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乌红旗

乌红旗

乌红旗是粤东古海陆丰地区的械斗事件。

历史的由来

明清时期,汕尾市各社村、宗族盛行乌红旗或白旗的标帜,这一似乎神秘和令人胆寒的故事,迷惑人们。有的说是清康熙县令白太爷所设,让乌红旗两派相互制约和残杀,有的说始于是咸丰年间等等,说法不一。现代有的乡村逢年过节仍竖起旗号。

那么,乌红旗与洪门和三点会(又名三合会)有何关联呢?其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事、何人呢?

据有关史料和金庸小说《鹿鼎记》,应追溯到明末清初,爱国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抗清史上。

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遣派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化装至莆田市,入南少林为僧,拜方丈智通为师。这五人,便是后来的天地会“洪门”的“前五祖”。

郑成功的郑成功部将方大洪,系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的创始人之一,为洪门“前五祖”之一,又称少林五祖。五祖在全国分设“洪门”、“三合会”、“袍哥”、“哥老会”、“小刀会”。方大洪为“三合会”创始人。清代初期,朝廷“火烧北少林”后,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方大洪、蔡得沛五人逃到福建省寄住泉州南少林寺为掩护,秘密开展“反清复明”活动,称为少林五祖。

福建霞浦县方七娘(后居永春县),清代武林宗师,为南少林五祖拳(太祖拳、罗汉拳、达尊拳、行者拳、白鹤拳五种)之一的白鹤拳创始祖师,白鹤拳也称“永春拳”,她广传武技,参与抗清活动,“永春拳”在闽粤海外影响巨大。

方大洪洪门“洪顺堂”香主,号为“洪门”,崇拜关羽郑成功的洪门,与青帮、白莲教都是当时反清复明的组织,号称江湖上三大帮派,俗称的“红花、绿叶、白莲藕”。洪门自郑成功开金台山,立明远堂以后,始终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闽粤的洪门弟兄前仆后继地从事反清事业。

康熙帝十三年,号称“五祖”(又名少林五祖)的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在红花亭起义失败后,商议成立五个祖堂,分散各地,各自发展,保留抗清的实力,创出独特的秘密手势和暗语,还有五种颜色旗帜作为兄弟相会的标志,其中的中华民国国旗就是演变出海陆丰地区的乌红旗原端。

汕尾市乌红旗组织是清代两大“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随着满清政权的稳定,再加上当权者的引导,久经战火后的百姓们“反清复明”意识逐渐淡化,乌红旗也失去也原有的意义。慢慢的演化成不分姓氏宗族,不分行政区域,不分政治见解,以联村抵御外侮,反匪抗盗,推动社会和谐为宗旨的两大旗帜。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大肆侵华辱华,清政权腐败无能,民间反清情绪再度高涨。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海陆丰“三点会兴起”。“乌红旗”已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间组织,她没有明文的规约,只有和睦相处,互助互济的信念延续旗帜的作用。成员不是具体个人,而是村(社)整体。没有明确的领袖,一般唯人口众多,经济实力雄厚的巨族乡村马首是瞻。在村与村之间发生矛盾时,大多由姓氏宗族会协调解决,姓氏宗族会无法解决,则以旗帜论亲,凭籍亲情化解恩怨。不同旗号的村(社)之间发生矛盾,不同旗号的村(社)会自动组织协调,大都化干戈为玉帛。

械斗的概念

三点会兴起后,乌红旗也逐渐变了性质,成为有心人利用的工具。

所谓汕尾市“乌红旗械斗” ,是指以旗号为标志,乡与乡、村与村、宗族对宗族、甚至是大房对小房的大规模械斗。

据说在一些海陆丰村寨曾先后发生几宗大型的旗派大厮杀。每次都是死伤成百上千,人被杀死后,事态平息后,双方才约定时间进行谈判,交换尸首。大厮杀期间,抢、杀、烧什么手段都用,有些小乡村全村甚至被烧光、剿灭,惨无人道。双方械斗时,男人十五岁者均要上阵,俗话叫十五岁壮丁,女人一般没有硬性规定,但一旦械斗,成年妇女也要加入战斗。

在乌红旗派发生械斗期间,各乡村的男女老少都人心惶惶,鸡犬不宁。每次厮杀的结果双方都死伤惨重,害苦了不知多少家庭。特别是陆丰市地区流传的那么一句白话文:“有阿姐了惊(还怕)无阿郎(姐夫)”。

清以来260多年中,史有记载的有光绪三年(1877年),宣统元年十月十二日(1909年12月2日)“青草(红草)十三乡发生乌红旗械斗”2次,还攻占县衙,不到30年就发生了两次“乌红旗械斗” ,造成大量乡民的伤亡,是宣统元年因破乡惨痛的悲剧令人忘怀,深恶痛绝。

汕尾市时有发生的械斗,大多是因地界、山界、田界、水源等原因发生纠纷。村与村之间,不同姓氏之间,同姓不同堂族之间,同族不同“房头”之间,一旦矛盾发生而又协调乏力,以拳头见高低的打杀事件,并非是“乌红旗械斗”。

对于家乡时有发生的纠纷或械斗,陈炯明主政广东省时从不冠以“乌红旗械斗” ,扩大矛盾,也不阻止无所谓的伤亡,而是在培养民风血气中,主张以就事论理,对于界址纠纷,依俗例插青、协商,遵循情理出公论的原则,组织公判。

陈炯明曾严厉申明:谁敢端节煽动械斗,双方当事人军法从事,没收当事村(堂族)公尝,决不宽待。

清末民初的时候,在广大海陆丰地区,乌红旗争斗不休,常常引发大规模的民间械斗,由此造成大量乡民的伤亡。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20世纪20年代彭湃同志回乡创立农会的时候,才彻底解决。

当时彭湃同志为了彻底解决乌红旗争斗,还特意将农会的旗帜设计成一半乌色,一半红色缝合而成,借以象征乌红旗大团结,并解释乌红旗的由来。

带来的危害

旧社会时代,在农村中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农民伯伯在劳动之余,茶前饭后,常常三五成群,甚至十几人在大树下或在院子里谈天说地,或讲述民间故事。汕尾市老一辈的最喜欢讲述乌红旗派大相杀的故事,讲解乌红旗派的根源及危害。

据说在清末时期,甲子、甲西、甲东、南塘、湖东等地曾先后发生几宗大型的旗派大相杀。每次都是死伤成千上百,人初杀死后,尸首若被对方抢走,还被浸泡在牛尿或泡在盐卤里。事态平息后,双方才约定时间进行谈判,交换尸首。大相杀期间,抢、杀、烧什么残忍手段都运用,有些小乡村全村被烧光、剿灭,真是惨无人道。双方冲突时,男人十五岁者均要轮番上阵,俗话叫十五岁壮丁,女人一般没有硬性规定,一旦械斗,成年妇女也要加入战斗。在乌红旗派发生冲突期间,各乡村的男女老少都人心惶惶,鸡犬不宁。每次相杀的结果双方者有死伤,害苦了不少家庭。

为什么会产生乌旗派,在哪个时代产生?

旗派之争起源于满族,满族分为八旗乾隆时期,清政府为遏制汉族反清行为,减少汉人与满人的矛盾,维护其统治地位,采用愚民政策,蓄意在汉人之中挑起旗派斗争,汉人的乌红旗村激起矛盾,使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互相残杀,把百姓对满清统治的社会矛盾转移在汉人民间的内部矛盾中。这就是乌红旗派产生的根本原因。

哪么汉人为什么听其指使呢?这道理很简单,在他们的统治下,谁能反抗呢?

乌红旗派,并非单纯宗族矛盾。可以从乌红旗派分村与(镇)社头分布的状况来分析。分村与社头乌红旗派的确定不是偶然的,而是蓄意安排的。双方的力量配搭都是势均力敌的。可以说东西南北中,左右交邻可以相互救应,又互相抗衡。如甲子、甲西两派分布情况:甲子镇望湖为乌旗,接壤七社为红旗,与七社接壤元高为乌旗,元高接壤东湖半径为红旗,北栅因主要生活门路,在较场做生意,东近东湖,西近城内,帮保其中立。城内东北、东南、西北为乌旗,西南因与东北、东南、西北同为城内,关系密切,而又面对同宗的红旗派新寨、沃头,因而只能保持中立。新寨、沃头为红旗。甲西上堆、西山、博社、五星一带为乌旗,东有沃头,新寨挡住上市要道,西北有新饶、华美等十五乡为红旗,十五西北面有较大乡村天湖、北池为乌旗,天湖、北池接壤是较大乡村横山、客楼为红旗,大陂本村就分为红乌两派,客楼东面水口、康美为乌旗,水口、康美南西又安排欧、华容、大社村为红旗,政坑、淡政、渔池西可抵挡水口、康美药业,东可制约惠来县览表村

从以上乌红旗派分布的村落和社头来看,两派势力旗鼓相当,互相牵制,互相搞衡。这可见当时清王朝用心之良苦。海陆丰地区自古民风彪悍,若一派有反朝廷的苗条,清政府就可以不花一兵一卒,利用另一派加以镇压。

乌红旗派在清代的矛盾十分激烈,直至民国时期尚有痕迹。

新中国成立后,才销声匿迹,但在一些宗族佬大处理宗族纠纷时,有时尚利用这一关系。

汕尾市人民风强悍好斗,并有着强烈浓厚的宗族势力作崇,再加上旧时统治阶级挑拨离间的推波助澜,造成了海陆丰历史上最悲惨不甚回首的一页。现已进入文明时代,乌红旗派的封建宗派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同封建旧社会一样将成为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