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武陵镇

武陵镇

武陵镇,隶属于重庆市万州区,地处万州区西南部,东与新乡镇隔江相望,南与忠县石宝镇相连,西与郭村镇龙沙镇接壤,北与瀼渡镇相邻,距万州区政府驻地35.6千米,  区域总面积80.7平方千米。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陵镇境域设武陵巡检司;民国十六年(1927年),设武陵镇。  截至2018年末,武陵镇户籍人口为34452人。  截至2020年6月,武陵镇下辖4个社区、13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源阳社区源阳路136号。 

武陵镇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蜀黍属为主;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山羊、肉牛草鸡为主;工业以建筑建材、食品加工、船舶制造为主。  2018年,武陵镇有工业企业3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个。

建置沿革

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武陵巡检司。明洪武六年(1373年),属万县三真里。

清代,属万县三二甲。

民国十六年(1927年),设武陵镇,属万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万县武陵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万县第二区。

1992年10月,为地级万县市龙宝区武陵镇。

1997年11月,为万州区武陵镇。

2004年8月,鹿井乡及石桥乡部分区域并入武陵镇。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武陵镇地势略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最高峰四方山脉位于鹿井村,海拔700米;最低点位于长江沿线,海拔175米。 

气候

武陵镇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8℃,1月平均气温11℃,极端最低气温-1℃(1972年1月16日);7月平均气温22℃,极端最高气温25℃(1983年7月8日);最低月均气温8.5℃(1972年12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0.5℃,最大日较差21℃(1973年7月22日);生长期年平均285天,无霜期年平均324天,最长达342天,最短为268天;年平均日照市时数1214.5小时;0℃以上持续期358天(一般为1月4日—12月27日);年平均降水量145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15天,最多达145天(1981年),最少98天(1978年);最大雨量1850毫米(1981年),最少雨量920毫米(1978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9月,7月最多。 

水文

武陵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6.3平方千米;长江自禹安村南入境,由南而北,境内沿江水域16千米;石桥河长13千米,流域面积4.7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13.2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武陵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低温、地质滑坡等;旱灾频率集中在7—9月;洪涝灾害多发生在4—10月,强降雨常伴随风灾、雷击、滑坡;地质滑坡灾害年均发生2次,主要发生在5—9月,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9年9月25日禹安村花狮子地区,涉及群众45余户、150人。 

自然资源

武陵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河沙、卵石,其中河沙储量3200万立方米,卵石储量400万立方米;其它自然资源有丰富的水资源,常年蓄水量290万立方米;有荷叶铁线蕨、中华蚊母树水杉楠木、樟木、疏花水柏枝小灵猫、班大灵猫水獭亚科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雀鹰普通鵟红隼、领头号、斑头鸺鹠猫头鹰中华秋沙鸭、鸳鸯、大鲵属等国家级保护珍稀动植物;有草地资源402万平方米。 

经济

综述

2011年,武陵镇财政总收入505.3万元,比2010年增长5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7.3万元,比2010年增长81.4%;人均财政收入119元,比2010年增长54.3%。2011年,武陵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560元。 

2014年,武陵镇完成生产总值57948万元,同比增长15.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71.8万元,同比增长1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996元,同比增长13.6%。

2018年,武陵镇有工业企业3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个。 

农业

2011年,武陵镇有耕地面积4.1万亩,人均0.9亩。2011年,武陵镇农业总产值1.7亿元,比2010年增长18.3%;农业增加值9600万元,占生产总值的29.7%。武陵镇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蜀黍属为主;粮食总产量1.5万吨,人均326.5千克,其中水稻0.9万吨,小麦0.4万吨,玉米0.2万吨。武陵镇主要经济作物为青菜头蜜柚。2011年,武陵镇茎芥菜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1.1万吨;蜜柚种植面积5000亩,产量4500吨。武陵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山羊、肉牛走地鸡为主。2011年,武陵镇生猪饲养量4.5万头,年末存栏8700头;羊饲养量2990只,年末存栏1200只;牛饲养量2500头,年末存栏850头,家禽年饲养量3.2万羽。2011年,武陵镇生产肉类2711吨;畜牧业总产值0.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1%。2011年,武陵镇水果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4500吨,主要品种有龙眼蜜柚塔罗科血橙。武陵镇渔业以生态养殖白鲢、鲤鱼为主。2011年,武陵镇渔业总产值0.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1.2%。 

工业

武陵镇工业以建筑建材、食品加工、船舶制造为主。2011年,武陵镇工业总产值1.8亿元,比2010年增长11.3%,工业增加值0.2亿元,比2010年增长36.7%,占生产总值的4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亿元,比2010年增长18.8%。 

商贸

2011年末,武陵镇有商业网点520个,职工4800人。2011年,武陵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亿元,比2010年增长25.1%;有城乡集贸市场3个,年成交额1.9亿元,比2010年增长22.3%;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亿元,比2010年增长2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2亿元,比2010年增长3%。 

金融

2011年末,武陵镇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1200万元,比2010年增长18.3%;年末有3家银行在境内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境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4.8亿元,比2010年增长48.2%,人均储蓄10665元;各项贷款余额1390万元,比2010年增长22.9%。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武陵镇有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486人,专任教师21人;中心小学1所,完全小学2所,村小1所,在校生1444人,专任教师8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0%;高中1所,在校生2618人,专任教师16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0%;有各级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16所。武陵镇主要学校有万州武陵中学。2011年,武陵镇教育经费达1800万元,比2010年增长15.0%;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000万元。 

科技事业

2011年末,武陵镇有科技人才27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75人,经营管理人才84人,技能人才9人,农村实用人才5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武陵镇有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7个,有文化专业户9户,有图书室14个,藏书32340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540人,列入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有60余处。2011年末,武陵镇有学校体育场4个,看台设座椅3000张;100.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80.0%。2011年末,武陵镇有广播电视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数为4000户,入户率30.8%;广播村村通覆盖率10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武陵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个,其中门诊部(所)2个;病床75张,固定资产总值1657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26名,其中执业医师62人,执业助理医师46人,注册护士18人。2011年,武陵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75万人次,住院手术320台次,出院病人4000人次。武陵镇重点医院有万州区武陵镇中心卫生院。2011年,武陵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24.3/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5.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4万人,参合率95.2%;孕产妇死亡率6.29/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8.6‰、5.8‰、3.4‰。 

社会保障

2011年,武陵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278户,人数560人,支出137.1万元,比2010年下降0.3%,月人均197.8元,比2010年下降2.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32户,人数1662人,支出154.6万元,比2010年增长11.4%,月人均80.0元,比2010年增长20.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34人,支出19.5万元,比2010年增长8.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58人,支出14.5万元,比2010年增长7.9%;农村医疗救助27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765人次,共支出11.4万元,比2010年增长112.5%;农村临时救济24人次,支出7.3万元,比2010年增长12.5%;国家抚恤、补助优抚对象27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40.0万元,比2010年增长11.0%;社会福利费46.9万元,比2010年增长15.0%;有敬老院1家,床位51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32人;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606.0万元,比2010年增长5.1%;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0.6万人,参保率72.5%。 

交通运输

2011年末,武陵镇境内公路总长200千米;设有武陵镇客运中心1个,为三级客运站,日均发车60班次,日均客运量1200余人次。2011年,武陵镇拥有货运汽车32辆,107.6吨位;客运汽车26辆,494座位。

历史文化

涪溪口遗址位于武陵镇禹安村,下层遗迹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为万州区较早的古代文化遗存之一。发有用作贮藏的竖穴式烧土坑,出土遗物则较为丰富,有石器和陶器。石器均以河滩上的砾石打制或磨制而成。

麻柳沱遗址位于万州区武陵镇东北约4千米处,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战国遗存。

武陵遗址群是武陵长江沿线,上游从禹安村起至下游河溪口止这一段上考古发掘的古城遗址、墓群等历史遗存和遗物的总称,有庙梁墓群、下中遗址、武陵墓群、大丘坪墓群、麻柳沱遗址等,历史跨度为旧石器至明清。武陵遗址群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木枥观遗址位于武陵禹安村木枥山。

武陵板凳龙起源于北宋,兴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民国时期。板凳龙,是一种主要用板凳作为道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传统艺术。板凳龙主要有两种玩法,一是一条板凳供三人表演,二是多条板凳供多人表演。

风景名胜

武陵镇境内主要景点有河溪口生态旅游区、木枥观文化生态休闲区、  石桥水乡湿地公园、四方山、禹安沱、二面岩等。

木枥观

木枥观为“四大天师”(张道陵许逊邱弘济葛洪)之一的许旌阳修道成仙之所。

河溪口

河溪口位于武陵镇与瀼渡镇交界处。

二面岩

二面岩地处武陵镇下中村,是一条长约4千米的幽长溪谷。

四方山

四方山地处万州武陵、郭村与忠县野鹤、石宝四镇交界处,远观山形呈较为规则的四方形而得名。

石桥水乡湿地公园

石桥水乡湿地公园位于武陵镇石桥村石桥河畔,距万州双河口40分钟车程。  该园占地2500亩,观花果园800亩,培育休闲湿地900亩。

禹安沱

禹安沱在武陵场上游三四千米处,它北起观音岩脚,南至木枥山麓,东南临长江,西北依斗石盘、长岺岗及青山脚下的老鹰岩、猫鼻梁、鹿子岩、彭家岩等一片山岗,南北长约两千米,东西宽近一千米。

地方特产

武陵镇特产有武陵浑水粑,一项传统小吃。

著名人物

甘宁

甘宁,人称锦帆侠,万州武宁县人(今武陵镇境内),孙吴战将、西陵知府、折冲将军。

荣誉称号

2016年10月,武陵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2020年7月29日,武陵镇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

乡镇概况

武陵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北周皇帝(公元561年)设临江县,后为源阳县,建德市四年(公元575年)改为武陵县,后几经演变,镇名沿袭至今,随着三峡大坝上马,给武陵镇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经过几年辛苦建设,一座新兴的移民小城镇屹立于长江之滨北岸上。

沿江水域14公里,陆上连接万忠公路,村级公路网络初步形成。全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常年产粮4118吨,古文化遗产众多,有较好的商贸基地,是连通忠、黔、万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全镇幅员面积3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509亩(田18646亩,土10863亩),林地12059亩,辖12个村,2个居委会,142个社,6321户,总人口20576人,农业人口13940人,城镇10426人,外来人口250人,城镇规划区面积2.5平方公里,建成城镇区面积1.23平方公里,公用设施,水电气齐全,6条街道。硬化5条,公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影视电话入产率35%,程控交换机、自来水厂、幸福院、文教卫生、公用设施、垃圾处理足以满足城镇发展的要求,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已制定,工农业科技园区1个,用地160亩,引进资金6000万元,举办4个工业企业,商业企业231个,从业人员3200人,经营收入1.60亿元,年获利税434万元,全镇财政收入250万元,人均纯收入2600元,人均税费负担32元,各种公益事业迅猛发展,集镇建设、产业调整、企业改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投资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实现武陵镇的长远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口数据

2011年,武陵镇总人口4594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816人,城镇化率21.36%;总人口中,男性24015人,占52.27%;女性21931人,占47.73%;14岁以下10785人,占23.47%;15—64岁31345人,占68.22%;65岁以上3816人,占8.31%;以汉族为主。2011年,武陵镇人口出生率5.6‰,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长率-0.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69.3人。 

2017年末,武陵镇常住人口为27235人。 

截至2018年末,武陵镇户籍人口为34452人。 

行政区划

下中村

柳沱村

客群村

周家村

长青村

黄金村

茶地村

长傍村

向林村

禹安村

凤安村

瓦屋村

椅城村

2011年,武陵镇下辖源阳、椅城、鹿井、石桥4个社区,乐安、石桥、复龙、八羊、朝阳、鹿井、和平、长、红谷、禹安、下中、黄金、客群13个行政村;下设10个居民小组、291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武陵镇下辖4个社区、13个行政村:椅城社区、源阳社区、鹿井社区、石桥社区、客群村、黄金村、下中村、长榜村、禹安村、八羊村、朝阳村、和平村、红谷村、鹿井村、复龙村、石桥村、乐安村,  镇人民政府驻源阳社区源阳路136号。

党政建设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工业鼎城、商贸鼎城、城市鼎城”的战略目标,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突破点,带动社区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为目的,努力加强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居委会自身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工作建设,不断提升社区服务功能,为构建和谐平安的社区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2007年我们将针对本社区实情,结合社区的工作目标要求,成立社区“两站”,既“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努力开创社区工作新局面。

1、在党建方面,着重抓好支部工作,号召党员争做一件好事、实事。抓好党课,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观看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电教片。

2、在计划生育方面,重点抓好育龄妇女的管理和跟踪服务工作,确保不出现计划外怀孕。

3、在创建方面,抓好社区环境卫生,全力打造小街小巷的环境建设与硬化设施,争取在08年完成3条小街小巷,为创建“和谐社区”而努力。

4、在综治方面,保持原有的特色——无刑事案件社区。预防和减少各类治安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推进“平安社区”的建设,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5、在劳动保障方面,着重抓好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工作人员及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工作,成立劳动保障服务平台。

6、在民政方面,切实做好辖区买断人员、残疾人、无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推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

乡镇任务

1、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服务,开展一些免费体检、义诊等服务,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等活动,改善邻里之间的关系,增强邻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成立各类文体队伍,与辖区单位抓好共建活动,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利用社区办公场所开展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利用老党员、老教师、离休老干部组成文明教育宣传员,文明新风倡导员、思想道德监督员、法律法规咨询员、环境卫生监督员,配合家庭学校、社区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4、与社区内辖管单位和居民共同协调好三方的关系,确保各方面工作有利开展。

在2008年,社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关于迎宾9组的土地征用、拆迁安抚的工作。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的需要,阳明路将延伸到金霞大道。为进一步规范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工作,推进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我社区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精神,将对拆迁安抚工作组织会议,明确分工,包户到人,成立了以燕明星主任为领头羊的拆迁安抚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宣传拆迁精神及安抚政策,并挨家挨户进行入户宣传,将这次拆迁修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做为宣传的头号精神,让政策深入人心,让居民搬迁放心,让政府领导宽心,在配合区委、区政府的同时,为社区拆迁居民争取最大的利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