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岛
独岛(韩文:독도),日本称竹岛(たけしま),国际上则称利扬库尔岩(英语:Liancourt Islands),是位于朝鲜半岛的东部,日本海(韩国称东海)西南海域中的一座火山岛。独岛距离韩国领土郁陵岛87.4千米,距离日本隐岐诸岛157.5千米,经纬度为东经131°51'51",北纬37°14'12"。独岛由东岛、西岛两座大岛及附近89个附属岛屿组成,总面积约为0.188平方千米。
独岛是一个由火山活动形成的海上岛屿,其形成与约4000万年前晚白垩纪至早古新世的火山活动有关。地壳上的火山喷发导致岩浆从地下喷出,并逐渐积聚形成了独岛。从新生代第3纪上新世前期开始到后期之间,经过风化和侵蚀作用,独岛的整体地形逐渐形成。独岛目前还存在有3座火山口,而且全部位于东岛范围内,西岛则没有火山喷出口。岛上主要由火山岩组成,包括玄武岩和粗面岩,这些岩石构成了岛上的山脊和崎岖地形。西岛海拔相对较高,为168.5米,东岛海拔则相对较低,为98.6米。
独岛属于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其年平均气温为12.4℃,其中1月均温1℃,8月均温23℃。因为日本海暖流的影响,独岛雾天较多,一年160天以上为阴天,约150天为雨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240毫米,冬季降水多为降雪。独岛经常刮风,年均风速为4.3m/s,夏季多刮西南风,而冬季则多刮东北风。独岛附近的海域是台湾暖流与北韩寒流交汇点,鱼类以及其他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从历史文献来看,朝鲜半岛居民在独岛的活动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6世纪的新罗时代。较之朝鲜半岛国家,日本对于独岛的接触晚了近9个世纪,其相关的文献记载始于17世纪初的江户幕府时期。关于独岛的归属权问题,自近现代以来一直是韩日之间的领土争议焦点。根据韩国政府的行政区划,独岛位于韩国庆尚北道郁陵郡的管辖范围内。然而,日本政府主张独岛是属于日本领土的一部分,将其划入岛根县下的隐岐之岛町的管辖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派警备队进驻独岛,从此,独岛处于韩国实际控制之中。根据韩国外交部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4月,在独岛常住的韩国居民为22人。
命名
根据韩国的说法,独岛最早归属新罗,韩国史书上有“六月于山国归属新罗”的记载。朝鲜时期,独岛也称为三峰岛、可支岛、于山岛等,至1881年正式改称独岛,而使用这一岛名划分行政区域者,是1906年郁陵郡守沈兴泽,1914年独岛又划入庆尚北道。
日本方面,竹岛以前被称为“松岛”,1779年初长久保赤水的《改正日本舆地路程全图》中有记载“松岛”这一名称,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该岛划入日本岛根县。当年2月,岛根县知事发出告示,正式将该岛命名为竹岛,并受隐歧岛司管辖。
而国际上称的利扬库尔岩这个名字则是来源于一艘捕鲸船船名。法国捕鲸船"利扬库尔"号(Liancourt)于1849年来到独岛,并在船名的基础上将该岛命名为利扬库尔岩,以纪念该船的船主或其他相关人物。据记录,该船的船员登陆了独岛,因此这个名称被西方的一些探险者和航海家所采纳和传播。
位置境域
独岛,日本称竹岛,是位于朝鲜半岛的东部,日本海西南海域中的一座火山岛,同时也是位于俄罗斯、日本和韩国三国中间的中心岛屿。独岛经纬度为东经131°51'51",北纬37°14'12",其距离韩国领土郁陵岛87.4千米,距离日本隐岐诸岛157.5千米。独岛由东岛、西岛两座大岛及附近89个附属岛屿组成,总面积约为0.188平方千米。韩国将独岛划为庆尚北道郁陵郡邑独岛里,日本政府将其编入岛根县隐岐之岛町。
成因
独岛是一个由火山活动形成的海上岛屿,其地质成因与约4000万年前晚白垩纪至早古新世的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独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相互碰撞带上。这种板块碰撞导致地壳发生变动和构造活动,包括火山喷发和地震等。由于板块碰撞引起的构造活动,地壳上出现了火山喷发口。约4000万年前,独岛地区的火山活动开始,岩浆从海底约2000米的深处涌出并喷发到海面上。喷发的岩浆逐渐积聚,从海底逐渐形成了独岛。岩浆在空气中冷却和固化,形成了岛屿的地质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岛上的火山活动逐渐减弱,岩浆的喷发停止。冷却的岩浆开始固化,逐渐形成了岛屿的岩石结构。从新生代第3纪上新世前期开始到后期之间,约460万年前至250万年前,独岛经历了风化和侵蚀作用。自然力量如风、水等对岛屿进行剥蚀和改变,塑造了独岛的整体地形。独岛目前仍然保留着3座火山口,而这些火山口全部位于东岛范围内,西岛则没有火山喷出口。
地理特征
气候
独岛的气候与日本海沿岸地区类似,但由于四面环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受到流经邻近海域的对马暖流的明显影响,呈现出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对马暖流是一股从太平洋流经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然后沿着日本海沿岸向北流动的暖流。这股暖流为独岛带来相对温暖的海洋气候,使得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温差较低。同时,对马暖流的影响使得独岛的气温相对稳定,降水较为均匀。
独岛年均气温为12.4℃,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八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3℃,整体来说气候较暖。独岛经常刮风,年均风速为4.3m/s,夏季多刮西南风,而冬季则多刮东北风。因为日本海暖流的影响,独岛雾天较多,一年中有160余天为阴天,约150天为雨天,年中85%是阴天或雨雪天,气候非常潮湿。
独岛的年均降水量为1240毫米,夏季降雨量多,9月份最多,8月份次之。冬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20%左右,但多以下雪的方式,常下暴雪,故冬季大部分时候独岛处于积雪状态。
地质
根据对独岛岩石的研究结果,独岛被认为是在独岛海山形成后残留岩浆的喷发过程中形成的。调查结果表明,独岛的形成被解释为发生在上新世至更新世时期的碱性火山活动。独岛在海面上暴露的岩层可以划分为7至8个层序,主要由玄武岩和安山岩、侵入岩等火山岩石组成。这些岩石的年代测定结果表明它们主要形成于约270到210万年前的多次火山活动中。在海面上残留的火山岩体中,水平节理和垂直节理呈高密度分布,水平节理主要出现在沉积岩和岩脉中,垂直节理则主要出现在熔岩喷发形成的安山岩类岩石中。
地层特征
最底层为海水下火山喷发时期形成的变质玄武岩和云母安山岩;第二层为独岛海山抬升水面后,出现了大气中的玄武岩和玄武质碎屑的喷发,形成的层理云母安山岩和层理安山岩;第三层为转为平静喷发期形成的云母安山岩质的玄武岩;第四层为火山口被堵塞导致了水蒸气玄武岩的爆炸,形成了包括斑状玄武岩和之后喷发减弱时喷出的玄武质安山岩组成的各种不同的岩层;第五层为火山口周围发育了单层或节理,形成了玄武质安山岩的侵入;第六层为火山活动停止后,独岛海山的上部大部分被波浪侵蚀,形成了现在的形态,目前位于海水面上的独岛被认为是独岛火山口外缘的西南侧残留体,直径约2.5千米,短径约1.5千米。
岩体特征
独岛岩石中可以观察到多次重复的喷发周期,其中包括水下和大气中的喷发形成的爆炸性火山碎屑岩、熔岩流和侵入岩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火山岩。根据目前存在的三个熔岩层,可以确认至少发生了三次喷发周期。因此,整个岛屿由火山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组成。在独岛和周围的礁石中观察到的火山岩可以根据其形成时期进行分类,包括底部水下熔岩、凸起的碎屑安山岩、层状流纹岩和流纹岩、水下凸起的安山岩、凸起的烧碱性流纹岩、上部水下熔岩、侵入岩体、岩脉、热液角礫岩。
这些岩石是由地下深处的岩浆喷发到地表后冷却凝固,或者侵入到现有岩石中形成的。根据规模和形状的不同,它们可以形成侵入岩体或岩脉。当岩浆由于内部流体或外部水的反应导致压力增加而发生爆发时,会产生爆炸性火山物质,根据其大小和形状的不同,它们形成火山灰、角礫或岩块石,当它们固化并石化时,它们分别成为凝灰岩、角礫岩或岩块石。形成独岛的岩浆展示了多种火山活动的特征,包括熔岩、凝灰岩和侵入岩。
地形地貌
独岛是一个以较大的东岛和西岛为首,以及其他89个小岛和暗礁所组成的岛屿群。整个岛屿群形成于新生代第3纪上新世前期到后期之间,大约460万年前至250万年前。这段时间内,从海底约2000米处喷发的熔岩冷却凝固,逐渐形成了直径约25~30千米的圆台状火山体。
海平面以上
独岛非常巨大,高度约为2300米,比韩国最高峰汉拿山还要高,露出海面的部分只是独岛群岛的一小部分,整个火山体的上部直径约大于10千米。岛上主要由玄武岩和安山岩等火山岩组成。这些岩石形成了岛上的山脊和崎岖地形,其形态受基岩种类、地层倾斜度、波浪、潮汐、沿岸流、藻类、盐分等多种要素的差异和风化作用的影响。独岛的地形包括海岸地形、风化地形、柱状节理以及弹囊结构等火山地形。此外,还存在断层线等结构地形,以及岩脉和崖锥等地质构造。这些地形形成了独特的岛屿景观。
现在的独岛海岸地貌是在新生代第四纪中期之后,随着海平面达到现在的稳定水平而形成的。波浪侵蚀作用导致了岩石平台、海崖、海蚀堆、海洞、海拱门和卵石海滩等典型地貌的形成。特别是海岸附近由易受波浪侵蚀的火山碎屑岩组成,形成了广泛的岩石平台。这些岩石平台是在中全新世中期海平面达到现在水平后约6,000年的波浪侵蚀作用下形成的。随着岩石平台的扩展,海岸的斜坡后退形成了高密度的断层线和易受侵蚀的基岩特征,使得沿岸形成了海蚀崖。
西岛海拔相对较高,为168.5米,呈现出非常狭窄且尖锐的山陵线。在平均海拔为100~140米的西南侧相对平坦,与岛屿其他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沿海的悬崖峭壁上有许多洞穴。
东岛海拔相对较低,为98.6米,地势相对平坦,面向大海的四面则是陡峭的海蚀崖,高约30米。东岛中部有一个浸没区,顶部面积为100x100米,底部面积为50x25米,深度为55~75米,并且在其下方存在着可进海水的洞穴(天井洞)。
西岛与东岛之间有宽110~160米、长约330米、水深5~10米的海峡。西岛附近的海域相对较浅,而东岛离海岸不远处的水深可达数百米。
海平面以下
露出海面上的独岛周边的近岸区域水深约在20米以内,由于陡峭且不规则的地形起伏,海底地貌环境非常复杂。在东岛和西岛之间的北部,散布着突出的岩石,海底地形复杂到小型船只都难以进入的程度。
此外,独岛周边的89个附属小岛也延伸到海水下,形成了水下岩石、礁石和露出岩石等形态,并伴随着陡峭的斜坡和不规则的海底地貌,一直到水深约80米的范围内,斜坡才逐渐变得平缓,并最终延伸到外海的平坦海底地貌上。
在独岛火山体的山顶海域内,发育着小型火山口形状的海底地貌,现已发现了4个小型火山口。位于东岛东北部的小型火山口在水深约110米的范围内,呈椭圆形,长约260米,宽约150米,高约20米。位于西岛西北部的小型火山口分别以圆形和椭圆形的形态发育,其中水深约60米处的火山口直径约200米,高约30米;水深约100米处的火山口呈椭圆形,长约250米,宽约230米,高约50米。2017年发现的小型火山口相对较小,位于西岛西北部水深约100米的区域内,它以约140米的宽度、117米的长度和8米的高度形成一个多边形的形状。
在独岛火山体的山顶区域附近海域中,可以观察到像沉船一样的地形特征。通过海底地形图可以确认,这些特征是在1999年至2000年左右由韩国庆尚北道主管部门安装人工鱼礁(用于渔业资源的人工结构)的目的而沉没的两艘渔船所形成的。这些沉船的尺寸约为高4米,长40米,而这种沉船状地形仍然被认为在目前扮演着重要的鱼礁角色。与发育在西岛北西部水深100米区域的小型火山口相比,这些沉船状地形位于东北方约900米的距离处。
水文
海水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独岛周围的海流没有明确的单一形态,而是存在着暖流和寒流共存的情况。暖流主要是从黑潮供应的水流,黑潮分为对马暖流,通过对马海峡分流后,分成几股向东流动。寒流除日本海寒流外,还有与黄海回流相连的里曼寒流,沿着东海岸向南流动,然后改变方向向东流动。
与此同时,独岛附近的海域存在着非直线状、蜿蜒曲折的海流运动,调节着独岛周围海域的海流形态。当涡旋增强,导致海水流动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时,涡旋就会形成。在独岛附近海域,由于日本海寒流在东海岸分离并向东流动,一部分向西南方向流动的环流发展成为显著的逆时针涡旋,同时还形成了相对较小的冷水性涡旋。这种逆时针涡旋可以维持顺时针流动,并对深度达数百米的海域产生影响。
由于独岛周围海底地形的影响,独岛附近的深海海流整体上呈现沿等深线流动的趋势较为强烈。从1996年开始,针对郁陵岛和独岛之间的韩国海底间隙进行了深海流动观测,结果显示持续的北向流速超过30厘米/秒。由于这股强大的北向流具有持续性特征,已被命名为“独岛深海流(Dokdo Abyssal Current)”。
根据位于独岛南部沿岸的独岛测站的海洋气象月报数据(2016年至2021年),独岛年平均水温为17.5℃,月平均水温最高的月份是8月,为26.3℃,最低的月份是3月,为9.9℃。年平均有效波高为0.9m,1月最高月平均有效波高为1.2m,最低月为6月,为0.6m。
地下水
独岛上缺乏饮用水,不适于长住。位于西岛的西谷地下水是独岛唯一出产的地下水。西谷的地下水是上游降雨水沿着顶板安山岩和底板安山岩发育的冷却隔离层流向下游,并排泄到西谷的洞穴中。西谷地下水的流量为1.12~7.02立方米每天。在海水淡化设施建成之前,这里是岛上居民的唯一饮用水来源。
土壤
独岛由火山活动喷发的玄武岩和顶板安山岩组成。土壤为山顶风化形成的残壤土和砂壤土。土壤深度有些地方超过60厘米,但大部分地区仅有30厘米厚。独岛的土壤由黏土、粉砂和砂组成,比例约为1:4:5。独岛的土壤酸度不稳定,根据季节的不同,pH值在3.36~8.02之间变化,这可能是因为聚群栖息的信天翁的粪便对土壤酸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独岛中东岛顶部地势相对平坦,并覆盖着一层约20~30厘米厚的土壤。这里生长着各种草本植物。相反,面向大海的四面则是陡峭的海蚀崖,几乎没有土壤覆盖或土壤层较薄,因此植被状况非常不理想。
西岛则是海拔高度为100~140米的西南侧相对平坦,部分地区形成了土壤层,这里也分布着一些草本植物。在西岛部分地方观察到了一些土壤流失现象。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独岛及附近海域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这也是造成围绕它的海域之争的重要原因。
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冰状结晶物质,主要分布在300米以上的深海地区,又被称为可燃冰或甲水合物。与煤炭或石油相比,燃烧天然气水合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少,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此外,天然气水合物也被视为指示石油资源存在与否的重要资源。
郁陵岛-独岛附近海域的水深约为1500米,埋藏着大约6~20亿吨液化天然气(LNG)的天然气水合物。韩国和日本之间的海域已被认为是世界第五大天然气水合物储藏区域。
磷酸盐岩
磷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海底火山、海底山、海洋地层、大陆架临近大陆斜面等处。这是一种多功能的矿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和重要的价值。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水泥和混凝土生产、农业土壤改良、工业生产、环境保护以及医药和食品工业。
根据独岛周围水深不同的区域,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的碳酸盐沉积物。在水深100到200米的浅海过渡区域,沉积物主要由来自陆地的物质和深海中沉积的物质组成,其中悬浮性有孔虫和海洋生物的硬骨骼是主要的组成成分。随着水深增加至200到700米的区域,沉积物主要由0.25到0.5毫米大小的颗粒构成,其中部分悬浮性有孔虫和海洋生物的硬骨骼仍然是重要的组成成分,但在颗粒表面被覆盖了粘土矿物。而在水深700米以上的深海区域,沉积物主要由陆地输送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半洋性沉积物,主要成分是黏土矿物,而碳酸盐颗粒的存在数量相对较少。此外,随着水深增加,并不会明显减少碳酸盐沉积物的量,因为其供应受到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海洋环境的调节。
据估计,位于日本海(韩国称东海)500~1000米深的海底埋藏着超过2亿吨的磷酸盐岩,足够供应韩国使用50多年。另外,独岛北侧的韩国大陆斜面有裸露于海底面的磷酸盐岩,含有30%的五氧化二磷,层状磷酸盐岩的厚度达到了约20米,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磷矿
独岛上存在着大约16万吨未开发的磷矿。这些磷矿是由鸟类排泄物中富含的磷酸盐所形成的。经过长时间的堆积和压实作用,这些排泄物逐渐转化为一种含磷矿石。这种矿石被广泛应用于农业肥料、化学工业和能源生产等领域。
海洋资源
在水深且大陆倾斜面陡峭的日本海(韩国称东海),海洋深层水是极具开发可行性的特色资源。 海洋深层水富含各种矿物质与营养盐类,且为无菌清洁水,是在食品、健康、美容、农水产、旅游、能源等多个领域具有高附加值的海洋资源。截至2013年,只有五个国家和地区(韩国、美国、日本、挪威、台湾)能够开发海洋深层水。由于离东海岸仅有10-20千米的距离,水深就能达到200米以上,并且拥有郁陵岛的优势,韩国在海洋深层水开发方面具备了巨大的潜力。
早在2004年12月,郁陵郡在北面玄圃里安装了海洋深层水取水管,并成功取水。2005年,他们推出了食品品牌"深海园",并生产了高档盐制品。从2011年开始,他们大规模生产"青阿拉(蓝色海洋,韩语发音)"饮用水,并尝试销售。这表明海洋深层水相关事业早已开始发展。
此外,庆尚北道于2008年制定了"庆北海洋深层水开发基本计划",并以蔚珍为深层水研究中心地区,开展深层水研发工作。他们同时在构思利用深层水开发生物食品和水产养殖的研发项目,进一步挖掘深层水的潜力。
生物多样性
陆地生态系统
植物
独岛是一个地表浅层为岩石的岛屿,且海风强劲又含有高盐分,独岛上的植物种类并不多。目前独岛上共发现了31科75种植物,可分为草本类和木本类两类:
动物
独岛上的陆地动物以昆虫和鸟类为主,缺乏自然生长的陆生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纲这些种类,唯一的哺乳动物是由人类引进的韩国本土品种的狗。
昆虫
截至2013年,独岛已确认存在包括薄翅蜻蜓、滨海肥蠼、 蚱蜢、苍蝇、小红蛱蝶等在内的134种昆虫(未鉴定的30种除外)。其中甲虫类是最多的,有15种。从生物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独岛的昆虫具有特殊的形态,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火山岛,独岛上的植物分布非常有限,即使存在外来昆虫(通过台风或气流从外部迁移到独岛的昆虫),由于环境极端恶劣,它们也很难在独岛上存活下来。
根据分类,独岛发现的昆虫包括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弹尾目、蜻蛉目、直翅目、革翅目、脉翅目等。实际上,独岛在昆虫领域具有"生物地理学边界线"的作用。例如,独岛是盲蝽科在世界范围内的北方分布边界线,也是伪绿二室叶蝉在世界范围内的东方分布边界线。此外,在韩国,只有独岛有Agrypnus miyamotoi(一种鞘翅目昆虫),使独岛成为该物种在西方的分布边界线。
鸟类
截至2013年,独岛上已确认存在包括黑叉尾海燕、白额鹱、黑尾鸥、红隼、鹗、红尾鸫、北极鸥、黑林鸥、乌鸦、北红尾鸲、黄嘴白鹭等在内的175种鸟类。由于独岛地理位置独特,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能够保持自然生态的完整性,故其成为了黑尾鸥、海燕、大水鸟等鸟类的繁殖地。每年4月至6月期间,约有8,000到10,000只普通海鸥来到独岛进行繁殖。7月至8月则是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的繁殖期,它们在具有柔软土壤的斜坡上挖洞并产卵。此外,独岛上还栖息着濒临灭绝的物种如老鹰、西伯利亚地区东方蜂鹰,以及众多鹬类和常见的麻雀等多种鸟类。
独岛鸟类分布具有季节性差异。5月份可观察到的鸟类包括向日葵雀、黑枕黄鹂、黑鸠、鹰、鸥科、长耳禾雀、海岸啄木鸟科、山鹨、啄木鸟、燕子、大杜鹃、乌鸦等,达到了约30种,10月份可观察到的鸟类包括朱鹞、鹰、黄喉、黑鸠、鹤鹬、黄雀、啄木鸟、长耳禾雀、秧鸟、、燕子、布谷鸟、岛鹪鹛等,达到了约20种。
尤其重要的是,独岛位于候鸟南北迁徙路径上,成为红胸鸟、鳞胸鹪鹛和玻璃黑尾蜡嘴雀等候鸟唯一的栖息地。同时,独岛位于太平洋和东海沿岸的环境中,这正好是韩国、西伯利亚地区、阿拉斯加州、北美、日本、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候鸟迁徙路径的必经之地,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价值。
海洋生态系统
独岛周边海域是日本海寒流和暖流的交汇点,加上海岛效应的涌升作用,使得动植物浮游生物种类繁多。因此,独岛及其周边海域是东海回游鱼类以及郁陵岛和独岛的定居鱼类的丰富栖息地。尤其独岛由许多大小岩石和暗礁组成,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维护着多种海洋生物系统的生态平衡。
植物
经过2006~2010年的潜水调查结果显示,在独岛附近海域发现了裙带菜、海带、海苔、石花菜、羊栖菜等共计254种海藻类,包括绿藻门的7科9属26种、褐藻纲的14科37属67种、红藻门的30科82属160种,以及包括红松类在内的1种海藻类。
动物
海洋哺乳动物
独岛周边礁石上以前栖息着海狮等海洋哺乳动物,但因为过度捕捞的原因,已濒临灭绝。时任韩国国土海洋部长官郑钟焕于2008年7月14日表示,将推行独岛的永续发展计划,并设立独岛管理办公室,重新引进濒临灭绝的独岛海狮。
海洋无脊椎动物
截至2018年底,独岛周边海域发现了包括鲍鱼、海螺、青口贝、海参、虾、蛙蟹、龟甲等在内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共520多种,包括海绵动物12种、刺胞动物门60种、软体动物门179种、环形动物77种、节肢动物门143种、棘皮动物39种等。
独岛的潮间带是许多甲壳类动物的栖息地,包括黑藤壶、龟甲、藤壶、白纹方蟹和龙虾等。此外,还有一些软体动物,如丽文蛤、鲍鱼和螺旋螺,以及以海葵目为主要种类的刺细胞动物。潮下带则生活着一些生物,如蛤蜊、大海菊蛤属、三角螺和短刺海蜘蛛。
在独岛西侧水深约25米的海域,发现了韩国最大的固着石珊瑚目聚集地,属于木珊瑚科。这片珊瑚聚集地宽约5米,高约3.3米。
鱼类
独岛周边海域除了日本海岸沿岸的鱼类,还有济州特别自治道海域的亚热带性鱼种,以及回游独岛海域的冷水性鱼种。现已发现了鱿鱼、秋刀鱼、鲂鱼、淡水海豚、斑鰶、海鳗、鲽形目、银鱼、多线鱼、驼背胡椒鲷等共180种鱼类,其中热带鱼占37.8%,亚热带鱼占22%,温带鱼占40.2%。
独岛鱼类品种会随着洋流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春季只有15种左右,到了夏秋两季则增加到60种左右。在基岩裸露的地方,生活着雀、墨头鱼、秋刀鱼、黄尾鱼、竹荚鱼、三文鱼、濑鱼、暗纹多纪鲀、胗、大比目鱼、大比目鱼、沙鱼等。
人类活动
渔业活动
大约公元6世纪的新罗王朝时代,朝鲜半岛的渔民便在独岛海域从事捕捞作业。17世纪初江户幕府时期,日本渔民大谷甚吉遭遇暴风雨漂流到郁陵岛,回到日本后,大谷甚吉发动乡民来郁陵岛和独岛附近海域捕鱼,此后独岛长期成为日本渔民捕捞乌贼和海狮的重要捕捞场所。日本在独岛进行的海狮捕捞活动持续到近代1941年。
进入现代以来,独岛依然是重要的渔业捕捞活动场所,1998年11月28日,韩日两国签订了《新韩日渔业协定》,该协定上规定,将独岛周边水域划为“中间水域”,由韩日渔业共同委员会管理,除韩国渔船外,独岛周边5.5~22.2千米范围内日本渔船也可从事捕捞作业。
人类定居
公元512年,新罗王国智证王派遣夷斯夫将军率领军队驾驶战船征服于山国,此后独岛归于新罗的附庸国“于山国”的实际管辖之下。公元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独岛因自然环境恶劣,曾经长期作为李氏王朝罪犯流放地存在。
1956年,韩国政府派遣海警守备队登陆独岛。1965年3月份,韩国公民崔钟德(已故)率先登岛居住,截止2023年4月韩国外交部数据,独岛上目前有包括金成道夫妇、16名独岛警卫队队员、3名灯塔管理员、2名郁陵郡厅独岛管理事务所职员等22人在独岛居住。2005年韩国实施登独岛申请制以来,截止至2023年4月的数据显示,共有300万人登岛,平均每天有500人登岛。
另外,韩国郁陵郡自2010年起向希望访问独岛的人发放“郁陵郡独岛名誉居留证”,截至2018年12月的数据,包括1,663名非韩国公民在内,共计44,421人获得了名誉居留证居民卡。
基础设施建设
独岛有船舶停靠设施、独岛灯塔、警备队宿舍、直升机场等,还设有韩国领土石碑、独岛遇险渔民慰灵碑等标志物以及发电设施、通信和气象监测设备。西岛配备了码头、居民宿舍和15米长的波浪防护墙。
科学研究
地质勘探
进入21世纪后,韩国地质调查机构在日本海(韩国称东海)海域进行了为期4年的大范围地质勘探。结果表明,郁陵岛-独岛附近海域的水深约为1500米,埋藏着大约6~20亿吨液化天然气(LNG)的天然气水合物。这相当于足够供应韩国约30~100年的天然气需求量,并且可以创造出252万亿韩元的进口替代效应。因此,韩国前能源部长李允镐曾表示:“日本主张对独岛拥有领土主权的原因中,不排除与独岛附近海域蕴藏有可燃冰有关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开发独岛附近的天然气水合物,将会确保我们的领土主权,并因为保障我们所匮乏的能源储备而受益。”事实上,韩国和日本之间的海域已被认为是世界第五大可燃冰储藏区域。
深海探索
2009年韩国政府开始尝试利用瑞典制造的无人遥控潜水器对独岛周边海域的深海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旅游活动
2005年开始,独岛东岛对外开放,进入独岛需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备。独岛的公开区域观览时间为早上8点至晚上7点,每次观览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除非是特殊目的的进入或得到军方认可。独岛公开区域东岛靠泊设施的进入人员除了行政、学术等目的和驻岛人员外,每次进入不得超过470人。此外,2015年起,在海鸟繁殖季节的5月和6月,每日客船进入次数限制在10次以下,从4月到6月,只有救护、搜救等情况下才能通过直升机进入。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独岛海域拥有非常高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大型藻类、贝类、甲壳亚门和海葵目等各种生物。研究表明,独岛周边的海洋生态系统相对较为健康,并且保留了东海沿岸生态系统的原始特征。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水温度上升,新的热带性海洋生物在独岛周边海域逐渐增加,这表明独岛周围海域的生态环境正在迅速变化。近年的研究发现,独岛海域的生物种类数量增加了约500种,其中包括附着在岩石上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和其他生物。同时,独岛周边的海洋生态系统也受到一些环境压力的影响。媒体报道提到,由于渔业活动的增加以及废弃的渔网和渔具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独岛的岩石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另外,据韩国媒体报道,自从独岛(日本称为“竹岛”)向公众开放,允许普通游客登岛旅游后,环境问题就受到韩国国内的普遍关注。游客中有些人以“植入韩国魂”为名,将从陆地带来的土撒在独岛上;有些人为了留作纪念,试图将独岛上的土石或鸟卵带走。韩国环境部认为,长此以往,独岛的环境遭到破坏的可能性很大。
环境保护
自2008年开始,韩国政府着手推行独岛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并成立了独岛管理办公室。
根据2005年11月19日生效的第7497号《独岛可持续利用法》,韩国海洋水产部开展了多项活动,以实现独岛及其周边海域的可持续利用。其主要活动包括生态系统保护、海洋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海洋矿产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以及设施管理计划和独岛的融资。此外,韩国环境部根据《独岛等岛屿地区生态保护特别法》将独岛指定为特定岛屿,并致力于保护独岛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韩国文化遗产厅则根据文化遗产保护法将独岛指定为天然纪念物,以保护独岛。
2015年起,韩国环境部每五年都会对独岛的生态环境进行季节性的系统调查,以保护独岛的生态环境。
风景名胜
2012年12月27日,韩国环境部将郁陵岛·独岛设立为国家地质公园。郁陵岛·独岛国家地质公园里分布着通过火山活动与侵蚀、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形及地质遗产,公园共有23个地质名胜,其中有4个位于独岛。
磨刀石岩
面积445平方米,海拔高度12.6米。由于侵蚀作用,易受侵蚀的角砾凝灰岩逐渐剥离,只有结实的粗面岩质岩脉部分得以保留,形成了水平柱状节理。
独立门岩
面积1902平方米,平均海拔约为30米。岩质为火山凝灰岩,水平层理与垂直节理非常发达。在海蚀崖的前沿,岩石质地较软的部分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海浪侵蚀和风化的作用,逐渐剥离,形成了基底处的海蚀柱。较窄的末端海蚀洞尤其发达,当两边的海蚀洞相互连接时,形成了拱形的岩石地形,也被称为海拱。
三兄弟洞窟岩
面积1983平方米,高44米。在巨大海浪的冲刷下,岩石基底逐渐后退。由于岩石的侵蚀程度不同,形成了一些小岛海蚀柱,它们远离陆地,位于海岸线附近。因其像山峰一样耸立在海中,与东岛、西岛并列,所以这便是古称“三峰岛”的由来。
天井洞窟
面积1638平方米,深55-75米。在岛屿的东端,存在着一个深约100米的杯状侵蚀洼地,洼地与大海之间有两个海水涨退的洞窟。这些洞窟是由断层作用引起的地形塌陷,随后经过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这里有独岛现存树木中历史最悠久的独岛冬青卫矛,以及黑林鸽栖息地。
相关文化
邮票
1954年韩国推出3种以独岛为主题的邮票,韩国后来又于2002年、2004年、2007年这三个年份发行了其他新款式的独岛邮票。
2014年9月,朝鲜发行了独岛邮票。
展览场所
独岛上设有独岛博物馆,是收藏与独岛有关的各个领域的资料的地方,包括日本从16世纪到现代制作和出版的大量地图和文件。
独岛博物馆于1997年开放,2013年起每年举办特展,在韩国各地进行巡回展出。2018年,博物馆增开独岛剧场,开始放映动画片《海狮的故事》。
领土争议
历史沿革
独岛与朝鲜半岛的联系由来已久,由于靠近郁陵岛且渔业资源丰富,朝鲜半岛的渔民很早就驾舟至此从事捕捞作业。从历史文献来看,朝鲜半岛居民在独岛的活动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6世纪的新罗王朝时代。公元512年,当时的新罗王国智证王派遣夷斯夫将军率领军队驾驶战船征服于山国,此后独岛属于新罗王朝的附庸国“于山国”的实际管辖之下。依据朝鲜半岛历史文献《三国史记》的记载:“十三年夏六月,于山国归服,岁以土宜为贡。于山国在溟州正东海岛,或名郁陵岛,地方一百里,恃不服,伊沧异斯夫为何瑟罗州军主,谓于山人愚悍。难以威来。可以计服,乃多造木偶狮子,分载战船,抵其国海岸,诳告曰:汝若不服,则放此猛兽踏杀之,国人恐惧,则降。”
公元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后,朝鲜半岛延续了对独岛的管辖,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独岛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是流放罪犯的地方。由于岛上有形似海狮的岩石,因此又被称为“海狮岛”。李娎皇帝李在位期间(公元1471—1481年),独岛被称作于山岛,隶属于郁陵岛群的管辖范围。依据《太宗实录》的文献记载,在公元1417年,朝鲜太宗“按抚使金麟雨,还自于山岛。献土产大竹、水牛皮、生苎、绵子、检朴木等物,且率居人三名以来。其岛户凡十五口,男女并八十六,麟雨之往还也,再逢随风,仅得其生。”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军队占领了朝鲜。1900年,朝鲜王朝皇帝李熙李熙颁布了第41号法令,将郁陵岛等岛屿划归江原特别自治道三陟县的管辖范围。
较之朝鲜半岛国家,日本对于独岛的接触晚了近9个世纪。相关的文献记载始于17世纪初的江户幕府时期,当时一位叫做大谷甚吉的日本渔民在海上从事捕捞作业时,遭遇暴风雨袭击漂流到当时还是无人荒岛的郁陵岛。回到日本后,大谷甚吉发动乡民到郁陵岛海域附近从事海洋捕捞,一直持续80余年。至1692年,日本渔民在郁陵岛海域进行渔业捕捞时与朝鲜渔民遭遇,这也是历史上日韩在独岛附近海域的第一次纠纷。尽管出现争议,幕府时代的日本对于朝鲜王朝具有独岛主权表示认可。在1667年的《隐州视厅合记》中,当时的日本政府公开承认独岛是属于朝鲜王朝的领土。即便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两年,也就是1896年,当时日本已经占领朝鲜,在日本外务省编撰的《朝鲜国交始末内深书》中,同样将独岛作为朝鲜的领土专门进行标注。
近现代韩日之争大事记
1905年1月28日,日本政府在内阁会议上通过《竹岛阁议决定》,独岛正式更名为“竹岛”,首次官方宣称对竹岛拥有主权,并将其行政隶属关系设在岛根县。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联合国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明确规定把独岛移送给驻韩美军政府管辖。同年6月22日,在联合军最高司令部训令第1033号第3项中作出明确的规定:“今后日本船只及人员不得靠近处于LiancourtRocks(独岛)周围12海里以内的区域,并且不得以任何形式接近独岛。”
1948年8月15日随着韩国政府的建立,独岛与其他被日本占领的韩国领土一同划归大韩民国政府管辖,列入大韩民国政府主权范围。
1952年1月,时任韩国总统的李承晚发表“关于毗连海域主权的总统声明”,向外界公布对邻接韩国领土半岛以及岛屿沿岸的大陆架及领海行使国家主权,独岛周围海域被韩国划归为其领海管辖范围。对于韩国政府单方面公布的领海范围,日本政府向韩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同时拒不认可韩国提出的领海线划分法。
1951年9月8日,为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日本的领土、领海及国际地位等诸多问题,包括日本在内的49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市缔结了《旧金山和平条约》,日本正式宣布放弃之前侵略的韩国领土。但是,相关条款并未将独岛列入其中,这给未来围绕独岛的争议埋下了伏笔和隐患。
1953年5月日本趁朝鲜战争仍在酣战之际,曾派兵一度占领了该岛,并在岛上建立了领土标志碑。
1953年7月12日,在23岁的洪淳七的领导下,韩国义勇守备队开赴独岛,将日本军人赶走。至此,独岛完全在韩国的实际控制之下。
1954年韩国正式将独岛划归庆尚北道郁陵郡管辖。1956年李承晚政府派出海上警察守备队,洪淳七结束了神圣的“守土护国大业”。1957年韩国开始在独岛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1954年以来,日本每年都向韩国政府递交外交抗议文件,前后共计50多次,指出竹岛是日本固有领土,韩国必须立即撤出该岛。而韩国政府则一再声明,独岛是韩国领土。双方各执一词,针锋相对,谁也不想在领土问题上让步。
1954年和1962年日本曾就竹岛主权问题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但是韩国方面拒绝回应日方诉讼,并拒绝接受国际法院仲裁。
1965年6月,日韩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当时,日本政府曾就该岛问题提出与韩国进行对话。韩国认为“独岛问题是主权问题,而不是外交纠纷问题”,拒绝就此进行任何形式的外交对话。
1981年底,韩国海军在岛上修建了守岛工事。
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依据公约规定,一国对距其海岸线200海里(约370km)的海域范围拥有专属经济权,此后,日韩关于独岛的争议逐渐演变为海洋专属经济区之争。
1996年2月7日,韩国政府对外宣布,为进一步解决岛上23名战警和3名警官的食品供应问题,决定在独岛上兴建一座能够停靠500吨级船只的码头。对此,日本政府紧急照会韩方要求取消码头项目,却遭到韩国政府的断然拒绝,码头工程最终在1997年圆满竣工。
2005年3月日本岛根县议会通过了将每年2月22日定为“竹岛日”的条例。
2005年起日本政府在《防卫白皮书》中一直主张竹岛主权,韩方对此深感遗憾。
2006年4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向外界宣布,日本东海上保安厅开始勘测竹岛周边水域,这是战后首次对这一敏感地区的勘测行动。同年4月22日,日本政府在与韩国政府的外交磋商谈判中达成妥协,同意终止正在实施的竹岛勘测计划。
2008年7月14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在将于2012年度开始实施的中学社会课的新《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书》中首次写入有关竹岛是日本领土的内容。韩国当天对日本此举提出强烈抗议。韩国总统李明博对此事表示“失望和遗憾”,并指示有关部门以坚决和严肃的态度应对此事。29日,韩国总理韩升洙乘坐直升机登上独岛视察,并表示韩国有决心捍卫独岛主权。
2012年8月韩国总统李明博访问独岛宣示韩国对该岛拥有主权,成为首位登上独岛的韩国国家元首。日本政府对此举表示强烈抗议,韩日关系急剧降温。19日,韩国在独岛设立独岛守护标志石,以示韩国对这一岛屿拥有主权。
2017年2月14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案。根据修订案,在涉及日本领土内容的小学五年级科目和初中地理课领域中,明确写入了独岛(日本称竹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此举引发了韩方的强烈抗议。
2022年2月22日,日本岛根县在松江市举行了第17次“竹岛日”仪式。日本内阁府政务官小寺裕雄代表岸田文雄政府出席了该活动。活动中,日本岛根县知事丸山达提到了韩国警察厅长等人去年登上竹岛的行为,并表示“在日本政府寻求和平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韩国的做法)令人极其遗憾”。这些举措和言论引发了韩方的强烈不满。韩国外交部于2月22日向日本驻韩国大使馆提出了抗议,还发表了一份声明,严正敦促日本方面立即停止类似活动。
2023年4月11日,日本外务省公布了2023年版的《外交蓝皮书》,其中声称无论是从历史事实还是国际法的角度,“独岛属于日本的固有领土”。这一表述引发了韩国外交部的强烈抗议,韩方以发言人的名义发表评论,要求日本政府立即撤回相关表述。为了表示强烈抗议,韩国外交部当天召见了日本驻韩国大使馆总括公使熊谷直树,并重申韩国政府对《外交蓝皮书》涉及独岛内容的立场。
2024年1月2日,韩国政府就日本将独岛(日本称竹岛)划入海啸预警地区一事表示,已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方严正抗议,并要求日方采取更正措施。
2024年5月13日,韩国第二大在野党祖国革新党党首曹国登上独岛(日本称竹岛)。当日,日本外务省向韩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称日方对曹国登岛行为“绝不接受”,要求不再出现类似行为。
参考资料
独岛,独岛,KoreanIslandsDokdo.韩国外交部官网.2023-05-26
竹岛.日本外务省.2023-05-26
k-Dokdo Dokdo of Korea.独岛官网.2023-05-26
隐岐之岛町.okinoshima.2023-06-16
独岛.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全书.2023-06-16
独岛气候变化监测站.naver.2023-06-16
독도종합정보시스템.dokdo.2023-06-16
相关资料:独岛(竹岛)简介.新浪网.2023-06-16
韩日间关于独岛(竹岛)领有权历史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中国知网.2023-06-16
独岛.大韩民国国家地图集.2023-06-16
独岛开放一个多月 韩国政府派环保专家登岛调查.搜狐网.2023-05-26
韩国指定独岛为国家地质公园.新浪网.2023-06-16
朝鲜发行“独岛”邮票 称其为朝鲜固有领土(图).环球国际.2023-06-16
韩日独岛(竹岛)之争由来.央视网.2023-06-16
日本公布新学习指导要领:首次称钓鱼岛为“固有领土” 具法律约束力.观察者.2023-05-26
日韩争议岛屿风波再起.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6
多方驳斥日本新版《外交蓝皮书》.法制网.2023-05-26
韩国抗议日本将独岛划入海啸预警地区.新华社国.2024-01-03
韩国第二大在野党党首登独岛引发日本抗议.大皖新闻-今日头条.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