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囊尾蚴

囊尾蚴

囊尾蚴(cysticerci)是囊虫病的幼虫,可寄生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引起囊尾蚴病,它分为纤维素型、中间型和葡萄状囊尾蚴。

1850年左右,库肯迈斯特(Kuchenmeister)给监狱中等待处决的人喂食了含有猪带绦虫囊尾蚴的猪肉,在他们被处决后,他从他们的肠道中找到了正在发育和成虫的绦虫。它为白色半透明、卵圆形的囊状体,囊内充满透明的囊液。囊壁分为2层,外为皮层,内为间质层,间质层一侧为内凹呈白色点状的头节。头节上有4个吸盘和20个小钩。它可寄生在人体多种组织器官中,常见部位为脑、皮下组织、肌肉和眼,心脏、脊髓、肝脏、腹膜等也可累及。寄生于人体的囊尾蚴可存活3~10年,甚至20年以上。

囊尾蚴病是一种普遍发生在猪和人之间的古老疾病,曾在欧洲中部流行。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截止至2020年,囊尾蚴病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完全消除,但仍流行于中南美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多数国家、南亚等。大多数被感染者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脑囊尾蚴病的症状以癫痫发作最常见;眼囊虫病患者出现视力下降等症状;约1/2的囊尾蚴患者有皮下囊尾蚴结节,少数严重感染者可感觉肌肉酸痛、发胀。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抗囊尾蚴的主要药物。眼囊虫病以手术摘除为宜,不应采取药物治疗。

历史

1850年左右,库肯迈斯特(Kuchenmeister)给监狱中等待处决的人喂食了含有猪带绦虫囊尾蚴的猪肉,在他们被处决后,他从他们的肠道中找到了正在发育和成虫的绦虫。1983年,孟祥增等观察到六钩蚴在人眼内长成囊尾蚴的发育全过程,从黄斑部下方,视网膜的白色点状物到囊尾蚴头节活动为72天,从视神经、视网膜炎症开始至头节活动为97天。 

分类

因寄生部位不同而大小和形态各异,囊尾蚴分为3型:纤维素型、中间型和葡萄状囊尾蚴。纤维素型最常见,位于皮下结缔组织而得名,脑囊尾蚴患者中以该型多见。葡萄状囊尾蚴位于疏松结缔组织与脑实质中,多呈直径5~10mm的圆形或卵圆形,在皮下及肌肉中则为1~6mm的椭圆形,在脑室底部可长达3cm,可有分支或葡萄样突起,其特征是肉眼看不见头节。

病原学

形态特征

囊尾蚴为白色半透明、卵圆形的囊状体,囊内充满透明的囊液。囊壁分为2层,外为皮层,内为间质层,间质层一侧为内凹呈白色点状的头节。头节上有4个吸盘和20个小钩。

致病性

囊尾蚴可寄生在人体多种组织器官中,常见部位为脑、皮下组织、肌肉和眼,心脏、脊髓、肝脏、腹膜等也可累及。寄生于人体的囊尾蚴可存活3~10年,甚至20年以上,虫体死后发生纤维化和钙化。

链状带绦虫卵经口入胃、十二指肠后,在消化液和胆汁的作用下,六钩蚴自胚膜孵出,钻入肠黏膜,通过小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一般从吞食虫卵到囊尾蚴形成需2~3个月。六钩蚴侵入组织后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虫体头节消失,虫体进一步胀大,死亡,被纤维被膜包裹,形成肉芽肿或液化为脓肿,最终形成肉芽肿,钙盐沉着形成钙化灶。囊尾蚴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向宿主排泄代谢产物及释放毒素类物质,使宿主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另外,囊尾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宿主体内获取一定量的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其他一些物质,从而引起宿主营养缺乏,影响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脑组织是囊尾蚴寄生的常见部位,病变也最为严重。病变多发生在灰质、白质交界处,常引起癫痫发作。囊尾蚴由脉络丛进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可引起脑室扩大、脑积水蛛网膜炎,严重者可出现脑疝颅底葡萄囊尾蚴易破裂引起脑膜炎,阻塞脑底池导致脑积水。弥漫性脑囊尾蚴病患者脑内含大量囊尾蚴,可产生广泛脑组织破坏与炎症病变,导致颅内压增高及器质性精神病和痴呆。寄生于皮下组织和肌肉的囊尾蚴形成皮下结节,大量寄生时可引起假性肌肥大。囊尾蚴死亡后常有钙盐沉积,形成钙化灶。寄生于眼部的囊尾蚴常在视网膜、玻璃体、眼肌、眼结膜下等处引起相应病变和功能失常。

传播机制

传染源

囊虫病患者是囊尾蚴病唯一的传染源。患者粪便排出的虫卵对自身和周围人群均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吞食链状带绦虫卵为囊尾蚴病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方式分为自体感染和异体感染。自体感染是指患者手指污染本人粪便中虫卵经口感染(外源性自体感染);或患者因呕吐逆蠕动使绦虫妊娠节片反流十二指肠或胃所致的感染(内源性自体感染)。异体感染是指患者因食用被链状带绦虫虫卵污染的蔬菜、饮用水或食物所致。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患者以21~40岁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为(2~5):1。以农民居多,儿童和城市居民患病率呈增加趋势。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3个月至数年,5年内居多。大多数被感染者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根据寄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脑囊虫病、眼囊尾蚴病及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

脑囊尾蚴病

囊尾蚴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癫痫发作最为常见,占囊尾蚴病总数的60%~90%,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及病理变化的不同分为脑皮质型、脑室型、蛛网膜下隙型或颅底型、混合型。

脑皮质型占脑囊尾蚴病的84%~100%,多无症状。若寄生在运动区,以癫痫为突出症状,可出现局限性或全身性短暂抽搐或癫痫持续状态。脑室型以第四脑室多见,囊尾蚴阻塞脑室孔,表现为颅内压升高。蛛网膜下隙型或颅底型主要病变为囊尾蚴脑膜炎。初期有低烧、头痛、呕吐、颈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症,以及眩晕、听力减退耳鸣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预后较差。混合型为脑皮质型、脑室型、蛛网膜下隙型或颅底型混合存在。其中以皮质型和脑室型混合存在的症状最重。

眼囊尾蚴病

囊尾蚴病占囊尾蚴病的1.8%~15%,可寄生在眼内的任何部位。症状轻者可有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结膜损害、虹膜炎、角膜炎等,重者可致失明。裂隙灯或B超检查可见视网膜下或玻璃体内的囊尾蚴蠕动。囊尾蚴存活时症状轻微,若虫体死亡则产生严重视网膜炎脉络膜炎、化脓性全眼炎等,发生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等。

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

约1/2的囊尾蚴患者有皮下囊尾蚴结节,多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5~1.0cm,质地较硬有弹性,数目多少不一,从几个到成百上千个,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和压痛,表面也无色素沉着和炎症反应。以头颈和躯干较多,四肢较少,手足罕见。少数严重感染者可感觉肌肉酸痛、发胀,并引起假性肌肥大。囊尾蚴死后发生钙化,X线检查可见钙化阴影。

检查诊断

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区进食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肠绦虫病史,曾否在粪便中发现带状节片等。

2.临床表现:皮下组织和肌肉囊虫病及眼囊尾蚴病较易诊断。脑囊尾蚴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诊断较困难,凡有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表现及其他神经精神系统症状者,特别是有在流行区逗留和生活史者应考虑囊尾蚴病。

除上述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外,结合病原学、免疫学、病理等检查可进行诊断。

辅助检查

常规检查

1.血象:多数患者外周血象正常,少数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升高。

2.脑脊液:脑囊尾蚴病颅内压升高型患者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细胞数(10~100)×106/L,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多正常。

病原学检查

1.粪便检查:在合并囊虫病的患者粪便中可找到虫卵或节片。

2.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患者可做皮下结节活检,找到猪囊尾蚴可直接确诊。

免疫学检查

采用猪囊尾蚴液纯化后作为抗原与患者血清或脑脊液行皮内试验(ID)、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免疫测定(EIA)等,检查短程特异性IgG4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亦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并与棘球蚴病交叉反应,故临床诊断应慎重,其中ID敏感性较好,但特异性不高,常用于临床初筛或流行病学调查。治疗前后血清及脑脊液进行IHA、ELISA、囊尾蚴循环抗原(CAg)、短程抗体IgG4检测,结果表明以上方法对囊虫病诊断具有一定敏感性,但由于抗体可持续数年,因此,IHA、ELISA不可作为疗效考核指标,而CAg和短程抗体IgG4可作为疗效考核指标。

分子生物学检查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来源于猪囊尾蚴mRNA的cDNA文库,以患者和病猪的血清为探针,从cDNA文库中筛选出目的克隆cCL等,以cCL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及MRI检查:对脑囊尾蚴病诊断与定位具有重要价值,CT能显示直径\u003c1cm的囊性低密度灶,注射对比增强剂后,病灶周围可见环形增强带为包膜与炎症水肿区,同时可见脑室扩大、钙化灶等,CT可确诊大部分脑囊尾蚴病,但其分辨力不及MRI。头颅MRI检查对脑内囊尾蚴的数量、范围、囊内头节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更易发现脑室及脑室孔处病灶,故临床上高度疑诊脑囊虫病而CT表现不典型或未见异常者,应行颅脑MRI检查,但对钙化灶的敏感性低于CT。MRI还可鉴别囊尾蚴的死活,更易查获脑室内和脑室孔部位的病变,对指导临床治疗和疗效考核有重要价值。

2.X线检查:囊尾蚴患者若病程超过10年,X线检查可发现肌肉组织中椭圆形囊尾蚴钙化阴影,但出现时间晚,阳性率低,缺乏早期诊断价值。同时在肺野中还可见散在黄豆大小阴影,分布在两侧下肺野。

3.脑室造影:脑室型患者可见梗阻性脑积水,第四脑室梗阻部位有充盈缺损,残影随体位改变。

4.检眼镜、裂隙灯或B超检查:对疑诊眼囊尾蚴病患者应行检眼镜、裂隙灯或B超检查,若发现视网膜下或眼玻璃体内囊尾蚴蠕动,即可确诊。B超检查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结节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液性暗区,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囊内可见一强回声光团,居中或位于一侧。

病理检查

皮下结节应常规做活组织检查,病理切片中见到囊腔中含囊尾蚴头节可确诊。

鉴别诊断

囊虫病临床表现多样,脑囊尾蚴病应与原发性癫痫、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疾病、神经性头痛等相鉴别。皮下组织和肌肉囊虫病应与皮脂囊肿、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肺吸虫病皮下结节、神经纤维瘤等鉴别。眼囊尾蚴病应与眼内肿瘤、眼内异物、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等鉴别。

干预治疗

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抗囊尾蚴的主要药物,适用于活动期及部分退化死亡期的囊尾蚴,皮下肌肉型及脑囊尾蚴病均有较好效果。眼囊虫病以手术摘除为宜,不应采取药物治疗。

病原治疗

1.阿苯达唑:该药对皮下组织和肌肉、脑囊尾蚴病均有良好疗效,是治疗重型脑囊尾蚴病的首选药物。常用剂量与疗程为每天15~20mg/kg,分2次口服,治疗10天为一疗程。脑型患者间隔2~3周后重复1个疗程,一般需要2~3个疗程。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低烧,少数有视力障碍、癫痫等,个别患者反应较重,可发生脑疝过敏性休克

2.吡喹酮:该药可穿过囊尾蚴的囊壁,具有强烈杀死囊尾蚴的作用,疗效较阿苯达唑强而迅速,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严重。根据不同类型囊虫病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皮下肌肉型患者,成人总剂量为120mg/kg,每天量分3次口服,连用3~5天为一疗程。囊尾蚴性假性肥大者,可重复1~2个疗程。治疗脑型患者,通常总剂量为200mg/kg,每天量分3次口服,连用10天为1个疗程。此药的缺点是不良反应太大,因其杀虫脒作用迅速,虫体死亡后,囊结周围的炎症反应和水肿明显加重,颅内压明显增高,甚至个别病例治疗后因发生脑疝而死亡,因此在运用该药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注意颅内压的增高。其他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精神异常;心悸病胸闷;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

对症治疗

对颅内压增高者,可在抗病原治疗前和抗病原治疗期间常规使用地塞米松和降颅内压药物,必要时应行颅脑开窗减压病术或脑室分流术降低颅内压。发生过敏性休克时可用盐酸肾上腺素或氢化可的松抗过敏。对癫痫发作频繁者,可酌量使用地西泮、异戊巴比妥钠苯妥英等药物。

手术治疗

囊尾蚴病患者颅内压过高或有脑室梗阻时,药物治疗前应先行颅脑开窗减压或脑室引流。眼囊尾蚴病患者应予手术摘除眼内囊尾蚴,以免虫体被吡喹酮等药物杀死引起眼球炎而导致失明。皮下组织和肌肉囊虫病发生部位表浅且数量不多时,也可采用手术摘除。

预防免疫

控制传染源

在流行区开展普查普治,彻底治疗猪带绦虫病患者,并对感染绦虫病的猪尽早行驱虫治疗,这是消灭传染源和预防囊尾蚴病发生的最根本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改变不良卫生习惯,不吃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不喝生水,饭前便后勤洗手,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屠宰场的管理及卫生检疫制度,防止“米猪肉”流入市场,并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改善生猪的饲养方法,以彻底切断囊尾蚴病的传播途径。

提高人群免疫力

截止至2018年,囊虫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仍在研制中。筛选链状带绦虫免疫高效抗原及猪带绦虫各个生活阶段的免疫特异性抗原蛋白是猪带绦虫疫苗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核糖核酸干扰、噬菌体展示等新的方法来开发新型的抗猪囊尾蚴病疫苗和药物靶点是治疗猪囊尾蚴病的研究方向。

流行病学

囊尾蚴病呈世界性分布,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均有流行,以中非南非拉丁美洲、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为甚。囊尾蚴病在中国分布广泛,34个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其中东北地区西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有吃生猪肉习惯的地区或民族中流行,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多为散发病例。含囊尾蚴的“米猪肉”制品流入非流行区时可导致居民感染囊虫病,继而形成新的流行区。

参考资料

再这么吃,谁还分得清吃进去的是美食还是…….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2025-03-20

Taenia solium Linnaeus, 1758.itis.2025-03-20

Introduction to Cysticercosis and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intechopen.2025-03-20

囊虫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