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迪南·李希霍芬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年5月5日—1905年10月6日),德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质学家,以其对中国的广泛考察和研究而闻名。他在中国的地质调查为近代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是“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者。
李希霍芬于1868年至1872年间在中国进行了七次广泛的地质和地理考察,覆盖了当时清代的18个行省中的14个,他的考察成果为后来的地质学研究和地图制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的研究不仅包括地质和地理,还包括社会经济概况。他的著作《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是其最重要的学术成果,该书详细记录了他的考察经历和发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希霍芬在该书第一卷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这一术语后来被广泛采纳,成为描述古代连接中国与欧洲的贸易路线的标准名称。他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为世界开启了一扇了解中国的大门。此外,他还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论”,以及“五台系”和“震旦系”等地层术语,为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介绍
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近代中国地球科学研究先行者之一。1833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上西里西亚卡尔斯鲁赫(今属波兰)。他曾就读于弗罗茨瓦夫大学及柏林洪堡大学,1856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奥地利的提罗尔(Tyrol)和罗马尼亚西部的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进行地质研究;在1860年到1862年之间,李希霍芬参与普鲁士王国政府组织的东亚远征队[Preussische Expedition],前往亚洲的许多地方,例如斯里兰卡、日本、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逻和缅甸等地旅行。1863年到1868年间,他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做了大量的地质勘查,发现了金矿,他的研究间接导致了加州后来的淘金热潮。1868年到1872年间,他转到中国做了七次远征,这段时期中,他正式地指出罗布泊的位置(新疆已干涸的咸水湖,旁边有楼兰遗址)。
曾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洪堡大学校长、波恩大学地质学教授、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等。1905年10月6日在柏林逝世。
职业生涯
李希霍芬早年曾研究蒂罗尔和阿尔卑斯山脉地质,成功地建立了南蒂罗尔的三叠系层序。他对喀尔巴阡山脉、多洛米蒂山和特兰西瓦尼亚区域地质的研究也卓有成效。1860年,他作为地质学家,应邀随同德国经济使团去远东,访问了斯里兰卡(今斯里兰卡)、日本、台湾、西里伯斯、爪哇、菲律宾,并从曼谷旅行到缅甸的毛淡。 1872年后,李希霍芬回到德国,1873年到1878年间担任柏林地质学会主席,1875年起,在波昂大学任教,1883年到1886年年间服务于莱比锡大学,1886年后则转到柏林洪堡大学,在他众多学生之中,最出名的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李希霍芬晚年担任德国地理协会的会长多年,并协助成立了柏林水文学院,1905年10月6日卒于柏林。
在近代地理学领域中,李希霍芬被视为重要的先驱,他在世界各地的地质纪录与观察结果、文献都非常详尽,倍受学者推崇。
李希霍芬1868年9月到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直至1872年5月,将近4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4个省区)。回国之后,从1877年开始,他先后写出并发表了五卷带有附图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这套巨著是他4年考察的丰富实地资料研究的结晶,对当时及以后的地质学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考察路线
第一条路线
1868年 11~12月间,主要地区是杭州市、苏州市、无锡、镇江市、南京等地,尤以舟山群岛考察最详。
第二条路线
从 1869年 1月,再次赴南京、镇江,转入湖北(武汉及汉口)。
第三条路线
从 1869年 3月开始,相继有半年时间,主要考察山东郯城、临沂、泰安市、济南市、章丘区、博山区、潍坊市、芝罘区。
1877年,他曾专门提交报告《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文中强调青岛市之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渲染胶州湾良港之说。后渡海到达辽东半岛,包括瓦房店市、盖州市、熊岳;后进入大孤山,到达本溪、沈阳市;经山海关区,又考察开平、滦州、丰润区、玉田县及一些煤田;经通州区再度进入北京及其西山附近,进行地质调查与研究,把北京南口出露的古老地层命名为震旦系。在北京休整后,返回上海市。
第四条路线
从 1869年 9月开始,主要是在江西(九江、景德镇附近),转到安徽屯溪,后乘船经新安江、钱塘江到杭州市返回上海。
第五条路线
从 1869年末到 1870年初,从上海直达香港特别行政区,进入广州市经北江到湖南宜樟、郴州市,乘船沿湘江、洞庭湖入长江到汉口转入洛阳市、晋城市到山西省太原、阳泉市到正定县到达北京,从天津市返回上海,重点考察了山西、陕西煤业资源。在这次考察中,大约在 1870年,李姓从北京发出的信中大肆渲染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石炭大国!”“山西一省的煤可供全世界几千年的消费!”并绘制成中国的第一张《中国煤炭分布图》。
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洛阳,考察了南关的丝绸、棉花市场,参观了周口关帝庙和关帝庙遗址,在《关于河南及陕西的报告》等著作中,首次提出从洛阳到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有一条古老的商路,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
第六条路线
1871年 6~8月间,先从上海市到宁波市,进天台山到金华、桐庐县等县,经兮水县进入浙江天目山,越过千秋关,到安徽的宁国市、泾县,到达芜湖市,乘船再到镇江市,在此往返南京、镇江数次,进行较细致的地质考察和测量。
第七条路线
从 1871年 9月至 1872年 5月,是他七条路线考察中时间最长的一次。从上海乘海轮至天津市到北京,再次对西山斋堂等地进行考察,经鸡鸣山、宣化区到张家口市,转至大同市、五台山考察,发现“五台绿泥片岩”。到太原市沿汾河河谷南下至潼关县,入陕西省经西安市到宝鸡市。据有关文献记载:河西走廊南缘山脉,曾以李希霍芬命名,如“ RichthofenRange”,即今祁连山脉。李希霍芬此后转向褒城县,入勉县,越五丁山后入四川广元、梓潼县经绵阳市抵达成都。李希霍芬在《四川记》中盛赞成都市是中国最大城市之一,也是最秀丽雅致的城市,还感叹都江堰灌溉方法完善,在世界上无与伦比。随后,他转入嘉定区(乐山市),经岷江,顺长江返抵上海市,途中对三峡地区考察甚详,“收获”最大。
李希霍芬在七条路线的考察中,记录了大量野外地质资料,搜集和采集了大量的化石、岩矿标本;绘制了考察地区的地形图、素描图、地质图和地层剖面图等。考察的间歇,他及时撰成报告,把所观测到的景象,按承诺向外商会报告。外商会在 1903年将李姓的“报告”汇集成两大卷册,取名《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报告书》。
1872年,李希霍芬返回德国,受到威廉一世的嘉奖和赏识,学术和社会地位青云直上,一时名跃全球。
对中国的影响
他在《中国》第1卷里,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中国的黄土,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论”。他也采集了大量各门类化石,收集了很多各时代地层资料。德国古生物学家弗莱希、施瓦格、凯塞尔等对李希霍芬所采化石的研究论文也发表在《中国》各卷中。李希霍芬在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建立了3条系统剖面。他首先提出了“五台系”和“震旦系”等地层术语。
他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在山东、西山、大青山、五台山等地发现了许多褶曲和正断层,在泰岭发现了逆掩构造,在《中国》第2卷中的“中国北方构造图”上,他画了一条被称为“兴安线”的推断构造线,从兴安岭经太行山,一直达到宜昌附近。他还提出了中国北方有一个古老的“震旦块”,是一个具时间关系的地质构造单元。
他在《中国》第2、3卷中,将中国各地火成岩作为地层剖面中的一部分加以描述,如辽东古老的高丽花岗石,秦岭天台山志留纪花岗岩,南京山地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李希霍芬在江西景德镇东北部的高岭山一带探勘陶瓷原料,并以“高岭”的拉丁文译名Kaolin命名高岭土,从此高岭之名传播国外,高岭土是世界第一种以中国原产地为通用名称的矿物。
近代早期来华考察的地球科学家中,经历时间之长、搜集资料之丰富、发表著作分量之大,李希霍芬是极为突出的。他为中国地质、地理之研究,作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尤其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近代西方地学、甚至整个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他是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科学交流的重要先驱,对近代中国地质学、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从1868年到1872年,李希霍芬以上海市为基地,对大清帝国18个行省中的13个进行了地理、地质考察,足迹遍及广东省、江西省、湖南省、浙江省、直隶、山西省、山东省、陕西省、甘肃省南部、四川省、内蒙诸省区,“踏查之普遍,著述之精深博大”,远非清人所及。他将所见所闻以信件形式寄给上海欧美商会,后来汇集成册,名为《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其中多为中国的煤矿分布和各地的物产、商业情况,也包括该地区交通情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商镇和商业路线。李希霍芬并非泛泛而记,而是对煤矿地质、分布、煤层厚度变化、出煤质量(烟煤与无烟煤)、矿区产量、煤炭价格、运输路线以及当地官府对煤矿的不当管理都进行了详细调查,并依此对煤矿的开发价值进行评价,作为欧美商会的决策参考。
对于有可能改变世界能源构成的矿区,李希霍芬的调查更为详尽。按照鲁迅《中国地质略论》的说法,他“三涉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再至直隶(宣化,北京,三河市,丰润区),徘徊于开平炭山,入沈阳市(辽宁省,锦州市),始由凤皇城而出营口市。”李希霍芬这样热衷于这块表里河山,是因为“山西是世界上最出色的煤铁产区之一……在目前煤的消费水平上,山西一省的煤矿可供世界几千年的消费。”
尽管李希霍芬的“游历”是合法的,但他进行的国土调查从未依法向中国官方报备,其调查结论也没有完全呈交上海市的欧美商会。相反,作为普鲁士王国人,李希霍芬把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和强大视为最高理想。即便在最艰苦的中国乡村,即便必须将行装节减到最低限度,他也一直坚持着“如果还有一张桌子的话,就铺一面德意志国旗在上面”的做法。为此,李希霍芬曾秘密致函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提出德国“有必要发展海军以保护这些重要的利益和支持已订的条约;要求在万一发生战事时德国的商船和军舰有一个避难所和提供后者一个加煤站”。
尽管他选择的是舟山市群岛和山东胶州湾,但在1871年给欧美商会的报告中,却反复强调宁波市和杭州市作为地区商业中心的地位,对舟山群岛和胶州湾只字不提。
事实上,早在1869年,李希霍芬就向德国提议,夺取胶州湾及其周边铁路修筑权,将使华北的棉花、铁和煤等更为方便地为德国所用。不但可就此将山东省纳入势力范围,而且又拥有了广大的中国腹地。为了利用山东控制内地煤矿,他向欧美商会鼓吹修建连接内地与海港的铁路,“如果连接河南省,山西省和港口的铁路建起的话,它们的大多数珍贵物产——主要是矿产——将得以出口。”
德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对李希霍芬的评价甚高。德国学者施丢科尔称,“李希霍芬——他对于自然社会的重大贡献是绝对无可争论的——是一个自觉的、有目的的代表外国资本、并且特别是代表德国在华资本利益的人,他将他的调查按照这个明确的目的去进行,使得外国资本容易侵入中国。”
1897年,德国借口传教士被杀,出兵占领胶州湾,把山东省划为其势力范围。在报请威廉一世批准的军事计划中,德国海军司令梯尔皮茨多次引用了李希霍芬的考察结论。
关于李希霍芬调查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鲁迅曾撰文概述说,“支那大陆均蓄石炭,而山西省尤盛;然矿业盛衰,首关输运,惟扼胶州市,则足制山西之矿业,故分割支那,以先得胶州为第一着。”他认为,李希霍芬的国土资源调查“实涵有无量刚劲善战之军队”,因此“自利氏游历以来,胶州早非我有矣”。此后,外国人纷纷打着“游历”和“科研”旗号来华勘测,实际上就是“利忒何芬之化身”。清廷在此问题上的管控失序,最终造成了“大陆沦陷”于外人,“吾同胞其奈何?”
鲁迅的感叹,在很大程度上惊醒了清朝以降的中国人。尽管把李希霍芬称为“最先明了中国地文之伟大科学家”令人难堪,但民国地理学和地质学确实是在他的调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国地质学家翁文灏在肯定李希霍芬“对于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及地文之观念,其伟大之贡献,实无其他地质学家,足与伦比”的同时,敦促北洋政府成立了地质研究所,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地质调查。
人物评价
李希霍芬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以及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并把地理学和地质学沟通起来。他常期从事地理考察,对地理学方法论和自然地理学做出重要贡献。在1886年出版的《研究旅行指南》中,他系统地叙述了野外考察、收集数据和制图等一系列方法;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地表形成的过程,对地貌进行了形成过程分类;还研究了土壤形成因素及其类型等。他培养出许多地理学家,如斯文海定、帕萨尔、施吕特尔等,对进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他于1877-1912年撰写出版的《中国》﹝5卷,附地图集2卷﹞一书,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特征的重要著作,并创立中国黄土风成的理论。李希霍芬的著作还有《当今地理学的任务和方法》﹝1883﹞和《19世纪地理学的动力与方向》﹝1903﹞等。
参考资料
《丝路文明》丨李希霍芬与丝绸之路之再发现.今日头条.2024-03-19
百年前一德国人命名丝绸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4-03-19
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24-03-19
“丝绸之路”名称是谁“发明”的.人民网.2024-03-19
李希霍芬,命名“丝绸之路”.环球人物.2024-09-23
德国学者李希霍芬《中国》一书中文版出版.汇思想 .2024-09-23
一个半世纪以前,艰难转型的中国.经济参政报.2024-09-23
柳理 | 国际传播视角下的人文留坝.湃客:政邦智库 .2024-09-23
即墨渔村变城记:德国来的穿越牛人与青岛之诞生 .搜狐.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