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度田

度田

东汉初年,刘秀为了增加税收,下诏度田,度田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租税和赋役的收入。

度田事件

度田的概念

所谓度田,就是丈量土地,其中也包括核实户口。度田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租税和赋役的收入。刘秀在公元39年(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要各州、郡清查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以便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同时也核查豪强地主的土地人口,以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使国家赋税收入增加。

度田的开始

光武帝之所以“度田”,主要是针对东汉初年垦田、户口不实的情况,在掌握了一定田亩、户口数据的前提下,进行检查核实。因此刘秀建武十五年六月颁布的“度田”诏令,就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核实各地的垦田数量和清查户口。光武帝“度田”诏令下达后,各地官吏或执行不力,或错误执行诏令,使诏书在实际执行中完全走样。

度田的过程

各州郡官员进京汇报工作,光武看到陈留吏的上写有,“颍川弘农可问,河南省南阳市不可问。”于是他就问陈留吏这是什么。陈留吏说不知道什么意思,他是在洛阳市的长寿街上得到的。这时,帐幄后面只有12岁的驺摇刘阳插话说,这是郡里的官吏教他(陈留吏)怎么核查土地。光武又问,那为什么河南南阳不能问呢?刘阳又说,河南是帝城,南阳是帝乡,这两个地方田亩和宅第肯定逾制所以不能认真核查。光武于是让虎贲将诘问陈留吏,陈留吏所言果然和刘阳一样。由此刘秀开始派人核查度田中出现的问题。

地方官吏在执行“度田”诏令时,“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完全失去了“度田”的初始目的。特别是河南省南阳市两地,一为京师之地,功臣居多;一为帝乡,皇亲尤众,“田宅逾制”更甚,但地方官员畏于权势,不敢认真清查。这些问题暴露后,光武帝极为重视,果断采取措施,整肃吏治,严惩在度田中作弊的官员,“于是遣者考实,具知奸状”。如光武帝不顾大司徒欧阳歙世授《尚书》,八世为博士,学为儒宗的身份以及诸生千余人守阙求情的压力,果断将其处死,可见其度田的决心之大。

随着谒者对地方官员的考实,一大批“度田”不实者被揭露出来。刘秀也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建武十六年,刘秀处死了度田不实的地方官员,河南郡张及诸郡守等十余人,

张伋等郡守被处死使地主豪右失去了保护伞,不能像以往那样继续隐瞒户口和田地,逃避国家的赋税徭役,于是便发动叛乱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些郡国大姓及兵长,就是地主豪强和旧割据势力的代表人物。面对来势凶猛的叛乱,光武帝一方面“听群盗自相纠挝,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来分化瓦解叛乱者;另一方面,对地方长吏的“逗留回避故纵”等罪,给予赦免,调动他们平乱的积极性。事后,“徙其魁帅于它郡,赋田受禀,使安生业”,使这些大姓、兵长不能再在当地为非作歹,起兵兴乱.这也是对叛乱的地主豪强的沉重打击。

度田的结果

各地的叛乱被平息后,“度田”得到严格执行。形成了“牛马放牧,邑门不闭”的大好局面,为明章之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长久以来,由于历史研究观点偏颇,刘秀的度田政策,被认为是失败,这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观点,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表明,光武帝度田政策是成功的,奠定了明章之治的基础。

成功的依据

1)正史上度田继续执行的史料依据

建武十六年叛乱结束后,度田继续执行的史料依据

《后汉书·五行志六》载:[建武]十七年二月乙未晦,日有蚀之,在胃九度。胃为仓。时诸郡【新坐租】之后,天下忧怖,以谷为言,故示象。

………………………………………………………………

本段史料显示了建武十六年度田政策强有力是时候,诸郡新交租时候的状况

《后汉书·江革传》载:建武末年,[江革]与母归乡里。【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

……………………………………………………………………

本段史料是核查人口的状况,每年都要查,江革的老妈一个老太太也要参见,可见政策的严格

东汉一朝,度田都在实行的史料依据

宇文毓时期:

《后汉书·刘般传》载明帝永平年间,刘般上言:“又郡国以牛疫、水旱,垦田多减,故诏敕区种,增进顷亩,以为民也。【而吏举度田】,欲令多前,至于不种之处,亦通为租。可申敕刺史、二千石,务令实核,其有增加,皆使与夺田同罪。”

……………………………………………………………………

因为度田制度过于严格,矫枉过正,导致官吏在核查土地的时候,不再少报漏报,而是多报,不得不说,这是光武时期度田时候,杀度田不实郡守的后遗症,官员害怕报少了被人怀疑度田不实,因此多报。可见刘秀当时度田之严猛,到了司马绍时期官员仍然小心翼翼,心有余悸,生怕少了。

章帝时期

《后汉书·循吏列传》载秦彭建初元年(76年)迁山阳县太守:兴起稻田数千顷,每于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差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乡县。于是奸吏跔趴,无所容诈。彭乃上言,宜令天下齐同其制。诏书以其所立条式,班令三府,并下州郡。

汉末

《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载薛综上疏曰:“自臣昔客始至之时,【珠崖郡除州】县嫁娶,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

汉末这种核查人口还在继续,珠崖是在海南省东北部,是及偏远的地区,仍然执行核检户口的工作,由此可见东汉政权对全国的管理。

2)出土汉简显示度田的严格执行

建武十九年度田的执行

1989年甘肃武威汉滩坡东汉墓出土的木简,有一枚关于“度田”的简文,即第14简:

乡吏常以五月度田,七月举畜害,匿田三亩以上,坐口

又据第16简:“建武十九年正月十四日己亥下”,则第14简所载“度田”之事在建武十九年

②汉末户口簿

2004年,在长沙东牌楼7号古井(J7)出土了一批刘宏时期的简牍,里面有几件户口簿籍文书,弥为珍贵。其中第1件的木牍释文为:

凡口五事/

中算(算)三事訾五十/

甲卒一人/

……………………………………………………………………………………………………

所谓度田政策就是核检土地,清查人口,东汉一朝都在实行

3)度田成果的历史记录

《后汉书·郡国志五》刘昭注引伏无忌的记中,记载有刘秀刘缵时期全国的11组户口数,以及和帝、刘祜、顺帝、刘炳、质帝5个不同时期的全国垦田数。而且,伏无忌所记和帝、安帝等时期的垦田数,数字精确到多少亩、多少步,说明当时的田亩统计是很严格的。这也说明“度田”政策是一直在执行的。

………………………………………………………………………………

如果没有度田,这些精确数据从何而来呢

4)对于叛乱首领的处理并非妥协退让

迁徙这些作乱的首领到其他郡,是让他们离开自己的乡土,失去了自己的田产,割断了他们与家乡之间的联系,中国一直是乡土社会,祖田对于每个人都非常的重要,把他们迁到其他地方,根本不是妥协退让,“使安生业”不过是让他们自食其力,作乱的人都是豪强大族,如果不是剥夺了他们的财产,这么富有的人,用得着国家在给予田地,让他们能活下去吗。

古代人对于这个处罚的恐惧:

王符在《潜夫论·实边》中指出:“且夫士重迁,恋慕坟墓,贤不肖之所同也。民之于徙,甚于伏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诸亡失财货,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类多灭门,少能还者”

………………………………………………………………

他们认为迁徙其他地方,还不如死了算了

另外西汉移徙豪强打击豪强的例子(豪强被迁徙,原地的家产势力都会失去),汉朝甚至给钱、给田、给房逼他们移徙,这是汉代政府处理此类事件的惯例,因此刘秀把魁帅迁往它郡,发给他们一些田地,只是给他们一条生路,并非妥协。

刘知远纪:

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

昭帝纪:

三辅富人云陵,赐钱户十万。

宣帝纪

二年春,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

汉书刘衎纪:

谕说江湖贼成重等二百余人皆自出,送家在所收事。重徙云阳县,赐公田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