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鳑鲏
中华鲏(学名:Rhodeus sinensis)又称彩石鳑鲏。属于鲤科、亚科、鳑鲏属,是鳑鲏属中较小的一种。体长29-53毫米。体型似卵圆形,身体宽而扁,体侧线和鱼鳍色彩鲜艳,具有观赏价值,可作为水族贸易鱼类以及动物饲料。2011年中华鳑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无危(LC)。
中华鳑鲏有将卵产入河蚌鳃中的习惯,通过河蚌的保护让幼鱼成长,河蚌亦会将幼体投放到中华鳑鲏身上,这种繁殖方式也是鱊亚科鱼类所特有的。
中华鳑鲏广泛分布于中国除高海拔地区(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的各淡水流域中,尤以长江以南为多,在朝鲜、韩国及俄罗斯阿穆尔地区及缅甸与老挝也有分布。它们大多栖息于淡水湖泊、水库和河流等浅水区的底层。
命名
最早发现并命名中华鳑鲏的是德国博物学家冈瑟博士(Günther,1868)。模式种采集于中国浙江。另有一名为彩石鳑鲏(Rhodeus lighti)命名者为伍献文(wu,1931)。
通过2003-2004年研究者在江苏省采集了数千尾鳑鲏属标本发现,符合彩石鳑鲏描述的均为雄鱼,符合中华鳑鲏描述的均为雌鱼。
经与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华鳑鲏模式标本及美国费城自然博物馆所藏中华鳑鲏标本进行比对。发现中华鳑鲏与彩石鳑鲏有许多共同特征,包括腮孔后方均有明显一黑点,尾鳍基部有一黑带,无须,下咽齿一行有锯刻。而且这些特征无法分开。所以可认定它们均属于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而彩石鳑鲏是中华鳑鲏的同物异名。
形态特征
中华鳑鲏体型类似于卵圆形,侧面扁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1-2.7倍。它们的头较短,头长往往大于头高。中华鳑鲏口角无须,吻短而钝,其长度小于眼的直径。它们的眼睛位于侧上位,眼间呈弧形。鼻孔位置距离眼前缘比吻端更近。鳃孔上角低于眼上缘水平线,后上方有小黑点。鳃盖膜与颊部相连。鳃粑短,形状近似三角形,排列稀疏。鳃耙数为6-8条。
中华鳑鲏背、臀鳍不分枝,鳍条粗细均匀,鳍条第二根约有最后一根的2/3-1/2长。背鳍起点距尾鳍根部通常比距吻端更近,也有在二者中间的。背鳍根部长度通常短于背鳍根部至尾鳍根部的距离。其脊椎骨为4+28节。消化道长度较短,约为体长的1.2-1.6倍,盘曲数为2-3次。鳔分为二室,前室较短近圆形,后室长度为前室的2倍。
中华鳑鲏体侧的纵向条纹向前不超过背鳍起点,雄鱼条纹较雌鱼更粗,其宽度约有半个鳞片。雄性胸腹部为黄色,鳃盖后约隔2-3片鳞片处有形如长棒的垂直斑纹。雄鱼臀鳍外沿镶黑色宽边,颜色为橘黄色。其宽度约有首根分枝鳍条长的1/6-1/5。繁殖期的雄鱼颜色更为艳丽。雌性胸腹部为浅黄色,背鳍前端靠近根部有较大黑斑,腹鳍为黄色。雌鱼产卵管呈灰黑色,颜色从根部至末端由深而浅。
中华鳑鲏的主要特征为:鳃耙数较少、消化道较短且下咽齿有锯纹;此外它们头部无骨管、上颞骨管和鼻咽部眶上管。这些特征与其他鳑鲏属鱼类差异明显。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中华鳑鲏在中国、朝鲜、韩国以及俄罗斯阿穆尔地区均有分布,在缅甸和老挝也有发现。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珠江等各大水系,在长江流域西达岷江;在黄河流域分布于陕西关中盆地周至、华阴市等,山西省南部芮城县等,洛阳市、巩义市、开封市、山东济南、河北白洋淀等。在云南省地区分布于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藤条江、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普者黑,引入滇池、洱海、抚仙湖、拉市海、剑湖、阳宗海、瑞丽江、李仙江等,已遍布全省;在各大淡水湖泊中也有分布。
栖息环境
中华鳑鲏大多栖息于淡水湖泊、水库和河流等浅水区的底层,少数栖息于清澈多石的溪流中。喜静水水体及水草茂盛的环境。
生活习性
行为特点
中华鳑鲏喜欢成群游动,速度快,反应敏捷,具有一定的避敌能力。仔鱼期喜欢停留在靠近河岸的水草边缘或无水草的近河岸上层水域。幼鱼和成鱼则喜欢在水的中下层生活。
食性食物
中华鳑鲏是杂食性鱼类,一般以枝角类、桡足类等甲壳亚门动物以及萼花臂尾轮虫、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也可摄食水藻及水生植物的幼嫩枝叶。在饲养观察中发现,中华鳑鲏也喜摄食死亡鱼类和贝类的腐肉,摄食后生长速度很快。
繁殖与生长
繁殖行为
通过对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站池塘中的中华鳑鲏进行观察发现,在养殖条件下,它们的繁殖时期在每年的3-9月,产卵的适宜水温为14-32℃。
在繁殖期间,雌、雄鱼的体色均会出现明显变化:雌雄鱼鳃孔后方均会出现银色小点;雄鱼体色较为艳丽,呈现金属蓝色,背鳍前半部上缘为橙黄色,臀鳍有外黑内橙宽条纹,眼瞳为红色,身体其余部位为黄色。雌鱼颜色则较为暗淡,除臀鳍为橙黄色以外,全身均为浅黄色。但雌鱼产卵管明显延长,颜色变浅,几近透明,为其显著特征。
每年的5-6月份为中华鳑鲏的产卵旺季,雌性分批产卵,卵呈橘黄色。产卵批次可达15-21次,每次产卵量为2-38粒,平均为10.5粒。每个繁殖季的产卵总数为120-218粒,平均为175粒。
繁殖期间,雌雄鱼特别是雄鱼会经常靠近背角无齿蚌,并在其出水孔处停留。雄鱼颤动各鳍,特别是尾鳍,以引诱雌鱼前来;并通过追逐和用身体冲撞的手段将雌鱼导向河蚌处。追逐、引诱通常要反复多次,才能让雌鱼来到河蚌处。
雌鱼则用颌部啄击河蚌出水孔处,并在出水孔处等待时机。如见河蚌出水孔开放,有水流喷出,雌鱼便趁机将产卵管插入河蚌的出水孔,及时排卵,然后迅速将产卵管抽出。此时,等候的雄鱼便立即朝河蚌进水孔射精,次数可达8次之多,在此过程中雄鱼会将雌鱼赶开。射精完毕,雄鱼即又重新追逐雌鱼进行下一次产卵活动。
产卵选择
如在繁殖期没有背角无齿蚌存在,雌鱼依旧会有产卵管延长的现象,但不会有产卵行为。如果没有雄鱼存在,雌鱼亦不会有产卵行为。
中华鳑鲏在产卵时可选择多种河蚌,不过它们在圆顶珠蚌中产卵数量更多。而且它们对宽度在60-70毫米的圆顶珠蚌最为喜爱,在这种尺寸的蚌中产卵数量亦显著高于在其他尺寸的蚌中产卵的数量。而它们对于小于50毫米及大于90毫米的蚌则很少选择。
生长过程
受精卵附着在河蚌鳃瓣间进行发育,至卵黄吸收完毕、鳔充气、幼鱼可以自由游泳、主动摄食时,才会离开河蚌自行生活。
中华鳑鲏的生活史可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及成鱼期五个阶段。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2011年中华鳑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中华鳑鲏广泛分布于中国淡水流域中,是较为常见的小型鱼类。在朝鲜、韩国及俄罗斯阿穆尔河地区及缅甸和老挝也有发现。截止2023年数量并无确切统计。
致危因素
由于环境变化、水域污染以及人为滥捕,中华鳑鲏种群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主要价值
中华鳑鲏对于改善水质,控制富营养化导致的藻华有积极作用。它们的食性杂可以与其他鱼类混养。中华鳑鲏也可作为中药,亦可作为肉食性鱼类的饲料鱼和科学实验的实验鱼,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中华鳑鲏是中国传统观赏鱼类,体态优美,颜色丰富,尤其是繁殖期的雄鱼颜色更为艳丽。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观赏鱼引进欧洲,被称为中国彩虹。
人工养殖
饲养繁殖环境及条件
中华鳑鲏生活的适宜水温为14℃-25℃,溶解氧浓度6.0-8.0mg/L,pH值为7.5-8.5。
中华鳑鲏饲养可使用水泥池或水族箱,水泥池的优点是容量大,池壁会自然生长藻类,可以供给中华鳑鲏食用,但水质容易恶化。水族箱的优点是便于观赏,但是要配备有效的循环过滤设备,以便为中华鳑鲏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需要为中华鳑鲏提供适量的背角无齿蚌用于产卵,在产卵后要及时将带卵的河蚌移入育幼池,在仔鱼成长为幼鱼后再放归池中。
饲料
中华鳑鲏的饲料可使用现成的虾饲料或小型鱼类饲料,亦可自行配置。中华鳑鲏虽然是杂食性鱼类,但对饲料蛋白质的要求很高。它们的营养需要量大致为:粗蛋白质32%,粗脂肪10%,糖类42%,水10%。所以应在饲料中适当加入鱼粉等成分,尤其是观赏用鱼和繁殖期的鱼。
常见疾病
中华鳑鲏常见病主要是肤霉病,常见于春末冬初。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水质恶化,二是由外伤引起。患病初期,鱼会躁动不安,身体分泌粘液。随着菌丝不断生长,鱼的身体会覆盖一层灰白色的菌丝体。生病的鱼会疯狂地绕着池塘的墙壁游泳,没有食欲,消耗太多,最后筋疲力尽而死。预防方法主要是在捕捉、运输中华鳑鲏时,应尽量避免损伤鱼体,并使用碳酸氢钠和盐的混合物做水池消毒。
参考资料
Rhodeus sinensis Günther,1868.物种2000.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