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安徽大学文学院

安徽大学文学院

安徽大学文学院,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

学院发展

第一阶段:1928——1958组建调整期

第二阶段:1958——1978全面建设期

1958年以后,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兴起,安徽大学中文系也随之进入了全面建设时期。主要表现在招生规模扩大,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成果大量涌现,中文系的毕业生也在安徽省建设中崭露头角。

第三阶段:1978——2011快速发展期

改革开放后,中文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学科专业的扩大与变迁。

除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外,中文系先后成立了对外汉语专业、文秘专业、旅游专业和新闻专业,20世纪90年代文秘、旅游和新闻三个专业分别从中文系独立出去,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的成立与建设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1996年中文系又与历史、哲学共同组建了院虚系实的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为安徽大学211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10月原文学院中历史、哲学两系分立,经学校批准,由原中文系独立组建了新的文学院,为新时期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1958年重建以来,文学院已为国家培养本专科生4千余人,培养硕士生近600名,博士生40余名,成人教育学生两万多人。目前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400人,本科生7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余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300多人。

二是学科、学位点建设从无到有,形成系列。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全院师资队伍雄厚,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均较为合理,产生了一批在学术界有影响的学者,其中学科带头人黄德宽教授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学院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23人,博士学位获得者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一、二层次)入选者1人,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席教授1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具有充足的发展后劲。

四是在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与国际化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学院各种设备从无到有,建立了古文字资料库和正在建设国内最为先进的语音实验室。

师资力量

国家百千万人才(一、二层次):黄德宽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吴早生

“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徐在国曾良丁放方盛良

学科设置

安徽大学文学院设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和一个大学语文教学部,另有汉语言文字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桐城派研究所、中外文论比较研究中心、当代文学评论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科研体系。文学院先后获得学士、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以及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一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参与建设了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文艺学

文艺学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厚重的学术积淀,曾涌现出贾文昭、杨昕葆、顾祖钊吴家荣等一批在国内学界有一定影响的老学者。1995年与哲学系美学学科联合培养美学硕士研究生;1997年单独申报并获批文艺学硕士点;2011年申报获批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文艺学专业方向;2013年开始招收文艺学博士生。2008年,获批为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现为赵凯教授,成员有刘飞、王泽庆、陈建设、凌晨、王峰、郑鹏、疏延祥、张琼、王苏平、司振龙等。

学科建立以来共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1项;入选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规划教材4部;获得省部级社科奖3项。

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本学科已形成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论与西方文论方向,古代文论与中西文论比较方向,文学原理与文艺批评方向。为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科特色,凝聚学科力量,并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本学科还成立了“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研究所”、“安徽大学中外文论比较研究中心”等。  

古代文学

安徽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吴怀东,学科成员有丁放胡益民鲍恒、陈道贵、方盛良耿传友魏世民、李霜琴、李睿、王莉、张洪海、郝敬、束莉等,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安徽省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人,皖江学者2人。围绕学科方向,还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王达敏担任兼职教授。近5年来,本学科成员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0多项。

经多年积累,本学科已形成了以下研究方向:

一、唐宋文学研究。陶新民的李白研究、汤华泉的唐宋诗歌文献考证辑佚,享誉学林。吴怀东长期致力于唐诗发展的内在脉络研究,著有《唐诗与其他文体关系研究》(与余恕诚合著)、《杜甫与六朝诗歌关系研究》、《唐诗与传奇的生成》、《唐诗流派通论》等。2014年,著名唐诗研究专家丁放教授正式加盟本学科,其目前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唐诗学研究”。吴怀东、陈道贵、李霜琴的杜甫学史研究逐渐展开。郝敬致力于唐宋小说的文体考辨,目前已发表近10篇学术论文。

二、元明清文学研究。在戏曲小说研究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前辈学者傅继馥、李汉秋周中明关汉卿、《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作名家的研究就已享誉学林。近三十年,朱万曙、胡益民继承了这一研究传统,出版和发表了一大批成果。胡益民著有《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清代小说》等,在学界曾引起较大关注。魏世民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道藏》中的小说文献研究”。本学科团队在明清诗文研究方面近年来的学术成果逐渐增多。胡益民《张岱研究》、方盛良《清代徽商与东南地区文学艺术研究》等著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耿传友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王彦泓及其诗歌研究》,发表的研究王彦泓和袁枚的系列论文,提出了跟眼下占据主流地位的意见不同的看法,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清代词学研究方面,近年来逐渐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鲍恒著有《清代词体学研究》,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词体学研究》,李睿不仅出版了著作《清代词选研究》,还发表了10多篇学术论文,已形成较好的学术积累。由安徽大学特聘教授蒋寅为首席专家、本学科成员共同参与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文人事迹编年汇考”2013年11月获得立项,目前进展顺利。

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孙以昭的诸子研究、陈广忠的《淮南子》研究,享誉学林。近年来,陈道贵著有《东晋诗歌论稿》,并在《文学遗产》、《文史哲》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吴怀东出版了《三曹与魏晋文学研究》、《曹氏家族与汉晋社会文化变迁》等著作。魏世民著有《魏晋南北朝小说史》。王莉正主持安徽省社科项目《汉魏六朝礼乐制度与乐府文学之演变》及古籍整理项目《傅玄诗文集校笺》。张洪海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诗经》评点史”等。束莉博士正在开展北朝五史文苑传相关问题研究。

四、古代文学与安徽地域文化综合研究。由吴怀东主持、以本学科成员为主体组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与安徽地域文化”研究团队为安徽大学A类科研创新团队,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安徽大学三曹与州文化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桐城派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和省部级项目《曹操研究史》、《明清时期徽州杜诗学史研究》、《明代安徽文学社团研究》、《清代安徽词人群体研究》、《徽州文献综录》、《新安学术史研究》等,出版和发表了《三曹与魏晋文学研究》、《曹氏家族与汉晋社会文化变迁》等一批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成果。与安徽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合作,整理出版了《太函集》、《勉行堂诗文集》等10多部安徽古籍。

本学科注重以科研促教学,形成了科研教学相长的特点,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著名高校的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

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现有三个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现当代文献研究。目前正在筹建“创意写作”方向。近几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4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项。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是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自沈敏特教授起,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学科带头人王达敏教授是当代小说研究名家、博士生导师,任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委、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省作家协会顾问等职。黄书泉教授的20世纪中国长篇小说及当代重要作家研究成就突出,韦丽华博士的乡土小说研究、汪杨的新时期小说研究,均取得优异成果。《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的数十篇高水平论文和十多部专著,奠定了本学科在全国的学术地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黄书泉教授、汪杨博士、王木青博士等人对清末民初文化思潮演变、二三十年代新月派与现代派诗歌、鸳鸯蝴蝶派、通俗文学流派、工农兵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思潮、20世纪末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开拓了文学思潮的新视域。

文献研究处于全国比较突出的地位。80年代出版的《老舍研究资料》、《蒋光慈研究资料》、《李季研究资料》、《贺敬之研究资料》等研究资料,90年代以来出版的《戴望舒全集》、《苏雪林文集》,以及正在出版中的《苏雪林全集》(40卷),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汪成法博士在现代作家佚文发掘整理与相关文献的辨析方面成绩突出,在全国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 

汉语言文字学(国家重点学科)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1983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增列为博士点,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是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的学科项目之一。目前拥有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汉语史与安徽方言研究、汉语应用与汉语国际推广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现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一、二层次)入选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著名古文字学李家浩被聘为全职特聘教授,著名国际汉学家高岛谦一聘为客座教授,他们长期讲学和参与学科建设工作。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术积淀深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绩斐然。人才培养方面,至2014年本专业共毕业硕士研究生210名、毕业博士研究生83名,招收博士后6名。其中施谢捷的学位论文《古玺汇考》(指导教师:黄德宽教授)入选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孙合肥的学位论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文字编》(指导教师:徐在国教授)获安徽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科学研究方面,近年来本学科教师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2项,分别是黄德宽教授主持的“汉字发展通史”、杨军教授主持的“\u003c经典释文\u003e文献与语言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10余项,主持各类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得多项国家级科研与教学奖励,如黄德宽教授的《古文字谱系疏证》获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杨晓黎教授等完成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教学实习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语言学学科专设奖项2项:例如杨军教授的《韵镜校笺》的获得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栗华益老师的《谷撒苗语的声调特点》获得了罗常培语言学奖二等奖。此外,本学科还获得省级科研与教学奖励10余项。近年来本学科教师共出版专著10余部,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文史》、《考古》、《古文字研究》、《语言文字应用》、《中国文字学报》、《语言文字学》、《古汉语研究》《语文研究》《汉语学习》等权威和重要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此外,黄德宽教授的《古汉字发展论》还被列入国家社科优秀成果文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刘奇葆等领导同志为黄德宽教授等13名作者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

本学科教师不仅注重基础研究,也同样重视汉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努力为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研制和宣传提供学术支撑。黄德宽作为《规范汉字表》研制专家组成员,参与《规范汉字表》研制的有关工作;主持审定国家名词审定委员会颁发的《语言学名词·文字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安徽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07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2012年增列为博士点。本学科是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的学科项目之一。目前拥有汉语语法修辞、汉语应用和汉语国际推广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

本学科致力于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和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在语法修辞方面,本体研究得到加强,注重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功能认知解释,特别是在汉语的功能认知解释以及安徽汉语方言调查描写方面形成特色并有一定的影响。汉语国际教育方面,注重“现代汉语传承语素研究”、“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部件形源关系研究”、“汉语作为世界语言的附加语习得研究”并形成特色。

近年来,安徽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成绩突出。人才培养方面,至2014年本专业共毕业硕士研究生70名、毕业博士研究生2名。杨晓黎教授负责的对外汉语教学团队完成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教学实习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科学研究方面,近年来本学科教师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各类省部级项目8项。获得国家级科和教学研奖励2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本学科教师共出版专著5部,在《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语文研究》《汉语学习》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本学科教师重视汉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努力为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研制和宣传提供学术支撑。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更是成绩斐然,对国家语言战略与汉语国际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在海外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大力推广和普及汉语及汉字文化。杨晓黎主持编写《中国的十二个月》,服务于海外学生的汉语和汉字学习。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于2003 年由外语学院、中文系共同申报成功。2004 年秋天开始招生,现有在读研究生 7人。中文系吴家荣教授担任比较文学原理学位课的讲授任务。

田德蓓教授,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主要成果有《论译者的身份》、《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 O 、 C 布卤姆短篇小说的后现代叙事方式》等。

吴家荣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成果有《新时期文学思潮史论》、《阿英传论》、《中国化文论的历史进程》等。

王文彬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西现当代文学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郭沫若、戴望舒、艾青融会和创化中西诗学传统的研究”,出版专著《戴望舒评传》、《中西诗学交会中的戴望舒》、《“雨苍”中走出的诗人:戴望舒传论》等。

王晓凌教授,研究方向为大洋州文学。发表《后现代小说的审美特征》、《弗兰克 ·穆尔豪斯和澳大利亚“新派小说” 》等论文。

王峰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发表《从“写作的历险”到“历险的写作”,试论尤库斯库戏剧活动的二重文化品质》等论文。  

古典文献学

安徽大学古典文献研究具有优良的传统与丰厚的学术积累。老一辈学者孟醒仁贾文昭周义敢等在古典文献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整理出版了《安徽地方文献丛刊》93种182册,在全国地方文献整理研究领域产生重大影响。1999年以来,又开辟了徽州文献研究新领域。本方向200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本研究方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6人。现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2项,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研究项目5项,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本研究方向目前已形成了徽学与安徽地方文献整理、小说文献研究、诗文词曲文献研究三个研究领域。

1.徽学与地方研究文献。本研究领域注重安徽地域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在徽州文献和安徽地方文献整理研究方面获得学界公认的成就。胡益民教授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2项,完成大型徽学文献集成《徽州文献综录》的编;与朱万曙教授共同主持整理出版《清代徽人年谱合刊》8种。鲍恒教授等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新安学术史》。

2.小说文献研究:胡益民教授出版了《中国古典小说》、《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3部著作,同时发表小说考证论文近20篇。魏世民副教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道藏中的小说文献研究》,出版专著《魏晋南北朝小说史》,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

3.诗文词曲文献研究:陶新民教授参与《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汤华泉教授在《文史》等刊物上发表了唐宋诗辑佚系列论文。鲍恒教授主要研究清代词曲文献,出版了《清代词体学论稿》,完成了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方成培〈词〉校笺》,发表了《方成培词榘稿本考略》等论文。李睿副教授等致力于清代词选研究。陈道贵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杜诗学文献研究,发表多篇有关杜诗文献研究论文。该方向2010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词谱之文学研究》,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办学成果

安徽大学文学院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社科基金、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2008年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7项(重点2项),教育部课题10项,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5项,安徽大学211三期建设项目《徽学与地域文化》。在古文字学、桐城派研究、戏曲小说研究以及安徽地域文学等方面形成优势与特色,国家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在汉字理论和战国文字研究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受全国高校古委会指导主办《古籍研究》期刊。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18项。  

交流合作

安徽大学文学院注重与国内外同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了各类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作家等来学院讲学。文学院首开安徽大学留学生教育先河,举办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班,招收外国留学生,派出教师到美国、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乌克兰智利越南印度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从事学术交流和汉语教学,协助安徽大学创建海外孔子学院,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化水平。  

历史沿革

1928年,安徽大学在安庆市建校,同时成立文法学院,中文学科隶属该院。时隔不久,即成立了中文系,是安徽大学最早的系科之一。郁达夫、朱湘、苏雪林、陈望道、方光涛与赵景深等一批著名学者、作家曾经在中文系任教。1949年12月中文系随安徽大学迁至芜湖市,几经调整,随校迁建合肥市,1958年全面恢复招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