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意志论
唯意志论(英文:Voluntarism),亦译作唯意志主义,反对理性主义和物质决定论,主张意志高于理性,并将意志看作宇宙的本质基础、真相,认为意志“创造”世界万物。作为一种学说,其产生于十九世纪上半叶;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和思潮,其形成并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各国。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和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及法国哲学家居约等。
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教父哲学时期等西方哲学的多个阶段。如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知识和道德行为源于灵魂对理念世界的直觉和追求;教学哲学时期的奥古斯丁认为意志是其他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近代伊曼努尔·康德认为意志有独立性,约翰·费希特把意志与理性等同起来。
19世纪初对理性主义的质疑以及对人类情感和意志的重新关注,为唯意志论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叔本华认为世界及其万物是人的表象,客体的存在离不开主体,而意志则是存在于表象背后的宇宙的本质,认识的主体与表象世界中的一切现象均是意志客体化的结果。尼采用权力意志来代替阿图尔·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认为追求占有和统治欲的权力意志是无机化合物界乃至整个人类变化的唯一动力。卡尔·哈特曼认为意志是现实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动力源,超越理性和逻辑支配着存在和变化。20世纪初,唯意志论传入中国,章太炎、张君励等人的思想均有不同程度的唯意志论倾向。
唯意志论将意志提升至哲学核心地位,将理性视为意志的工具,颠覆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叔本华将意志看作自在之物,推翻了伊曼努尔·康德的雅威领域观念,成为真正的无神论者,对长期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哲学传统具有革命意义,引发了现代无神论和人本主义思想。此外,唯意志论也影响了生命哲学、实用主义及存在主义等现代西方哲学的多个流派,继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主义之后,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并延伸至心理学、美学和伦理学领域。
词源与定义
词源
唯意志论(英 voluntarism)亦译“唯意志主义”。心理学中习译“意志主义”。源自拉丁语“voluntas”,意即“意志”。原指在政治、宗教等方面使用自愿行动而非强制手段的原则理论,源于自愿+主义。宗教意义上的自愿主义,相对于建制派,始于1835年。在哲学中,"意志是基本原则的理论",源自德国的“Voluntarism's”。
定义
唯意志论反对理性主义和物质决定论,主张将意志、情感、本能冲动置于理性(理智)之上,即意志高于理性,而且将意志看作宇宙的本质基础、真相,认为意志“创造”世界万物,意志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动力。作为一种学说,其产生于十九世纪上半叶;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和思潮,其形成并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各国。在认识论上,唯意志论表现为非理性主义,它否定人们可以通过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否定客观真理,认为只有人的本能冲动即神秘的直觉才能把握现实,知识和真理都是意志的工具。在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上,唯意志论或传播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观点,或倡导超人哲学和实力崇拜,有时会对普通民众持负面看法,认为他们只能受到天才人物的主导。它把道德根源归结为意志,否认社会规律和道德规范在道德选择中的作用,强调选择的绝对自由。只注意道德行为的主观动机,把意志目的的满足和实现当作价值和价值标准。
诞生背景
历史背景
18世纪末欧洲进入了革命时代,包括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始于法国的民主革命。18世纪末叶(178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技术成就在19世纪从英国逐步传遍欧洲大陆,使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法国大革命激进而彻底,成为一场以追求平等为基本取向的革命。法国大革命创造了拿破仑·波拿巴,他从1799年起统治法国15年。拿破仑之后,欧洲已不能回归旧制度。1848年革命(指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装革命)失败后,德国以及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对理性的不信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人生意义的失落,这些思想倾向成为欧洲社会的主流思想。
哲学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阿图尔·叔本华的前人为理性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7世界法国思想家勒内·笛卡尔最早宣扬理性,18世纪时,法国启蒙学家延展了理性批判的理论,并把对象扩展到当时的“旧制度”。大多数启蒙学者都相信人的理性万能,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德国理性主义不同于英法启蒙理性,思想家们在大力颂扬理性的能力,呼唤历史理性进步,极力赋予理性以某种“雅威”般的权威的同时,一直进行着对启蒙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如何一方面确认理性之牢不可破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又不完全贬低和排斥非理性因素的价值,是德国利奥六世们为之深深困扰的一个根本问题。具体来说,在世界、社会和历史的理性化过程中,如何安置和对待非理性,构成了从伊曼努尔·康德到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哲学发展的一大特色。在此情形之下,非理性因素的价值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承认,非理性主义也在暗暗地往前推进。
19世纪下半叶开始,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强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这种转变的原因有两个主要方面:首先,人们的理性信念遭受了一系列重大社会事件的沉重打击。法国大革命受到“反法联盟”干涉,维也纳会议和神圣同盟致力于恢复封建秩序,欧洲的战乱和封建复辟给资产阶级带来沉重打击。许多人在心理上产生了悲观和失望的情绪。其次,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发展已经达到极端,理性方法和能力受到怀疑。传统理性主义哲学曾推动西方哲学和社会的发展,但是,理性主义哲学在把理性绝对化的前提下考察人的意志等具有非理性特征的因素,力图把意志作为理性的一个环节、特殊的形式等加以考察。
即使是处于综合阶段的德国理性主义,其所强调的也只是“意志活动(实践活动)对认识真理的意义,即其认识论的功能和对实现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理想的意义,也即其社会和历史的功能”,而意志对于人的生存、自由、发展等的意义和功能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它的片面发展,理性逐步由神的对立面演变成人的对立面,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对理性的绝对化使得世界被概念撕裂,人被理性化、客体化和抽象化,真正本性被掩盖。因此,许多哲学家呼吁改变传统理性主义哲学方向,强烈批判旧观念,引发现代西方哲学向非理性主义转变,其中唯意志论成为这股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源头。
理论溯源
意志主义的产生虽然是现代的事情,但是如果探求其思想渊源,欧洲哲学史包含许多意志主义的思想因素。
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
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是古希腊雅典哲学家。在柏拉图的学说中,尽管理性占据主导地位,但他也承认意志和欲望在人的灵魂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柏拉图提出了灵魂的三部分理论,将灵魂分为理性、意志(或精神)和欲望。理性部分负责智慧和知识,意志部分负责勇气和决心,欲望部分负责基本的生理需求和欲望。在这个理论中,意志(或精神)是理性和欲望之间的桥梁,起到调和和维持平衡的作用。柏拉图认为,理性应该主导灵魂,但意志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要有正确的知识和理性判断,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去执行和坚持这些判断。意志在维持灵魂的和谐和秩序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或Aristotle,前384—前322)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学说主要围绕理性、德性和目的论展开。他认为德性体现了意志的表现,一个有德性的人需要知道正确与否,并有意志去实践。亚里士多德强调选择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意志的具体表现,基于理性判断的有目的行动。实践智慧是伦理学核心概念,表示在具体情境中作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需要理性和意志共同发挥作用。他将灵魂分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意志在非理性部分中起调和和控制作用。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固有目的,人的目的是达到幸福,意志在实现个人目的和德性中扮演关键角色。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强调理性在道德和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认识到意志在道德行为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父哲学时期
罗马帝国时期的教父哲学代表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是早期基督教哲学家和神学,他曾把意志当作一切其他精神活动的基础。主张雅威即绝对存在,纯精神体,人们只能通过思辨去直观和认识,人的自我存在同样由于思辨的确切性而得到证实,断言信仰在先,理解在后。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的学说涉及意志的自由、善与恶的来源、以及人的道德责任等问题。对奥古斯丁而言,意志在人的灵魂生活中占有核心地位,是实现善行或罪恶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奥古斯丁的学说在基督教神学中开创性地引入了自由意志的概念,对后世的神学和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奥古斯丁对人类意志、善恶、以及神的关系的探讨,不仅是其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哲学史上对人的自由性和道德责任进行深刻反思的里程碑。
邓斯.司各脱
邓斯.司各脱(John Duns Scotus)是中世纪晚期经院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曾认为意志在理知面前处于首要地位,“意志高于理知”。他认为一切知识来自感觉,人们首先在感觉中认识个别事物,理智才能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共相,感觉经验是“创造物的影像”。
邓斯.司各脱认为教义不容争论,信仰是最高真理的基础,仁爱是基本的德性,信仰和仁爱建立在意志之上。理性不能解释宗教的神秘性,应该由信仰来补充。他认为共相先于事物而存在,作为事物的本质和一般的性质,存在于事物之中,还作为人心中的抽象的概念,后于事物而存在。邓斯.司各脱认为,意志高于智慧,如果意志必须由知识来决定,则它将不成其为意志。想象和智慧是意志的活动注定必要的前提,而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原因。邓斯.司各脱强调意志的自由与自主性。与其前辈托马斯·阿奎纳相比,他更强调意志而非理智在决定人的行为中的作用。
18-19世纪
休谟
在近代,18世纪前期,休谟论证说理性与人们关于世界的知识和人们如何生活关系甚少时,主张在人们所有的实践事务中,“理性是,并且只应当是激情的奴隶”。休谟在认识论、伦理学和宗教哲学中的思想体现了对意志和情感的重要关注。他认为理性在很多情况下是次要的,情感和欲望才是驱动人类行为的主要力量。通过对理性与情感、自由意志与必然性、道德情感和宗教信仰的分析,休谟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哲学对理性和情感关系的理解。
康德
虽然伊曼努尔·康德同意理性有其限度,但他相信它有一个先天结构,为人们的科学和伦理努力提供基础。康德认为意志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他坚信自由意志的存在,认为人类拥有独立于感性冲动和外在条件的能力,自由选择并遵循理性准则做出道德决定。康德提出的“普遍法则”(Categorical Imperative)强调了道德行为应当根据理性的普遍性和自律性而非感性欲望来确定,从而使道德律具有绝对性和客观性。康德认为,如果没有自由意志,道德律就失去了意义,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也将被抹去。总的来说,伊曼努尔·康德的观点强调了意志在道德和现实构建中的重要性,关注自由意志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认为道德行为应当建立在自主决策和理性选择的基础上
费希特
费希特将意志和理性等同起来,认为意志即自我,是现实的创造者。在他的哲学中,自我具有绝对自由的意志力,通过“我”意识的主动创造来建立现实世界。费希特认为,自我意志是超越任何约束和限制的,是能够主宰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力量。因此,他强调了意志的创造性和支配力,将其视为现实的塑造者。约翰·费希特看重意志,将其视为自我意识和现实创造的关键,强调了意志的绝对自由和创造力。这些观点和伊曼努尔·康德的相关观点共同体现了德国哲学中意志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黑格尔
黑格尔对唯意志论的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辩证法、自由意志、伦理生活和历史进程的探讨中。在其哲学体系中,黑格尔强调意志的发展过程是通过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实现的,意志经历矛盾和冲突不断完善自身。黑格尔认为自由意志在个人的选择能力和社会互动中逐步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在伦理生活中,黑格尔将自由意志分为主观意志和客观意志,并强调真正的自由在于二者的统一。此外,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强调历史是世界精神通过意志和行动逐渐实现自由的过程,个体和民族的意志在历史进程中共同推动世界精神的发展。
发展流变
西方
叔本华
德国蒋梦麟主义者不满伊曼努尔·康德标出的理性边界,认为可以在自我的内在经验中找到逃出这些界限的道路。当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试图克服伊曼努尔·康德学说中的对立,用辩证理性的观点重新把人的意志、情感活动统摄于理性范畴之中的时候,阿图尔·叔本华等人采取了相反的态度,试图用意志来统摄理性,说明理性,由此,产生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意志主义。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唯意志论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主要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1818年首版,1844年增订版)中阐述。阿图尔·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深受伊曼努尔·康德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现象”和“物自体”(Ding an sich)的区分,但叔本华赋予了这一区分以全新的解释,引入了“意志”这一概念作为世界的本质。
阿图尔·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认为,“生活意志”是世界的基础、万物的本原,是“世界的内在内容和本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这个意志的表现、客观化,世界只是这个意志的一面镜子”。这种生活意志是盲目的,非理性的,无目的的,既不能通过理性,也不能通过经验来理解。人的记忆力、性格、智慧、心理都由意志决定,人的肉体是意志的产物。只有这种意志才能解释“人本身的存在,给他揭示出他的存在、他的行动、他的运动的意义和内在结构”。
阿图尔·叔本华在书中展现了他的非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阐述了他的唯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他认为世界是主体的悟性直观和表象,根据律不适用于意志,意志是主体的先验认识方式,构成世界的本质和表象世界的依据。意志被视为盲目、无目的的存在冲动,推动着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它不受理性和道德准则约束,是一种原始、不可避免的力量,体现为生存、繁衍、生物本能的驱动力,在自然界中驱动着世界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不是理性所能理解的,而是由普遍的意志所构成的。阿图尔·叔本华强调意志是一种冲动和驱动力,超越了理性的范畴,是真实世界的本源和原动力。他认为人类的意志是存在于潜意识深处的,也就是所谓的生命的本能或冲动,它统摄理性和意识活动,决定着人的欲望和行为,理性只是意志的工具或表现形式。
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唯意志论盛行,叔本华在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世时已以其唯意志论与黑格尔理性主义相对立。到19世纪下半叶,弗里德里希·尼采以权力意志代替生活意志。
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是德国哲学家、诗人、文化批评家、古典语言学家和作曲家。他出生于普鲁士王国萨克森公国邦吕岑附近勒肯村的一个基督教新教牧师家庭。
尼采是阿图尔·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直接继承者,他与叔本华一样用非理性的意志来解释世界和人生,以及激烈抨击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权力,扩张自我,历史即是权力意志实现其自己的过程。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生命本身就是强力意志”,认为生命过程就是有机体发挥其强力意志去奴役外界环境、驱使外界环境为其服务的过程。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受意志的主宰,是意志所创造的活动。并把战争看作是强力意志的最高实现,认为强力就是道德。
《权力意志》这本书是尼采关于道德、宗教和人性思想的深刻反思,强调了“权力意志”这一概念。在尼采的理论中,权力意志不仅是生命的基本本能和活力,也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和实现目标的根本驱动力。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生命的本质不仅是自我保存和延续,更重要的是自我扩张和强化。这种生命力表现为一种持续的成长、力量的累积和对更高力量的追求。
尼采的哲学思想以唯意志论为核心,特别强调权力意志的重要性,认为它体现了生命的自我扩张、创造、改善和超越能力。这种意志驱使个体创造新的价值观、思想和表达形式,是人性积极向上的表现。尼采否定了超自然力量对人生的影响,认为一切源自生命本身。他鼓励个体追求独立自主,成为自己价值观的创造者,即“超人”。超人能够超越传统道德限制,通过权力意志实现自我。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权力意志思想批判传统道德,倡导建立新的价值体系。他的永恒轮回理论强调个体在面对重复时实现意志的重要性。尼采认为艺术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形式,尤其重视悲剧艺术揭示生命真实和深层动力。尼采反对悲观主义,强调意志的积极力量和创造潜力。
哈特曼
E.卡尔·哈特曼(Eduard von Hartmann ,1842-1906)德国哲学家。早年受军事训练并任陆军军官,因病退职后改学哲学并获罗斯托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受阿图尔·叔本华唯意志论和谢林、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等德国思辨唯心主义的影响,力图建立一种无意识哲学。把作为意志和理念相统一的无意识视为最终的实在,认为无意识作为精神本原,构成了绝对的无所不包的一切存在的基础。主要著作有《无意识哲学》(1869)、《道德意识论》(1879)、(美的哲学》(1887)、《范畴论》(1896)等。
哈特曼用“无意识(英:unconsciousness;德:Unbewusstsein)”来说明终极实在的性质。他认为,“无意识”是宇宙的基本原则,是无所不包的存在的基础。它有两个互相关联而不可归约的属性:意志和理念。因意志的存在,世界充满苦难与罪恶;因理念的存在,随着理智的进步,有可能达到理念战胜意志的境界。因此可把悲观主义同乐观主义协调起来。理性在感受痛苦之时试图从意志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但这就意味着生存意志的消失,无意识趋于沉寂,因而世界将归于虚无。故唯一的出路是用悲观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生存意志带来的痛苦,用道德来减轻痛苦,以期摆脱理性和意志的冲突。哈特曼试图用这一概念综合阿图尔·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悲观主义同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
居约
居约(Jean Marie Guyau ,1854-1888)法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先驱。20岁起任孔多塞学院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当代英国伦理学》(1879)、《当代美学问题》(1884)、《没有义务和制裁的道德方案》(1885)、《未来无宗教说》(1887)、《从社会学的观点看艺术》(1889)等。
居约的生命哲学以生命力、创造性和自由意志为核心,体现了唯意志论的思想。居约的学说融合了多种思想,特别是阿图尔·叔本华和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影响,体现了他对意志和生命力的理解。他强调生命的本质在于活力和创造性,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内在的意志驱动着创新和超越自我。在其伦理学中,他强调道德行为源自内在的生命力和意志,而非外在规范的强制。在美学方面,他认为艺术和美是生命力的表现,能够激发内心的活力和创造力。居约反对虚无主义,主张积极的生活态度。他强调个体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不仅体现在个人发展上,也需要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实现。对于死亡,他持积极态度,认为是生命的自然终结,而非绝对的终结。总的来说,居约的生命哲学将唯意志论应用于探讨生命、伦理和美学,赋予生命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
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是中国近代学者、文史哲专家和诗人,出生于海宁市。他早年受到良好家庭教育,后在杭州求是书院旧址学习,接触到西方学术思想和科学知识。王国维留学日本,对康德哲学等产生浓厚兴趣,回国后在上海和北京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他在多个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如在文学领域的《人间词话》和戏曲研究,哲学方面的康德哲学研究,以及历史与考古方面的甲骨文研究和古史研究。
王国维主要是通过《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叔本华与尼采》等论文介绍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王国维通过对阿图尔·叔本华哲学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他指出了叔本华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特征,并将其认识论延伸到伦理学,得出了理性对道德的不生发原则。王国维还指出了叔本华伦理学中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矛盾,认为个体的解脱必须同时涵盖世界意志的统一解脱。他进一步讨论了叔本华的意志同一说与知力贵族主义的天才说之间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王国维撰写了一组哲学短论,表述了他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理”“命”“性”等范畴的伦理观点。他否定了儒家宿命论,强调自由意志与定业论的矛盾。王国维认为人的行为受因果律支配,意志自由只是空虚概念,不具有实质内容。他也不支持阿图尔·叔本华关于意志本体是自由的观点,认为意志是否自由不可知。王国维否定了儒家性善理论,认为抽象地谈论人性的本质是不可能的,且先验人性论也应受到质疑。
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历史学家。梁启超受康有为影响,成为康有为的弟子,参与维新变法运动。1898年,梁启超与康有为等人推动戊戌变法,倡导君主立宪、教育改革和政治改良。在日本期间,梁启超发表了《新民说》,提出了新民思想,强调通过教育和文化改造,激发人民的自觉意识和民族精神。梁启超的思想和学术著作多集中在《饮冰室合集》中,包括政治、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辛亥革命后,梁启超积极参与政治,担任过临时参议院议员、司法总长等职务。
梁启超将唯意志论注入历史进化论,强调“民族意力”推动历史的作用,通过变法自强以资产阶级理想改造中国社会。社会改造规划包括改铸中国人的道德,历史进化依靠“国民力”,鼓民力必须新民德,历史进化和道德进步密切相关。梁启超强调主体意志在道德选择中的作用,却忽略了选择的理性前提,给“道德革命”带上了唯意志论色调。自由意志成为梁启超伦理学说中心问题,探讨自由意志论,并从选择自由讨论群己关系。他认为人们具备自由意志意识,才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此外,梁启超也运用佛教支持选择自由论,试图沟通中西哲学中的唯意志论。
梁启超在历史观和人生观上的思想逐渐向唯意志论和非理性因素倾斜。他认为历史是人类自由意志的产物,不受必然法则支配,但也认为历史需要服从因果律以作为参考和借鉴。在人生观方面,他强调趣味是人生观的核心,主张追求精神目标而少考虑物质欲望,并认为人的意志、情感与理智存在对立关系,强调情感并贬低理智。此外,梁启超将伟人的历史贡献归结为特殊而强烈的欲望驱动。
张君励
张君励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张静江。张君励出生于富裕家庭,在日本接受西方教育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积极参与革命事业,与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家关系密切,曾参与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在教育领域,张君励推动教育改革,倡导培养具有独立意志和创新精神的新国民。他强调个人意志和精神力量,认为通过个体的觉醒和努力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和国家复兴。
张君励在继承梁启超、梁漱溟等东方文化派的科学和理性批判传统的基础上,强调了人生观的主观性、直觉性、综合性、自由意志性和单一性特质。他认为,科学的发展虽然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但却无法解决人生观的问题。他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在于西方人过度追求理性和物质,因此主张复兴宋明理学。在科学领域,张君励认为生物学、心理学和历史科学都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而查尔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历史进化论将人类视为被动机械地适应环境的存在,与唯物史观在引导人们遵循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方面有所区别。他指出,科学方法将对象视为静态的封闭系统,追求其中的因果关系;因此他认为理性只是一种工具,无法指导人的行为,不具备对德性和人格的指导意义,这些方面更多地取决于人类深层心理的本能冲动。
关联概念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irrationalism)是一种哲学思潮,与理性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它由多种哲学体系或流派组成,基本特征在于强调人的精神生活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如意志、情感、直觉、本能、无意识、想象以及神秘的“顿悟”等。非理性主义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贬低理性,甚至否定理性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力,认为存在本身具有非逻辑或非理性的特性。
非理性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在本体论上,它否认世界是一个有序、合理的整体,而是将世界视为无秩序、偶然、甚至荒诞的;在认识论上,它否认理性有能力完全把握世界,强调内心体验、直觉和洞察的重要性及其神秘和情绪性;在人性观上,它反对将人视为理性和不断进步的存在,强调人性的凶残和罪恶,以及非理智因素对人行为的支配;在伦理观上,它否认道德的合理性和从理性上论证道德价值体系的可能性,主张反对外在道德强制,追求个人内心的自由。
历史上,非理性主义起源于宗教和宗教哲学,特别是中世纪的神秘主义。近代西方哲学中,与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相对立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包括帕斯卡尔、雅科比、晚期的谢林、阿图尔·叔本华、索伦·克尔凯郭尔、弗里德里希·尼采、哈特曼和亨利·柏格森等。20世纪非理性主义成为西方流行的思潮,对哲学、伦理、文艺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影响尤为显著。
非理性主义包含多个派别,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派别:
强力意志
强力意志(英:will to 功率 ;德:Wille zur Macht )亦译“权力意志”“冲撞意志”。强力意志是尼采提出的概念,用于描述生命的特征。他认为生命的特征并非消极地求生存,也非对真理的追求,而是不断超越自身,具有不断自我创造、增强并释放力量以支配和驱使他物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意志,是一种“贪得无厌的表现权力的欲望,或应用权力作为创造的本能”。具体表现为“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产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听命者)和主子的意志”。
这一概念也被用于说明无机化合物界、有机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被视为存在的最高原则、宇宙的本原,及最高的价值尺度,评价人类一切精神文化价值的价值标准。弗里德里希·尼采认为强力意志在不同的人身上是不同的,强力意志充沛的强者只是少数,他们理应支配和统治多数弱者。应当以强者的意志所要求的道德标准来取代以往占统治地位的弱者的道德,即用老爷道德来取代奴隶道德。尼采强调个体应该追求自身的力量和创造力,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成为自己命运的创造者和支配者。这一概念充分表现尼采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特征。
相关著作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语: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由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所著,是叔本华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叔本华在该书中阐述道,世界是主体的悟性直观和表象,一切表象都服从于根据律及其形态,而根据律不适用于意志,它们是主体的先验认识方式,理性认识赖以形成的条件之一。所以,主体是世界的支柱,而意志则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冲动,是“自在之物”,它构成世界的本质和表象世界的依据。阿图尔·叔本华还把意志客体化,并阐述了他的直观高于理性,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来把握理念的美学认识论思想。《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古典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阿图尔·叔本华将意志推到了哲学的中心地位,把理性看做是意志的工具,由此颠覆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成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各派理论的基础之一。
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德语:Der Wille zur Macht)是后人根据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弗里德里希·尼采的遗稿编篡而成的哲学著作,该书集中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在《权力意志》中,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了一种积极的“权力意志”,并为此构建了一套否定一切传统,重估一切价值的哲学体系。尼采认为理性用永恒的概念扼杀了活生生的现实,忽视了人的本能,尼采提出要用“超越善与恶”的权力意志来解释人类的行为,主张人生就是强者支配弱者。在全面否定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尼采提出了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新哲学,即用生命的权力意志取代雅威的地位,用欲望、冲动和争斗的本能取代冷静、准确和逻辑的理性。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思想对20世纪上半叶时兴的存在主义和下半叶时兴的后现代主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影响与传播
唯意志论将意志置于哲学核心,视理性为意志的工具,颠覆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对现代哲学具有深远影响。阿图尔·叔本华将意志看作自在之物,推翻了伊曼努尔·康德的上帝领域观念,对受基督教深远影响的西方哲学传统具有革命性意义。他的思想为后来哲学家发展现代无神论和人本主义思想铺平了道路。唯意志论继承和发展康德哲学,重构现象与物自体概念,为19和20世纪哲学提供新方向。它将意志视为世界本质,丰富德国理想主义传统,为存在主义、现象学及反理性主义哲学提供重要资源,体现在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亨利·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以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与本能理论中,并延展至心理学、美学和伦理学领域。20世纪初,王国维将唯意志论思想引入中国。
心理学
20世纪初,唯意志论还深入到心理学领域,主张一切心理活动均为意志所决定。通过强调意志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核心作用,唯意志论为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促进了对人类行为、动机和自我调节的深入理解。唯意志论对心理学的影响包括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研究方法的改进、临床实践的创新、教育和人格心理学的进步。在心理学理论方面,唯意志论的影响体现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学等领域。人本主义心理学受唯意志论影响,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自我实现和内在潜力。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Carl Rogers)的自我理论都强调个体通过自由意志实现自我潜力和成长。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和意义疗法(Logotherapy)深受唯意志论的影响,强调意志在寻找生命意义和面对生存困境中的核心作用。弗兰克尔提出的“意义意志”概念直接反映了唯意志论对个体动机的看法。
在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唯意志论推动了实验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作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将唯意志论应用于实验心理学,研究意志在心理过程中的作用。他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强调通过科学实验探究心理现象,尤其是意志和注意的关系。贾科莫(William James)的研究强调意志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将意志与习惯、自我管理联系起来。在临床心理学中,唯意志论影响了认知行为疗法和动机性访谈等方法。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唯意志论影响了学习动机理论和教育干预措施。最后,在人格心理学方面,唯意志论强调人格一致性与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潜意识论与阿图尔·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从理论内容上看,具有一种内在关联,这一内在关联使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与哲学直接相通,而且汇入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源流之中。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的关系,大体上与叔本华相似,在许多重要的观点上一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结构不仅有意识的部分,而且还有无意识的部分,且“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无意识比意识更广阔有力、更原初、更根本、更重要,其中包含着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
唯意志论美学
唯意志论美学(aesthetics of voluntarism)是西方美学流派之一。19世纪产生于德国,是唯意志论哲学在美学上的体现。阿图尔·叔本华以生命(存)意志为本,认为意志客观化为理念,美是不带意志的纯粹主体对理念的观审。美分优美与壮美两种类型:当纯粹主体不用斗争就把一客体与意志的关系推出意识之外时,其对象便是优美;当纯粹主体有意挣脱该客体对意志的不利关系而超脱于意志之上时,其对象便是壮美。提出悲剧是意志的各种现象的自相斗争、杀戮,展示了人类的悲衰和世界的缪误,使人们弃绝生命意志,获得解脱。
弗里德里希·尼采肯定生命意志,并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权力意志,认为只有充满生命的人才是美的,反之则是丑的;艺术能拯救人类,促进人生,帮助人们体验生命的伟大。主张文明社会中的真、善、美是阻抑生命的东西,人只有权力意志的本能,人把真、善、美作为肯定和促进生命之权力意志的手段。提出艺术展示痛苦的人生目的不在于求得精神的解脱和平静,而是在征服恐惧和怜悯之后,在巨大的不幸和最高的牺牲面前保持永久的欢愉。唯意志论美学背离德国古典美学传统,强调生命本能和意志至上的反理性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现代西方美学开辟了新的方向。
唯意志论伦理学
唯意志论伦理学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伦理思潮的先河,也是整个现代西方伦理学史的理论开端。它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古典理性人本主义伦理学向现代非理性的人本主义伦理学的重大转折。
唯意志论基本哲学观点是以人的意志为核心,来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的行为、关系等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生现象,从而取代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以理性观念来解释一切的传统方法。唯意志论伦理学的核心观点是将意志视为道德行为和价值判断的基础。它强调意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认为个体的意志是完全自主的,不受外部决定因素完全控制,从而具有道德意义。在唯意志论伦理学中,个体的自由意志与责任密切相关。道德价值不是固定的规范,而是由个体意志的活动不断创造出来的,每个人通过自己的意志和行动发展出独特的价值观。唯意志论伦理学反对绝对的道德规范,主张道德判断应基于具体情境和个体意志,以及行为的动机和内在驱动力。个体的道德行为应体现其整体人格和统一性,通过自由意志和道德行为实现自我发展。
阿图尔·叔本华是这一伦理学派的开创者。其后继者有德国的菲利普·门兰德尔(Phillipp Mainlander,1814—1875)、朱利斯·布朗恩司达特(Julius Branenstadt,1813—1879),后者是《叔本华全集》的编纂者;还有朱利斯·班逊(Julius Bahnsen,1830—1881)、爱德华·冯·哈特曼(Eduard von Hartman,1842—1906),法国的生命哲学家居友(Jean-Marie Guyau,1854—1888),以及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人。从伦理学方面来看,最为典型的当推阿图尔·叔本华和尼采两人。
从理论上看,德国唯意志论哲学和伦理学的产生直接与古典哲学的发展逻辑相联系。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和伦理学虽然以理性主义为基调,但也带有经验论与唯理论、感性与理性、自由与宗教等一系列的理论矛盾。这种矛盾状态为后来德国哲学伦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产生偏差和分歧的基因。康德之后,德国哲学和伦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引向了以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为代表的保守的泛理性主义和伦理总体主义;另一方面则引向了以阿图尔·叔本华为代表的激进的非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前者把康德的哲学预制引入了极端化的道路,以至于遭到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后者直接走向了伊曼努尔·康德哲学和伦理学的反动,在一种彻底否定的基础上导向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这便是唯意志主义的兴起。
评价争议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对叔本华“作为表象世界”的理论印象深刻,他认为叔本华的理论从根本上是正确的,并坦言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始祖是叔本华的哲学。他声称他的床头只有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阿图尔·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意志主义深深地影响了弗里德里希·尼采,他说:“在我们时代,要知道人生的痛苦就必须知道阿图尔·叔本华。”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在其影响巨大的《西方哲学史》中表达了对阿图尔·叔本华关于生命意志论的看法,被认为是20世纪许多哲学家共同的看法。罗素认为,把叔本华仅仅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来看才有其重要性。罗素承认叔本华的意志第一的学说影响了许多人,包括弗里德里希·尼采、亨利·柏格森、贾科莫和约翰·杜威。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上评价保罗·尼采在很多方面都优于阿图尔·叔本华,特别是在思想学说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方面。叔本华的东方伦理观主张克己禁欲,与他主张意志全能的形而上学无法统一;在弗里德里希·尼采看来,意志在伦理学中的地位,和在形而上学中一样至高无上。他在本体论或认识论方面,没有开创任何新的学术理论;他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伦理学方面。
德国存在主义利奥六世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出版了一本题为《尼采·尼采哲学入门》的书。他认为,弗里德里希·尼采学说是真正的生命哲学,从而也是具有存在主义性质的哲学。虽然雅斯贝尔斯也承认尼采学说的理论根据是经不起严格的科学批判的,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尼采及其学说的推崇。在《尼采:其人其说》中,卡尔·雅斯贝尔斯评价尼采开拓了思想空间,毁灭了狭隘的视野。他没有像伊曼努尔·康德那样,进行设定界限的批判,而是唤醒了为内心态度灌注灵气的各种力量。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强力意志形而上学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相比,虽然没有主体的基点,但具有或增长或减弱的力量统一体的体系。
相较于哲学界的有保留的评价,阿图尔·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在心理学界和文艺界的评价则是积极而正面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评价道,《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完全与他的压抑理论相吻合。在不少精神分析的案例里,精神分析所做的繁琐工作只是证实了哲学家们直观获得的深刻见解。压抑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方柱石。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也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各种本能与欲望的贮存所)和自我(进入意识的我)与叔本华唯意志论中对意欲和智力的论述毫厘不差,是把叔本华的形而上学转换成心理学。阿图尔·叔本华作为意欲的心理学家,就是现代心理学之父。
音乐家奥托·瓦格纳在1854年写给弗朗茨·李斯特的信中说,叔本华对生命意志的最终否定,具有非常严肃的,但又惟一具有拯救性的意义。
参考资料
《现代社会的创造:18~19世纪的欧洲》.北京大学.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