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人
土尔扈特人(英文名:Torgut)是指土尔扈特部的后代。中国的土尔扈特人大部分聚居分布在新疆境内,少部分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零星居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云南省、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一小部分土尔扈特人由于各种原因留在了俄罗斯,后来又有少部分人迁往美国、法国、蒙古、瑞典等国家,零星地迁往西欧、中亚、西亚、东南亚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世界性民族。
土尔扈特蒙古部原是克列(史籍中又称克列亦惕)部酋长王汗(亦做翁罕)的一支卫戍军,当时叫托儿胡图军。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后,又归入成吉思汗帐下并随其西征。成吉思汗逝世时,将托儿胡图军分封给他的四个儿子。13世纪中期,蒙古族在地跨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伊利、金帐、孛儿只斤·窝阔台、察合台汗国四大汗国,托儿胡图军就逐渐演变成为土尔扈特蒙古部(俄国人称其为卡尔梅克人),并于整个克列特部游牧于色楞格河、叶尼塞河、鄂化河等流域。14世纪后期至15世纪初期,土尔扈特又逐步迁徙到阿勒泰市、塔城市一带游牧。17世纪初,即1630年前后,又在其首领和鄂尔勒克的率领下西迁到额济勒河、乌拉尔河一带,并定居游牧,先后经历了和鄂尔勒克、书库尔岱青、朋楚克、阿玉奇、策凌敦多布、敦多布旺布、敦多布达什、渥巴锡等八代汗王的统治。1771年,土尔扈特蒙古人在其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故土,游牧于天山南北地区。
中国的土尔扈特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少部分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东归清朝后,土尔扈特人在爱新觉罗·旻宁到同治年间,接连帮助清朝平定了西部的清平张格尔叛乱和陕甘回乱。光绪年间更是配合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的战争,成为了西部边疆有力的镇守者,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历史沿革
族群迁移
蒙古高原位于中国长城以北,为游牧民族活动区域。春秋战国至唐朝,匈奴、鲜卑、突厥先后为主。7世纪初,突厥为唐朝所败。8世纪中期唐衰,长城以北现权力真空。蒙古族占据此地,后经300年摆脱辽朝、女真统治,成为蒙古高原唯一主宰。1203年,成吉思汗率乞颜部击败克烈部,选拔克烈部战士为亲卫军。因克烈部方言中亲卫发音为“土尔扈特”,该词成为克烈部新名。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将土尔扈特部册封于八河流域(贝加尔湖以西)。
13世纪蒙古人崛起,元朝对外扩张,土尔扈特部随蒙古大军踏遍欧亚大陆。土尔扈特部在额敏河流域(今新疆塔城地区)找到牧场,成为其近300年的游牧场所。
蒙古帝国鼎盛时,统治欧亚民族,包括汉族、东斯拉夫人、突厥人和阿拉伯人等。14世纪中期起,汉人在朱元璋、朱棣带领下明成祖北伐收复失地;东斯拉夫人由莫斯科大公国领导反抗蒙古统治;突厥人成为哈萨克汗国主人;阿拉伯人用伊斯兰教同化蒙古族。15世纪中期后,蒙古帝国瓦解,蒙古人或退回蒙古高原,或与当地民族融合。16世纪,蒙古人经百年恢复稳定于蒙古高原,渐分东西两部。西蒙古由土尔扈特、准噶尔汗国、和硕特汗国、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四部组成,东蒙古主要有喀尔喀、科尔沁区、土默特等部族。因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蒙古人对外与哈萨克汗国等争草场,内部各部族也相互争夺,土尔扈特部与准噶尔部长期争夺新疆北部草场。15世纪脱离蒙古统治后,莫斯科大公国统一东斯拉夫人。16世纪中期,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俄罗斯开始向东扩张,先在中西伯利亚建殖民据点,后派队伍南探。17世纪初,俄罗斯殖民队伍至土尔扈特部活动的塔城地区。此时的土尔扈特部已在此地游牧百年有余,俄罗斯试图将整个西蒙古收入囊中。面临外敌,西蒙古各部族展现出难得的团结,土尔扈特部和准噶尔汗国部联合起来,击退了入侵。随后,俄罗斯又支持东蒙古向西蒙古进攻,西蒙古各部联合反抗,保住了独立的地位。此战之后,俄罗斯暂时停止了对西蒙古的侵略,将扩张重心转向了西伯利亚地区。然而,外敌的消失使脆弱的蒙古联合很快土崩瓦解。仅仅两年之后,准噶尔部试图统一西蒙古各部,土尔扈特部又一次被卷入了内战中,大量牧场丢失。
土尔扈特部外御俄罗斯入侵,内防准噶尔部吞并,原牧场难以维持部族生存,需寻新栖息地。此时,西向使者在里海北部发现水草丰美的无主牧场。虽此地靠近俄罗斯,但因准噶尔汗国部压力及人地矛盾,土尔扈特部无暇他顾。且当时俄罗斯东扩西伯利亚,伏尔加河中游游牧部落形成缓冲,此地相对安宁。1628年,土尔扈特部及部分和硕特汗国、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部共二十余万人西迁。队伍先北行避开哈萨克汗国,后西行至东欧伏尔加河下游。历经两年、五千余里跋涉,土尔扈特部迁至里海北部新牧场。西迁的土尔扈特部迅速繁衍生息,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土尔扈特汗国。1643年,为打破俄罗斯的封锁,土尔扈特部集中了所有的军事力量与俄罗斯进行了一场大战,但此时早已不是蒙古骑兵横扫欧亚的时代,土尔扈特部遭受重大失败。
从17世纪末开始,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就争夺黑海北岸地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俄罗斯开始大量从土尔扈特部征兵,并加强了对土尔扈特部的控制,土尔扈特部的独立性受到削弱。1698年,一支由五百人组成的土尔扈特使团前往清朝,被清朝安置在了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的额济纳旗。这五百人成为了第一批回归的土尔扈特人。1712年,另一支多达八千人的土尔扈特使团抵达北京,表达了土尔扈特部想要东归的愿望。康熙帝立刻派出使团前往土尔扈特部,并向其表示清王朝愿意接受并安置他们的想法。得到清王朝回复的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想法强烈。18世纪中期,清王朝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将整个新疆地区纳入版图,但哈萨克汗国也被俄罗斯彻底控制,土尔扈特部彻底成为一座被俄罗斯包围的孤岛。
1768年,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1769—1770年,土尔扈特部向俄罗斯军队提供八万青壮年参军。俄罗斯趁土尔扈特部人力空虚,夺取其土地。1770年9月,土尔扈特部面临部族存亡危机,决定东归并计划次年春天启程。准备期间,东归消息被叛徒泄露给俄国督军,被迫提前行动。1771年1月,俄罗斯主力与奥斯曼帝国在黑海北岸激战,约20万土尔扈特人踏上东归之路。1771年,俄罗斯获悉土尔扈特部撤离里海北岸。因担忧牧场被突厥人占据及失去俄土战争兵源,俄方派军追击。土尔扈特部穿越哈萨克汗国时,因未提前通报且队伍庞大,引发已受俄控制的哈萨克族警惕。双方因草场争夺积怨,哈萨克汗国遂执行俄方指令进行拦截。土尔扈特部虽击退俄、哈阻拦,但受天气、疾病影响死伤过半。经3个月跋涉,土尔扈特部于1771年4月抵达清王朝治下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区。9月,乾隆于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土尔扈特部首领,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并刻碑。清廷借此宣示包容各族政策,随后将新疆巴音布鲁克、乌苏市、科布多省等地划拨土尔扈特部定居。
政权历史
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的土尔扈特人是1698年阿拉布珠尔(书库尔岱青的曾孙纳札尔玛穆特之子),携507人,从伏尔加河下游的万里之外赴中国西藏熬茶礼佛。阿拉布珠尔在西藏自治区住了5年后,于1703年起程返伏尔加河沿岸的土尔扈特汗国,途经准噶尔盆地时,因当时土尔扈特汗国和准噶尔盆地的策妄阿拉布坦交恶,归路被阻,阿拉布珠尔遂率众内附。于1704年遣使者晋京朝见康熙帝皇帝,请求牧地,康熙下旨允准:“封阿拉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赠阿尔金山脉以东,嘉峪关外的党河,色尔腾一带为牧地”。1729年,阿拉布珠尔之子丹忠因其牧地狭窄,复请移牧额济纳河流域。1730年清廷同意丹忠的请求,丹忠率部进入额济纳旗草原。从此定牧于额济纳河流域,成为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祖国的先驱,为反对准噶尔汗国部封建上层策动的,旨在分裂祖国的叛乱活动而顽强地斗争。1913年2月,额济纳旗札萨克亲王达西(阿拉布珠尔九世孙)致函甘肃省总督,“表示成共和体制,反对乌兰巴托秘约”(库伦今乌兰巴托)。中华民国政府策封达西为亲王衔,达西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做出了贡献。1927年,德国和日本组成有少量中国人参加的所谓中德科学考察团,到额济纳旗进行科学考察,妄图把额济纳旗建成日德称霸世界反对苏联的“桥头堡”,拟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处设气象站,遭到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坚决反对,不允许设气象站,并拒绝该考察团进入额济纳旗地。1931年,中德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旗设立气象测候所,并在此地多次使用探空风筝探测气候,为日德法西斯主义做了侵华“桥头堡”的气象科学技术的准备工作。1935年,日军特务桑杰札布、乃日尔布,潜入额济纳旗境内,不久,日军大批特务江崎寿夫、大西俊仁、松本平八郎等50多人侵入额济纳旗,“武装占据了赛日川吉庙,喇嘛和蒙古族医生被日本特务武力驱逐,并征用青年喇嘛为他们当差,强迫征用牧民给他们干活,强占牧民60多峰骆驼给他们驮运侵华物资和弹药”。赛日川吉庙是额济纳旗的土尔扈特人民最重要的礼佛拜神的宗教仪式圣地,成了日军存放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的仓库,金银供品被洗劫一空,圣洁的佛教经典毁于一旦。日德法西斯以额济纳旗为基地,建成了战略“桥头堡”去袭击和轰炸兰州市、延安市、榆林市、哈密市等地,切断苏联援华抗日的最近的一条通道,达到了破坏中国人民抗战的目的。1936年9月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到额济纳旗,采访日军特务和军队在额济纳旗的情况,“亲眼察看将佛教圣地变为战争的弹药库,将人民会盟和欢乐之地的佛教广场变成轰炸中国大地的飞机场,以及喇嘛被驱逐,佛教经典被焚毁的种种日军侵略事实”,后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详细而又真实地揭露了日本军队和日本特务在额济纳旗的侵略行径,引起大哗,全国人民纷纷声讨,西藏自治区、新疆、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许多有名望的活佛喇嘛都来电予以谴责。1938年7月阿木尔巴依斯古楞梅林率领额济纳旗保安大队,配合中华民国政府宁夏省民政厅长李翰园率领的抗日军队,逮捕了全部驻额济纳旗的日本军人和日本特务等13人,以及50多名蒙汉奸,并分批押往兰州市,接受中国人民的审判。1938年7月16日,李翰园在酒泉市得知,日本特务机关押解100余峰骆驼驮载的航空汽油的驼队,途经蹬口县、定远营、毛音毛道赴瓜州县,拟在这一线逐点设航空站,以建立德日法西斯主义航空联络点,来切断中苏航空线的消息。李翰园将此情况上报,“并和额济纳旗王府阿木尔巴依斯古楞梅林率领的旗保安大队,前往额济纳旗的属地古日乃,堵截并活捉了日本特务横田(中将军衔)等3人,以及数名蒙、汉、回奸,截获了100余峰骆驼运载的全部物资”并把日本特务和奸细押往兰州公审。英勇的土尔扈特人民投入了抗日救国的行列。自1704年始封阿拉布珠尔贝子职,到世袭罔替传至最后一代郡王塔旺嘉布(1949),额济纳旗旧土尔扈特部共历10代12王。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回归祖国,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设置了额济纳旗旧土尔扈特特别旗。1949年9月20日,塔旺嘉布召集军政要员会议,通过了脱离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决议,并于9月27日通电宣布起义。额济纳旗人民政府成立后,维护地方治安,驱逐乌斯曼匪帮,拦截国民党马家军残部,依法逮捕境内的潜伏特务,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698年徙牧于阿拉克山等处,以后定牧额济纳河两岸,归陕甘总督管辖,在额济纳草原游牧。抗日战争初期,阿拉善盟和硕特汗国蒙古亲王达理札雅因是爱新觉罗·溥仪溥仪叔叔爱新觉罗·载涛的女婿,国民党政府恐其投靠日本人,派宁夏省主席马鸿逵将达理札雅亲王关押软禁达6年之久(1938年2月—1944年3月)。“放回阿拉善盟之后,达理札雅亲王坚决不同意阿拉善盟归宁夏省管辖,而国民党政府却坚决支持马鸿逵,压迫蒙古族民”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权——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根据达理札雅亲王和盟内人民的自愿,愿意归内蒙古自治区。
国外
1771年1月,土尔扈特部落的人民反抗俄罗斯帝国压迫,举行起义回归中国时,由于伏尔加河一直没有封冻,无法把回归祖国的消息及时传给西岸的卡尔梅克人即土尔扈特人,这些卡尔梅克人就留居在俄国。“当时在西岸没有东归祖国的卡尔梅克人”为了防止他们东归祖国,沙皇军队一直包围了他们十几年,不准他们离开伏尔加河沿岸,自1771年至1775年有2000多人小规模的、分散的,巧妙利用游牧的方式回到祖国,清朝政府都很好地给予了安置。1775年以后,俄罗斯政府对留居的人严禁四处游牧,使这批卫拉特人至今留居俄国。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以后,留居俄国的卡尔梅克人也在酝酿回归,准备冬季到来举事。1771年10月,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取消土尔扈特汗国,成立了卡尔梅克管理处,由阿斯特拉罕省务厅直辖管理,省长作为最高监督,选派了一大批俄国警官去卡尔梅克部维持治安。1772年,阿斯特拉罕卡尔梅克管理处又下设了札尔固法庭,由3个主要部落--土尔扈特部落、和硕特汗国部落和杜尔伯特部落推选3名代表组成,按古代的卡尔梅克人法典和法规审理,法庭裁决由省长批准。又把鼓动群众回归的3大部落的领袖: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台吉策伯克乌巴什、和硕特的台吉杨德克、土尔扈特的台吉阿沙尔瑚召集到圣彼得堡,规劝未果,“1774年4月,俄国政府的官员将杨德克和阿沙尔瑚在一次聚会上毒死了,策伯克乌巴什侥幸逃脱”。虽然鼓动东归祖国的首领们给镇压下去了,但是激起了卡尔梅克人的更大不满,1786年,“阿斯特拉罕总督波焦金下命令撤消了阿斯特拉罕的卡尔梅克法庭札尔固和卡尔梅克管理处,卡尔梅克人的诉讼案件转交县级法庭处理。”只是在阿斯特拉罕设立了卡尔梅克军需处,由一名俄国政府官员任主要负责人:还有3名卡尔梅克领导和3名宰桑为办事员,主要是征收赋税和征兵。军需处遭到卡尔梅克人强烈的反对,军需处被迫撤消。波焦金的命令落空,1788年又成立了卡尔梅克办事处,并搬到阿斯特拉罕,以利省长控制。这个机构还是遭到卡尔梅克人的普遍不满,1797年撤消了卡尔梅克办事处而成立了卡尔梅克公署。“1801年10月26日任命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首领丘切伊·通杜托夫为卡尔梅克公署的总督,并任命索宾为卡尔梅克人首席喇嘛,恢复了卡尔梅克法庭札尔固。在总督之下,由8位民众代表--宰桑组成,并发出特别指令:卡尔梅克藏传佛教僧侣,允许有宗教仪式的自由,赐给卡尔梅克人权力和特权,规定在职务需要时,才允许干涉卡尔梅克人的事务,任命卡尔梅克人警察总长,为卡尔梅克事务的领导者,马卡罗夫被任命为第一任警察总长,各兀鲁思维持治安的警察区长听其指挥,卡尔梅克人除受俄国阿斯特拉罕省警务厅管理外,还受俄国政府外务委员会管辖。俄国政府对卡尔梅克人控制进一步增强了,卡尔梅克人几乎失去了一切卡尔梅克汗国的权力。俄国政府为了平息卡尔梅克人的众怒,1821年撤消了马卡罗夫的警察总长,任命了卡哈诺夫为警务总长,1822年3月20日,在阿斯特拉罕以南一百俄里的里海岸边津齐林村召开会议,制定了一部法规--《津齐林法规》,却遭到土尔扈特青年领主车凌乌巴什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领主翰齐尔·哈布楚科夫坚决反对。阿列克谢·叶尔莫洛夫派人于1823年和1824年,在卡尔梅克草原进行《津齐林法规》情况的调查。1825年3月11日,公布了《卡尔梅克族管理条例》,俄国政府提都没敢提《津齐林法规》,只是1825年卡尔梅克管理事务委员会内部编写的《卫拉特蒙古法规条令汇编》,附着津齐林会议的决议,于1827年报到俄国政府,俄国政府未敢批准。1834年和1847年,俄国政府关于《卡尔梅克管理条例》也没有提到这部法规。1920年,卡尔梅克建立了卡尔梅克自治州,1935年,改为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苏德战争期间,卡尔梅克两万多子弟组成骑兵团参加著名的基辅保卫战。1941年7月7日,德国法西斯主义南方集团突破苏联红军西南方面的防御,苏军顽强抵抗,卡尔梅克子弟也英勇出击,阻击敌军进攻。这个战役中苏军损失约70万人。卡尔梅克子弟1万多人壮烈战死,近万人被俘。在伏尔加格勒(察里津)战役、高加索战役、第聂伯河会战中,卡尔梅克人民积极支援中国工农红军,同时,卡尔梅克人在克里木、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积极打击敌人,和德国法西斯主义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史迹。1943年12月,苏军在第聂伯河战役胜利后,不幸的是全体卡尔梅克族人被扣上了通敌罪的大帽子,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被撤消,全民族不分老少被迁移到中亚、西伯利亚地区等地。1958年11月7日苏联重新建立了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生活在瑞典的土尔扈特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法西斯占领了原苏联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卫拉特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到西欧各地流浪避难。第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们逐渐聚居在斯德哥尔摩,这就是现在生活在瑞典的土尔扈特人。瑞典对他们持优惠政策,他们陆续将自己的不少亲人从苏联的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接到瑞典一同定居。“因1943年 12月,苏联政府将全体卡尔梅克人扣上了通敌叛国罪”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被除名,全体卡尔梅克人不分老幼,不予甄别,不分是非,强制迁到西伯利亚地区劳改,或者驱逐到外国,瑞典有亲戚的万幸放行到了瑞典。瑞典政府同情他们,也乐意接收,1990年人口 2000多人(其它部落有 1700多人,瑞典的卫拉特蒙古人共计 3700多人)他们在家庭中至今讲蒙古语在外讲瑞典话,知识分子占了二分之一,许多人除了学官方文字瑞典文以外,还自学蒙古托忒文和文言文,不少人还是研究卫拉特蒙古史的专家。
生活在美国的土尔扈特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部分土尔扈特青壮年被纳粹德国法西斯主义军队胁迫,参加了法西斯德国组织的反对苏联的伪军,并参加了防御美国军队和英军的战役,英、美军胜利后被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们不敢回到苏联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一是乡亲们因为他们的原因,全民族扣上了通敌叛国罪,怕乡亲们歧视他们。二是被苏联红军俘虏的卡尔梅克人被杀头、坐牢他们担心回去后要遭到更坏的待遇。他们请求回到中国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或焉者,参加波茨坦会议的英、美代表,将这一要求转告了中国政府,竟然遭到拒绝。他们心灰意冷,要求留在德国,而苏、美、英 3国代表又不同意,担心增加纳粹的势力。后来美国政府同意让全部聚集于旧金山。他们迁往美国时,都是男性青年,当时有一千多人,多半是土尔扈特部落的。他们后来大部分人和黑人妇女结了婚。他们的妻子和后裔知识分子较少,仅占百分之十,他们的后裔中,有不少是汉学家和卫拉特学家。现在约有 3200多人生活。
在蒙古国的土尔扈特人于1911年 11月30日,喀尔喀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在俄罗斯帝国的怂恿下,乘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皇帝之机,宣布外蒙古独立,即派人到科布多省和阿尔泰共和国游说,均被当地卫拉特蒙古人扭送中国官府查处斩首示众。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大怒,派兵进攻科布多,胁迫卫拉特蒙古人 1万多人到了外蒙,“其中土尔扈特人达 5000多人。”土尔扈特密什克栋固鲁布,坚决反对哲布尊丹巴分裂祖国的行为,于 1913年5月 16日毅然举行起义,要求南迁吉木萨尔县,中国政府即予支持慰勉。1913年8月20日,密亲王只带回了土尔扈特部 2000多人回来,以后又陆续通过各种渠道逃回2000多人,其余仍被羁留。他们曾多次要求回到中国由于当时俄罗斯帝国干涉,中国政府的软弱无能,至今仍留在了蒙古国。
零星居住在土耳其、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德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的土尔扈特人,有的是苏德战争末期被苏联政府驱逐出境,有的借口回到祖国亲人那儿去,取得签证出苏联的。当时中国新疆伊型正在进行三区革命,中国抗日战争到了最后最艰苦阶段,以后国共内战又起,他们就没有回到中国,而是怀揣签证,到了德国慕尼黑难民营,这些难民,以后辗转到了各国,成了这些国家的新移民。
人口分布
中国分布
中国国内的土尔扈特人大部分聚居分布在新疆境内,少部分聚居在内蒙古和青海省,零星居住在宁夏、西藏自治区、甘肃、云南省、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
新疆
新疆境内的土尔扈特人,是和鄂尔勒克所领牧民的后代,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带,其余居住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阿勒泰市和塔城地区,还有的零星居住南疆北疆各地。
1、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居住着原渥巴锡所领南路旧土尔扈特盟牧民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和静县、博湖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其它居住在州内各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的土尔扈特人有4万多人,其中和静县近3万人,焉耆3千多人。博湖县2千多人,库尔勒市有2千多人。
2、生活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土尔扈特人,是达什敦多克—默门图父子所领的旧土尔扈特西路盟牧民的后裔。人口6000多人,大部分人生活在精河县。
3、生活在塔城地区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土尔扈特人是原策伯克多尔济所领北路旧土尔扈特盟牧民的后裔。主要居住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其余居住在额敏县、裕民县和伊宁市,人口20000多人。
4、生活在乌苏市周围各县市的土尔扈特人,是原巴木巴尔所领的旧土尔扈特东路盟牧民的子孙。人口12000多人。
内蒙古
额济纳旗在阿拉善盟西北方,现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一个旗,有土尔扈特部落人2000多人。
青海等地
青海土尔扈特人仅4000余人。此外,其他中国内分布的土尔扈特人,大约有10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地。
中国国外分布
一小部分土尔扈特人由于各种原因留在了俄国,后来又有少部分人迁往美国、法国、蒙古、瑞典等国家,零星的迁往西欧、中亚、西亚、东南亚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世界性民族。
美国、法国、蒙古、瑞典等
生活在法国的土尔扈特人,是俄国十月革命时逃到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又自动联络,聚居到巴黎定居的。1990年有 3400多人,法国卫拉特蒙古人有5400多人,中产阶级较多,生活优越,文化素质较高,大部分使用法语、法文,不少人会蒙古语、蒙文和汉语、文言文。
生活在瑞典的土尔扈特人,1990年人口 2000多人(其它部落有 1700多人,瑞典的卫拉特蒙古人共计 3700多人)他们在家庭中至今讲蒙语在外讲瑞典话,知识分子占了二分之一,许多人除了学官方文字瑞典文以外,还自学蒙古托忒文和汉文,不少人还是研究卫拉特蒙古史的专家。
生活在美国的土尔扈特人,现在约有 3200多人生活。
西欧、中亚、西亚、东南亚等
零星居住在土耳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德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的土尔扈特人,第二代、第三代已经成了所在国的一员,零散居住在各国的土尔扈特人一般从事经商。散居的土尔扈特人约为 3000多人。
经济产业
新疆
生活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土尔扈特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静县的百分之八十的土尔扈特人从事畜牧业,其余从事农业、服务业等。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博湖县的土尔扈特人主要是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业,库尔勒市的主要是政府公务员及他们的家属子女。农牧民仍然信仰藏传佛教。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土尔扈特人仍然保持着注重子女教育的遗风,无论穷富都让子女达到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法的标准,如果子女考上高中、大学,都力争供其上学,有的农牧民实在家贫没有能力供子女上学,部落的人就互相帮助供其子女完成学业。他们的子女一般受教育程度都较高,如果哪一个人不送子女上学,就要受到众人的谴责,甚至告到喇嘛和行政领导那儿,直至劝说,命令送其子女上学为止,巴州的土尔扈特人的子女很少有文盲。
生活在塔城地区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土尔扈特人大部从事畜牧业,少部分人从事出口贸易加工工业,主要以织毯、制革为主。由于离边境较近,比较注重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知识,对畜群注意引种改良,发挥杂交优势,使部落的畜牧业发展较快,并经常主动地和其它土尔扈特部落进行良种交流。
生活在乌苏市周围各县市的土尔扈特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少数人从事农业种植业,比较注意虚心向其他民族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并积极推广机械化,他们种的地一般产量都较高。他们将庄稼的杆叶喂牛羊,使畜牧业又得到了发展,他们这种半农半牧的多种经营,促进了农牧业的共同发展。5、生活在阿尔泰、塔城地区的土尔扈特人,主要是新土尔扈特盟郡王舍楞所领牧民的后代,人口约1万余人,以牧业为主,但捕鱼业有所发展。他们不但善于叉捕、捞捕、冰捕,而且还在赛里木湖、额尔齐斯河上驾船网捕。对于鱼类,不仅善捕,而且善养,往往一年几次定期撒食料,促使鱼类生长繁殖。他们的采集业主要有香菇,是新疆香菇的集散地。
内蒙古
内蒙古的土尔扈特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少部分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仍然信仰藏传佛教。
青海等地
青海等地土尔扈特人大部分人从事畜牧业生产,少部分人从事农业。
民俗文化
服饰
土尔扈特的男人袍服,虽然分为冬春夏秋,但是宽大是其重点。其次是根据季节不同,选取不同材质。冬季袍服一般选择厚实的、皮毛一体的狼,狐,绵羊皮经过土尔扈特女人熟糅加工,缝制出一件毛内皮外的宽大旗袍。白天牧马放羊挡风聚热,晚上当被子保暖御寒,放牧中能护膝防寒骑马时紧束腰带,还能保持腰肋的稳定、垂直。有的地方会将冬袍做成毛外皮内的样式,但是土尔扈特蒙古袍服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冬袍只有两种,一种是用绸缎或者棉布敷面的羊羔皮、绵羊皮或者狐狸皮、狼皮冬袍,蒙古语音译叫“玉其岱为”,另一种是单纯的白板皮大袍,蒙古语音译叫“坤百儿”。放牧时是大衣,休息时是皮被,厚实、宽大、保暖,是牧民夜间看守马群时抵挡风寒的首选。除了冬袍,土尔扈特还有夏袍和春秋袍服。同样是以宽大为主,不同的是,夏袍相较于春秋袍要单薄很多,宽大的尺寸不仅利于奔跑、骑射活动,而且透气、散热,袖筒细而长,穿在身上纵马驰疆时冬防寒,夏防虫。
还有很少见的靴鞋查日克(托忒蒙古文译音),是土尔扈特人最古老的棉鞋,又是符合体质人类学的鞋子。用绵羊身上最细软的绒毛或者驼毛经过擀压,做成一次成型、绵软、无痕、厚实的简型靴袜,脚穿进去跟穿上袜子一样,不存在挤脚、夹脚、磨脚之说,厚厚的羊毛或驼毛材料十分保暖,皮靴实用。用牛皮制成鞋套,细细的牛皮绳做鞋带,往毡袜上一套,像马丁靴一样一绑,紧实、隔湿又耐磨,是土尔扈特人冬天御寒的首选。
生活风俗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土尔扈特人比较注重体育活动,每年春、夏、秋三季都要举行体育运动会,进行赛马、摔跤、射箭、舞剑比赛。他们的祖先在东归祖国前曾经是专门负责土尔扈特部落制造器具和武器的工匠,后代绵延不绝,有许多能工巧匠。打造的土尔扈特蒙古小刀较精美;制作的首饰、胸饰、手饰典雅;制造的马鞍、马蹬、宝剑牢固。
宗教
公元7世纪时,土尔扈特部的先民生活在丛林中,主要生产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原始的社会生活条件决定了原始的社会思维。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自然现象,诸如天、地、日、月、辰、山川、雷电、湖泊、火等缺乏科学的理解和解释,认为这些现象是冥冥之中神灵在主宰,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以鹿、狼、鹰等动物作为图腾,并深信灵魂不灭的观念。土尔扈特人在古代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决定了他们在部落早期信仰萨满教。“萨满”一词为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意为“兴奋狂舞的人"。因为使用满-通古斯语族的各少数民族用“萨满”一词称呼主持宗教仪式的巫师,于是这种宗教信仰就被称为了萨满教。萨满教是蒙古及其先世最古老的宗教,萨满教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和灵魂。大到如日、月、山、河,小的如熊、虎、,还有水火、风雨、雷电等都如此。人们生活在无数神灵的包围之中,自身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受到这些神灵的影响,受神灵的支配。
土尔扈特人认为万物皆有灵。不能在泉水、溪流里洗污物、泼脏水;不猎杀怀孕的猎物:转场时一定要把住地清理干净,恢复草皮;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能踩踏鲜嫩的小草,踩了要遭报应等。他们相信每一个地方都有神灵保佑着土尔扈特人畜安康。
族群影响
东归清朝后,土尔扈特人在爱新觉罗·旻宁到同治年间,土尔扈特人接连帮助清朝平定了西部的清平张格尔叛乱和陕甘回乱。光绪年间更是配合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的战争,成为了西部边疆有力的镇守者,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参考资料
Torgut.Torgut.2025-04-18
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为什么西迁欧洲,百年后又东归中国?.新京报网.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