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杯状病毒感染
猫杯状病毒感染(Feline Calicivirus Infections),又称猫传染性鼻-结膜炎,是由猫杯状病毒引起猫的一种多发性口腔和呼吸道传染病,以双相热、上呼吸道症状、发病率高和病死率低为特征。
在1957年,Fastier首次报告了该病。1980年,Pcolmer报道40%~45%有上呼吸道症状患猫为该病毒感染。猫杯状病毒科属杯状病毒科杯状病毒属成员。该病毒呈20面体对称,直径35~39nm,由32个空心壳粒组成,无囊膜。在CsCl中浮密度1.37~1.42g/cm³。病毒衣壳只有一种多肽,分子量73~76KD。病毒基因组为线状单股正链核糖核酸,不分节段。一般认为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其抗原很容易变异,出现多株变异株,用琼扩试验即可区别。
猫杯状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为病猫和带毒猫;病猫通过唾液、鼻分泌物、粪便和尿大量排毒,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污染物或气溶胶飞沫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自然条件下该病毒只感染猫,1岁以下猫最易感,小猫病死率可达30%;潜伏期2~3天。
猫杯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为发热、打喷嚏、口腔溃疡等,严重者则表现呼吸困难、沉郁、肺部有啰音等。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等可做出初步诊断,临床诊断主要包括眼窝塌陷、毛杂乱、结膜炎、角膜炎等。辅助检查有病毒分离鉴定、电镜观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治疗方法有抗菌消炎、补充体液、营养支持等,常用药物有硫酸麻黄碱溶液、赛庚啶等。预防措施有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对猫舍定期消毒、每日对猫舍进行清洁等。
历史
在1957年,Fastier首次报告了该病。1980年,Pcolmer报道40%~45%有上呼吸道症状患猫为该病毒感染。
病原学
形态特征
猫杯状病毒科(Feline calicivirus,FCV)属杯状病毒科杯状病毒属成员。该病毒呈20面体对称,直径35~39nm,有32个空心壳粒组成,无囊膜。在CsCl中浮密度1.37~1.42g/cm³。病毒衣壳只有一种多肽,分子量73~76KD。病毒基因组为线状单股正链核糖核酸,不分节段。该病毒对乙醚和三氯甲烷和温和的洗涤剂不敏感,对磷化氢不稳定,pH4~5稳定,50℃30min可灭活。1~2mol/L NaCl可提高病毒耐热性,但MgCl₂可加速其灭活。2%氢氧化钠可有效灭活病毒。
一般认为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其抗原很容易变异,出现多株变异株,用琼扩试验即可区别。此外,该病毒与猪水疱疹病毒也有一定抗原相关性。FCV不能凝集各种动物红细胞。
该病毒可在猫肾和胎肺原代细胞及二倍体猫舌细胞和胸腺细胞系上生长,48h产生细胞病变。病毒在细胞质中呈分散或晶格状排列,不形成包涵体,病毒也可在海豚、狗和猴的细胞上生长,但不能感染鸡胚或其他实验动物。
致病性
急性口腔及上呼吸道疾病:当感染猫发生亚临床感染时,大多数的临床病程会表现出典型的舌溃疡和轻微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症状,较为严重的症状则类似猫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症状。
慢性口炎:主要特征表现在增生性及溃疡性的牙龈炎和慢性咽炎,但无法通过人工试验方式引发慢性口炎,所以,猫杯状病毒在慢性口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无法确认。
恶性全身性猫杯状病毒疾病:主要特征就是全身性炎症反应候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衰竭及死亡,其死亡率高达67%。其临床症状是有差异存在的,最初通常呈现严重急性上呼吸道疾病。
传播机制
传染源
病猫和带毒猫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病猫通过唾液、鼻分泌物、粪便和尿大量排毒。康复猫和持续感染猫,排毒期数月或数年。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污染物或气溶胶飞沫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持续感染的母猫也可将病毒垂直传播给后代。
感染机制
FCV通过口、鼻、结膜感染猫,并主要在口腔和呼吸道系统中复制增殖,于感染3~4d后发生短暂的病毒血症,与此同时也可以在其他的组织中检测出病毒存在,该病毒会使上皮细胞坏死,在典型情况下,舌头边缘出现水泡,之后会形成溃疡。在感染局部,真皮层会有嗜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要超过2~3周才会消除。
急性疾病复原后的猫大多数会在30d内消除感染,但有少部分会排放较长时间的病毒,也可能会终身带毒并持续排毒,在这些健康的带毒猫身上,猫杯状病毒会局限在扁桃腺上皮细胞,即使进行扁桃腺切除手术也不可能终结带毒状况,说明病毒可能会持续在其他部位存在。
易感动物
自然条件下该病毒只感染猫,1岁以下猫最易感,小猫病死率可达30%。
潜伏期
潜伏期2~3d。
流行病学
该病已呈全世界性分布,几乎所有的猫科都会感染。FCV在猫群中肆虐,猫群的患病率有所差异从50%~90%。FCV是最常见的能够引起猫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原,临床上高度流行,血清抗体阳性率可高达90%。
临床表现
临诊症状依感染毒株毒力和猫年龄不同而有差异。轻者表现精神沉郁,发热(39.5~40.5℃),打喷嚏,流浆液性或黏液性眼和鼻分泌物,口腔溃疡。严重者则表现呼吸困难,沉郁,肺部有啰音,易引起继发感染,4~8周龄吃奶猫易死亡。1岁以上猫常呈温和型或隐性经过。有些病例仅表现发热和肌肉疼痛或痞满。
病理变化
1.口腔溃疡和上呼吸道症状:是FCV最常见的病理变化。口腔溃疡由囊泡开始,一般出现在舌头的边缘,随着小囊泡破裂伴随着上皮细胞坏死,坏死边缘中性粒细胞浸润,2~3周后溃疡部位愈合。肺部发生病变的病例是十分罕见,病程从局部肺炎开始,引起急性渗出性肺炎,然后发生间质性肺炎。
2.全身性疾病:特征性的症状为皮肤水肿,主要在鼻部、嘴唇、耳朵附近、眼睛周围等,也伴有其他坏死。肝脏、脾脏坏死或者胰腺炎;有些猫则可能因为肺部浸润水肿而引发呼吸道窘迫。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则会造成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栓栓塞,临床表现主要是紫斑、反复鼻出血、血样粪便。
检查诊断
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等可做出初步诊断。FCV的临床诊断主要包括眼窝塌陷、毛杂乱、结膜炎、角膜炎、口腔溃疡、呼吸困难及肺炎等。
辅助检查
常规的FCV检测方法有病毒分离鉴定、电镜观察、RT-PCR和qRT-PCR,基于血清学的实验有中和试验、琼扩试验、免疫荧光和补体结合试验等。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普通RT-PCR方法。
1.病毒的分离鉴定:可采集感染猫的口鼻拭子接种F81细胞等,观察细胞是否发生病变。细胞变圆,聚缩成葡萄状凋零等典型的细胞病变。分离鉴定的优点是费用低,操作简单容易,避免了隐性的感染;但缺点是耗费实验时间长,细胞病毒后仍然需要用PCR鉴定,一般在15d以上才可以得到实验结果。
2.电镜镜检:电镜负染可见FCV有很明显的杯状结构,呈20面体对称,无囊膜。电镜检测对病料的采集时间、部位都有很高的要求。该方法的优点是准确、直观、明了,但缺点是耗费实验时间长、费用较高、需要定量的病毒、并且不能够识别区分异源株、不适合用流行病学大量的检测。
3.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鉴于VP1蛋白良好的抗原性,近几年多个实验室成功建立了很多基于VP1蛋白的检测方法。有间接法、夹心ELISA方法,后者对猫群FCV的检出率高达80%。
4.中和实验:中和试验常用的有两种检测方法,一种是固定病毒量与等量系列倍比稀释的血清混合;另一种是固定血清用量与等量系列对数稀释的病毒混合。中和实验有相对较好的特异性。
5.免疫荧光:抗原、抗体反应与形态学相结合,这种方法将血清学特异性、荧光色素敏感性、显微镜检测法融为一体扩大了免疫学诊断的效果。免疫酶染色法(IEA)和免疫荧光法(IFA)特点是: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速度快。但缺点是非特异性染色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结果判断的客观性不够,技术程序比较复杂等。
6.荧光定量PCR:是检测FCV的一种新方法,是通过在普通PCR中添加荧光物质,应用积累的荧光强度实时检测全部PCR产物的过程,并且根据标准线对未知样本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特异性高、敏感性高、具有高通量,但缺点是偶尔也会出现假阳性的现象。
7.巢式PCR:巢式PCR与普通PCR很相似,使用两对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展,减少了第一轮扩增出现的错误片段,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敏感性。与PCR相比,此种方法敏感性和准确性都更高。
8.PCR:PCR技术因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费用较低等优点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检测方法了。此技术同样也可用于猫杯状病毒的检测。
鉴别诊断
1.猫杯状病毒感染与猫病毒性鼻气管炎的鉴别:二者均有打喷嚏,流浆性鼻液,结膜炎、角膜炎,流泪等临床症状。二者的区别在于:猫病毒性鼻气管炎的病原为猫猫鼻支病毒。患猫口腔及舌无溃疡,不流涎。剖检见鼻腔、喉头充血,扁桃体及大、小支气管黏膜有局灶性坏死。
2.猫杯状病毒感染与猫伪狂犬病的鉴别:二者均有口腔糜烂,流涎等临床症状。二者的区别在于:猫伪狂犬病的病原为猫伪狂犬病毒,病猫常呕吐,腹泻,呼吸困难。舔、咬皮肤伤处,有时呻吟,乱闯。剖检见脑膜充血,在神经细胞、毛细管上皮细胞内可见核内包涵体。
3.猫杯状病毒感染与猫隐球菌病的鉴别:二者均有口腔糜烂,流涎等临床症状。二者的区别在于:患猫隐球菌病的病例由真菌感染而发病,鼻液黏性或出血性,同时出现眼球震颤,瘫痪,行动失调,转圈等神经症状,用渗出物和病变组织涂片镜检,可见隐球菌(酵母)。
4.猫杯状病毒感染与猫感冒的鉴别:二者均有食欲不佳,精神不振,流浆性鼻液,打喷嚏,结膜炎等临床症状。二者的区别在于:患猫感冒的病例无传染性,气候骤变时易发病,口腔、舌、硬腭不出现溃疡。
5.杯状病毒科感染与猫鼻炎的鉴别:二者均有打喷嚏,流浆性鼻液,结膜炎,流泪等临床症状。二者的区别在于:患猫鼻炎的病例无传染性,口腔、舌、硬腭不出现溃疡。
干预治疗
许多症状轻微的患猫可以自愈,治疗症状严重的患猫,主要采用对症疗法和辅助支持疗法,尚没有针对FCV的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法有:
①抗菌消炎。虽然大多FCV毒株为临床症状仅持续数天的自限性疾病,但继发细菌感染时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所以需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②补充体液。FCV患猫口、鼻腔及肺部炎症,患猫无法进食,脱水,甚至食欲废绝,可以对患猫进行输液,补充水分及平衡电解质溶液,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肺部炎症严重,输液的速度及量应谨慎控制,或缓慢滴注,或少量多次;
③营养支持。针对患猫长期无法进食,可以采用口胃管或鼻胃管进行营养支持治疗。这种治疗方法的禁忌证包括呼吸困难及严重的沉郁。因此在插管前应将鼻腔分泌物用水软化并除去。如果有严重的鼻腔充血,为避免刺激患猫不建议使用鼻胃管;
④眼科用药。针对结膜炎角膜炎可使用相关的眼药水,但如果患猫有角膜溃疡的症状,则不建议使用含类固醇皮质激素的滴眼液;
⑤鼻腔用药。鼻腔分泌物过多导致呼吸困难,可采用雾化法和生理盐水滴鼻,或在鼻腔内滴入血管收缩药,如0.25%硫酸麻黄碱溶液;
⑥使用安定或赛庚啶等促进患猫的食欲。
预防免疫
1.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免疫。临床上广泛采用疫苗接种预防该病,常见疫苗含猫杯状病毒灭活苗的联苗。疫苗免疫可以减弱FCV感染的临床症状,所以免疫还是有现实意义。鼻腔内免疫接种不能减少临床感染或终止带毒状态,但鼻腔腔内接种与注射接种相比,产生免疫力的速度更快,国外有用于FHV-1和FCV的滴鼻疫苗。
2.在饲养多只猫的情况下,猫舍的消毒极为重要。如发现患病猫,应及时从健康猫群中隔离出来饲养,猫舍注意要每天通风。避免猫群数量过大,密度过高,设置观察室,用于新进群猫的单独饲养观察,在确保健康,并且进行免疫接种后才能进入猫群饲养。因为FCV康复猫可持续向环境排放FCV达一个多月,所以即使康复仍然需要隔离饲养一段时间后才可以并群。
3.每日对圈舍进行清洁,每日清洗,通风晾晒猫窝,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清洗猫窝,因为FCV可以在环境中存活几周到几个月,可以通过空气、猫碗、猫窝、猫砂等传播。因此,保持圈舍清洁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很重要。
参考资料
Calicivirus Infection in Cats.pmc.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