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
安德海(1844年—1869年),又名为小安子,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人,中国清末宦官。
安德海因生活所迫,少年时便净身入宫。为出人头地,他拜当时受皇帝宠信的太监总管黄承恩为师。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1850年),安德海助四皇子奕入住东宫,不久登基即位,是为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安德海追随咸丰皇帝逃往热河避难。第二年,咸丰皇帝病逝热河。慈禧在恭亲王奕訢等人的支持下,与载垣、爱新觉罗·端华、爱新觉罗·肃顺等政务大臣夺权斗争。在这场争夺战中,安德海积极奔走于慈禧和恭亲王之间,为他们沟通消息,深得慈禧宠爱。辛酉政变后,奕訢的势力不断发展,对慈禧太后构成了新的威胁。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太后夺奕訢的称号和权力。在这场“借刀杀人”的斗争中,安德海又站在慈禧太后一边,成为慈禧的心腹助手。自此以后,安德海便以慈禧太后为后盾,权势逐渐显赫。朝中官员对他都忌惮三分,也引起了爱新觉罗·载淳和奕訢对他的不满。同治八年(1869年),安德海到江南采办服饰,走到山东地方,被巡抚丁宝桢擒获处决。
历史上对于安德海的死有不同解读,出生信息也有争议。其籍贯有直隶南皮、直隶青县和顺天宛平三种说法;出生年份也有道光十七年(1837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三种记录。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安德海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在其祖父时期迁居青县汤庄子村。他出生于河北青县汤庄子一个贫苦人家,在家中排行老二,因生活所迫,少年时净身入宫。他见太监总管黄承恩深受皇上宠信,便想方设法接近他,并拜他为师。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1850年),安德海通过四皇子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向奕詝多次献计,辅助奕詝入住东宫。不久,道光帝驾崩,奕詝荣登大宝,是为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继位后,对安德海分外器重,特让他侍奉爱妃慈禧。
北京政变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安德海随咸丰皇帝逃往热河避难。次年六月,咸丰皇帝在热河病逝。以爱新觉罗·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拥立6岁的皇太子爱新觉罗·载淳即位,是为同治。懿贵妃此时已为慈禧太后,在恭亲王奕訢等人的支持下,她与政务大臣展开了夺权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安德海始终站在慈禧太后这边,给慈禧太后与奕訢传递消息。
安德海故意顶撞慈禧太后,招致慈禧太后一顿毒打,并被押送至京城,交内务府惩办。通过这一“苦肉计”,安德海使奕訢知道实情。随后恭亲王潜赴承德市,与慈禧面商了政变大计。安德海助慈禧太后除掉了肃顺等八大臣,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开始伺候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干预朝政
安德海成为总管大太监后,开始越权干预朝政。他频繁向慈禧太后诽谤奕訢,并借机解除奕訢手中的权力。同治四年(1865年)3月,在安德海的密谋下,慈禧太后借用御史弹劾奕訢的机会突然发难,她亲自撰写诏书,以“虽无实据,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奕訢议政王职位及其他差使。一个月后,又以奕訢“深自引咎,颇知愧悔”为由,下令让奕訢“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没有再议政的名义”。通过这种手段,慈禧既剥夺奕訢的“议政王”称号和权力,同时继续利用奕訢,消除对自身的威胁。事后,安德海以功名利禄为诱饵,培养党羽,广泛结交朝臣,一时间门庭若市,权倾一时。他的行为引起了很多王公大臣的不满,同治和爱新觉罗·奕訢也对其有铲除之心。一次,山东巡抚丁宝桢前往京城觐见。当时朝中流传他不畏强权的事迹。爱新觉罗·载淳认为他可以担此重任,暗中示意其伺机诛杀安德海。
被捕而死
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初六,安德海率随从三十余人从通州区沿运河南下,他沿途铺张浪费、骚扰百姓,引起很多争议和不满。德州知州何福迅速将情况禀报给丁宝,丁宝桢密令德州知府赵新密查此事,赵新将其罪状搜集整理之后汇报给丁宝桢,丁宝桢遂以“私自擅离皇城且沿途骚扰官兵百姓”为由下令东昌、济宁市各府追捕捉拿。
东昌知府程绳武亲率一小队兵丁跟踪安德海楼船三天三夜,最终将其一行68人抓获。丁宝桢立即升堂审问,开始安德海仗着自己备受慈禧宠爱态度骄横,声称自己是“奉旨出行”。后在丁宝桢多番逼问吓得哑口无言,丁宝桢当即列举了安德海的罪状并起草奏折送入京城。 恭亲王得到奏折后立刻向慈禧太后报告,并主张就地处决安德海。安德海被押送济南市后不久,慈安太后降下懿旨:着令丁宝桢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丁宝桢准备将安德海斩首时,慈禧太后传来懿旨,安德海顿时变得趾高气扬,以为慈禧会将其救下。然而丁宝桢选择前门接旨,后门斩首,最终安德海被斩首,享年25岁。
人物争议
死因之谜
学者徐静茹在《中国古代太监》中提到安德海之死是慈禧借刀杀人。随着安德海在宫中的势力越来越大,在朝廷中树敌太多,给慈禧太后也造成了压力。为避免安德海对自己造成更大的威胁,慈禧太后便想除掉他。因此当安德海要出宫时,慈禧太后明知不妥,却并未阻拦。在丁宝桢呈上奏折时,慈禧太后借口生病,将此事交给了爱新觉罗·载淳和慈安太后处理。
学者仝晰纲在《中国历代宦官》中提到安德海在担任大总管后,骄纵自大,滥用职权,甚至无视清朝家法。他擅自修筑道路、设茶棚等行为引起了恭亲王的不满,加上安德海私自出宫违背祖制,恭亲王认为除掉安德海是削弱慈禧权力的机会,于是向同治帝传谕,按照清代家法要求格杀勿论。
籍贯争议
关于安德海的籍贯问题,历史记载中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分别为直隶南皮说、直隶青县说和顺天宛平说。其中直隶南皮说最为流行,最早出现于薛福成的《庸庵笔记》,后来被《奴才小史》《清朝野史大观》等多部笔记、小说所采用。直隶青县说则最早见于丁宝桢审结安得海案时给清廷上的奏折,此说初见于丁宝桢审结安得海案时给清廷上的奏折:“据称,姓安名得海,直隶青县人,年二十六岁,向充太监。”近年来被一些较严肃的人物传记所采用,并逐渐流行。顺天宛平说出现较晚,但来源于近年发掘的清宫内务府档案,原文为储秀宫有官职太监.....安得海,咸丰七年十月二十七日公载茯进,年十四岁,宛平民。
姓名争议
学者袁铭在《安得海生平事迹考异》一文中指出安德海的名字有两种写法,一为“安得海”,一为“安德海”。其中“安得海”应是其真实姓名,因为使用时间较早且资料可靠性更高,如清宫档案、谕旨奏折、《翁同龢日记》等均采用这一写法。而“安得海”则主要出现在近人笔记、小说等中,可靠性较低。此外,即使存在“安德海”的记载,也可能是后人在同治朝时期不熟悉其真实姓名所致。
生年争议
学者袁燮铭在《安得海生平事迹考异》一文中指出安德海的出生年份有三种说法,分别是道光十七年(1837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多方敛财
安德海得势之后,就越加贪婪残暴。在宫中,有人想要见慈禧,必须先过他这一关。他总是乘机敲诈勒索,中饱私囊。安德海每到一地,便让当地官吏接驾、送礼。安德海利用丧母的机会大发横财,在母亲出殡的当天,让同乡的知县时启强随大份礼,这样其他官阶比他大的官员就不得不随更多的礼。据说,仅此一事安德海便赚了几十万两白银,另有数不清的绸缎布匹。
太监娶妻
安德海娶妻不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是为了处理家务。他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前门外天福堂大酒楼张灯结彩,大摆酒宴,正式娶19岁的徽班旦角,艺名九岁红的马赛花为妻。慈禧为了表示宠爱,特地赏赐了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太监娶妻的新闻,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也迅速传播开来。
人物评价
清朝大臣赵尔巽在《清史稿》评价安德海能够讲读《论语》《孟子》诸经;艺术精巧,知书能文。他最大的能耐就是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不露一丝痕迹,以忠心获得爱新觉罗·奕詝的喜爱,以柔媚赢得西太后的欢心,一生深得西太后的宠爱和器重。
恭亲王奕訢对安德海的评价不佳,认为他骄纵自大,恃势凌人,甚至有些狂妄无畏,不把自己放在规矩之内。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少女慈禧.豆瓣.2023-09-21
火烧圆明园.豆瓣.2023-09-21
两宫皇太后.豆瓣.2023-09-21
一代妖后.豆瓣.2023-09-21
满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豆瓣.2023-09-21
戏说慈禧.豆瓣.2023-09-21
慈禧秘密生活.猫眼电影.2024-03-21
苍穹之昴.豆瓣.2023-09-21
大太监.豆瓣.2023-09-21
红墙绿瓦 (2013).豆瓣电影.2024-06-16
《红墙绿瓦》李成儒沉静道清史.新浪娱乐.202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