂盘和款式特别的汽锅作为礼品。
1971年,建水县恢复了紫陶工艺品生产,产品出口新加坡、日本、中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1978年,据建水县统计,紫陶产量达 2.13万件,出口1.94万件,主要产品是六方瓶、博古瓶、汽锅等,102件产品选送北京赴美国展览。高足汽锅、梅瓶等30多件作品参加全国陶瓷展览会。次年,建水紫陶汽锅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同年,紫陶作为礼物送给美国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夫人。
1984年,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生产紫陶6.67万件。新设计制作的“清香茶叶罐”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第四届百年紫陶工艺品奖。产品包括100多个品种,行销全国各地和港澳、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建水紫陶经过不断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复兴,建水紫陶成为建水乃至云南省的特色产业、文化名片。
制作工艺
镇浆制泥
建水紫陶的原料取自建水境内。传统的制泥方法是将粘土原料分别捣成粉粒状,按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粉粒状原料进行配比,放入池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池底,便只勺取上面的浆泥倒入另外的池内作再次淘洗。如此反复五、六次,这样制成的泥料无丝毫砂粒半点暴性,细腻犹如膏脂。
手工拉坯
由于泥料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建水紫陶不适宜用灌浆或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而沿用数千年以前古人发明的轮制成型手工拉坯的方式拉制器型。由于拉坯艺人存在水平技能、艺术风格、文化构成等方面的个性,同样的器型在不同艺人的手中,会呈现不同的风格流派,形成建水紫陶作品典型的个性化特征。
湿坯装饰
建水紫陶的刻填工艺要求在陶坯湿润状态下完成,才能保证填泥与坯体充分吻合,因此,陶坯器表的墨稿装饰亦必须在湿润状下用手绘完成。到目前为止,对建水紫陶的装饰尚无一种可以替代手绘装饰的办法,也因此成就了建水紫陶独特的人文语式,以陶为纸,刻绘万象。
雕刻填泥
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将湿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形赋色,填敷各种色泥。由于填泥的湿度与坯体湿度不同,干燥过程中填泥与坯体的收缩不一致,因此,填泥要经过二至三次填压,使填泥与刻模充分粘合,填泥与器表成为同一块面。打磨过程中无意识的对线条边沿的磕碰,线条会呈现好似千年锈蚀风化而斑剥漫的肌理变化,使条线变得高古而苍茫,显露出一种金石之气的自然古拙。
高温烧制
雕刻填泥完成后,即可进炉烧制。建水紫陶的烧成温度要求在1150℃—1200℃之间,传统烧制建水紫陶的炉窑称为“龙窑”。窑内点火燃烧后,窑膛内形成了一个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烧成气氛,陶坯内所含的各种成份在不同的火温和窑气下会呈现不同的还原结构和还原色彩,当窑内达到相应的高温时,紫陶在不同的窑气内会呈现或红或紫或黑的的奇异变化,形成建水紫陶有别于其他陶瓷的窑变特色。
无釉磨光
建水紫陶最后一道工艺是人工打磨抛光。建水紫陶因为泥料腻若膏状,经人工由土还原为陶后,可将其打磨成明镜般光洁。一件上好的紫陶,要经过七八道打磨工序,用磨杵的功夫和耐性才能让陶面明如镜、洁如玉,完成建水紫陶最后一道工序。
特点
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具有耐高温、散热慢、透气好、能防潮的特点,特别适合普洱茶、白茶长期储存,用作茶饮器具,能还原真实茶汤,口感一流。另外,独特的“阴刻阳填”工艺,形成了建水紫陶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与魅力。
建水紫陶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建水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建水陶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有壶、杯、盆、碗、碟、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等产品。
分类
参考资料:
产地
建水县地处滇东高原南缘,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五老峰为最高点,海拔2515米;五老峰南至红河谷地的阿土村为最低点,海拔230米。境内南北分布有建水、曲江区两个盆地,海拔1300米。境内东西走向的山脉分南北两支,将建水和曲江两个坝子隔开。境内主要河流泸江河、曲江河、塔冲河、南庄河等属南盘江水系,坝头河、玛朗河、龙岔河等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水系。截至2014年,建水地区耕地面积45.3万亩。其中水田20.7万亩;旱地24.6万亩;有宜林荒山80多万亩。建水县地区的土壤分为黄棕壤、黄壤、红壤、燥红土、砖红壤性红壤、紫色土、冲积土、水稻土等8个土类,10个亚类,17个土属,49个土种,适宜制作陶瓷。
产业发展
2016至2021年,建水紫陶注册登记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从872户增加到2415户,辐射带动紫陶相关从业人员从2016年的1.5万人增加到4万人。年产值从“十三五”末的11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40.3亿元。2022年底,建水全县登记注册的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达2536户,实现产值50亿元,辐射带动从业人员6万余人。
传承保护
2005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明确将建水紫陶产业列建水两大重点文化产业之一,鼓励和支持发展建水紫陶产业;同年,建水紫陶研究会成立;2008年2月,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5月,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列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产业计划目录。
2010年11月,建水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名陶之乡”。2011年5月,成立建水县紫陶协会。2013年9月,开始编制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最大陶制汽锅”通过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的认证。
2014年,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宣传部、建水县政府、红河学院三方主办,由红河学院美术学院具体承办的《建水紫陶》杂志创刊;同年,针对建水紫陶的原料具有不可再生性,颁布实施了《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明确规定了在陶(瓷)土资源保护区和建水紫陶生产经营活动中禁止的8种行为,使建水紫陶的产业发展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016年7月4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水紫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建水县荣获“中国紫陶之都”称号;同年,制定《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奖励办法(试行)》。2020年,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21年,再获国家级版权示范园区称号,建水全县共建立国家、省、州、县级生产示范基地、传承点等12个,培养紫陶烧制技艺项目传承人68名,汇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共34名,吸引外来创意设计及工匠创客近千名。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每年组织传承人及传承人群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举办“建水县紫陶烧制技艺综合技能大赛”。截至2022年,建水紫陶3万多从业人员已有一半以上人群在学习和掌握紫陶制作工艺中的两项以上技艺,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开办的陶瓷教育也全面铺开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全套工艺流程的教学。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建水紫陶产地范围为云南省建水县临安镇、曲江镇、南庄镇、西庄镇、官厅镇、面甸镇、青龙镇、岔科镇、普雄乡、坡头乡、李浩寨乡、盘江乡、利民乡、甸尾乡共1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专用标志使用
建水紫陶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建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建水紫陶的检测机构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参考资料
建水紫陶 .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2024-03-31
云南建水紫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云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39个.商务部驻昆明特派员办事处.2024-03-31
建水紫陶.地理标志产品.2024-03-31
乐享云南丨土·建水紫陶.澎湃新闻.2024-01-03
朴实无华的建水紫陶,其中却深藏玄机。.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24-01-03
红河“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名片——千年紫陶.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4-01-03
建水紫陶 柳暗花明又一“春”.云南网.2024-01-03
建水紫陶.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4-01-03
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因文而雅、因旅而兴.澎湃新闻.2024-03-31
千年紫陶促发展助增收——红河州建水县紫陶“土特产”的培育实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3-31
陶器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3-31
【当非遗邂逅云南】建水紫陶烧制技艺‒‒ 土与火交融的秘密.开屏新闻网.2024-03-31
视频|探访建水紫陶博物馆——走进建水紫陶的前世今生.今日头条.2024-03-31
积极推动建水紫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人民政协报.2024-03-31
我为百姓代言丨整理108道工序、免费传授非遗技艺 听她讲述紫陶的传承故事-腾讯新闻.腾讯网.2024-03-3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麻江蓝莓等37个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6年第63号).中国质量新闻网.2024-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