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翅果油树

翅果油树

翅果油树(食虫类:Elaeagnus mollis Diels),柴禾、仄棱蛋、毛折子等,为胡颓子科(Elaeagnaceae)胡颓子属(Elaeagnus)植物。翅果油树为中国特有稀有树种,主要分布于山西省陕西省也有少量分布,生于海拔700-1300米的阳坡和半阴坡的山沟谷地和潮湿地区。1998年翅果油树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

翅果油树为落叶乔木或灌木,茎直立,高2-10米。幼枝为灰绿色,老枝为栗褐色或灰黑色;芽球形,黄褐色。叶为纸质,稀膜质,呈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叶柄半圆形。花为灰绿色,芳香,常簇生于幼枝叶腋;花梗被星状柔毛;萼筒钟状,裂片近三角形或近披针形,萼管为短矩圆形或近球形。果实近圆形或阔椭圆形,翅状;果核为栗褐色,纺锤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

翅果油树可作为用材树种,其木材可作建筑、农具、家具用材;亦是理想的薪柴树种;果实形似“宫灯”,是庭院美化的优良树种;种子含油脂,出油率较高,榨出的油可食用、药用,亦可用作肥料;花富含花蜜,是良好的蜜源;嫩叶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可以作为牲畜饲料加以使用;根系发达,有利于防风固沙。2009年4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翅果油树:神奇的国宝”。

研究历史

翅果油树起源于第三纪时期,为现存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后的孑遗植物之一,在研究世界的植物分布、区系组成以及地史变迁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翅果油树由法国人Girald于1899年在中国陕西省户县劳峪山首次发现,其拉丁学名在1905年被德国科学家Diels确定。1966年李大章在中国山西乡宁县发现了其新分布。1976年对翅果油树在中国的分布状态、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经济价值以及栽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科学调研,并且确立了其地域上的中国特有性。

形态特征

翅果油树为落叶乔木或灌木,茎直立,高2-10米,胸径可达8厘米。幼枝为灰绿色,其上密生灰绿色的星状绒毛及鳞片,老枝为栗褐色或灰黑色,绒毛和鳞片会剥落;芽球形,黄褐色。

叶呈卵形或卵状椭圆形,纸质,稀膜质,其长度为6-15厘米,其宽度为为3-11厘米,顶端钝尖,基部钝形或圆形,上表面为深绿色,散生少数星状柔毛,下表面为灰绿色,密被淡灰白色星状绒毛,侧脉6-10对,上面凹下,下面凸起;叶柄半圆形,长6-15毫米。

花下垂,为灰绿色,芳香,密被灰白色星状绒毛,常1-5朵花簇生幼枝叶腋;花梗被星状柔毛,长3-4毫米;萼筒钟状,长5毫米,在子房上骤收缩,裂片近三角形或近披针形,长3.5-4毫米,顶端渐尖或钝尖,内面疏生白色星状柔毛,包围子房的萼管短矩圆形或近球形,被星状绒毛和鳞片,具明显的8肋;雄蕊共有4枚,花药呈椭圆形,其长度约为1.6毫米;花柱为直立状态,上部稍微弯曲,下部生有密集绒毛。

果实和种子

果实近圆形或阔椭圆形,长约为13毫米,具明显的8棱脊,翅状,果肉为棉质;果核纺锤形,栗褐色,内面具丝状棉毛;子叶肥厚,含丰富的油脂。

物种分布

翅果油树为中国特有稀有树种,主要分布于山西省南部的低山区和丘陵区的乡宁县河津市稷山县翼城县闻喜县盐湖区垣曲县绛县新绛县等地,尤以山西吕梁山南端和中条山中西段分布较为集中,陕西也有少量分布。

生长习性

翅果油树常生于海拔700-1300米地带,其生境多为阳坡、半阴坡的山沟谷地以及潮湿地带。翅果油树较喜温,有较强的抗寒、抗旱性,但不耐水湿,适生于年平均气温12°C、极端高温41.3°C、极端低温-20°C、年降水量400-500毫米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虽喜生于深厚肥沃的沙壤上,但在瘠薄的黄士、红色粘壤土上仍能旺盛生长,也能适应黄土、石灰岩页岩发育而来的中性、微碱性以及微酸性土壤。翅果油树结实年龄早,且寿命长。开花期4-5月,结果期8-9月。

翅果油树常成纯林或者散布于杂木林,主要的伴生植物有黄刺玫(Rosa xanthina)、陕西荚蒾(荚蒾属 schensianum)、荆条 (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毛黄栌(Cotinus coggygria var. pubescens)、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

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

播种育苗可结合情和条件采用秋播或春播,土壤干旱缺乏灌溉条件应于晚秋条播,墒情好或灌溉方便之处春季条播。种子用湿沙混合贮藏,第二年春季土壤解冻后,浸水处理种子,裂嘴后播种。采用条播后覆土,轻轻镇压。。

扦插繁殖

插育苗可于生长季节取翅果油树实生苗当年生新梢作为插穗,保留中上部健壮叶片,在吲哚-3-丁酸溶液中速蘸,扦插于温室内沙基质中。生根后移入花盆,分别缓苗,然后移入苗圃,移入苗注意适当遮荫保证充足的灌水。

分株繁殖

翅果油树根的基部有许多萌芽,可以选留健壮的萌芽,适时带根切离母株定植。

栽培技术

整地

整地时应深翻,结合深翻施厩肥,随翻随耙,粉碎土块,整平圃地。

田间管理

苗木生长缓慢时期,应加强松土除草,并进行间苗;结合灌水施少量氮肥,以促生长;苗木生长加快时期,应以沟施氮肥为主,施后浇水,并及时除草。苗木生长减慢时期,应控制肥水,促进新梢木质化。造林之后,须及时松土、除草、施肥、灌水。造林以采种为目的者,注意植株高度,及时摘顶,促使萌发分枝,养成矮化树,便于采种。幼树以整形为主,已结果的大树应合理修剪,秋季前除病枯枝及侧枝顶梢,清膛使其通风透光,促使当年枝条开花结果。

虫害防治

翅果油树可能有棕色金虫为害,可采用诱杀法,把杨属枝条捆成小把,在酸菜汤中加入可湿性六氯环己烷粉,搅拌,直到有梨果香味散发出来,然后把备好的杨树枝把浸入其中,根据金龟子的活动时间,将毒把插在树林边或附近地上诱杀。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翅果油树主要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和陕西渭河流域。中国山西南部的低山区和丘陵区的翅果油树总面积大约为200平方千米,年种子产量为200-230吨。人们对它认识较少,且分布呈星散状态,因此遭受严重破坏,自然植株减少,10米高以上大树寥寥无几,残存植株呈丛生灌木状,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

致危因素

翅果油树处于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为:一是果实结实率较低,且果实形态构造颇具特殊性,不利于种子的传播和萌发;二是种子寿命较短,且萌发能力差;三是遭受严重的人为破坏。

保护等级

1998年翅果油树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

2021年翅果油树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为二级保护植物。

保护措施

在中国翼城县已建立翅果油树省级自然保护区。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翅果油树木材坚硬、具有光泽、纹理细致,具备耐腐蚀、易加工、油漆以及胶粘力均良好等性质,可作为建筑、农具、家具原材料加以使用;且木材易燃烧,对环境污染小,是理想的薪柴树种。种子含油脂,种仁含丰富粗脂肪,出油率较高,榨出的油可药食两用,亦可作为肥料加以使用,能使小麦产量增加。翅果油树开花早,花含蜜量大,是良好的早春蜜源;嫩叶富含粗蛋白、粗脂肪以及粗纤维,可以作牲畜饲料用。

生态价值

翅果油树根系发达,具备良好的防风固沙能力。其根系根瘤菌丰富,这些微生物能够直接吸收、固定空气中的氮,并将其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在绿化荒山荒坡、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方面,大规模种植翅果油树可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观赏价值

翅果油树发芽时间早,且落叶晚,其花色白,枝繁叶茂,果实外形美观,形似“宫灯”,可以作为观赏树种,栽植于城市园林

主要品种

经过多年的自然变异,翅果油树形成了3个品种,即长果型、大宫灯型、小宫灯型[7]。

物种对比

翅果油树与星毛羊奶子(E. stellipila Rehd.)相近,区别如下

相关研究

群落特征研究

以翅果油树为建群种形成的群落具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地带性特征。翅果油树群落的垂直结构比较简单,成层现象明显,可划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一般以灌木层发育较好,层盖度达80%以上,草本层发育较差,层盖度30%-40%或更小。翅果油树高居群落的上层,生态位宽度最大,分布格局呈随机型。草本层组成种类以多年生地面芽和地下芽为主,它们不仅在数量上占优势,而且对群落的外貌结构有明显的影响,这些优势种的分布格局皆为聚集型。在翅果油树的优势种群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的普遍重叠,草本植物之间的特定重叠大于灌木。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遗传学研究

翅果油树核型为2n=2x=28=16m+12sm,其第1对和第3对染色体具有随体,闫桂琴等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脱氧核糖核酸对翅果油树7个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发现翅果油树种群内基因组DNA存在较高的变异性,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还从酶水平验证了翅果油树种群内个体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变异,自然种群与其生境有密切关系;有国外研究者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和叶绿体序列片段对翅果油树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发现翅果油树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较高。

参考资料

翅果油树 (chì guǒ yóu shù).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2023-04-26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翅果油树.2023-04-26

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翅果油树.今日头条.2023-12-1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4-26

..2023-04-26

星毛羊奶子 (xīng máo yáng nǎi zǐ).植物智.2023-04-26

..2023-04-26

..202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