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溯江纪源

溯江纪源

《溯江纪源》是由明代文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篇散文。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今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欲“问奇于名山大川”。21岁开始专心旅行,30多年间历尽艰险,足迹南至云、贵、两广,北到燕、晋,遍及现在的19个省区。其考察所得,按日记载,死后由季会明等整理成《徐霞客游记》。徐霞客的重要地理学贡献有:对溶洞的详细考察、记述和探索,居世界先进水平;纠正了古代文献有关中国水道源流记载的一些错误,如否定“岷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长江上源的事实;观察记述了不少植物品类及其分布的若干规律;对火山、地热及各种人文地理现象的细致考察与记录。

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

长江、黄河是南北的两条主干河流,因其各自独立通向海洋。我的家乡就处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县城因此得名,也因为长江在这里变得宽阔而即将到达终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看着广阔的江面拍打船桨,他们只知道江面广阔却不了解它的深远;沿着河流向上探寻源头,那些了解它深远的人,也认为长江的源头在岷山。我最初查阅历史书籍得知,黄河从积石山流入中国内地。追寻黄河源头的人,有的说是博望侯乘坐木筏前往,有的说是都实佩戴着金虎符前往。他们的说法不尽相同,都认为黄河的源头在昆仑山脉的北部,距离岷山西北有一万多里的路程,为什么长江的源头较短而黄河的源头较长呢?难道黄河的水量更大,超过了长江吗?直到我越过淮河通济渠之后,才看见黄河的河水犹如丝带一般,宽度不足长江的三分之一,难道长江这么大,流入的水量还不及黄河吗?当我北行穿过三秦地区,南行到达五岭,西行来到石门关、金沙江之后,才知道中国流入黄河的省份有五个,分别是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南直隶。而流入长江的省份有十个,西北方向的是陕西、四川省、河南、湖广、南直隶,西南方向的是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如果计算它们的流量,长江的流量是黄河的两倍,这原本就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部分

考察它们的起源,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脉的北部,长江发源于昆仑山的南部,它们的距离同样遥远。发源于北部的是星宿海,佛教经典称为徙多河。北流经积石山,然后向东拐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形成河套平原,再向南弯曲成为龙门大河,与渭河汇合。发源于南部的是犁牛石,佛教经典称为殑伽河。南流经石门关,然后向东拐入丽江市,成为金沙江,再向北弯曲成为叙州区大江,与岷山的江水汇合。我考察发现,岷江成都市宜宾市,不到一千公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省、乌蒙到叙州,共计两千多公里,放弃远方而尊奉近处,难道它的源头与其他河流不同吗?并非如此!黄河的源头多次被搜寻,所以才能找到它遥远的源头;长江的源头从未有人问津,所以只能尊奉最近的支流为源头。实际上,岷江流入长江,就像渭河流入黄河一样,都是中国的支流,而岷江是船只通行的水域,金沙江蜿蜒曲折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山谷中,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无法追溯。在叙州的人,只知道这里的水来自马湖、乌蒙,却不知道上游是从云南省丽江市流出的;在云南、丽江的人,知道这里是金沙江,却不知道下游流出宜宾市成为长江的源头。云南也有两条金沙江:一条向南流后转向北方,就是这条江,是佛教经典所谓的殑伽河;另一条向南流入大海,就是王靖远征麓川时,缅甸人依仗为险阻的江,是佛教经典所谓的信度河。云南的各种志书中,都没有记载它们的出入差异,相互怀疑混淆,还不清楚它们是一条江还是两条江,分别在北方还是南方,又如何辨别它们是否是长江的源头呢?既然不清楚它们哪个远哪个近,只是看到了《尚书·禹贡》中“岷山导江”的文字,就把长江的源头归属给了岷江,却不知道大禹疏导岷江,是因为它是危害中国的开端,而不是长江的发源地。疏导黄河积石山开始,但黄河的源头并不始于积石山;疏导长江从岷山开始,但长江的源头也不出自岷山。岷江流入长江,而不是长江的源头,正如渭河流入黄河,不是黄河的源头一样。此外,岷江流域的南部还有大渡河,西部来自吐蕃,流经黎州雅州与岷江汇合,在金沙江西北部,它的源头也比岷江长,但不如金沙江长,所以推断长江源头的人,一定要以金沙江为首选。

第三部分

不仅如此,宋代学者认为中国有三大龙脉,而南方的龙脉也起源于岷山,沿着长江南岸向下延伸,向东渡过城陵矶、湖口,最终到达金陵,这也未能考虑到大渡河、金沙江在其间的界限。不仅如此,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城陵矶、湖口是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湖泊注入长江的入口。洞庭湖西侧的水源来自沅江,发源于贵州省的谷芒关;南侧的水源来自湘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釜山广域市、龙庙。鄱阳湖南侧的水源来自赣江,发源于广东的涮头、平远县;东侧的水源来自信江丰溪河,发源于福建省渔梁山浙江省的仙霞南岭。这样一来,南方的龙脉盘旋曲折离开长江南岸将近三千公里,却认为南方的龙脉紧邻长江吗?不仅如此,由于不了解龙脉,所以无法区分长江的源头。现在仔细研究三条龙脉的趋势,北方的龙脉夹在黄河的北面,南方的龙脉环抱着长江的南面,而中部的龙脉隔在两者之间,非常短。北方的龙脉也只是向南延伸了一半进入中国。都有其他说法。只有南方的龙脉气势磅礴占据了半个国家,而且它的山脉也是起源于昆仑山脉,与金沙江一起向南延伸,经过石门关丽江市,东边是金沙江,西边是澜沧江,两条江水夹住了它。环绕滇池的南边,从安顺市出发,经过贵竹、都黎的南边界,一直到达五岭。龙脉远长江也远,山脉长水源也长,这就是长江之所以大于黄河的原因。不仅如此,南方的龙脉从五岭向东延伸到福建省渔梁山,向南扩散到福建省的鼓山十八景,向东分成浙江省的天台山、雁荡山。正脉向北转弯成为小筸岭,闽浙交界处。延伸到草坪驿,江浙交界处。矗立为浙岭、徽州浙江交界处。黄山,宁国府徽州府交界处。向东到达丛山关绩溪县、建平境内。向东分为浙江天目山、武林山。正脉向北穿过东坝,然后矗立为句曲山,于是回龙向西结成金陵,余脉向东奔向我的家乡。这样我的家乡不仅长江的尽头,也是南方龙脉的尽头。龙脉与长江共同发源于昆仑山脉,共同在我的家乡终结,巍然成为长江入海口的钥匙,用来奠基金陵,保护留都千年不倒的根基正是依靠这一点。难道不像黄河的下游,过去弯向北流向碣石,现在迁移向南夺取淮河泗河的河道,漫无目的地没有入海口的钥匙吗?那么长江之所以大于黄河,不仅在于它们的源头同样遥远,也在于它们与龙脉交汇。所以如果不探究长江的源头,就不知道它比黄河大;如果不与黄河相提并论,就不知道它的源头有多远。讨论河流的人,可以先从南方再到北方。

评论

《溯江纪源》又称《江源考》,是徐霞客科学论文的代表作。徐霞客生长在长江口附近的江阴,面对浩渺的大江,从小立下大志,“欲究江河之源”。他运用追踪和目击的办法考察江河。晚年到云南省,面对盘绕不定、岸陡水急的金沙江,既不通航,又不能沿江步行,他则认真考察分水岭,即他所说的“龙脉”,追踪江流的走向。他舍弃传统官道不走,迂曲北出,选择昆明市—武定—元谋县大姚县宾川县鹤庆县丽江市一线,主要目的就是考察金沙江的流向,在元谋得以足勘目验了他怀念思索过一辈子的真正的当曲。该文成稿于对这一片考察结束以后,可能于崇祯十三年(1640)归途中在“峨眉山下”定稿。《溯江纪源》不但是徐霞客一生延续时间最长、所耗精力最多的研究课题,也是他一生地理考察的最后一篇封笔之作。对长江及各主要支流,我国汉代以来已有记载。《溯江纪源》敢于大胆否定被视为圣经的《尚书·禹贡》“岷山导江”的传统说法,从整个水系的宏观上进行研究,在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地理考证,“其所纪核,从足与目互订而得之”,成为科学名篇。而且结构严谨,层层递进,逻辑性强。《溯江纪源》是最早付梓和最早被介绍到西方的徐霞客著作。被刊载于崇祯江阴县志》和崇祯《靖江县志》。康熙帝的《康熙几暇格物编·江源》介绍并赞赏该文。

参考资料

《徐霞客游记》溯江纪源.古诗集.2024-08-20

《徐霞客游记·溯江纪源 / 江源考》.国学粹.2024-08-20

溯江纪源.CCTV.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