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广陵王

广陵王

广陵王,中国古代广陵国广陵郡封地的王爵,广陵王初设于元符六年(公元前117年),历代代表的广陵王有刘胥、刘荆、司马遹、楼伏连、元羽等。

元符六年(公元前117年),江都国更名为广陵国,都城设在广陵,刘彻的第五个儿子刘胥被分封为首任广陵王。汉武帝之后,刘胥因行巫术而自杀,广陵国除,而后成为汉代一郡。西汉广陵国历经六代,但在王莽篡政时期,广陵国被废除为江平郡。东汉刘秀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重新设立广陵郡。刘庄永平元年(公元58年),迁山阳王刘荆为广陵王,都于广陵,刘荆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个儿子,在位十年,至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因犯罪自杀。此后,持续了267年的诸侯王国制度被取消,广陵改为广陵郡

封号创置

广陵国是第四个以广陵为都城的诸侯国。首任广陵王刘胥刘彻的第五个儿子,于元符六年(公元前117年)被分封为广陵王,将江都国更名为广陵国,都城设在广陵。根据《汉志》记载,广陵国版图包含广陵(今扬州市)、江都(今扬州至仪征市间)、高邮市(今高邮)、平安(今宝应县及安徽天长之间)等四个县,共计11座城,其户籍为59773户,人口140722人。尽管广陵国的领地与现今的扬州市行政区域相近,但其人口稀少,可谓“地广人稀”。

历史沿革

从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之战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秦始皇通过南北东西的连续征战,最终覆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自称秦始皇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并楚地于秦置广陵县,归属于九江郡。公元前206年,刘邦项羽灭秦,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并因扬州市地处临江都市而改称之为“江都”。

经过五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了汉帝国。在汉帝国立国的四百年中,扬州的城市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由一个吴楚时期的军事前哨,一跃而成为汉王朝刘姓诸侯的王国都府。汉王朝建国后,刘邦封异姓王和同姓王于国家周边地区。刘邦的堂兄刘贾被封旧楚之地为西楚,辖长江下游地区南北三郡五十三县。然而,刘贾被淮南王英布的叛乱所杀,刘邦又封随他平叛的侄儿刘澳于此地,国号为吴。吴国辖地广大,首都设于广陵,享国四十余年,却因“七国之乱”而被取消。

刘启时,再封汉景帝之子刘非为江都王,治所设于广陵。传至其子刘建,直至刘彻时,刘胥被封为扬州市王,治所仍在广陵,但辖区已经缩小为广陵江都、高邮市、平安四县。汉武帝之后,刘胥因行巫术而自杀,广陵国除,而后成为汉代一郡。

西汉广陵国历经六代,但在王莽篡政时期,广陵国被废除为江平郡。东汉刘秀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重新设立广陵郡刘庄永平元年(公元58年),迁山阳王刘荆为广陵王,都于广陵,这是东汉在广陵设立的第一代广陵王,也是汉朝最后一位广陵王。刘荆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个儿子,在位十年,至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因犯罪自杀。此后,持续了267年的诸侯王国制度被取消,广陵改为广陵郡。然而,刘氏后裔依旧保留侯位,享受俸禄,在广陵生活,直至东汉末年仍未有改变。

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扬州市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晋朝时期,广陵郡的辖区大致包括今扬州、泰州市淮安市东部、南通市盐城市西部,治所设在淮阴。至于东晋时期,广陵郡的范围与西晋大致相当,不过准河以北除外,治所则迁至广陵。在晋代的广陵,留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迹,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大司马兴建了广陵城,太保谢安则筑建了广陵的新城。

南北朝时期,广陵历经多次战乱,屡次沦为“芜城”。然而,凭借劳动人民数百年的不懈开发,其经济地位在不断的恢复中逐渐提升。来自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向南迁徙至扬州市周边地区,这一迁徙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而在北周时期,广陵被改称为吴州。

主要封王

西汉

刘胥

广陵王刘胥,西汉武帝刘彻第四子,封于汉武帝元特六年(前117年),在位长达64年。据《汉书·武五子传》,刘胥身体强健,有与野兽搏斗的力量,但行为放荡,未被选为继承皇位的人选。在刘弗陵时期,因天子年幼无子,刘胥企图篡位,派女巫李女须下诅咒。随后,汉昭帝去世,刘贺被推举为天子,但刘胥再次派李女须诅咒,导致刘贺仅在位27天后被废。汉宣帝继位后,刘胥继续派李女须施放诅咒。然而,在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正月,他的诅咒行为被揭露。在显阳殿举行酒宴时,刘胥自己歌唱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死亡的接受。随后自缢身亡,被赐谥厉。

刘宫

刘宫是盱眙侯刘蒙之子,在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当王凤王莽掌权时,他兴办封国、废除国家、重新封江都易王三子盱眙侯刘蒙之子刘官为广陵王。然而,随着王莽篡夺帝位,刘宫所封的国家被取消。

东汉

刘荆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个儿子刘荆,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被册封为山阳公,两年后(公元41年)晋升为山阳王。然而,在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帝去世,刘庄继位后,刘荆被迁封为广陵王,并被流放至该国。不幸的是,刘荆的谋反行为曝光后,他选择自杀。朝廷遂废除广陵国,将其改为广陵郡,并自此未再有广陵王的封号。

晋朝

司马遹

西晋太子司马曾被封为广陵王。司马遹是晋武帝司马炎之孙、晋惠帝司马衷的长子,同时具有高祖司马懿的家风。当时有望气占卜的方士称扬州市地区有天子之气,于是刘彻司马通为广陵田。随后,司马衷继位,立司马适为皇太子。然而,司马通并未致力于修德业,竟在宫中设摊卖肉和其他杂货,以此获取利润,并且擅长算卦和巫术。最终,这位广陵王因涉及谋反被赶出朝廷,并在年仅二十三岁时遭到杀害。

北魏

楼伏连

楼伏连,后魏代人,自幼袭父职,领导部族。在太祖时期,参与了贺兰部的征讨。接着,参与平定中山,因功被封赐安邑侯。随着世祖即位,晋升为广陵公。在世祖征讨柔然时,楼伏连留守京师,随后晋升为王,担任镇西大将军,出镇统领万人。

元羽

元羽(470-501),北魏皇室成员,字叔翻,是拓跋宏的弟弟。在太和九年(485年),被封为广陵主。年少时就以清廉声誉著称,尤其擅长断案。曾担任大理官。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以讨伐齐国之名率军南下时,元羽与太尉元不留守代理京城平城区(今山西大同市东北)。除了担任使持节外,还统领青、齐、光、南青四州军务。元恪继位后,元羽晋升为司州牧,后来又转任司徒司空。然而,一次夜间游历时遭到宿敌埋伏袭击,身受重伤后不治身亡。

元恭

元恭,字修业,是魏孝文帝弟广陵王元羽的孙子,宣武帝时袭封为广陵王。在元诩正光年间,元叉独揽权柄,引起了元恭的不满,因而假装生病,佯装哑巴,隐居在洛阳城外的龙华寺,避开政治事务。建明元年(530年)十二月,尔朱兆攻陷洛阳市元子攸被俘杀。此时,元恭已隐居八年,但舆论却赞美他的沉默隐藏,认为他具有非凡的品质和皇族气质。尔朱氏掌控洛阳后,觉得元晔与魏宗室血统关系疏远,因此欲废元立元恭为皇帝,以迎合民意。然而,尔朱世降等担心元恭真的已经哑掉,派人向他传达立他为皇帝的意图,并逼迫他表态。元恭利用孔子的话巧妙地暗示自己没有真的哑掉,对成为皇帝也没有异议。次年二月,尔朱世隆等废黜元晔,立元恭为帝,改建明二年为普泰元年。

元欣

元恭的哥哥元欣,字庆乐,性格粗俗轻率,喜好养鹰和狗。肃宗初年,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北中郎将。后被派往外任,担任冠军将军、荆州刺史,后调任征虏将军、齐州刺史。他在这两个州深得人民拥戴。此外,他还曾担任征束将重和太僕卿。在元子攸统治初年,元欣被封为沛郡王,被赐予一千户的食邑,随后改封为淮阳王。在孝庄帝统治期间,他被授予太师和开府之职,并后来被封为广陵王。他也曾担任太傅和司州牧,不久被任命为大司马。最后,他随着帝王前往渭河平原时去世。

刘宋

刘诞

刘诞是宋文帝的第六个儿子,于元嘉二十年(443年)被封为广陵王。当刘劲谋杀父亲篡位后,刘诞起兵讨伐。事情平息后,刘骏刘骏改封他为广陵王。随后,他参与平定南郡王刘义宜的叛乱,并因其在战争中建立功勋、得到府库资粮优待,但这也激起了孝武帝的猜忌,遂被调往南徐州刺史,驻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东北)。此举加强了他的警惕性,导致朝野传闻刘诞或许会反叛。在大明三年(459年),孝武帝将他降封为侯,并派遣车骑大将军沈庆之率军讨伐。刘诞焚烧村镇,迫使百姓聚集城内,并企图联合其他王室起义。沈庆之逼近广陵,刘诞部下有人投降,形势急转直下。他计划弃城逃跑,但被部下周丰生告发。沈庆之追击,因其部下意见不一,刘诞最终放弃逃跑。七月,沈庆之攻城,外城迅速被攻陷,大军涌入。情急之下,刘诞试图投水自杀,但被沈庆之的手下擒杀,同党也被剿灭。刘骏下令屠城,男子无论老幼全部被杀。沈庆之请求宽大,只赦免五尺以下男童,结果五尺以上的男子都被处决,数千人丧生,女子则分配给军士。

南齐

萧鉴

南梁宋明帝泰始七年至南朝齐武帝水明九年(471-491年)间,出生于南兰陵的萧鉴,字宣彻,是南朝齐高帝的第十个儿子。最初被封为广兴王,后改封为始兴王,历任安西将军、散骑常侍秘书监,并追赠谥号“简”。明陶宗仪的《书史会要》卷四中记载了萧鉴“聪颖机敏,善书。曾创作《兰陵帖》,被赵构题跋赞誉。”《南齐书》卷三十五和《南史》卷四十三中也都有对他的传述。

唐朝

李纯

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二月生于长安东内,原名淳,是顺宗的长子,母亲是王氏。在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六月,被封为广陵王。当时是二十一岁(公元805年)四月,被立为太子。七月开始主持朝政,他任用了老臣杜黄裳为门下侍郎、左金吾大将军袁滋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八月,顺宗禅位,他登基于长安宣政殿,成为皇帝。

吴越

钱元璙

钱元璙(887-942年),生于五代十国时期,是吴越国的广陵王。字德辉,出生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其父是钱缪,字具美(或作巨美),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立者。在唐末时期,钱缪因破黄巢和诛董昌的功绩,拥有潮东西地区(据《普明禅院记》孙魏所言)。在龙纪至开平(889-910年)期间,他曾率军平定苏州市(据《吴郡志》卷十一),逐步晋升至镇海节度使,并逐渐控制了两浙十三州。在五代十国时,诸多藩镇纷争,钱缪据数州自立,建立了吴越国。他曾“顺应中国事势”,依附于中原王朝,先后被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

宋朝

赵德雍

赵德雍生年不详,死于1031年,是秦王赵廷美的第四个儿子,字仲达。在淳化初年,被任命为右骁卫将军。在赵恒时期,他历任蔡州观察使,后被封为咸宁郡公。仁宗初年,担任天平军节度观察留后,去世后被追赠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谥号为康简。在明道时期,被追封为广陵郡王。

赵元俨

赵元俨(985年~1044年)是宋太宗的第八个儿子,在宋太宗时期被封为周王。宋真宗继位后,他先后担任了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并被封为曹国公。随后被任命为平海军节度使,并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授检校太傅之职,封为广陵郡王。他被封泰山后,改任昭武、安德军节度使,并晋封荣王;后被祀汾阴,加兼侍中,改为镇安静、武信,再加检校太尉;还祠太清宫,加兼中书令

然而,因坐侍婢纵火事件,引发了禁中火灾,因此被夺去武信节,降封为端王,并居住在前驸马都尉石保吉的旧邸。他每次见到皇帝,都感到深深的自责,但皇帝对他颇为悯恤。后来,被任命为镇海、安化军节度使,晋封为彭王,并进位太保。赵祯成为皇子后,他被任为太傅,历任横海、永清、保平定国节度使,改任通王、泾王。宋仁宗即位后,他被拜为太尉、尚书令并兼任中书令,转任节度镇安、忠武,封为定王,赐予赞拜及诏书却未具名。在天圣七年,他被封为镇王,并被赐予剑及履登上殿。随后,他被封为太师,调换节度河阳三城、武成,并封为孟王,后改为永兴凤翔、京兆尹,再晋封为荆王。赵元俨于庆历四年正月逝世,追赠天策上将军、徐二刺史、燕王,谥号恭肃。

赵孝骞

赵孝骞,生于公元1097年,北宋宗室,晋康郡王,天会六年十月迁徙韩州。后至五国城。

赵孝永

赵孝永生前曾担任邢州观察使。《赵孝永传》中记载:“孝永,生前官至邢州观察使,追赠司空、广陵郡王。”另外,《宋会要·后妃》和《宋会要·帝系》也有相关记载,提到“广陵王孝永,是太子之子…大观二年被调至邢州观察使。三年十一月去世,追赠司空,追封那王。”

郭师禹

郭师禹是成穆皇帝的弟弟。在淳熙七年(1180年)他担任忠州防御使并负责皇城司的器械和事务,后来在昭庆军担任承宣使。到了十六年正月,他除去了信大军节度使的职务,同时兼任提举万寿观,并履行朝廷职责。庆元二年(1196年)郭师禹因太傅永宁郡王的职务而退休。然后在五年(1199年)十月六日,他被追封为广陵郡王。他可能在这之前不久去世。

相关文物

广陵王玺

1981年,在江苏省邢江县(今扬州市邢江区)甘泉2号汉墓周边的砖瓦厂发现了一枚金质印章。它呈正方形,边长2.3厘米,高2.1厘米,重123克,其印面刻有篆文“广陵王玺”四字。有关东汉王玺的形制,《后汉书舆服志》所述:“太子及诸侯王金印,龟纽,缜朱绶”。这一描述与“广陵王玺”的具体形制相符。汉代诸侯王的王玺极为稀少,传世的只有西汉的“准阳王玺”,但其材质、龟钮样式与文献记载不符。因此,学者多认为“广陵王玺”是现存的唯一可确证的东汉诸侯王封印实物。这枚印章收藏在南京博物院

汉广陵王墓

在扬州城以北三十五里的位置,据《惟扬志》记载,有汉代广陵王墓,古称为“西汉厉王胥冢”。这座墓据说是刘胥的墓地,他是刘彻的后裔,在元符六年(公元前一一七年)被册封为广陵王。由于畏罪自杀,他的封号被改为厉王,而当地人口传称他为“琉璃王”,是对“刘厉王”一称的误传。清嘉庆年间,阮元在惠照寺旧址的甘泉山麓发现了厉王家享堂中殿刻有“弟百州”字样的石碑,认为甘泉山即为刘厉王的墓葬。此外,位于甘泉山东三里处的一座双山经考古发掘证实为东汉永平元年(公元五八年)广陵王刘荆砖室墓。在这里出土了一枚东汉“广陵王玺”金印,与日本北九州市志贺岛发现的“汉倭奴国王”金印相似,证实这是朝廷册封的文物。两者在年代、大小、重量、字体等方面相近,足以证明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参考资料

刘胥.zgbk.2024-01-08

揭秘“广陵王玺”金印:主人是东汉广陵王刘荆.人民网.2024-01-08

历史沿革.yangzhou.2024-01-08

广陵王玺.zgbk.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