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洛门镇

洛门镇

洛门镇位于天水市武山县东部,东邻甘谷县磐安镇,南接温泉镇和四门镇,西靠城关镇,北与嘴头镇相连。镇域总面积114.68平方千米,2018年户籍人口为83334人。明清时期,洛门镇属于宁远县临渭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归武山县第二区署,设立洛善镇。1965年7月,撤销区并社,设立洛门镇、龙泉公社、郭榆公社。1983年12月,洛门镇、龙泉乡、郭榆乡合并为洛门镇。2003年12月,撤销乡并镇,洛门镇成为武山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截至2022年3月,洛门镇共辖3个社区和45个行政村。2018年,洛门镇拥有工业企业29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个,以及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3个。洛门镇地势平坦,属溫带大陆性气候,拥有水簾洞、关庙镇文昌宫、東华寺等旅游景点。洛门镇被誉为“旱码头”,省道洛礼二级公路贯穿南北,素有“旱码头”之称。

历史沿革

明清时,属宁远县临渭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武山县第二区署,设洛善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撤区署,设洛门镇公所。

1949年8月,武山解放后,设洛门镇、郭槐乡、龙泉驿区乡、百泉镇镇,洛门、郭槐属洛门镇区,龙泉、百泉属龙泉区。

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将郭槐乡划归县城区,洛门镇属洛门区;龙泉乡和百泉镇属普安区

1958年9月,公社化时,洛门、郭槐属红星公社;龙泉乡属跃进公社。

1962年1月,体制调整,将郭槐公社再次划归洛门区,龙泉公社、百泉公社属龙泉区。

2003年12月,撤乡并镇,将龙泉乡的下康、曲里、新龙、罗凹、塔麻、马村、石坪、贾庄、东康、西康省、宋东、宋西、石岭、石堡、百泉、李堡、刘坪17村,郭槐乡的赵碾、王庄、郭庄、金刚、史庄、蓼阳、郭台、汪沟、焦山、雷山、西坪、邓湾、候山、林坪、上文寺、下文寺16村,共计33村并入洛门镇,合并后洛门镇共辖45村和2居民委员会。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洛门镇地处渭河之滨、南河之畔。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均向河谷川区倾斜。境内最高点位于杨场村险崖子,海拔2080米;最低点位于下康村。

气候特征

洛门镇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0.2℃,1月平均气温-3.2℃,极端最低气温-17.5℃(1977年1月30日),7月平均温度21.8℃,极端最高气温37.0℃(1997年7月21日);最低月均气温-7.5℃(1977年1月),生长期年均278天,无霜期年平均18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63小时,年总辐射127.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46天,年平均降水量412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587毫米(2003年),极端年最少雨量272毫米(199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10月,8月最多。

水文

洛门镇境内有渭河及其一级支流大南河和响河3条河流,渭河自西向东,过境长10千米;大南河自南向北,从蓼阳村入境流入渭河,过境长10千米;响河由北向南流入渭河,过境长5千米,属季节河

自然灾害

洛门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暴雨山洪、低温冻害等;冰雹灾害年年发生,主要发生在5~8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73年6月12日,龙泉驿区、郭槐遭受冰雹袭击,持续20分钟,冰雹最大的达到450克重,农作物受灾面积1.2万亩,损失粮食300多万千克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洛门镇辖乐善、富源县2个社区,西街、旱坪、金川、裴庄、大柳树、董庄、营儿、冶扶、赵碾、关山、郭台、汪沟、蓼阳、史庄、西坪镇、林坪、邓湾、金刚、郭庄、文家寺、北街、南街、东街、孟庄、林庄、新观、高桥、刘坪、石堡、李堡、百泉、石岭、宋庄、西康、龙泉、塔麻、罗、新龙、曲里、下康、牟坪、阳坡、杨场、响河、改口45个行政村;下设24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洛门镇下辖13个社区和3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西街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洛门镇辖区总人口82127人。

2017年,洛门镇常住人口81977人。

2018年,洛门镇户籍人口83334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洛门镇财政总收入675.1万元,比上年增长27%,人均财政收入82.2元,比上年增长21%。

农业

洛门镇有农业耕地面积6.4万亩,人均0.8亩,林地面积5.4万亩,可利用的草地面积1.7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4.65亿元,农业增加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1%;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0.9万吨,其中小麦0.6万吨,玉米0.3万吨。主要经济作物反季节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5.7万亩,产量17.6万吨,主要品种有蒜苗、萝卜、方瓜、黄瓜、西红柿等。

洛门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年末存栏1.4万头,年末羊存栏0.4万只;家禽年末存栏6.1万羽,畜牧业总产值4232.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1%。

截至2011年末,洛门镇累计造林3.3万亩。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7341.3亩,主要品种有苹果、梨、葡萄、桃、杏等,其中苹果种植面积4066.5亩,产量3945吨;梨种植面积2424.9亩,产量380吨;葡萄种植面积93亩,产量236吨;桃种植面积514.6亩,产量410吨;杏种植面积94亩,产量263吨。

2011年,洛门镇名优特农产品有黄瓜、辣椒、西红柿等,绿色环保农产品有青萝卜甜瓜、西瓜等。农民人均纯收入3467元。

工业

洛门镇工业是甘肃省乡镇企业示范区,初步形成造纸、包装、建材、玉器、食品、塑料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工业增加值达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6%。2011年,有各类工业企业295个,职工978人。其中年业务收入百万以上工业企业26家。

2018年,洛门镇有工业企业29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

商业

2011年末,洛门镇有商业网点285个,职工955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236.2万元,比上年增长14%;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146.8万元,比上年增长12%。

2018年,洛门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3个。

社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洛门镇有文化艺术团体3个,会员100多人,创作完成的文化艺术作品有书画作品、刺绣、柳编工艺品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个,演职人员85人,年演出30场次,观众达5500人次;电影放映单位1个,年放映4600场次,观众达23000人次;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38平方米;公共图书室44个,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藏书7.48万余册;有大柳村、东康村等文化广场

洛门镇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羊皮鼓、传统秧歌2个,举办文化节书画展览20次,羊皮鼓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末,洛门镇有体育场地25处,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篮球比赛、武术比赛、象棋比赛等。东街、大柳、蓼阳等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

2011年末,洛门镇有广播站1个,广播覆盖率100%;“村村通”工程广播用户6059户,电视用户20489户,电视普及率93%。

教育

2011年末,洛门镇有幼儿园(所)8所,在园幼儿923人,专任教师53人;小学25所,在校生7024人,专任教师37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5所,在校生员26人,专任教师45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3500人,专任教师130人。主要学校有武山二中、武山四中、蓼阳初中。2011年,教育经费达7309.3万元。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洛门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个,其中级甲等医院1所(综合医院1所),卫生院1所;病床60张,固定资产总值34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90人,执业助理医师35人,注册护士34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5万人次,住院手术516台次,出院病人2224人次。重点医院有洛门镇中心卫生院。

2011年,洛门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441.5/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6.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66123人,参合率94.2%。

社会保障

2011年,洛门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48户,人数2055人,支出504.9万元,比上年增长14.3%;城镇医疗救助216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2149人次,共支出54.2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407户,人数7610人,支出673.1万元,比上年增长53%;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78人,支出33.5万元,比上年增长3.1%;农村医疗救助35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024人次,共支出166.9万元。

2011年,洛门镇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62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83.3亩,直接经济损失852.1万元,救灾支出10.5万元,比上年增长2.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5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01.5万元,比上年增长2.6%。社区服务中心2个;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8.4万元,比上年增长40%。参加生育保险7人,比上年末增加7人。

2011年末,洛门镇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5件,结案5件,其中通过调解方式结案5件,占100%,集体劳动争议1件,涉及劳动者50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洛门镇有邮政网点2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300千米,投递段8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6.8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1700笔,国内异地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信件完成1.7万件,征订报纸38.5万份、期刊9806册,业务收入160.3万元。

2011年末,洛门镇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4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000门,固定电话用户1.5万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65%;移动电话用户3万户,比上年增加82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160万元。

交通

洛门镇已形成由铁路、公路2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陇海铁路过境,境内长10.8千米,通往陇西县天水市天定高速公路、208省道、洛礼省道过境,总长32.4千米,通往陇西、天水。有县、乡(镇)级公路7条,总长100千米。

2011年末,洛门镇镇区道路总长度20.5千米;桥梁6座,总长度380米;2011年末,镇区开通交通线路13条,全长85千米,公交汽车线路6条,运营总里程达350千米,公交运营车辆50辆,出租车120辆。

旅游

景点

水帘洞石窟

坐落在洛门镇城北约7公里处的钟山峡谷中,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处石窟寺院。这里群峰叠嶂,奇伟挺拔,曲径幽林,鸟语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间溪流潺潺,实属仙境圣地。水帘洞石窟群建于十六国时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历代屡有修建。包括水帘洞、拉稍寺莫高窟、显圣池和三清洞五处石窟。濒于渭河,群峰高耸,沿曲径入幽林,峰回路转。水帘洞在石壁上,为拱形自然洞窟。木构遮檐最为珍贵。唐、五代十国、宋、元,历代屡有修建。水帘洞在试斧山东侧的峭石壁上,是一个约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因雨季山顶飞流直下如水帘,因有此名。洞内有四圣宫、观音寺、南殿、菩萨泉等殿阁,依自然岩洞有开有合,错落有致,工艺精巧,其中尤以菩萨殿最为高大华丽。该殿上下两层,下层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见底;上层横匾大书“西山暮雨”四字,内塑当地民间传说中的麻线娘娘。水帘洞的崖面上保存着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画。石窟群始建於北周,经五代十国、宋.元增建重修。石窟群共有七寺(显圣寺、拉梢寺、粉团寺、砖瓦寺、硬山寺、观台寺、千佛寺)五台(莲花台、清静台、说法台、钟楼台、鸣鼓台)十二处人文古迹,分五组散布於方圆数公里以内,与「雄奇险秀幽旷」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包括水帘洞拉稍寺莫高窟、显圣池和三清洞五处石窟。

拉梢寺大佛

濒于渭河,群峰高耸,沿曲径入幽林,峰回路转。水帘洞在石壁上,为拱形自然洞窟。长约50米,高30米,深20米,洞内水垢青苔红绿灯鱼斑驳,乱石穿孔。雨季山顶飞流直下如水帘,因有此名。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原有菩萨殿、老君阁、四圣宫等殿阁。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历代屡有修建。虽经重修却已失其原貌。殿外石壁现存北魏壁画约30平方米,绘千佛。北1公里,有莫高窟,原有7窟,现残存壁画绘千佛、说法图、飞天、供养人及牛车,具北周风格,画面着色瑰丽,残存造像,圆润丰满,神态各异。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及木构遮檐最为珍贵。水帘洞石窟群坐落在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的钟山峡谷中。建于十六国时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十国、宋、元,历代屡有修建,主要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和三清洞五处石窟。这里群峰叠嶂,奇伟挺拔,曲径幽林,鸟语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间溪流潺潺,实属仙境圣地。成为陇右古文化明珠和风景胜地。其中拉梢寺、水帘洞莫高窟三处古迹保存较好,而水帘洞位於窟群中心,地形独特,气势雄伟,民间影响最大,故以其名统称整个石窟群。

相关报道

水帘洞石窟位于甘肃省洛门镇北6公里处,现包括拉捎寺、千佛洞、显圣池、水帘洞、天水洞五部分,是陇南市仅次于麦积山的石窟群,同为渭河上游古“丝绸之路”南道的佛教艺术胜地。现存历代造像90余尊,壁画1000平方米,浮雕和半圆雕佛塔8座,古建筑18座。窟群创建于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水帘洞系高约50米、深20多米的天然岩洞,洞内常年细流不断,雨天洞檐飞流直下如水帘,因而得名。该洞除保莫高窟存有大量的壁画、塑像外,还有近代修建的丘祖宫、真林宫、福禄神、老君殿等殿宇及神像。千佛洞在水帘洞西北约半公里处,面积约500平方米。又因摩崖原塑7佛,故又称七佛沟。上部崖面的高塑佛像,庄严肃穆,风格古朴,为国内早期造像,与炳灵寺169号窟西秦造像风格相同。下部崖面多为浮雕,其间百余尊佛塑,独具北周造型特点,少数具西魏遗风。拉捎寺,亦称拉稍寺,在水帘洞东北侧。其造像为北周、唐、元时期作品。在高约60米的崖壁上石胎泥玩具一坐佛二菩萨。佛高(含佛座)42.3米,比麦积山东崖大佛高一倍,为国内四大石窟之最。显圣池位于水帘洞东南侧,为一天然崖窟,洞中有池常年滴水叮咚,有“滴珠鸣琴”之称。其中佛像多系唐时所造,仅留残迹。天书洞,与水帘洞隔涧相望,与拉捎寺以沟为邻,离地面数丈,修有栈道可达。其洞系高2米、宽4米、深3米的平面长方形平顶窟。洞内坛上置明代制作的三佛二弟子,医书一部,即传说中的“天书”,洞由此得名。

文化

特产美食

洛门担担面

公元1841年,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为求生计,把家里做好的面条拿到集市上卖,他一边挑着担子一边沿街叫卖。因为是挑着担子来卖面的缘故,人们亲切地叫做担担面。从此发端于街巷深处的担担面就这样叫开了。而后,担担面更是成为中华五大面食之一。

说起担担面,到过武山县的人十有八九都会对这种面食记忆犹新,面条光滑劲道,肉汤浓而不腻,素汤清淡可口,一勺油泼辣子,几滴四门醋的运用,一撮小菜红绿灯鱼相间,色香味俱全,一看就叫人直流口水。

武山担担面和粉,打面拉面的过程全是手工活,拉面要做得软滑要有韧性绝非易事,对力度控制要得宜。刚中带柔,才能做出佳品,除此之外,选料时每个环节都要做到精挑细选,精肉,最嫩的蔬菜,操作做工要细心,操心,才能赢得食客的口碑。

洛门担担面属洛门最集中,武山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1950年洛门镇500多户小商贩中做熟食生意的就有100多户,这其中就有很多是靠卖担担面营生的,民以食为天,两口砂锅,一个盛肉汤,一个盛素汤,佐以生葱,生蒜,香菜等调味。味重油多,驱寒保暖,一两顶帐篷。三四条长板凳,担担面温饱着每一位食客,担担面的香味也延续了很多年。

如今南来北往的行人,早上卖完菜的农民们,上学路上的学生都要停下脚步,坐在暖意融融的担担面摊位前美美地吃上一碗。再开始新的路程。

担担面散发着浓郁的武山县乡土味,出身不算名门,却深受大众喜爱。担担面蕴含着浓厚的武山乡音,亲切和蔼,担担面听着莫名其妙,吃着滋滋有味的地方小吃,早已征服了这方百姓,担担面让人爱得那么深切,那么难以忘怀!

在洛门担担面代表有:薛家臊子面(受气面,来源于此家店老板态度恶劣)王师面馆泡泡肉面!还有许多面馆。

韭菜之乡

洛门是全国闻名的韭菜之乡。武山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尤其以洛门为甚,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种植面积达16.7万亩,总产量达6亿多公斤,总产值3.6亿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西菜东调基地。武山县按照“建基地、扶龙头、活流通、创品牌”的发展思路,精心打造“中国韭菜之乡”,建成了韭菜、优质胡萝卜、优质洋葱、茄果类精细蔬菜、复种菜瓜等六大无公害蔬菜基地,韭菜、胡萝卜、洋葱、番茄、蒜苗追阳、菜瓜、甘蓝、阳芋等9类蔬菜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a级认证。其中韭菜为武山蔬菜的主要特色优势产品,种植区域由原来渭河流域6乡镇发展到12个乡镇的203个村,面积由1978年的3600亩发展到4.2万亩,年产量达到1.74亿公斤,年总产值达到1.2亿元。建成了以洛门、山丹为中心的两个万亩无公害韭菜基地,冷藏运输韭菜、韭的冷冻库发展到8个,贮藏能力3000多吨。2003年,通过环境考察和产品检测,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a级食品,也是全国首家被认证为绿色a级食品的韭菜产品。

参考资料

洛门镇.行政区划网.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