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花鼓戏

花鼓戏

腰鼓戏,又名花鼓、花灯、灯戏,因表演和伴奏的主要器具为花鼓而得名,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中最为庞大的一支,狭义上常指湖南花鼓戏,广义上包括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的小戏花鼓。

花鼓戏最早来源于宋代的民间表演“花鼓”,在清朝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形成了以民间小调为主、以民间生活为题的地方花鼓戏,同治年间引入了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等角色,形成了以“三小”(小旦、小丑、小生)为特色的戏剧,之后又引入“打锣腔”和“川调”,并增加了民间传说题材内容。在清代中后期,花鼓戏逐渐演变为打花鼓的歌舞情节,随后逐渐以戏剧形式发展壮大。清末时期花鼓戏遭受歧视和禁演,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鼓戏艺术才有了显著的发展,各地建立了专业的戏剧团体,逐渐走进城市进行公开演出。花鼓戏是以喜剧为主的戏剧形式,以广泛关注的劳动和爱情为主题,具有乡土性和普俗性。人物形象朴实、明快、各角色独具特色,如小丑夸张风趣,小旦角开朗泼辣,小生角风流洒脱。音乐唱腔以民歌小调为主,自由多样,曲调约三百余支,采用曲牌联缀结构,板式变化呈现粗犷、爽朗特色。舞蹈包括旦角舞、生角舞和歌舞,动作流畅协调的同时表现虚实和刚柔的统一与对立。花鼓戏的代表作品包括《补背褡》《刘海砍樵》《打鸟》《送表妹》《盘花》《看相》等,代表人物有何冬保、李小嘉等。

花鼓戏展现浓烈的地方特色的同时融汇了各地独特艺术元素,是珍贵的地方传统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教育和文化价值。21世纪以来,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起源

花鼓戏最早来源于宋代,当时被称为“花鼓”,是一种民间表演技艺,通常以简单的歌舞形式呈现,但缺乏故事情节。据《浏阳县志》的记载,当地元宵市所展示的花鼓戏灯光表演,标志着花鼓戏在清嘉庆年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花鼓戏。因此在嘉庆年间,花鼓戏以民间小调为主,同时伴以歌唱和舞蹈。主题多为生活小戏剧,如《打鸟》和《送表妹》《盘花》《看相》等剧目。演员多为当地居民,他们在农忙时务农,闲暇时才从事花鼓戏表演,没有形成专职的花鼓戏演员。

这种地方花鼓属于灯舞类,最初仅在传统佳节如春节和大雨花灯活动中进行,与其他表演形式如“狮子”“龙灯”“采莲船”一起演出,内容充满生气,情节朴实。随后,这一传统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各类红白喜事庆典的必备节目,包括婚礼、葬礼等。

发展

清朝同治年间,花鼓戏的演出形式从一丑演唱到引入了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等四个角色,形成了“三小”(小旦、小丑、小生)的戏剧类型,同时也使演出形式逐渐规模化。后来,引入了“打锣腔”和“川调”,使得故事性更强的民间传说题材逐渐出现。其中,打锣腔的主要剧目包括《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而川调的主要剧目包括《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在早期,花鼓戏仅在农村进行季节性演出,半职业性班社比较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班社发展迅速,仅在宁乡市衡阳市两个县就有数十个表演团体,拥有近200名艺人。演员的培训主要采取随班跟师的方式,也有传统的收徒传艺方式,被称为“教场”或“教馆”,每次培训持续数十天,通常教授三四出戏。

清末年间,花鼓戏常常受到歧视和禁演的困扰,导致其公开演出机会相对有限。各地的花鼓戏班通常以同时演出当地流行的剧目来掩饰,这类戏班被当地人戏称为“半台班”或“阴阳班子”。花鼓戏被禁演之后,逐渐演变成打花鼓的歌舞情节,但仍然不是纯粹的戏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建立了专业的戏剧团体,逐渐走进城市进行公开演出,花鼓戏艺术得到了显著发展。除整理传统剧目如《刘海砍樵》和《打鸟》外,还创作了现代戏剧,如《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一些花鼓戏剧目如《》《》等已被拍摄成电影,而《》《田寡妇看瓜》《野鸭洲》《》等剧目也深受广大观众欢迎。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设立了专门的花鼓戏专科。各地的花鼓戏传统剧目总数超过四百个,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生产劳动、男女爱情以及家庭矛盾等题材,语言生动,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氛围。到了1981年,湖南省省内拥有54个花鼓戏剧院,还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现状

21世纪以来,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荆州花鼓戏、商洛花鼓戏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表演形式上,花鼓戏经历了一系列大胆的创新和探索。这包括对作词和作曲的改进,以及引入现代花鼓戏、花鼓歌舞、花鼓小品等多种形式。此外,通过改进舞台布景和引入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古老的花鼓戏焕发出年轻的活力。

2017年10月14日,由文化部艺术司、湖南省委宣传部和湖南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在长沙举行,共有9台演出,包括5台大戏、3台小戏专场和1台花鼓戏演唱会,来自陕西、湖北和湖南的20余个大小剧目在省花鼓戏大舞台(湖南戏曲演出中心)和长沙市实验剧场上演。开幕式上,湖南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现代花鼓戏《桃花烟雨》成为首台剧目。从10月15日开始,经专家评选的4台优秀剧目参加展演,分别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刘海戏金蟾》、陕西商洛花鼓戏剧团的《带灯》、湖北花鼓戏艺术研究院的《铡美案》、邵阳市花鼓戏剧团的《儿大女大》。同时,还有三场花鼓戏小戏专场,包括湖南花鼓戏经典小戏专场、湖南花鼓流派小戏专场和湖南花鼓现代小戏专场。

2023年11月,“盛世繁花”第三届全国花鼓戏展演在湖南戏曲演出中心、湖南大剧院长沙市实验剧场、湘江剧院举行,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联动直播,邀请全国观众共赴花鼓戏艺术盛宴。此次展演以湖南省、湖北、河南省、安徽、浙江省等省的花鼓戏为主,同时呈现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等地的民间小戏,推出了10台大型舞台剧目,包括长沙花鼓戏《夫子正传》、皖南花鼓戏《青檀魂》、荆州花鼓戏《红荷》、襄阳花鼓戏《情醉清凉河》等,以及由长沙花鼓戏《打铜锣》、桐乡花鼓戏《麒麟带》、淮北花鼓戏《王小赶脚》、皖南花鼓戏《还猪》、衡州花鼓戏《一湾碧水》等21台小戏组成的5台小戏集萃展演。整个展演吸引了超过4000万观众,引发了花鼓戏的热潮,显著提升了花鼓戏的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花鼓戏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艺术特点

题材

花鼓戏表演的主题主要涵盖广大群众的劳动和爱情生活,如《数花》《探郎》《奴在闺房闷沉沉》《十二个月》《五更》《十爱》等,还包括历史故事如《乌鱼招亲》《苏三起解》《一出宝合面朝东》《一进门来把脚跌》等。此外,也有表演恭贺祝福词的节目,其中大部分是即兴创作的。

语言

在花鼓戏中,方言唱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唱腔的常用润腔技法,如被强化的滑音、颤音、“抛腔”等强弱对比细腻丰富的润腔手法,增强了旋律的律动性,因此在地方戏中生发出较强的艺术生命力。以长沙花鼓戏为例,舞台语言主要采用长沙、湘潭的方言,相较于普通话,方言贯穿整个表演,大量呈现了本土元素和信息,使得长沙花鼓戏展现出浓烈的本土气质和地域特色。传统剧目多源于民间艺人的口头创作,几乎没有书面或文言词汇,而是充斥着地道的民间生活用语和日常用语,非常口语化。因此,运用方言使剧情更加生动形象、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喜剧性。

风格

在中国古代,花鼓戏因受到"尚圆满"和"重和谐"等民族心理因素的影响,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喜剧为主要特色的戏剧形式。此外,花鼓戏还具备乡土性和普俗性的戏剧特点,各地的民间戏曲和地方戏剧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乡土风情。湖南省传统花鼓戏在本土特色方面更是直接汲取了农村人的劳动、爱情和家庭生活,以展现农民、樵夫、乡村商人和渔民等各种饱含乡土氛围的角色形象。因此,花鼓戏的人物形象特点为朴实、明快、活泼,并且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特色,小丑角夸张而风趣,小旦角开朗且泼辣,小生角则风流且洒脱。

行当

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不仅分有"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在"三小"中还有更具体的细分。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小丑角色可以细分为褶子丑、短身丑、宫衣丑、烂布丑、奶生丑等;小旦角色则包括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等;小生角色则涵盖正小生、风流小生、武小生、烂布小生、奶生子等。

花鼓戏常常是由两名演员共同表演,通常包括一个旦角和一个丑角,他们可以扮演情侣或夫妻角色。旦角自古以来通常是男性扮演女性角色,但现在也有男性扮演男性角色,女性扮演女性角色,甚至可以有四、六、八人的花鼓表演,其中男女搭配。在表演过程中,丑角通常持折扇,旦角则携带绸巾,表演没有特定的情节,没有连贯的故事线,伴奏常使用小军鼓、阴锣、大钵、钩锣打击乐器。通常,表演由丑角首先登场,手持特制的折扇,朗诵开场诗歌,然后与锣鼓的伴奏进行互动,与观众互动,进行幽默的对话和打趣,有一些是固定的台词,也有一些是即兴创作的。接着,旦角登场,边唱边跳舞。丑角的表演通常充满幽默感,而旦角的表演则更富含含蓄和羞涩的元素。

唱腔

花鼓戏的音乐唱腔以民歌小调为主,没有固定的曲牌结构,呈现出自由多样的特色。同时,各地艺人纷纷将自己熟悉的民歌小调大量融入其中,使得地方花鼓戏更具生动丰富的特色,其结构也更为完整。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有三百余支,基本上采用曲牌联缀的结构形式,辅以板式的变化,例如:川调,又称正宫调,即弦子调,配以大简和唢呐的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和旋律变化十分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之一。打锣腔,又称锣腔,也采用曲牌联缀的结构形式。“腔”和“流”(数板)相结合,不伴以管弦乐器,由演员自由吟唱,众人共同和唱,声音高亢有力,是长沙市、后阳、常德市等地花鼓戏的主要唱腔之一。其中,牌子分为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起源于湘南民俗音乐,以小唢呐和锣鼓为伴奏,富有活泼轻快的特色,适用于歇舞戏,是湘南各流派花鼓戏的主要唱腔之一。小调分为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两类,后者虽然属于明清时期花鼓戏小曲的体系,但已经地方化。所有这些曲调形式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色。

舞蹈

花鼓戏舞蹈包括主要的旦角舞、生角舞和歌舞等不同形式。除了基本的舞蹈动作外,花鼓戏还涵盖了特殊的舞蹈技术,例如顶碗灯、垫子功以及顽石等。通过这些特殊技术和舞蹈动作,花鼓戏舞蹈呈现出流畅和协调的特点,给观众带来一种和谐的感觉,同时也展现了虚实和刚柔之间的统一与对立关系。

旦角舞

旦角舞包含四个主要元素,它们分别是压的形式、步式、手式以及舞蹈程式。在压的形式方面,旦角可以运用单压、双压、旦生双压和四旦群压等多种方式,具体选择压的形式通常取决于剧情发展和表现要求。步式也呈现多样性,包括大碎步、小碎步、快碎步、慢碎步、大跳步和小跳步等不同的形式。手式方面,演员通常可以使用单手、双手左右大摇摆,或者左右拉手巾等不同的表演方式,同时也会根据剧情的发展情节选择是否采用胸前左右横拉手巾的形式。最后,舞蹈程式和套路包括剪子股走、圆场走以及踮脚尖过河等多种舞蹈形式。

生角舞

生角舞是生角表演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也是舞台上常见的击鼓表演之一。生角舞包括以下主要元素:首先是花鼓位置,演员可以将花鼓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包括舞者的上、下、左、右以及前后各个方向。这种多样性的花鼓位置设置可以为观众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其次是击鼓姿势。演员可以采用多种交替的击鼓姿势,以营造出奔放的表演氛围。这种多样性的姿势选择有助于增强舞蹈的表现力。然后是套路选择。生角舞的套路选择也多种多样,包括半圆场、走圆场、骑马式、分腿跳等不同形式。不同的套路可以为舞蹈带来不同的动态变化和戏剧性。最后是基本鼓点。通常,生角舞包括多种基本鼓点形式,如毛儿头、三番子以及凤凰三点头等。这些基本鼓点形式为舞蹈提供了鼓点节奏的基础。

歌舞

在大型舞台表演中,歌舞作为主要内容,其中一个主要亮点是全体演员集体呈现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通常采用翻跟头等形式进行表演。

特殊舞蹈

特殊的舞蹈技术,如顶碗灯和垫子功。垫子功是一项表演技巧,通常要求女性演员在旦角表演中将小鞋绑在足尖,以模仿古代女性的优美步态。在花鼓戏表演中,这一技巧已经演化为演员用脚尖来行进,其主要目的是突出旦角的优雅体态。而顶碗灯则依据剧情需要,要求演员在表演中顶着点燃的油灯,以增强戏剧性效果。

乐器

不同地区的花鼓戏表演所用的伴奏乐器各有不同。其区别主要体现在背法、打法上,包括高鼓、低鼓、多鼓、担鼓和口衔鼓等五种不同的类型。除腰鼓外,演出中还使用花锣、呆锣和等乐器。花鼓表演通常由鼓手主导,伴随着三四名敲呆锣的女演员。有时,打花锣的演员也会参与表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传统元素有所改变,小丑角被移除,女演员的数量增加,有些女演员改为表演舞扇子,而另一些则转向集体鼓舞表演。此外,也出现了男女鼓手互相对打的"对鼓"表演。

地域流派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是湖南省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按照流行区域可以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六个流派。

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起源于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同治年间,源自湘中山歌、民歌和民间歌舞,经过“对子花鼓”演唱的演化,历史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两小戏”,为初期形式,与丑、旦歌舞的“对子花鼓”有联系但有区别;其次是“三小戏”,正式形成且最具特色,引入小生行当使其脱离歌舞传统框架;最后是“多行当本戏”,在“三小戏”基础上增加生、净等行当,剧目逐渐演变为故事完整的本戏。清末民初,花鼓戏进入城市,各地班子汇聚于长沙市,流派融合,舞台语言统一为长沙官话。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设花鼓戏专科,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有100多个戏剧团体,其中33个演唱长沙花鼓戏,成为湖南地方戏曲中最多的剧种。2014年,长沙花鼓戏(浏阳)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沙花鼓戏融合了民间山歌小调和祀神古乐的传统。其风格活泼开朗,朴素大方,具有喜剧性。声腔分为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三类,伴奏乐队包括文武场面,器乐曲牌有《得胜令》《八里亭》等。角色行当发展自“三小戏”,包括生、旦、净、丑等,小丑有褶子丑、短身丑等。表演语言以长沙话为标准,演员擅长夸张和对比,将人物形象贴近普通生活,体现了湖南省人民的乐观向上精神。舞台动作源于日常生活和劳动,丰富了演出形式,规范的工作程序奠定了花鼓戏的基础。此外,长沙花鼓戏还吸纳其他剧种的武术表演形式,使其更加多样,保留了戏曲传统,展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原则,以积极正面的戏剧形象为主。

岳阳花鼓戏

岳阳市花鼓戏广泛融合了岳阳民间小调和山歌特色,同时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艺术元素。唱腔高亢明快,淳厚质朴,以伴代唱,以声传情,善于表达激昂慷慨和深沉哀怨的情感。声腔分锣腔、琴腔、锣腔散曲三大曲系,演员使用岳阳方言演唱,乐队以E-B定弦。表演形式源自对子歌舞,包括小生的“褶子功”、小丑的“鼻须功”、小旦的“三娇、三妖、三俏”以及独特的特色表演如“扇子功”“抛伞”“抛鞋”等。此外,岳阳花鼓戏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其中传统剧目123出,如《补背褡》《恩夫》《大碑塘洗澡》等作品长期在舞台上演出不衰。1956年演出的《补背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与勉励。此后,分别有《艾多事坐堂》《洞庭春》等一大批剧目参加各级汇演,荣获多项奖励。剧团还先后为朱基、王首道、毛致用、刘正等领导和众多贵宾,外宾作多次专场演出。

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的唱腔要求声音清脆、明亮,强调语境表达,男女演员演唱不受限制,但需符合角色特点,注重自然嗓音技巧。演唱不强调过度技巧,而是强调自然结合语气、旋律、唱词。早期大戏多为演员即兴创作,小戏则有固定小调唱词。唱词通俗易懂,使用衡阳官话方言,注重字正腔圆,以字为准则。音乐特色以“呐子牌堂”为主,包括川子调、呐子牌子、丝弦小调等,音乐风格粗犷高亢,音域广泛,后期引入中西乐器,丰富了音乐内容。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管弦乐为主,武场以打击乐为主。早期使用竹筒子和唢呐,后逐渐增加其他乐器,助演员把握节奏,渲染舞台气氛。行当包括小生、小旦、小丑,无专职演员扮演老生、老旦和花脸。丑角要求掌握各种基本功和官话乡谈。旦角着重展现农村妇女形象,注重幽默夸张,融合民间武术元素。

邵阳花鼓戏

经过30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邵阳花鼓戏从山歌、小调、花灯舞、地花鼓逐渐演化而来。在流行的传统剧目中,邵阳花鼓戏的题材主要是反映民间现实生活,批判达官权贵和封建礼教的丑恶现象,演绎人文理想神话和民间传说,歌颂中华传统美德以及男女爱情等内容。此外,邵阳花鼓戏还分为东路、西路、南路三个风格不同的流派。其音乐也是多样的,包括“川调类”“牌子类”“小调类”等三大声腔曲牌。该剧种将歌、舞、戏、音乐融合为一体,并吸收了祁剧、昆曲、傩戏巫文化湘剧和湖南花鼓戏各地方流派的艺术精华,以其大众性而著称。许多乡镇都设有小型民间业余花鼓戏团体,1955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邵东市花鼓戏剧团。该团由孙建寅、孙有生、赵和顺、张有恒等民间艺人组成,行当齐全,形成了邵东花鼓戏艺术上的繁荣鼎盛时期和独特的艺术风貌。2008年,邵阳花鼓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由邵阳市花鼓戏剧团负责保护。

常德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音乐分为正调、打锣腔、小调和湖南花鼓戏高腔四大类。其正调主要采用正宫调,通过板式、旋律、调式等多方面的变化,形成了适用于不同行当和情绪的七字调、悦调、阴调、新正宫调、大起板、二流、三流等派生曲调群。这一声腔系统与情调古朴、旋律独特的悲腔潼关调、丑角腔老鸦调以及西调相结合,构成了常德花鼓戏独特的正宫调声腔系统。此外,常德花鼓戏的表演风格浓郁而富有生活气息,如《唐二试妻》《南庆犁田》《蓝桥会》等在表演程式上注重模拟日常生活和劳动,呈现出朴实细腻的表演风格。传统剧目数量庞大,约有120余个,其中条钢戏和连台戏本戏约50个,大本戏35个,其他为中、小型剧目。

零陵花鼓戏

零陵腰鼓戏的剧目大多源自民间,反映现实生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经前辈艺人改编而成。其中,对子调和走场调的剧目占总数的15%,而川调类的剧目则占总数的70%。题材内容已从生产劳动和婚姻爱情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情节复杂,行当齐备,以大、中型剧目为主。从歌舞形式逐渐发展为唱、做、念、舞综合性的戏曲形式。音乐方面主要由祁阳和道县调子戏合流而成,包括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部分。声乐曲由各种声腔结构组成,源自山歌、民歌、小调、巫曲和说唱等民间音乐,属于调子腔,为曲牌联缀体。器乐曲包括管弦乐和打击乐。唱腔音乐分为走场调、川调和小调(包括地方小调和丝弦小调)三大类型。零陵花鼓戏在“对子调”的歌舞演唱形式基础上发展,表演形式包括旦舞手帕、丑挥纸扇走矮步、绕旦回旋以及相互对唱。矮步和扇花成为零陵花鼓戏表演艺术中最重要的基本功。剧目涵盖广泛,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哲理名言,通过舞台呈现展示了民族智慧。

湖北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又称花鼓子或天花鼓戏,是湖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该戏曲于明末在江汉平原,融合了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并逐渐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与表演,形成了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荆州市潜江市仙桃市荆门市等地,同时也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荆州花鼓戏的剧目达197出,包括《抽门闩》《掐菜苔》《告老爷》《站花墙》《双撇笋》《打莲湘》等。早期的行当主要有小生、小丑、小旦,随着剧目的变化,演员分为小生、生角、正旦、花旦、丑五个行当。表演风格自由灵动,轻松活泼,充满地方情调和民间生活气息。特技表演如“摘花”“带彩”“咬碗”等。音乐属于打锣腔系,唱腔分主腔和小调两大类,主腔属板腔体,包括高腔、打锣腔、圻水腔、四平腔等;小调分为单篇牌子、专用曲调和插曲。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高亢朴实,曲调音域宽阔,旋律进行中大跳较多。男女唱腔以本音结合假嗓演唱,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伴奏乐器包括边鼓、竹梆、钹、大锣、马锣、小锣、唢呐等。打击乐器曲牌约20多种,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入管弦伴奏和文场过门。2006年5月20日,荆州花鼓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再次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陂花鼓戏

黄陂花鼓戏,又称楚剧、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源自清代道光年间,将鄂东哦呵腔与黄陂、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相融合,形成了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正式更名为楚剧,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市荆州市咸宁市宜昌市黄石市七地市四十余县。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其中常演的有两百多个。重要剧目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等。腔调分为板腔、小调、高腔三部分,板腔包括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小调有十绣调、麻城市调、讨学钱、卖棉纱等曲牌,高腔有锁南枝、梧桐雨、山坡羊等曲牌。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角色分为生、旦、丑三类,其他行当由生、旦、丑演员兼演。表演注重贴切自然,灵活运用程式手段,呈现出不拘一格的风格。黄陂花鼓戏中,著名演员包括沈云陔、高月楼、关啸彬李雅樵熊剑啸等。

东路花鼓戏

东路花鼓戏,又称东腔、迓戏、东路子,起源于鄂东地区的麻城、罗田县、蕲春、英山县等县,源自200年前民间流传的“哦腔”,逐步演变形成。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清戏的声腔和剧目,唱腔包括东腔、二高腔、二行、对腔、叹腔和小调等。剧目包括《卖花记》《珍珠塔》《告堤霸》《闹公堂》等大本戏,也有《打猎回书》《陈琳捧盒》等高腔剧目,由最初的“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发展到200多出。解放后,东路花鼓戏迅速发展,业余东路花鼓剧团在鄂东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60年,麻城县剧团正式更名为“麻城县东路子花鼓剧团”,成为东路花鼓戏唯一的专业剧团。该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音乐工作者与老艺人合作,加入了管弦乐伴奏,改变了最初只有人声帮腔无弦乐伴奏的表演形式。剧团还整理改编了《麻城凤儿》《血泪仇》《御河桥》《井台会》《扯伞》《珍珠塔》等剧目,并创作了现代戏《桃花岭》《银花》《盘点》《神兵天降》《补胎》以及新编古装戏《状元泪》等优秀剧目。

随州花鼓戏

随州花鼓戏,早期称为地花鼓、花鼓子、花鼓戏,是随州市的地方剧种,主要传承于随州市及周边地区,包括钟祥市京山市枣阳市襄阳广水市以及河南省桐柏县、信阳等地,已有170余年历史。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戏剧项目。随州花鼓戏的演唱声腔分为蛮调、奤调、梁山调、彩调四大类。主要伴奏乐器为大筒,搭配锣鼓云板唢呐、笙等。表演手段丰富多样,紧密贴近生活,充满地方特色。除传统剧目外,还有不少创作、改编、移植的剧目。常演剧目达100多个(本),其中《打裁缝》《雪梅观画》《血汗衫》等在随州及周边地区颇具影响。而服饰衣箱则遵循京剧的规制,分为大衣箱、小衣箱、盔帽箱三种。改革开放后,随州花鼓剧团创作编演的《赵五娘吃糠》《翠平卖猪》《千古绝响》《古墓花魂》《大鹏歌》等作品,在省、地文艺调演中均获奖。

河南花鼓戏

光山花鼓戏

光山花鼓戏在清代乾隆形成,至民国时期已有多个花鼓班。在解放初期,政府合并了几个花鼓班,成立了一个民营剧团,使光山花鼓戏逐渐从农村进入城市。在1958年的“反右”斗争和后来的“信阳事件”影响下,花鼓戏曾一度无法坚持演出。后来,光山县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筹建了半职业性的孙铺花鼓剧团,通过创新在舞美设计、表演技巧、曲调等方面,使光山花鼓戏得以重新发展。

关于光山花鼓戏演出特点,它与地方民俗音乐舞蹈结合紧密,形式活泼,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光山花鼓戏的演出区域主要在河南省、湖北、安徽三省。其唱腔丰富多样,风格独特,融合当地大量民间小调,音乐多数就地取材,吸收了大量的地方民间音乐。伴奏主要以打击乐为主,同时也有管弦乐伴奏。表演行当齐全,一人多角,舞美扮相简而不乱。伴奏主要以纯锣鼓伴奏为主,一人打五件乐器(鼓、板、大锣小锣、镲),近代开始加入二胡等管弦乐。剧目的大小戏有二百多部,师徒口传心授,道白演唱均用当地方言,演唱时台下演员和观众接腔,群众参与性、互动性强。在1953年首届音乐舞蹈会演中,《夫妻观灯》获得金质奖章。

河阳花鼓戏

河阳花鼓戏源自清同治年间,起源于孟州市赵和镇的大马沟村。由刘同德、王世芝等创建的“花鼓戏班”奠定了基础,展现了地方民歌风格。同治十年,梁俊的父亲七旬寿辰庆贺演出后,梁俊以“鼓”字命名为“花鼓戏班”,并在大马沟彩台举行“祭鼓仪式”,正式宣告成立。此后,花鼓戏逐渐传播,清末民初已在孟州及周边地区广泛流行。2007年2月,河阳花鼓戏被列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阳花鼓戏音乐唱腔独具特色,被称为“哼哼戏”,采用“哼”音小顿,各字音间带有细微的间断,生动活泼中呈现幽默滑稽,形成鲜明的风格。其次,方言特色鲜明,使用地方语言,孟州方言丰富多彩,音节语音特色鲜明,轻松快捷,充满独特的语言韵味。此外,河阳艺术风格独特,受孟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音乐旋律平稳规范,清晰而爽朗,少有细碎的装饰,每支曲牌都展现独立性,但整体上都融入共同的宫调和音阶调式,形成统一而独特的风格。

安徽花鼓戏

皖南花鼓戏

皖南花鼓戏是安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主要分布于皖南、苏南浙江省等地,尤以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市、宁国一带最为繁荣。其起源可追溯至十九世纪中叶,由湖北花鼓调和河南省灯曲传入,经历了灯会歌舞、打五件、地摊子、四季班与草台班四个阶段,并吸收了高腔、徽剧京剧等元素,形成了独具粗犷、质朴、明快风格和浓郁乡土色彩的民间剧种。在语言表达上,皖南花鼓戏保留了民歌和说唱的特色,以中州音韵系统为基础,融入地方语音。表演艺术方面,继承了灯会时期的民间歌舞和农村生活中提炼的动作,同时吸收了京剧的表演程式。唱腔分为主腔和花腔,其中淘腔、北扭子、四平、悲腔等为主腔,花腔包括灯曲和民歌小调,达60余种,清新、活泼、富有趣味。除吸收京剧和兄弟剧种的点外,剧本本身还创造了具有鲜明节奏和浓烈乡土特点的锣鼓点。在传统剧目方面,皖南花鼓戏有《斩皇兄》《扫花堂》《假报喜》《打补丁》《挡马》等经典剧目。建国后,通过挖掘、整理、创作和改编,涌现出大量优秀剧目,如《姐妹皇后》《春嫂》《鼓惊天》等。

凤阳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又称为"卫调花鼓戏",是"凤阳三花"之一。在清代中叶,凤阳境内长淮卫一带流行一种基于山歌和号子的曲调(卫调),常在花鼓灯文场中演唱。在泗州戏等外来剧种的影响下,逐渐演变成戏剧形式,于光绪年间发展成为花鼓戏。在民国初期,凤阳花鼓戏达到全盛时期,许多老艺人如陈广仁、李希、乔成、顾怀功等活跃在沿淮农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花鼓戏表演中没有女演员,女角由男子反串,称为"包头"。直到建国后才有女演员登场。凤阳花鼓戏的表演伴奏与花鼓灯相同,只有锣鼓。其中的三大件(鼓、锣、镲)是不可或缺的,演奏者为4至6人,大多由演员兼任,注重人与锣、锣与人的相互配合。这种戏剧文化是淮河的结晶,蕴含着当地的本土文化元素,具有重要的艺术和人文价值。建国后,凤阳县人民政府多次努力挽救这一剧种,成立了凤阳花鼓戏剧团,并引入女演员参与演出。创作的剧目《全家乐》曾受到国家领导人董必武等的高度赞扬。

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起源可追溯至明初,最初为当地汉族民间的小型歌舞形式。在农闲季节,劳动人民以此自娱,有时结合民间小唱,并加入农民特色的舞蹈动作。这些舞姿根据民歌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中的动作而编排。随后,舞蹈逐渐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元素,如“四门八叉”和“顶人”,使舞蹈更富动感和吸引力。同时,创作了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逐渐由短段唱发展为长段唱,由个人单唱演变为两人表演(一丑一旦均由男子扮演)。随着花鼓戏人的长期实践,内容不断改进,从唱本故事转向演唱连台本戏,演员数量逐渐增多,唱腔和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了解放后,淮北花鼓戏达到了丰富多彩、日益完善的艺术水平。2007年,经省政府批准,淮北花鼓戏和淮北大鼓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淮北花鼓戏进一步获得国家认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北市花鼓戏独特的表演风格生动展现了淮北劳动人民的豪放、热情和强悍性格,呈现出粗犷、奔放、朴实和诙谐的特色。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分为“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以及正本戏的板调两大类,表现力丰富,其中尤以“寒调”哀婉缠绵,宛如泣诉,别具一格,富有个性。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等一百七十多个,内容多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和性格,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浙江花鼓戏

桐乡花鼓戏

桐乡花鼓戏起源于清朝中后期的滩簧,流行于苏、杭、沪、宁等地,曲目和音乐灵感来自宣卷和当地民歌。1952年,崇德县文化馆组织了“民爱花鼓小组”,后改为“桐乡县花鼓戏剧团”,60年代开始演出现实生活的现代戏,观众逐渐减少,1990年解散。2012年,桐乡花鼓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老艺人成为省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市非遗保护中心与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合作创作新剧目,于2010年和2014年分别演出了《夫妻问答》和《乌镇姑嫂饼》,2016年以《望蚕讯》为素材的花鼓戏获得兰花金奖。2017年,以“一只鞋子”为题材的花鼓小戏荣获五项奖项,展现了桐乡花鼓戏的魅力。

桐乡花鼓戏以桐乡乡音演唱,使用当地方言。表演中一人饰多角,曲调有“行路调”“烧香调”等。演出以演小戏为主,农村演出搭建高台,使用借来的稻床和大门,演出服饰为古装。剧目演唱有四种基本曲调:男调、女调、行路调和紧板调。桐乡花鼓戏特点在于朴实、夸张、幽默、风趣,多为一旦一生的小节目,表演生活化,没有固定的复杂程序,以唱著称。歌词使用当地方言,词格为通俗易懂的七言诗,富有顺口的幽默风格。桐乡花鼓戏的乐器主要有二胡板胡月琴等。剧目有《庵堂相会》《双落发》《摘石榴》等。

代表剧目

湖南花鼓戏

湖南省各地区的花鼓戏表演在方言、传统剧目以及曲调方面有着多样性。例如,岳阳花鼓戏采用湘北方言演唱,保留了123个传统剧目。临湘花鼓戏则拥有近百个剧目,包括传统和现代作品,其中曲调超过390首。一些代表作品包括《王妹子回门》《孟氏割股》《大兴与兰兰》等。衡州花鼓戏常演的剧目包括《刘海戏金蟾》《福寿图》《百忍堂》等。

在湖南花鼓戏中,《张先生讨学钱》是一部备受欢迎的传统剧目,讲述了一位年过七旬的私塾老师前去追讨拖欠三年学费的学生家中,却被学生母亲陈大嫂以学究学问不足为由赶出的故事。这个戏剧充满了幽默,包括嬉笑怒骂和滑稽讽刺元素,与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逐渐开放,对封建糟粕思想的鄙夷和唾弃。

此外,湖南花鼓戏中的《刘海砍樵》于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首次正式演出,源自中国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讲述了孝子刘海与狐狸精秀英之间的美好爱情故事。还有著名的现代剧目《补锅》,创作于1965年,由李谷一、钟宜淳、彭复光等演出。该剧以兰英和小聪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欢快的喜剧风格展现了乡土生活气息和解放思想的观念。

湖北花鼓戏

湖北荆州花鼓戏的剧目据约有197出,包括《抽门闩》《掐菜苔》《告老爷》《站花墙》《双撇笋》《打莲湘》《江汉图》《贺端阳》《打补钉》《戏蟾》《三官堂》《辞店》《阴审》《告经承》等。此外,湖北襄阳花鼓戏常演剧目有《白毛女》《一品香》《宋玉传奇》等。

河南花鼓戏

河南光山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含地灯节目)共有200多个,分为四大门类:即连台戏、本戏、垫台戏、饶戏。连台戏有《目莲救母》《天神戏》《薛丁山征西》《薛平贵》等,共计十多部;单本戏有《方卿拜寿》《兰丝带》《晒罗裙》《大清官》《小清官》等,共计八十多本;垫台戏,多系杂曲,由丑角一至二人演出,剧目有五十多个;饶戏,也叫找一曲,因三边地区有一习惯,正戏结束后,必须加演一曲,不演观众不散。

安徽花鼓戏

安徽花鼓戏传统剧目的题材多样,具有十分浓郁的地域性特征。分有大戏四十一本;小戏八十七个;另有残本二十个左右。原创剧目《打瓜园》《当茶园》《鸡笼山》《闹公堂》《湘子渡妻》《天平山》《雷公报》《阴阳错》。传统小戏的剧目题材特点题材分为爱情婚姻类、伦理道德类、清官断案类三大类别。在安徽花鼓戏的传统小戏中,出现了一大批以表现男女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如:《扫花堂》《打补丁》《绣荷包》《秦雪梅观画》《思凡》等。以宣扬社会伦理道德为题材的作品,如《珍珠塔》《打红梅》《小姑贤》《汤老二试妻》等。清官断案剧,《下扬州》《平顶山》《阴阳错》《卖花记》等剧目。

代表人物

湖南花鼓戏流派

李小嘉,194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著名的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家。擅长不同风格的花鼓戏,包括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等。她将京剧旦行表演技巧与花鼓戏传统旦行表演相融合,呈现出独特的表演风格,充满生活气息,同时保持着戏剧的规范性。1960年开始从事表演,1964年开始在《夺印》《生活的彩练》《月府贵婿》等多出戏中担任队长太太、李月英、凤来等重要角色。她还演绎了许多经典角色和作品,较有代表性的有《打铜锣》中林十娘、《沙家浜》中阿庆嫂、《野鸭洲》中秋节二嫂、《谢瑶环》中武则天、《祥林嫂》中祥林嫂、《乡里警察》中南瓜嫂等。李小嘉的代表剧目还被拍摄成电影广泛传播,她不仅深入研究花鼓戏表演技艺,还积极参与研究花鼓戏专业理论,录制经典唱段,以及亲自演出以回馈观众。她也悉心传授表演技巧和经验给中青年演员,使湖南花鼓戏之火焰不熄。

何冬保,湖南花鼓戏演员,1917年出生于华容县,14岁起就登上舞台,以丑行表演为特长。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组织胜利班,在洞庭洲一带演出。建国后,担任长沙花鼓戏剧团团长、湖南省戏曲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以及湖南艺术学校顾问。1984年1月14日,何冬保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市逝世,享年67岁。他的唱腔高亢爽朗,表演轻松自如,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作品包括《讨学钱》《李三娘过江》《卖杂货》等。他改编并演出的《刘海砍樵》于1952年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演出剧本二等奖、演员三等奖

湖北花鼓戏流派

胡新中,男,汉族,1953年生,湖北天门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荆州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1969年,胡新中进入潜江花鼓剧团及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受到了京剧、汉剧、楚剧以及本剧种等多位专家的指导。他的演艺范围广泛,能够自如地演绎各种角色,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站花墙》《红灯记》《家庭公案》《血冤》《原野情仇》等。

河南花鼓戏流派

魏桂凤,又名魏桂香,1954年8月生,光山县文殊乡花鼓戏剧团演员,花鼓戏(光山花鼓戏)传承人。自幼学演花鼓戏,经常参与到服务基层的文化演出中,被称为德艺双馨的花鼓艺人。1995年,魏桂凤成立了光山县豫南花鼓戏剧团,每年演出200多场,观众数万人次。演出的代表剧目有《白蛇传》《珍珠塔》《绣鞋记》《天仙配》《拷打红梅》《夫妻观灯》《假报喜》《顶椅》《打桑叶》等。

安徽花鼓戏流派

周钦全,于1925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由于生计所迫,他在11岁时便开始跟随老艺人张茂宣学习花鼓戏的唱、念、坐、打等方面的技艺,逐渐积累了深厚的表演基础。1943年,周钦全继续深造,跟随博严夫学习淮北花鼓戏,并随该戏剧团赴各地演出。他展现出卓越的才能,擅长生、净行当,精通长枪短打等多种技艺,全面掌握了淮北花鼓戏的各种唱腔、板式和表演技巧,能够出演多部戏剧中不同的重要角色,创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在同辈中崭露头角,年仅21岁就成为花鼓戏剧团的年轻掌班。

价值与影响

花鼓戏以其曲调多样、地方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而备受广大观众喜爱,成为备受欢迎的地方小戏。不同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地理环境、语调音系以及其他戏曲品种的影响,导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多样化的地方花鼓戏艺术形式。这些多样的地方花鼓戏种类对于地方戏曲的发展以及区域文化特色的丰富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在全国范围内,花鼓戏在地方小戏中占有显著地位,除了一些主要的戏剧品种如京剧、话剧和歌剧之外,本土剧种众多,其中花鼓戏不仅卓越出众,传播广泛,而且作为中国戏剧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超过300种戏剧中也居于前列。

此外,花鼓戏不仅因其美妙的旋律和通俗的剧情而备受观众喜爱,还成为展示地方文化成果和凝聚民心民力的有效手段。花鼓戏包含各地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吸纳了各种民间艺术的精华,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其题材通常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情节简单而深入人心,特别受到广大群众和农村居民的喜爱。花鼓戏的主题通常积极正面,不仅展现了各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红色革命传统,还传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具有显著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

传承与保护

发展困境

在多元文化、市场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花鼓戏的剧目内容陈旧,其中的传统特色难以符合青年一代的审美,难以吸引青年人加入花鼓戏传承的队伍中来。并且花鼓戏的管理模式滞后,导致宣传和传承力度欠缺。传承的意识不够普及化,文化自信意识的推广不够强导致了目前存在的培训班学习和花鼓戏入课堂较为零碎、规模甚小。而旧时的花鼓戏民间艺人为了生存从事花鼓戏演出,演出范围从农村扩大到城市,应用于寿庆、婚典、贺喜、丧事等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小康生活的到来,这些民间的传承主体逐渐脱离了这种维持生计的方式。不论是民间还是剧团,由于对花鼓戏传承人缺少保护和重视,传承主体均面临着传承人年龄结构老龄化和青黄不接的困境。此外,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资金严重短缺。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剧目的停滞发展或发展缓慢、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等情况。因此,花鼓戏的传承举步维艰。

保护措施

非遗项目

为弘扬中国特色文化,深入挖掘和传承花鼓戏,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始高度重视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2006年,商洛花鼓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岳阳花鼓戏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正式被国务院确认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2008年,皖南花鼓戏作为安徽省五大代表剧种之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宣城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同年,淮北花鼓戏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长沙花鼓戏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确定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为保护单位。2011年,荆州花鼓戏也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邵阳市人民政府将邵东花鼓戏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李湘林和赵伟雄被评为邵东花鼓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政府支持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全中原地区各地区也积极推动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2018年12月19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建设发展实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中学者们就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强调服务人民、与时俱进、创作符合时代需求的经典作品的重要性。另外,湖北省政府于2008年颁布了《保护和发展湖北地方戏曲的通知》,并设立了湖北地方戏保护与发展专项资金,近年来资助了众多地方戏项目,包括新剧目创作、传统戏整理改编、戏曲人才培养以及地方戏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等。

剧目创新

二十一世纪以后,全国各地的剧种发展都在强调原创和关注现实题材。例如,大型现代花鼓戏《平民领袖》将其真实的题材和感人的剧情,同时融合了陕北民歌、唢呐、秧歌、碾子、窑洞等元素,以及丰富的俗语和俚语等。2023年4月,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推出的作品《花猪司令》首次在公开演出中亮相,这部戏剧作品成为湖南省唯一入选参加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节目之一。该演出呈现了一场独具特色的表演,与传统花鼓戏有所不同,它将摇滚、爵士、说唱等多种音乐元素融入其中,通过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融合,生动叙述了花猪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表演宣传

2023年9月,为破解保护传承难题,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入驻短视频直播平台,每周开展3场线上直播演出,场均观看人数达60万人次以上。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王勇表示:我们用好线上平台,坚持守正创新,让花鼓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焕发新生机。

此外,还有新创作品《蔡坤山耕田》,因其出色的喜剧表现受到业界高度评价,该作品不仅在创作上深度挖掘喜剧的艺术价值,打造具有传世意义的喜剧精品,同时也在花鼓戏的传播推广方面,打造喜剧品牌。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公共大戏台”活动也成功地将戏剧艺术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实现了古老戏剧艺术与现代传媒的成功结合。

参考资料

花鼓戏.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10-31

花鼓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30

悠悠千古论华夏(十一)——花鼓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2023-10-31

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人民网.2023-11-01

长沙花鼓戏(浏阳).《小康》•中国小康网.2023-11-01

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将在长沙举行 20余个剧目奉送9大演出.长沙晚报网.2023-11-28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戏迷们看过来!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来了.湖南省人民政府.2023-12-20

盛世繁花 花开长沙——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综述.光明网.2023-12-20

岳阳花鼓戏.岳阳县人民政府.2023-11-2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阳花鼓戏.岳阳市人民政府.2023-11-29

【市级非遗】邵东花鼓戏.邵阳新闻网.2023-11-29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天下湖南.2023-11-29

戏曲·常德花鼓戏|生活气息浓郁的湖南地方戏.腾讯网.2023-11-29

常德花鼓戏.常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3-11-29

【品读永州】非遗|零陵花鼓戏.永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永州市文物局.2023-11-29

零陵花鼓戏.零陵区人民政府.2023-11-29

戏曲·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知名的地方戏曲.腾讯网.2023-11-29

荆州花鼓戏.湖北省人民政府.2023-10-31

荆州花鼓戏.湖北省文旅厅.2023-11-29

荆州花鼓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1-01

楚剧.湖北省人民政府.2023-11-29

楚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0

花鼓戏.湖北省文旅厅.2023-11-29

“襄十随神”云上逛非遗,今天来看看随州!.澎湃新闻.2023-11-29

光山花鼓戏.信阳学院.2023-11-30

品读、孟州——非遗故事:河阳花鼓戏.网易.2023-11-29

河阳花鼓戏.大河网.2023-11-29

皖南花鼓戏.宣城市人民政府.2023-11-29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1-29

我的家乡戏:淮北花鼓戏 期待复兴的民间“芭蕾”.淮北文明网.2023-10-31

戏曲·淮北花鼓戏 | 汉族稀有戏曲剧种之一.搜狐网.2023-11-29

淮北花鼓戏.淮北市人民政府.2023-11-29

桐乡花鼓戏.桐乡新闻网.2023-11-29

浙传学子拍摄故事片《一韵一华》 讲述桐乡花鼓戏发展沉浮.中新网.2023-12-22

桐乡花鼓戏登上全国舞台.桐乡新闻网.2023-12-22

桐乡82岁老人传承花鼓戏 一唱六十载.浙江在线嘉兴频道.2023-12-22

清音一曲慰寂寥.桐乡新闻网.2023-12-22

花鼓戏(临湘花鼓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30

花鼓戏(衡州花鼓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30

花鼓戏(襄阳花鼓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31

【花鼓戏】李小嘉.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11-29

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何冬保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岳阳华容举行.红网.2023-12-2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3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31

魏桂香的花鼓人生.信阳日报官方网站.2023-11-01

好消息!信阳3人入选!河南新增43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看看都有谁?.今日头条.2023-11-01

文艺论坛丨杨畅、常思亮: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红网时刻.2023-11-01

商洛花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1-2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阳花鼓戏.岳阳市人民政府.2023-11-29

安徽宣城:借力四大阵地促皖南花鼓戏创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11-29

淮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文明网.2023-12-01

花鼓戏(长沙花鼓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1-29

邵东花鼓戏简介.邵东市文化馆.2023-11-29

花鼓戏(荆州花鼓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1-29

一个县级市的花鼓戏保护经验.人民网.2023-11-01

当摇滚、爵士、说唱遇上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的创新故事 .新华网.2023-11-01

一曲花鼓“云”中来(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人民网.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