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效忠
仇效忠,字盖之,号典堂,出生于乾隆癸卯年(1783年)十一月初九日亥时,祖籍地为广东省肇庆府高要县赤坎都王臣村,今属高明区荷城街道王臣村,是仇氏迁灵始祖,明末中宪大夫,南宁府监军道,南宁府知府仇自奇第六世孙,世代书香。
仇效忠为爱新觉罗·旻宁丙戌科(1826年)进士,钦点庶吉士。先后任贵州省贵定县知县,湄潭县知县,升松桃直隶厅同知、仁怀直隶厅同知,特授兴义府知府、石阡府知府,贵州省乡试同考官、贵州省监试道,授朝议大夫。仇效忠为官清廉,法令公正严明,政声卓著,深受百姓拥戴,百姓写横额赞颂仇效忠为“仇青天”。
退休后受聘在广州西湖书院任教,常任越华书院掌管和任教。历主南海区、西湖、丰湖、宝安区等地书院开坛讲席。去世咸丰甲寅年(1854年)八月初六日辰时。
人物生平
仇效忠孩童时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资,8岁会作对联。母亲是旧州奉政大夫张所成之女,有一次带儿子回外家省亲,小效忠在外婆家与表兄弟妹们一起玩捉迷藏,舅母正坐月子,小效忠钻进舅母的床底下躲藏,被大人笑他傻,他爬出来后,写了一首对联贴在门口上,大人们皆惊喜,赞不绝口。12岁就写出朗朗上口、富含哲理和正能量的文章——《劝世文》。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嘉庆庚申(1800年)岁科并考,岁试第二名取入县学、科试第四名,嘉庆丙寅(1806年)科试第一名;爱新觉罗·颙琰丁卯(1807年)乡试中式第五十一名,钦取觉罗官学教习第六名,丁丑(1817年)充补镶白旗觉罗官学教习;爱新觉罗·旻宁壬午(1822年)恩科会试挑取誉录第三十八名,补实录馆校录;道光丙戌科(1826年)会试中式第二百四十七名贡士,殿试三甲第一百四十二名进士,共取进士257名,朝考后登翰林者共45名,仇效忠以广东籍进士第一名的成绩,被道光帝钦点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文渊阁校理。道光九年(1829年)翰林院散馆,任贵州省贵定县知县,湄潭县知县,升松桃直隶厅同知、仁怀直隶厅同知,特授兴义府知府、石阡府知府。辛卯恩科(1831年),任贵州省乡试同考官。癸卯(1843年)科委任贵州省监试道。乙巳(1845年)覃恩诰授朝议大夫。
汉书教习
爱新觉罗·颙琰丁卯科(1807年)乡试,仇效忠中式试第五十一名,钦取觉罗官学教习第六名,嘉庆丁丑年(1817年)充补镶白旗觉罗官学汉书教习,授课诸王公子。
翰林院庶吉士
爱新觉罗·旻宁丙戌科(1826年),仇效忠殿试三甲考中进士。廷试朝考后,道光皇帝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文渊阁校理。仇效忠历任国史馆誊录,诰授朝议大夫。因古时翰林称为“太史姓”,所以仇效忠故居官堂村门匾为“太史第”。
地方任职
道光九年(1829年)翰林院散馆,仇效忠先后任贵州省贵定县知县,湄潭县知县;升松桃直隶厅同知,仁怀直隶厅同知;特授兴义府知府、石阡府知府。道光辛卯恩科(1831年),任贵州省乡试同考官。爱新觉罗·旻宁癸卯(1843年)科委任贵州省监试道。咸丰乙巳年(1845年)覃恩诰授朝议大夫。
仇效忠在兴义府离任后,接替他的张某到任,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以致乡民怨声载道,纷份上请要求仇效忠回任。朝廷经查,果真如百姓所言,遂任仇效忠回任兴义府知府。当地名士、百姓闻悉,互相道贺,并于府门、城门以及百姓住户门边纷纷贴上“仇府回来天有眼,张官不去地无皮”的迎联。效忠回任,即日视事,复查旧案,发现一姓黄的钦州小董人被判为死刑,待批下即行刑。效忠复查后,发现黄某是违反乡规民约而被判死刑的,于是撤消原判,把黄某释放,黄某千恩万谢,并嘱子报孙,非当年仇效忠明察,没有他们子孙今日,还对仇家后代铭记、恩报。
仇效忠告老回乡省亲时,乡亲问他:“公一生为官所得几何?”效忠曰:“为民而乐事赚得两袖清风。”仇效忠为官清廉,法令公正严明,政声卓著,体恤士民,深受百姓拥戴,百姓写横额赞颂仇效忠为“仇青天”。
书院掌教
古稀之年的仇效忠老骥伏枥,退休后掌教书院,培育良材。受聘广州西湖书院掌教,长住越华书院掌管和任教,历主南海区、西湖、丰湖、宝安书院开坛讲席。仇效忠长子仇乾厚,号健亭,是越华书院监院并任教。1854年,仇效忠在林则徐曾经在这里指挥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及“虎门禁烟”的广州越华书院,走完人生的最后一刻。
灵山一点翰
仇效忠为官清廉,享誉一方,是家乡灵山县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灵山人也为之骄傲,又因仇效忠是清朝时灵山县唯一的翰林,也因此被家乡灵山人带有地方特色的誉为“灵山一点翰”。仇效忠的家乡官堂村古宅前面的长地院左右两边原来立有桅杆,由于年久失修已没有了。大门内屏风上面的窗框镶竖有长方体盘状牌匾,牌匾里面是平面,红底金字,上面从右到左横排“钦点”二字,中间竖排“翰林院”三字,右边“爱新觉罗·旻宁丙戌科”,左边没有字,牌匾边框顶部中间是一个龙头,牌匾四周围由龙腾祥云图案装饰,蓝底金图。三厅正中还挂有一块进士牌匾,棕色金字,中间进士两个大字,旁边是小字,还印刻有一颗金印。
轶事典故
仇效忠钦取觉罗官学教习后,礼部尚书江守和给仇效忠父亲仇汝韬(号六斋),母亲张太夫人举办的生日双寿宴写祝文祝贺;点翰后,时任体仁阁大学士蒋攸铦和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王鼎,这两位宰相职位的高官分别给仇效忠父母举办的生日双寿宴写祝文祝贺。其他还有云贵总督贺长龄;储君咸丰帝师、贵州省巡抚乔用迁;资政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总督朱树;入值南书房、广东省学政戴熙;贵州地方众官绅等也在不同年代的生日寿宴写祝文祝贺。
家族成员
仇效忠母亲张太恭人,旧州奉政大夫张所成之女,名门闺秀,自小受到良好教育,幼而温婉,长而淑慎,贤惠范,美德善举远近闻名,是有名的贤妇。玄孙仇肇基1844年出生后,仇母张太恭人上下亲见七代,五代同堂。生于乾隆乙酉年(1765年),终于爱新觉罗·旻宁丙午年(1846年),享年八十二岁。道光八年(1828年)覃恩敕封七品太孺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覃恩敕封六品太安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覃恩诰封五品太宜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覃恩诰封四品太恭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奉旨建牌坊(五代坊)旌表,御赐匾额、银两和缎疋。
仇效忠母亲张姓,诰授四品太恭人,上下亲见七代,五代同堂。政府为了表彰张太恭人德高望重、长寿,灵山县知县李及辰上报廉州府知府音德贺,转报广东省布政使傅绳勋,请兵部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广东巡抚黄恩彤上奏爱新觉罗·旻宁,分条列明陈述建牌坊的理由,获道光帝恩准,并下旨礼部通知户部赏给匾额名称——五代十国坊、银两、绸缎布匹,回复广东巡抚部奉旨建牌坊。
牌坊建在当时的官道岔入官堂村路口处,是三层三门四柱式结构,坊体坚厚高大,方解石条底座、石柱、琉璃瓦、纹饰优美。中间大门头上锲刻匾额牌坊名称“五代坊”三个大字;匾额往上写:皇清覃恩诰封四品太恭人五品太宜人敕封六品太安人七品太孺人仇母张姓亲见七代五世同堂;再往上是“七叶衍祥”四个大字;再往上就是牌坊的最顶部“圣旨”二字。
牌坊左旁门头上是“千秋光宠”四个大字,往上写: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六年正月 日蒙调署灵山县知县李及辰具详特授廉州府知府音德贺转详广东布政司傅绳勋详请广东巡抚部院黄恩彤具题寿母张氏年登八秩晋二五世同堂亲见七代特请旌表奉旨依议钦此敕下礼部知照户部赏给匾额银两缎疋咨复广东巡抚部院转饬知照
牌坊右旁门头上是“万载流芳”四个大字,往上写:道光丙戌科翰林院贵州兴义府知府仇效忠山东省督理管勾厅仇炅忠之母署河源县教谕仇乾厚国学生仇祥厚邑生仇元厚邑庠生仇焘厚郡庠生仇棠厚之祖母仇开运仇开岐之曾祖母仇肇基之高祖母奉政大夫张所成之女原任会县训导张 之姐湖北武昌府通城县知县张锡田之胞姑
牌坊柱上题贺联的有广东巡抚部院黄恩彤、贵州布政司罗绕典、云贵总督贺长龄、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吴振域。
可惜在六十年代极端左翼路线时期,牌坊被基层造反派在夜晚炸毁了。
后世纪念
三匾四名人小村威水史
珠江时报讯,记者昨日从高明区荷城街道了解到,该街道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一座建于清代、保存完好的三进两廊两天井宗祠,更为难得的是,宗祠大堂悬挂有三块极具文物价值的牌匾,其中一块为爱新觉罗·旻宁“钦点”。
宗祠设宴会厅
这座宗祠,是荷城街道王臣村委王臣村仇氏宗祠。该宗祠建于清代,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三进两廊两天井,分左、中、右三路进入,属单檐硬山式建筑。墙由青砖砌成,檐柱为花岗石,金柱用东京木,天井石板铺砌。巡廊两边,壁画争辉。门口,一对石狮子把守,并有一块已断掉的旗杆夹,上刻“进士”字样。祠前小广场,野草萋萋,远处是汪汪鱼塘、幽幽绿野,一派田园风光,将古祠衬托得更加古色古香。
村长介绍说,宗祠三进各有所用,前进主要用于通行,中进既是祭祀厅又是功德厅,“光荣榜”上刻有功名之人。后进当宴会厅,三间“包房”,主要让村里德高望重以及年长的人就坐。请宴时,论尊排辈按序入席,可以不受外面的喧哗打扰。宗祠始建至今,一直作宗族聚会、婚嫁喜庆场所,没作任何改建。
大堂三匾争辉
宗祠最有文物价值的,是悬挂在中进大堂里的三块牌匾。
爱新觉罗·旻宁“钦点”匾悬挂在宗祠中厅正中横梁上,长1.7米,宽0.6米,厚0.03米,是上等杉木板所造。牌匾红底金字,很有活力,上刻:“钦点庶吉士仇效忠道光戌科。”
文魁木匾,悬挂在神坛左边横梁上,长1.7米,宽0.6米,厚0.03米,上刻“文魁仇葵忠、仇臣忠,道光未科”,红底金字,十分醒目。
武魁木匾,悬挂神坛前右边横梁上,长、宽、厚与文魁木匾一样,红底金字,上刻:“武魁仇开镐,甲午科。”
申报市级文物
荷城街道文物办陈带容老师称,三进宗祠,在高明比较少见,一般都是两进的多。王臣村仇氏宗祠,建筑风格颇具岭南特色,建筑艺术精湛细腻,由于一直有专人管理,保存完好,从建筑学角度来说,就已经很有保护价值了。而大堂里的三块牌匾,均为清代朝廷钦赐,其中一块为皇帝“钦点”。三匾字体清楚,保存得当,对研究名人名事,探究清代的科举制度,均有很强的文物意义。“过后,我们准备将三块匾牌申报为市级文物,并加大对宗祠的保护力度。”
据了解,文魁牌匾,在高明别的村也有出现,但武魁牌匾确是第一次出现。三匾聚于一祠,昭示4个“名人”。辉煌村史,让王臣村村民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