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邑
青田邑,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东接温州市,永嘉县,南连瑞安市、文成县,西临丽水市、景宁族自治县,北靠缙云县,全县总面积2493平方公里,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地理区域
“青田”之名,始见于刘宋郑缉之《永嘉郡记》青县有草,叶似竹,可染碧。名为竹青,此地所丰,故名青田。
发展历史
青田县由来:
至于县名的由来,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
《永嘉记》:青田山有竹青,青一名青芝。青芝:推论可能是竹笋,古人也叫芝。山灵竹青产青芝。
《北宋太平寰宇记》:“青田县本松阳县、括苍二邑之地,景云中析置,因青(田)山以为名。”
乾隆,光绪《青田县志之水脉》 青田由郡城东南二十五里至古竹入界,俗名苦竹。现代网络地图测量距离:一般是十一公里,十二公里,也就是二十二和二十四里。二十五里理解为油竹,古竹理解为麻宅。古人是渡船走山路,直线拐弯距离可能是三十里路
清乾隆、光绪《青田县志》唐武德年间:青田山有竹,青一名青芝。
清康熙《青田县志》:“青田山,县北一里。旧志:山下有田,产青芝,故名。”
《清史稿·地理志》“青田,府东南百五十里,北青田山,县以此名。”
清光绪《处州府志》“青田山,县北一里,叶法善栖此学道,田产青芝,故名。”
据此,因山下田产青芝而得名“青田山”,县治设在青田山下而命名“青田县”,别名“芝田”。
历史政治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今青田境域属越,属瓯越地
公元前(333)年越国被楚国灭亡入楚,越王无彊,服朝楚国(楚统一东南)
公元前(306)年,战国后期,越王无疆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东越,闽越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之战统一后,征服瓯越和闽越,置闽中郡。(秦统一南方)
秦闽中郡,楚灭越会稽郡一带尽归于楚越子孙逃归沿海后为东瓯国。闽中仍有君长,未夺其地。(清乾隆、光绪《青田县志》)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瓯越首领驺摇因助汉灭秦有功,封为东海王,都温州市地;
始元二年(前85年),以东瓯地回浦乡建立回浦县,今青田境域在回浦县境内,属会稽郡;东汉初期,改回浦县为章安县;
建安八年(203年),分章安县南乡建立松阳县,今青田县境域是松阳县的一部分,仍属会稽郡。
三国孙吴政权,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东部章安街道、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瑞安市等六县另设临海郡,今青田境域随属临海郡。
晋朝太宁元年(323年),分临海郡温峤岭南的永宁、安固、松阳、横阳四县置永嘉郡,包括今温、处(丽)地区,今青田境域随属永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改永嘉郡为处州,分松阳县东乡建立括苍县,今青田境城为括苍县的一部分;开皇十二年,处州改称缙云郡;
大业三年(607年),改括州为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永嘉郡为括州;
景云二年(711年),刺史孔琮奏请分括苍县建立青田县,隶属括州;
天宝(742年),改括州为缙云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括州;
元时,青田县属江浙行中书省处州路。
明时,青田县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
清康熙六年(1667),浙江省设杭嘉湖平原、宁绍台、金严、温处四道。青田县属温处道处州府。
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浙江成立军政府,青田县属处州军政分府。
民国初期,废清代府、厅、州制。
民国3年(1914),浙江省设杭州市、绍兴市、金华市、瓯海区四道,青田县属瓯海道。
16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
21年6月,实行县政督察制,青田县先后属第十一区、第二特区、第九区、第七区、第六区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均驻丽水市)。
37年5月,青田县划归第五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温州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田县隶属温州专区。
1963年5月,改属丽水专区(1968年11月改丽水地区),至今未变。
青田建县以来,县境经历三次变迁。
景泰三年间(1452),巡抚孙原贞以青田地广为由,奏请分本县鸣鹤乡和柔远乡的仙上里、仙下里等地 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青田县由己个部减为18个都。“其广轮之数,不下二百里”(清光绪《青田县志》。
民国三十七年(1948)7月1日南田区的南田、西境.三阳、黄坛、里5乡和万源乡一一部分划给新建立的文成县。
同年8月1日,永嘉县的温溪镇、贵岙、黄坦、霞师4个乡和林福、界坑2乡的一部分划归青田县。当时青田县的面积为2779平方公里。
1961年10月,西岙、上横2个公社划给永嘉县。
1963年5月改属丽水专区。
1968年11月改属丽水市地区
2000年7月,丽水撤地设市,青田县隶属丽水市。
古历代沿革表
政治疆域
行政区划主要包括层次、幅员、边界和行政中心四个要素,上一部分主要涉及的是层次的问题,该部分则主要讨论历史上青田的幅员和边界。青田现东接永嘉县、温州市,南连瑞安市、文成县,西临景宁畲族自治县、丽水,北靠缙云县,县境主要处于北纬27°56′-28°29′,东经119°47′-120°26′之间,县境面积2493.34平方公里,但历史上青田的四至八到、县境面积等都历经变迁。自建县伊始,青田县境变迁凡三次,疆域面积总体上大为缩减。
青田的四至八到及其距离、县境疆域在康熙《浙江通志》、雍正、光绪《处州府志》、《青田县志》等地方志中记载略有差异。康熙《浙江通志》载:
“青田县,在府治东一百五十里,东至永嘉县界三十里,西至丽水县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瑞安市界一百里,北至缙云县界一百里,东南至瑞安县界二百里,西南至政和县界七百七十里,东北至仙居县界三百四十里,西北至缙云县界二百四十里,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光绪《青田县志》补充:东南距西北一百八十里,东北距西南三百里)。”
雍正《处州府志》与其载基本相同,其中仅至丽水市县界较通志要少五里。但由于该距离为两地间步行距离而不是直线距离,且县境为不规整图形,故而难以计算其面积,仅有光绪《青田县志》言其广轮之数将四百余里,其所述范围如图:
红线内为现今青田县县境,面积为2493.34平方公里,可见当时青田的县境为现今一倍左右,且为东北、西南走向。《青田县志》 除记载了四至八到的距离外,还记载有四至的界地名和达省、京师的距离。雍正、康熙县志所载同,东至永嘉县界地名安溪县,南至瑞安市界地名乌杉,西至丽水市界地名金村(府志作苦竹),北至缙云县界地名卢塘(通志作卢溪,按:这些地名在今地图中寻不到),由本县达省九百三十五里,由本县达京师五千三百九十里。但光绪《青田县志》言:“其距省达京之数,旧志所载,与今迥殊,盖尺步有今古之殊,而里数之赢绌,因之非有他也……由本县达府治一百五十里,由本县达省八百六十里(旧志作九百三十五里),由本县达京师四千六十里(旧志作五千三百九十里)。”其按《明史地理志》言浙江布政司距京师三千三百里,处州府距布政司七百三十里,则本县达京当为四千一百八十里;《皇朝舆地略》则云浙江省治在京师南三千二百里,处州府治在省治南七百一十里,是本县达京实止四千六十里,县志采纳此一说法。然成书于次年的光绪《处州府志》则载青田达省九百里,达京师四千七百三十里,与《青田县志》又有所出入。我认为除了尺步之殊外,这种距离的计算方法本身就存在误差,故而这种差异的存在大可不必较真。但光绪《处州府志》同时点出了前述所有方志的一个错误,府志载“青田县……西南至景宁畲族自治县县三百二十里(按:旧志作至福建政和县七百七十里,《梅随笔》云,是不知中间尚隔景宁一县,今从汇纪)”,也就是说前述方志对于青田八到之西南到一直记为福建政和,对此,景宁还未置县仍隶属于青田时,青田的西南到确实为福建政和,但明景泰三年(1452年)时就从青田划出一部分置了景宁县,即时起政和就成了景宁的西南到,青田的西南到则为景宁,但这一错误记载在清朝各版本的通志、府志、县志中都存在着,直至光绪府志才纠正过来,笔者仍不清楚为何在数百年之后还会犯这种的错误。所以自然而然,上图也应为明置景宁畲族自治县前的青田县的县境图。
光绪府志的记载引出了青田县境的第一次变迁,明景泰三年(1452),巡抚孙原贞以山寇之乱由、各乡僻远难治,请析丽水市之浮云县置云和县,宣慈乡置宣平县,青田之鹤鸣乡和柔远乡的仙上里、仙下里等地置景宁县,割瑞安十二里、平阳六里置泰顺县。洪武初,青田共有兴仁、鹤鸣、柔远三乡,十八里,二十三都,二百五十二图,析地置景宁后,分其大半而截长补短,青田失去一个半乡,九个里,从二十三个都减为十八个都,疆域面积减少了近一半,然犹不下二百里,可见青田之广。此后直至1948年,青田县境都未曾变动。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名得来正如通考所言:“景泰间始顺,故曰泰顺,景泰间始宁,故曰景宁,”由于其乃自青田析出而置,故景宁与青田渊源颇深,景宁的城关镇为“鹤溪”,青田城关镇为“鹤城”,两山皆为鹤家乡,出自同源。此外,行政区划的变迁难免会带来历史文化方面的争议,比如南宋王十朋的老师潘翼和名医陈言,其出生地在析青田置景宁时划给了景宁,因此青田和景宁都认为两者是本县人。其实两者都通,潘翼和陈言在世时根本还未有景宁县,他们两肯定会说自己是青田人而不可能是景宁人,但是其出生地已划归景宁,今人言其为景宁人也无可非议。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从瑞安市、青田县、泰顺县3县边区析置,以明开国元勋刘基(伯温)谥号“文成县”作县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1日,青田南田区的南田、西坑、三阳、黄坛、岙里5乡和万源乡一部分划给新建立的文成县,同年8月1日,永嘉县的温溪镇、贵岙、黄坦、霞4个乡和林福、界坑2乡的一部分划归青田县,青田县境之损远多于益,损后青田县的面积为仍有2779平方公里,较现今多了近300平方公里,这是青田县境的第二次变迁。第二次变迁出现了和第一次相同的问题,青田县最著名的乡贤刘基的出生地和墓冢所在地都位于南田,而南田被划给了文成县,因此近些年青田和文成对于刘基的争夺不断。那刘基到底是青田人还是文成人?其实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和前文所述一样,刘基死后数百年才置文成县,刘基如何成为文成人?而且文成是以刘基谥号命名的,先有青田才有刘基,先有刘基才有文成,这存在着一个先后关系。但是行政区划变迁历代都有,因此称刘基为“浙江青田南田(今属温州文成)人”是最为严谨和妥当的。这次变迁虽使青田县在文化上损失较重,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永嘉把温溪镇划给了青田,温溪镇现在是青田最重要的工业重镇,青田最主要的工业企业都分布在温溪,故而青田在经济上是得益了。
青田县境第三次变迁发生在1961年10月,青田的西岙、上横2个公社划给永嘉县,合近300平方公里,现今青田县境及面积定型,此后县境再未变迁。
建县以来,青田的县境面积总体上大为缩减,这与县的幅员原则有关。“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其目的是更好地管理人民、征收赋税、颁布政令等,因此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行政体制的完善,县的数量会不断增长直至相对稳定状态,原有之县因而就要有所缩减,当初析括苍置青田如此,后析青田置景宁、文成也是如此,所以官员请奏时总会涉及县境过广、管理困难等原因,其主要是出于政治的考量。
对于边界问题,青田完整的边界仅凭文献史料是难以厘清的,不过民间有一个关于青丽温边界的传说流传甚广。方志言青田县东至永嘉三十里,西至丽水市一百二十余里,我们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体会,即从县城赴温州市很近,至丽水则远。据说当年青田和温州地方官商议划定边界,相约第二天相向而行,以两人碰面点及为界。不料第二天天不亮温州的地方官便起身出发了,而青田的地方官天亮后才起身,于是青田至温州界才如此近。后青田和丽水的地方官商议划界时决定采取相同方法,青田地方官吃一堑长一智,也天不亮便起身了,所以县城距丽水界相去较远。当然这只是个奇巧的传说而已,行政区边界的划定在实践中多依“山川形便”的原则,有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则依“犬牙交错”的原则,青田边界的划定多依前者,如其边界线上分布着五府尖、大岗山、黄泥垄、茅山高尖、奇云山、金鸡山、龙天降、大山尖、大梁山、高务山等众多高山,自然地将青田与邻县分隔。
综而观之,青田县历代沿革隶属随中央的行政区划制度变化而纷杂;建县后县境则经历了三次主要的变迁,所辖疆域面积有损有益,但总体上大为缩减。
历史传说
麻宅村(半坑)开基之始祖玑公徙居半坑是元朝泰定丁卯年起(公元1327年)
基祖玑公传
玑公是名宦后裔,创业于斯已十余世矣,始祖世居闽省赤岸,继分派于永邑南溪以及括苍缙云县,公则缙云之派别也。先世官居部署勋在王家,如明署明龙、子恒,九云诸公确著者,有如昆瑜公,宋宣和五年诏为资政大夫。御制敕命今尚在焉,公生于元时四方鼎沸之秋,遭时变乱携谱牒敕命以逃避遂于半坑而家焉,迄今之麻姓继承不绝,克诸于半坑之地者,皆公一人之赐也。因思以一人迁越其绝续不可豫期其盛衰,不能逆观,乃留心于谱牒,以为后世示其源流,并不忘敕命以为吾族昭其光宠,公之立心远矣。厥后子孙繁衍四时享祭不亦宜哉。
麻氏元祖居住福建省赤岸,福七公由福建迁永嘉县南溪,是永嘉第一世祖,永嘉支派很多:坡里、鉴川、佳川、麻埠、柴皮、岙里等地。第十世永嘉坡里的时铎公又迁徙缙云县木白村,系缙云木白村之祖,玑公是缙云木白村第十三世公的长子。第十四世修字辈的玑公,生于元朝时代,遭时变乱,携敕令谱牒以逃避,(敕令至今尚在),于元泰定丁卯年(公元1327年)则从缙云县木白村徙入半坑村,是半坑的第十四世开基之祖。半坑麻氏宗谱是从永嘉排来的,也属于永嘉的后裔子孙。以永嘉话为方言。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
刘基传石门洞得天书
刘基小时候在石门洞读书,听讲附近有个叫张和的,上山砍柴得来两本书,读起来很有味道。一日,刘基散了学,也来张和家里听他念打柴得来的书,越听越入迷,别人走完了,他还会在那里,呆着不走。张和问他:“你是哪里人,还不回去?”刘基回答:“我是南田九都人,名叫刘基。”
张和听说他是刘基,很快活,就向他讲了白猿送书的事。一次,张和上山砍柴,把饭包挂在一株树上,日昼时,他来吃饭,包里的饭不晓得被谁吃得溜光了。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后来,他伏在树边草里守着,原来是一只白猿偷去吃了。张和等白猿吃饭时捉牢它,要它拿饭钱。白猿竟会开口讲话,说钱没有,送他两本书。张和跟着白猿来到对面山洞,白猿递来两本书,一本是《缠》,一本是《退》。张和看这两本书又旧又破,要白猿再给一本新的。他讲,书还有一本,也是旧的,不过要送给刘基。
张和笑了笑说:“今日真凑巧,你就是刘基,我带你拿书去!”
刘基听了半信半疑,心想世上哪有这种奇事。第二日,张和原旧装好一包饭,带着刘基上山去。他们在草窠里等个半个时辰光景,白猿又来吃饭了。张和跳出草丛,一把抓住白猿说:“你讲还有本书要给刘基,今日刘基来了。”
那白猿看了看,点一下头,牵牢刘基的手就走,吓得刘基心头象簸箕簸米一样,别别跳,若没有张和作伴,他真也不敢去。
到了石门洞,白猿用力一拉,门开了,刘基也跟了进去。只觉得里面曲曲弯弯,乌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摸索了好一阵工夫,才来到一大石室,头顶上有个碗大的透天洞口,有股凉气扑来。白猿顺着一条黄藤爬上石壁,从壁缝里摸出一本书,递给刘基。
刘基才接过书,白猿向上一跳,闭住了透天洞,洞里又墨墨了,吓得刘基连叫“猿伯伯”。洞里只传来长长的回声。刘基无奈,只好一步挨一步,慢慢摸出来。一出洞口,上面掉落一块石板,把洞口封住了。
刘基回到石门洞,翻开书一看,原来是一部天书,里面全是讲天文、地理、布阵、调将、攻守、谋略的,书面上还写着“刘基亲启”四个大字呢。
刘基得了天书,日攻夜读。后来,终于成了明朝的开国军师,神机妙算,天下闻名。
刘国师告老回乡后,为了报答白猿送天书的恩德,就在青田大岭后地方造了一个庙,塑了白猿像,尊它叫“白衣丞相”。在白衣丞相旁边,还有一尊运柴力士像,据说就是张和。
分析总结:麻宅(半坑)玑公来到麻宅时间于刘基传说小时候来青田石门洞读书时间很接近。翻开青田县麻宅族谱失踪和青田西门洞之迷,传说是不是来自仙姑为隐瞒历史,让刘基改变地方。
介绍:青田西门洞,为古代一直存在的一个未知洞穴,走进洞穴,你会因为墨墨的领域和水域而返回洞口。但是,西门洞在90年代后被人们遗忘,之后的人当它是防空洞。现改名西门乐洞,事业单位租用娱乐。
楚语发音
楚国人称“乳”为“”,称“虎”为“於菟”或“班”,具体解释应该为:
楚文化融合于中原地区文化之前,华夏文字中是没有楚音文字的。只有当楚文化与华夏文化融合后,人们的语音中有了很多楚音字词后,才会根据楚音新造了很多楚音的文字出来。但在楚夏融合之前,是没有这些楚音文字的。《左传》是一部形成于春秋时代的书,所以左传的文字是华夏音,没有楚音。
而实际生活于现代的我们,是有许多楚音字词的。只是\u003c左传\u003e中记音的楚语,造成我们无法理解楚音了。其实汉文化,不是正统的华夏文化,而是以楚和华夏文化为主的文化,我们现在的字词,很多就是楚音字词。
㝅於菟(斗谷于菟):看起来奇怪的名字,其实不奇怪。这是因为春秋时代的人们,还没有字词来记录楚音而造成的误会。“㝅”,就是现代汉字“哺”,春秋时还没有发明“哺”这个形声汉字出来。当时中国人说“乳”,楚人说“㝅”,“㝅-哺”一音。我们现在的汉族因为有楚文化基因,很好理解“哺”,但春秋时的中国人就认为“哺”是外来语了。於菟,当然是不能用现代的普通话读音来发音的,春秋时的发音应该wude,其实现代的长沙市中游一带的人们,仍然称“虎”为a-wu-de,“阿五--得”模仿老虎的吼声a-wu而已罢了,de为后缀表人物、动物等,如妹妹,一般说meide,矮子,一般说矮-de,等等,wude,awude,虎de,都为一体,不是什么特别的字词。
以上发音,于温州,青田语音相识度很高,meide,温州叫meidai,maidai,meide接近青田县语。矮子叫de,本地叫dai。这里分析一些meide也许是翻译音问题。呆读成的,语音翻译。老虎a wu 就是叫声。但是温州市青田叫hu fu(斜音),wu(斜音)。
拿㝅来说,它形容乳,读音:gou(勾)。於菟:它形容古代老虎,读音:wutu。
青田,温州:老虎,豹类读菟(TUMO)。就是独猫的意思。中国现代独猫是猫型豹类。
楚国发生内乱,麻邑之尹麻婴逃赴齐国,任齐大夫。麻字在缙云东乡读mo2,西乡读mu2,南乡读mou2。而在青田,温州地带也叫mu。普通话读ma邑(yi),在温州,青田两地读yan,yi,yin。从古至今,读音合成。
斜音意思:读FU不代表就是FU,意思接近。拼音没有,代明字母。
读音合成:主要是南北音合成,在青田县坏近代我们本读me,现代读wa。虎读fu斜音,近代80年代的青田人,晚上早点睡觉,门关好小心dumo,tumo。我们学了楚语古人应该叫TUMO。
历史文化
青田丹顶鹤
有沐溪野去青田九里,中有双白鹤,年年生子,长大便去,只恒余父母一只耳。精白可爱,多云神仙所养。浮丘公《相鹤经》云:“青田之鹤。”
青田官梨
青田村人家多种梨树,名曰“官梨”,子大一围五寸,恒以供献,名为“御梨”。吏司守视,土人有未知味者,梨实落至地,即融汁。
青田孟宗竹
半坑村,玑公娶妻钱氏生子一,名睦,玑公夫妇墓在麻园坦。玑公居村数载,每日起早摸黑,上山披荆斩棘造田开地,广栽竹木,种植成材。毛竹生长茂盛,取其竹篾做家具。又命阁族儿童学习造纸业,取其嫩竹簧以生货制熟料加工造纸。(当时称九寸)。实我青邑之冠,经济收入之颇观。世代毛竹造纸一直延续至民国后期。可见本村多处竹丝塘。
青田石雕
相传古时,青田山口村住着一位青年农民,靠卖柴度日。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时不小心将柴刀砍在石头上,石头被 "啪"地劈落一块,捡起一看,那石头晶莹透亮,色彩斑斓,美丽极了。他将那块石头带回家,琢磨成一颗石珠,挂在女儿的脖子上。乡亲们争相观看,后来都纷纷仿效,上山寻找那奇妙的石头,做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
青田华侨
青田县人出国较早,清嘉庆二年(1798年),该县山口镇陈半山村留国云东渡日本销售石雕;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约1840年左右),山口附近村落一批石商赴俄国圣彼得堡、明斯克等地卖石雕,有的人还转为矿工。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出国人数明显增加。20世纪20~30年代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达三、四万之多,侨乡由此形成。
景区景点
著名人物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朱厚照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为太师,谥号文成。
蒋继周(1134-1194),字世修。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校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吏部郎官、直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职。谥号文恭。著有《中丞奏书》10卷、《礼记大义》7卷、《经筵讲义》5卷等。
陈诚(1898-1965),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副总裁、台湾当局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负责人等职。
章乃器(1897-1977),原名间埏,字子伟。救国会“七君子”之一。195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粮食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