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自奇
仇自奇,字陈撄宁,号宁庵;又曾名仇其德,字子珍,号位生,出生于明万历癸丑年(1613年),终于清康熙乙卯年(1675年),广东省肇庆府高要县赤坎都王臣村人,今属高明区荷城街道王臣村。
王臣村的开村祖是南宋时期由十乡官考授判官的仇兴祖(字必显,号缘叙),仇兴祖于宋恭帝德元年(1275年)由广东省韶州府雄州珠玑古巷迁至王臣村定居,其后裔支系的仇氏人尊仇兴祖为他们的宋始祖(一世祖)。仇自奇是一世祖仇兴祖的第十三世孙,原任陆川县典史,后委署南宁府知府,因捕盗有功升南宁府监军道,授中宪大夫。
来灵缘由
仇自奇的父亲十二世仇梦槐,字兆魁,号月宁,又号月环,原任广东省廉州府灵山县县尉,在灵山任上去世。仇自奇在广东王臣乡闻得父亲讣信后,来灵山奔丧,并扶灵柩回原籍王臣安葬。安葬好父亲后,仇自奇再到灵山,以便处理父亲生前在灵山任职时的其它后事。灵山县知县看到仇自奇性格豁达不羁,外表英姿卓越,知道他定是个能力非凡的人才,就建议他承袭父亲的职位。
仇自奇听从了灵山知县的建议,守孝期满后,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州府的选拔任命考试,授广西省梧州府陆川县县尉(又称典史)一职。后升赞画(明朝的一种官职,类似今军队参谋)经历;后委暑广西省南宁府知府;再以捕盗有功擢升南宁府监军道,诰授中宪大夫。
人物事件
顺治帝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后定都北京,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杀,明王朝土崩瓦解,但明朝的皇族并没有全部灭亡。明朝的残余势力之后退居南方,成立自己的流亡政权,利用南方的山区和清朝大军周旋,史称南明,南明王朝存在达18年之久。
仇自奇身为前明朝的官员,自然继续支持南明王朝。南明王朝退守南方后,仇自奇数年间颠簸流离,筹饷缮兵支持南明桂王子永明王,待到明白了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就隐居时属广东省的灵山县西乡(今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太平镇),娶赖氏为妻,生子治家。清顺治十一年(1672),南明的安西王李定国取道广东灵山县,攻占广东高州、雷州市、廉州镇三地与清政府对抗,李定国召仇自奇重新出山,被仇自奇拒绝。康熙帝十二年(1673),吴三桂又反叛清廷自立国号为“周”,吴三桂派人给仇自奇送来委任状,软硬兼施,仇自奇以身为明臣“只知有明不知有周”再次严词峻拒,并避匿深山。康熙十四年(1675年),仇自奇一行前往广东省某地,在横州市南乡江,被吴三桂的人杀害于南乡江口。
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西寇李定国率兵攻破广东高州、雷州、廉州等郡府,进围新会区。李定国知道仇自奇身怀雄才大略,为明朝的旧臣,想召他重新出山,仇自奇坚拒不从。康熙帝元年(1662年),永明王朱由榔被吴三桂吴三桂绞杀在云南昆明。
康熙帝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因不满清廷撤藩,在云南省起兵造反,自立国号为“周”。吴三桂的兵马一路势如破竹,战至两广交界山区时,沿途山贼土匪纷纷加入。吴三桂派人给仇自奇送来委任状,封以伪职,软硬兼施,逼迫仇自奇加入大周共同反清。仇自奇以“我身为明臣,只知有明,不知有周”为由,严词峻拒。由于担心遭到吴三桂的党羽加害,仇自奇避匿进深山。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吴三桂的耳目,吴三桂的党羽在侦查到仇自奇的行踪后,一直在仇自奇常路过的隘口伏击守候。
康熙帝十四年(1675年),仇自奇一行前往横州市南乡江口码头乘船欲返回广东省,被吴三桂的人谋害于江中。仇自奇的长子十四世仇伯璋于广东王臣闻得父亲讣信后,心情十分悲痛。由于战乱不断,道途多梗,仇伯璋水陆跋涉,行程往返三次,才由王臣来到灵山,最终找到阖家逃亡后,在灵山县西乡司中宁练潭洞村避乱的继母赖氏和几个幼弟妹。一家人终于相聚一起,相对悲泣。仇伯璋后奉继母和弟妹回灵山县西乡司宋泰村居住,图划葬事。
后来,仇伯璋奋发读书,四十岁入仕考得功名。上报申请灵山县衙核准后,予以仇伯璋任职灵山县西乡司巡检,总览西乡七练地方公务。仇伯璋后来开设太平圩场,并定居太平丰睦垌新村开基置业,和继母一起提携幼弟妹们成长。仇自奇原配谭氏、继配赖氏所出,四个儿子共分四房。自十四世开始,太平镇仇氏分为长、二、三、四房,共尊仇自奇为来灵始祖,合族建有一座“仇大宗祠”祠堂,以予纪念这位迁灵始祖的功勋。
人物后代
仇自奇在今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太平镇开基,仇氏一脉也在这方土地上创下辉煌的传奇。太平镇在清朝以前是实在的荒蛮之地,这里没有学校,人们也上不起学,这里生活的人大多是文盲(依据灵山县志记载),几乎没有读书人。仇氏来到太平以后,把“以儒名家、科举兴族”为族姓发展的理念,在太平镇陆续创办了十二所学校,让太平镇这个荒蛮的岭南壮乡偏僻地,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浓浓的儒家学术思潮,这十二所学校,也成为后来诞生各种人才的摇篮。现在太平镇的好几间学校,就是在原仇姓学校的基础上改建起来的。仇氏在太平镇立足发家后,买田置地,建家展业,加上学子在科举场上的丰收,商人在贸易中大展拳脚,仇氏才开始真正成为太平镇地方上的主人。太平镇仇氏一脉在整个清代有四十多人得到朝廷敕封,出了十四个五品及以上的官员(大夫级别),上百人有科举功名,还出了一个翰林,这也是整个现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明清两朝唯一的翰林。太平镇仇氏由此成为闻名一方的名门望族。
仇自奇在广东省廉州府灵山县西乡司(今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太平镇)宋泰村开族,其后裔尊其为迁灵始祖,仇氏一脉也在这方原僻壤之地创下辉煌的奇迹。太平镇在清朝以前是荒蛮之地,这里没有学校,人们也上不起学,很少有读书人。仇氏来到太平镇以后,把“以儒名家、科举兴族”为族姓发展的理念,陆续创办了多所私塾学校,在太平镇本地有11所,分别是:集益斋(岭美村),抱山楼(官堂村),进修斋(连科坪),灵秀斋(木棉坪村),传经书塾(甲进村),梯云书塾(夺魁麓村),大元坪书塾(佳芝岭村),延经书室(乐和堂村),广文斋(董屋村),仇氏学塾(仇大宗祠),鸾凤学校(仇大宗祠)另外还有位于灵山县城线香巷的“鸾凤书院”以及当时省城广州华宁里的“仇氏家塾”,总共创办了13所私塾学校,让灵山太平这个原荒蛮偏僻之地,形成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以教育为本,资富能训,富而思进,太平镇仇氏一跃成为灵山名门望族。
灵山太平仇氏始祖仇自奇裔孙繁盛,以忠厚开基,以诗书继世,官场上文官武举人才辈出。有清一代出翰林1人,进士2人,拔贡3人,文举3人,武举1人,贡生18人,监生30人,武生6人,生9人,秀才18人,副榜1人。文武职仕官官衔有:监军道、知府、知州、州判、州同、同知、知县、监试道、奏厅、管勾厅、巡检、教谕、训导、五城兵马司副指挥、蓝北海汛、蓝翎卫守府、操防军务、千总、布政司、按察司、盐运使、巡检司、县丞、巡政厅、县主簿等75人。另有正从九品,五品顶戴,六品军功,六品顶戴计功名五十多人。有29人分别被朝廷封为中宪大夫、朝议大夫、奉直大夫、昭武大夫、承德市郎、儒林郎、文林郎、修职郎、登仕郎、武德骑尉等称号。其中,仇自奇的玄孙仇汝瑚文武全才,文职官至知府,武职官至总统地方操防军务,领兵平乱,威震一方;仇自奇的来孙“灵山一点翰”仇效忠在皇族觉罗官学汉书教习,国史馆誉录,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文渊阁校理,贵州省监试道的经历更是让全氏族的荣耀达到顶峰。妻凭夫贵,母凭子贵,多位灵山太平仇氏夫人太婆也因此被朝廷封为四品太恭人,五品太宜人,六品太安人,七品太儒人,八品太淑人等封号。
近代,仇自奇裔孙还有黄埔军校毕业生,粤桂边区司令,纵队司令,营长,少将,副县长,乡长,县参议员等二十多人……名门望族,名不虚传。
现代,国家政通人和,太平仇氏始祖仇自奇裔孙奋发图强,人才蔚起于各行各业,成功人士为数众多,家族里一脉九代书香,从未间断,优良传统绵延后世。仇自奇历代裔孙铭记先祖荣誉,谨遵祖训,树先祖创业精神,代代承传。
人物祠堂
仇自奇的后人为感恩先祖的恩泽,在乾隆建有一座“仇大宗祠”以纪念仇自奇。民国初年,又在仇大宗祠的前面成立“鸾凤学校”。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因钦州市沦陷,国立广东钦州师范曾搬到鸾凤学校继续上课,历时一年多。解放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仇大宗祠和鸾凤学校一度变成太平人民公社的糖厂。1990年,在原仇大宗祠和鸾凤学校的旧址成立太平镇苑西中学,一直办学至今。
两广仇氏源同一脉,尊宋朝时从安微含山迁到南雄市珠玑巷居住的仇氏宋始祖为两广仇氏始祖。从在珠玑巷居住的宋始祖一世算起,到仇自奇一代为十三世。因仇氏自仇自奇起开始在今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太平镇开基繁衍,太平镇仇氏又尊十三世祖仇自奇为太平仇氏始祖。
仇自奇的先辈,宋始祖仇兴祖(号缘叙)在赵禥年间,从安微和州府含山县迁到广东韶州府雄州珠玑巷居住,为躲避胡妃事件,珠玑巷大部分居民集体南迁珠三角,仇兴祖也因此迁到肇庆府王臣村(今高明区荷城街道王臣村)开族。从宋始祖一世祖仇兴祖开始,仇自奇是第十三世。因仇自奇在今属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太平镇开基繁衍,十三世祖仇自奇又是太平镇仇氏在太平的始祖。太平仇氏分为长、二、三、四房,至今多数仍讲肇庆话。
灵山太平仇氏在清朝先后建了四座祠堂纪念祖先,分别是位于枫木官堂村,纪念的四房十四世祖仇殿章的“介亭仇公祠”,介亭仇公祠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位于枫木桂木园村旁,纪念仇殿章的三个儿子的合祠“仇氏三公祠”;位于九冬董屋村,纪念长房十六世祖的“仇俊远公祠”,仇俊远公祠建于爱新觉罗·旻宁丁未年(1847年);位于根竹村旁,纪念十三世祖仇自奇的“仇大宗祠”,仇大宗祠建于光绪辛丑年(1901年)。或许是因为仇自奇是明末官员的缘故,这四座祠堂中,纪念始祖仇自奇的“仇大宗祠”却是最后才建的。
最先建的是儿子仇殿章的“介亭仇公祠”。父亲被害时仇殿章仅两周岁,幼时天资聪颖,读书有大志,家徒四壁,贫困难堪,屡濒于危更加勤奋读书,寒暑手不释卷,长大后远游结交名士,谈经论道,同志无不折服。入籍广西永康州考取岁贡生,然后改籍回归灵山,依惯例荐贡授职训导,乾隆二年签发花县训导试用,到老退休。四十岁时迁居丰睦,家始小康,此后资产日增,晚年更丰茂。生平秉性谦和,存心仁爱,多积阴德,见人危难替人申冤并给以帮助的事,难以枚举,善举载灵山县志。曾存五十两银在县礼房俾收息,利息作为环秀桥南的青天亭春秋二祭用银。教育子孙要诗书礼义忠信孝友,持家不要追求奢华,俭朴开基创业。
仇殿章的第四子仇万鹏,读书聪俊刻苦,七八岁时夜间无油点灯供长时间看书学习,就在月光下摊书高声朗读。灵山县附贡生,考授州同身份请封典,朝廷敕儒林郎(从六品)。仇万鹏的善举公益载郡志,并见邑志“卓行传”。乾隆二十四年获封典,仇万鹏再把儒林郎职衔追赠给已故父母,这是太平仇氏最早获得的圣旨,第二年开建“介亭仇公祠”,仇万鹏为发起人,制定章程并亲手监督,哥弟同心同力,从乾隆二十五年七月(1760年7月)起开建,历时三年,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春建成。
七叶衍祥坊
太平仇氏还奉圣旨建造一座表彰十七世祖仇汝韬张姓太婆亲见七代,五代同堂的“七叶衍祥坊”大理石牌坊,坊间习惯叫“五代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