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汉中山王陵

西汉中山王陵

西汉中山王陵,位于太行山东麓,满城区西北山脚下有一座孤立的小山,俗称陵山,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王后窦绾的陵寝,发掘于1968年夏秋时期。

陵山高200多米,由3个连绵的山峰组成。刘胜及其王后窦绾墓都坐落在陵山主峰东坡第三台地的跑马道西侧,两墓相距104.5米,南北并列,所谓“同坟异藏”。刘胜墓东西全长51.7米,南北宽37.5米,最高处6.8米,容积2700立方米。窦墓东西49.7米,南北65米,最高处7.9米,容积3000立方米。两墓形制和结构大体相同,均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组成。后室分为门道、主室和侧室三部分九洞室,顶部作拱形成穹窿顶,壁作弧形。两墓随葬品共一万余件,品类齐全,放置有序,陶器数量最多,铜器次之,还有铁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和纺织品等类。

西汉中山王陵曾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历史

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区西南的陵山上,当地驻军炸山时发现了一座西汉墓葬。同年夏秋时期,西汉中山王陵正式开始发掘。满城汉墓的发掘工作于1968年5月29日开始,至6月24日,由河北省文物工作队会同当地驻军清理了一号墓(刘胜墓)的甬道、中室、南北耳室和回廊。6月26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来考古专业人员,与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合作,开始清理一号墓主室,至8月2日全部清理结束。发掘一号墓的同时,椎断出二号墓(窦绾墓)的位置,8月13日开始对二号墓进行发掘,至9月19日结束。两墓共出土文物10633件。一号墓文物分装5辆大卡车,于8月3日运往北京;二号墓文物分装3辆大卡车,于9月20日运往北京。从1974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原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合作编写发掘报告,1980年,《满城汉墓发掘报告》由文物出版社分编为上、下两册,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77年,满城汉墓出土文物运回河北,并在石家庄市展出。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境域

位于太行山东麓,满城区西北山脚下有一座孤立的小山,俗称陵山。高200多米,由3个连绵的山峰组成。刘胜及其王后窦绾墓都坐落在陵山主峰东坡第三台地的跑马道西侧,两墓相距104.5米,南北并列,所谓“同坟异藏”。而附葬墓则分布在主峰和南陵山之间的凹腰梁山道之两侧。从陵山主峰东面看,刘胜墓位于主峰南面约相当于主峰的三分之一处。与窦绾墓一样,都是依山开凿的巨大洞室。窦绾墓在刘胜墓北、约占主峰三分之一处的东山坡斜面上。

墓葬布局

刘胜墓和窦绾墓内部结构上与刘胜墓相似,包括墓道、墓门、甬道、南北耳室、中室、主室。刘胜的墓道门和窦绾的墓道门几乎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在刘胜墓的墓道尽头,有南北耳室,穿过宽敞的中室进人后室,后室又分主次两室,主室长约5米、宽4米,由石板砌成,四壁涂红色,室北正中有汉白玉棺床,上置刘胜棺。

墓室简介

主墓室

刘胜墓东西全长51.7米,南北宽37.5米,最高处6.8米,容积2700立方米。窦绾墓东西49.7米,南北65米,最高处7.9米,容积3000立方米。两墓形制和结构大体相同,均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组成。后室分为门道、主室和侧室三部分九洞室,顶部作拱形成穹窿顶,壁作弧形。两墓随葬品共一万余件,品类齐全,放置有序,陶器数量最多,铜器次之,还有铁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和纺织品等类。

刘胜墓南耳室和甬道象征车马房,放置秦铜车马猎车6辆,马16匹、狗11只、鹿1只:北耳室象征仓库和磨房庖厨之属,放置盛贮粮食、鱼、肉及炊、饮的各种陶器、石磨和拉磨的牲畜;中室象征厅堂,放置大量铜器、陶器、铁器、金银器等生活用器;后空象征内室,放置棺、椁及贵重物品。

窦绾墓随葬品的布置情况与刘胜墓相似。两墓特别重要的发现是两件完整的“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玉衣”全部由长方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玉片拼合,玉片各角穿孔,用黄金制成丝缕加工编缀,如“+”状,玉片分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1分。刘胜玉衣全长1.88米,共用2498片、金丝约1100克,窦绾玉衣全长1.72米,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700克。随葬品中的铜器造型优美,装饰华丽,铸工精湛。其中很多铜器上刻“中山内府”铭文,包括国别、产地、重量、器名、存放宫殿(地点)、吉语等。如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错金银鸟篆文壶、鎏金银蟠龙纹壶、流金银镶嵌乳钉纹壶、骑兽人物博山炉和各种灯具,都是难得的艺术瑰宝。刘胜随身携带的佩剑,经检验是经过多次反复锻打,表面经渗碳、刃部火处理而成,属于百炼钢工艺的早期产品,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的杰出成就。

陪葬墓

刘胜夫妇陵慕的南山梁上还发现18处陪葬墓。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众多的陪排慕正是他生前妻妾成群的旁证。

从陵山主峰南面沿盘山古道而下,金字塔形的附葬墓即陪陵就分布在古道的两侧,而以北侧为多。各附葬墓均以经过加工的大型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石块叠砌,石料长1.5~2米左右。石基座高2.5~3米,最小者6号墓边长13.2米,最大的2号墓边长21.5米,石层逐级向上收成方锥形,中间用砾石、黄土填实。墓通高5~7米左右。

墓主背景

西汉中山郡是汉代北方著名的郡国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称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称帝初年,存亡定危的开国功臣多封为王,所谓“据汉受命,谱十八王,月而列之,天下一统,乃以年数”,与此同时,宗室也多分封为王。但时隔不久,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均以谋反伏诛。异姓王的谋反,使刚刚建立不久的西汉政权受到严重的考验,高祖因此规定“非刘姓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四。故“讫于孝文,异姓尽矣”回,各郡国的诸侯王皆为刘氏同姓。西汉中山郡乃沿袭战国时期的中山国而来。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所灭,其疆土归属赵国。公元前222年秦灭赵之战,原中山国地属代郡。西汉初,高祖于此置中山郡。刘启刘启前元三年(前154年)六月立皇子胜为中山王,改郡为国,以屏蔽北方。

汉初大封同姓王以屏藩皇室。刘启刘启的庶子刘胜在公元前154年被封中山靖王,是西汉第一代中山王𰯼,死于元鼎四年二月刚,《史记·五宗世家》和《汉书·景十三王传》有传。按照汉代实行20等爵制的规定,郡国诸侯王是爵位最高的一级,仅次于皇帝,郡国中一切官仪制度皆仿上国。因此他的陵墓也就十分突出,超过后继的诸王。基坐西朝东,开凿山岩作墓室,墓门密封无隙,先用石块填充基道,后砌两道土坯墙,以铁水浇灌弥缝,坚如磐石。整座山陵居高临下,气势壮观,显示了西汉一方之王的尊严和显贵的地位。

历史意义

西汉中山王陵,被列入20世纪百大发现的宏伟墓葬,证实了文献中刘恒霸陵“因其山不起坟”的记载。刘胜夫妇墓在历史上未曾被盗,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全面反映了西汉诸侯王、后生前的生活。文物品级之高,堪称集西汉工艺美术之大成。在满城汉墓发现46年后,当年的发掘者重新回顾这项重大考古发现始未和陵区后续考古工作,意在总结过去,推动西汉诸侯王陵的继续研究和探索。

重要文物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这是中国第一次出土的最完整的玉衣。衣分头装、上衣、裤、手套、鞋5部分,由金丝连缀玉片制成,因部位不同,玉片形状各异,有长方形、方形、三角形、梯形多边形等,每片仅0.3毫米厚。刘胜玉衣由2498块玉片、金丝1100克制成,窦绾玉衣由2160块玉片、600克金丝制成。两套玉衣巧夺天工,说明当时手工业技术有极高的精密性。

金缕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皇帝、皇后、诸王贵族死后的殮服。《续汉书•礼仪志》记载,由于等级不同,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古人认为,这种殓装可以保护尸骨不朽。同时,墓主人手中还握有圭器,形状呈半圆,这是帝王、贵族在生时用手朝聘、祭祀,死时作为礼器,也是一种象征物,表示人的美德和对死者的祝愿。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是西汉青铜器。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出土于满城区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灯盘有一方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长信宫灯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县侯刘揭所有。刘揭文帝时受封,刘启时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皇太后居所长信宫使用。后来皇太后太穆皇后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此灯做为宫廷和王府的专用品、礼品,可见它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

鎏金银蟠龙纹铜壶腹径37厘米口径20.2厘米通高59.5厘米。小口微侈,鼓腹圈足,上腹部饰一对铺首衔环。盖为弧形,盖缘下微敛,作子口纳入壶中。盖上饰三云形钮。盖面饰三只鎏金凤,盖纽鎏银。器身由上至下分为六层花纹。口部和圈足各饰鎏银卷云纹一周,颈部为金银相间的三角纹,颈下和圈足各有一条鎏金宽带。主体纹饰是腹部的鎏金蟠龙纹,四条粗大的独首双身蟠龙上下翻腾,左右环绕,龙间缀以流畅的金色卷云纹。器形硕大,气魄雄伟,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壶底刻铭文18字。据铭文研究,此壶原为刘交刘交之物,后刘交孙刘戊参加"七国之乱"败死,朝廷当时没收了此壶,后转赐给刘胜

错金铜博山炉

错金铜博山炉高26厘米、腹径15.5厘米,现藏于河北博物院。其出于刘胜墓侧室,熏香用具。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身分为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炉座透雕成三龙出水状。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嬉戏,猎人巡猎山间。此炉汇合仙山、大海、神龙、异兽等多种元素,不仅反映出汉代人求仙和长生的信仰体系,也体现了大汉王朝“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胸怀与气度。高超的铸造技艺充分诠释了盛世时期汉代工匠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当户”铜灯

“当户”铜灯高26厘米、腹径15.5厘米,现藏于河北博物院。其出于刘胜墓中室。铜俑身着直襟左胡服,昂首半跪作托灯状。灯盘直口,直壁,平底,盘心有烛。灯盘壁刻有铭文:“御当户定(锭)一,第然于”。“当户”系当时匈奴官吏的名称。“锭”同“灯”。“然于”应为器物的编号。

西汉前期,匈奴不断侵扰西汉北部边境,直到刘彻时期,连续发动了十余次大规模抗击匈奴的战争,才彻底瓦解匈奴的军事力量,结束了西汉与匈奴之间长达百余年的武装冲突。在灯具上铸造半跪匈奴官吏擎灯的形象,正是汉与匈奴之间尖锐矛盾的真实写照。

“中山内府”铜镬

“中山内府”铜高22.5厘米、口径41厘米,现藏于河北博物院。其出于刘胜墓中室,敞口、微鼓腹,腹部有蟾蜍形铺首衔环一对。镬即大锅,用以煮牲肉。口沿上有铭文:“中山内府铜镬,容十斗,重一斤,九年九月己酉,工丙造。”西汉诸侯国的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类同,“内府”职能应与中央“少府”职能相近,执掌诸侯王府内的事务。卅九年即刘彻元鼎二年(前115年),“己酉”指九月的某一日,“工丙造”即工匠丙制造,工匠丙所属机构可能是中山郡专设的铜器生产机构。此器为断定墓主人身份提供了有力证据。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西汉中山王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大汉玉衣——满城汉墓发掘始末(下).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1-17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国政府网.2024-01-16

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2024-01-17

文物|“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微信公众平台.2024-01-16

【西汉鎏金银蟠龙纹铜壶】.河北博物院.2024-01-16

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