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腹皮

大腹皮

大腹皮(学名:Arecae Pericarpium),又名槟榔衣、槟榔皮、大腹毛等,是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有行气宽中,行水消肿的功能,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大腹皮可取5g~10g煎汤内服,或入丸、散;也可以取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做外用。大腹皮可以与陈皮、槟榔、白术茯苓皮、五加皮、生姜皮等搭配使用;也是藿香正气水、养血调经膏、肾炎解热片肾炎消肿片四正丸的主要成分。需要注意的是气虚体弱者慎用大腹皮。大腹皮与阿托品存在拮抗作用,可能会导致少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如腹泻荨麻疹等。

大腹皮在中国许多典籍中均有记载,五代十国时期《日华子本草》中就有记载,《本草经疏》《本草汇言》《本经逢源》等医药典籍中均有记载。大腹皮的基源植物为槟榔,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越南老挝菲律宾孟加拉国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东非地区。在中国,大腹皮主产于广东省海南省云南省、台湾、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等地。

来源

大腹皮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性状

大腹皮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长4~7cm,宽2~3.5cm,厚0.2~0.5cm。外果皮栗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气微,味微涩。大腹毛略呈椭圆形或瓢状。外果皮多已脱落或残存,中果皮棕毛状,黄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质柔。内果皮硬壳状,黄棕色或棕色,内表面光滑,有时纵向破裂。气微,味淡。

该品粉末为黄白色或黄棕色。中果皮纤维成束,细长,直径8-15μm,微木化,纹孔明显,周围细胞中含有圆簇状硅质块,直径约8μm。内果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8-88μm,纹孔明显。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

行气宽中,行水消肿。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效用分析

大腹皮辛能行散,主入脾胃经,能行气导滞,为宽中利气之捷药。常用于伤食气滞之脘腹痞胀、嗳气吞酸、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以及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

大腹皮辛散温通,能开宣肺气而通利水道,有利水消肿之功,可用于水湿外溢之皮肤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g~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大腹皮配陈皮

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理气运脾,疏畅气机,使水湿流通,消胀除满。陈皮“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合大腹皮行气通滞,气行则水行,故能消气滞湿阻之水肿胀满。

大腹皮配槟榔

大腹皮质轻上浮,辛温行散,专行无形之滞而行气宽中,利水消肿;槟榔质体沉重,辛行苦降,善行有形之积滞。两药配伍,行气消胀,增强利水消肿之力。适用于腹水,腹大如鼓,面目浮肿,下肢水肿,小便不利,及伤食气滞、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嗳腐口臭等。

大腹皮配白术

大腹皮辛温,性善下行,长于行气消胀,利水消肿;白术健脾益气。两药配伍,一消一补,消补兼施,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消胀除满之功。用以治疗脾胃气虚,纳运无力,湿阻气滞所致的胃脘胀满,食少倦息,腹满水肿等。

大腹皮配茯苓皮

大腹皮味辛微温,能行气利水消肿:茯苓皮甘淡平,可利水消肿。两药合用,可增强利水消肿之功。用以治疗皮肤水肿,脚气肿满。

大腹皮配五加皮

大腹皮味辛微温,具行气利水消肿之功:五加皮辛苦温,利水消肿。两药配伍,增强利水消肿之功。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大腹皮配生姜皮

大腹皮味辛微温,下气宽中,利水消肿,长于治湿阻气滞的周身浮肿,小便不利;生姜皮味辛性凉,和脾利水,宜散肺气,长于治皮肤水肿,小便不利。两药配伍,宣上通下,气机调则水肿消,共奏宣散肺气、利水消肿之功。用于治疗风水证,周身浮肿,小便不利。

方剂举例

疏凿饮子(《济生方》)

药物组成

泽泻、赤小豆、美洲商陆疏叶当归、大腹皮、花椒木通秦艽、槟榔、茯苓皮

功能与主治

泻下逐水,疏风发表。适用于水湿壅盛,遍身肿满,喘呼气急,烦躁口渴,二便不利。

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

藿香、大腹皮、苏叶、白芷生姜、半夏曲、厚朴、陈皮、茯苓、白术、甘草、桔梗大枣

功能与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胸隔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

黄芩滑石茯苓皮、大腹皮、白蔻豆木通、猪苓。

功能与主治

清热利湿。适用于湿温邪在中焦,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竟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实脾散(《济生方》)

药物组成

厚朴白术木瓜粉麻栗坡草果、大腹皮、木香、附子、茯苓、干姜、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与主治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症见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茯苓导水汤(《医宗金鉴》)

药物组成

大腹皮、木香、木瓜、槟榔、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桑皮砂仁苏叶、陈皮。

功能与主治

利水消肿。适用于妊娠水肿胀满,喘而难卧。

成药举例

藿香正气水(颗粒、片、合剂、口服液、滴丸、胶囊、软胶囊)

药物组成

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厚朴(姜制)、大腹皮、生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浸膏(水、片、颗粒、滴丸、口服液、软胶囊由以上药物组成)。

功能与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腹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养血调经膏

药物组成

当归、芍药牛膝、续断、鹿茸粉、人参粉、白术、茯苓、艾叶、生姜香果丹参益母草泽兰、木香、香附子(醋炙)、大腹皮、陈皮、柴胡。

功能与主治

益气养血,温经活血。用于气血两虚、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经失调经痛,症见月经错后、经水量少、经期小腹冷痛、腰腿酸痛。

肾炎解热片

药物组成

大白茅连翘、荆芥、蝉蜕、茯苓、盐泽泻车前(炒)、赤小豆、蒲公英、大腹皮、陈皮、石膏、炒苦杏仁肉桂

功能与主治

疏风解热,宣肺利水。用于风热犯肺所致的水肿,症见发热恶寒、头面浮肿、咽喉干痛、肢体酸痛、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脉浮数;急性肾小球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肾炎消肿片

药物组成

桂枝、茯苓、苍术、陈皮、香加皮、大腹皮、姜皮、冬瓜皮、益母草、泽泻、花椒、黄柏。

功能与主治

健脾渗湿,通阳利水。用于脾虚气滞、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肢体浮肿、晨起面肿甚、按之凹陷、身体重倦、尿少、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脉沉缓;急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四正丸

药物组成

广藿香香薷苏叶白芷厚朴(姜炙)、白扁豆(去皮)、木瓜、大腹皮、茯苓、槟榔、白术(麸炒)、旃檀桔梗、枳壳(麸炒)、法半夏、陈皮、山楂(炒)、六神曲(麸炒)、麦芽(炒)、甘草。

功能与主治

祛暑解表,化湿止泻。用于内伤湿滞外感风寒,头晕身重,恶寒发热,恶心呕吐,饮食无味腹胀腹泻

风险禁忌

气虚体弱者慎用。大腹皮与阿托品存在拮抗作用,与抗胆碱药、抗酸剂等药物联合应用时能增强胃肠蠕动,会使胃蛋白酶迅速到达肠腔,故临床在药物联用或配伍使用时需特别注意;另外,还需注意大腹皮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少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如腹泻荨麻疹等。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槟榔碱,去甲基槟榔碱等;还含单宁等。

药理毒理

该品具有促进胃肠运动的作用。正常小鼠灌胃给予大腹皮水提取物200mg/kg,可见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明显增强。大鼠涨服大腹皮水提液2.5g生药/kg,可见血浆胃窦、空肠组织的胃动素含量显著增高;胃窦、空肠肌间神经丛中的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显著增多;胃窦、空肠黏膜中一氧化氨合酶阳性反应物明显增加。大腹皮水煎液对豚鼠类胃环形肌条收缩具有促进作用,能加快肌条收缩频率,使收缩振幅增高,增高平滑肌条的张力。大腹皮水煎剂对大鼠放射性肠炎吻合术后早期肠动力的恢复及肠吻合组织修复具有促进作用。大鼠行结肠吻合术后,大腹皮组的第一次排便时间较模型组明显提前;第3天、第6天的存活率较模型组明显提高;肠吻合愈合率明显高于模型组,肠组织病理学改变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大腹皮水提取液还可以通过调节小肠一氧化氮合酶及P物质的分布抑制肠道内毒素移位。

古籍记载

本草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

本经逢源》“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本草经疏》“大腹皮,即槟榔皮也。其气味所主,与槟榔大略相同,第槟榔性烈,破气最捷,腹皮性缓,下气稍迟。入阳明、太阴经,二经虚则寒热不调,逆气攻走,或痰滞中焦,结成膈证;或湿热郁积,酸味醋心;辛温暖胃通行下气,则诸证除矣。大肠壅毒,以其辛散破气而走阳明,故亦主之也。”

《药性类明》“朱震亨常用之以治肺气喘促,及水肿药中又多用之,盖亦取其泄肺,以杀水之源。”

本草汇言》“大腹皮,宽中利气之捷药也。方龙潭曰:主一切冷热之气上攻心腹,消上下水肿之气四体虚浮,下大肠壅滞之气二便不利,开关格痰饮之气阻塞不通,能疏通下泄,为畅达脏腑之利剂。按宋人又有安胎之说,然此药既为利气之药,又何以安其胎乎?如有余之气胜而胎不安者,使之气下,则胎自安矣。又谓此药有健胃之理,夫既为下气之药,又何以益其胃乎?如有余之气壅塞不通,使之气下,则中气自宽,食饮可进矣。若损气,为大腹皮之常性也,元虚气少者,概勿施用。”

基原植物信息

基原植物为槟榔,乔木,高10~18m,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

叶在顶端丛生;羽状复叶,长1.3~2m,光滑,叶轴黑三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70cm,宽2.5~6cm,基部较狭,先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

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cm,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mm,雄蕊6,花丝短小,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萼3,长圆状卵形,长12~15mm。

果实

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cm,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每年两次开花,花期3~8月,款冬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产地分布

大腹皮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度、缅甸、越南老挝菲律宾孟加拉国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东非地区。在中国,大腹皮主产于广东省海南省云南省、台湾、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等地。其中,海南省槟榔种植大约有1500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种植槟榔最多的省份,其槟榔种植面积约占中国内陆槟榔种植总面积的98%,海南省的东部、中部、南部山区一带是其种植的主要区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