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地那龙线虫
麦地那龙线虫(学名:Drancunculus medinensis),又称几内亚龙线虫(Guinea Worm),是龙线虫科、龙线虫属的一种寄生昆虫。人或动物因误食含该虫感染期美国白灯蛾的剑水蚤属而感染。成虫寄生在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组织内,引起麦地那龙线虫病。
早在古埃及和古希腊及古罗马时期人们对麦地那龙线虫就有了解。1870年,俄罗斯的Fedtschenko首次对该虫形态和生活史进行了详细描述。1758年,卡尔?冯?林奈以麦地那龙线虫命名该虫。该虫雌虫为大型线虫,体长为70~120cm,宽为0.7~1.7mm,形似一根粗白线,头端钝圆。雄虫却小得多,体长为12~40mm,宽为0.4mm,末端向腹面卷曲。杆状蚴长为550~760μm,宽为15~30μm,体表具有明显的纤细环纹。
麦地那龙线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曾广泛流行于非洲、西亚南部一些国家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区,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荨麻疹、局部水肿和腹泻、发热等。自伤口获取伸出的雌虫是最可靠的确诊依据;对皮下肿块和脓肿行穿刺作涂片,查出杆状蚴可明确诊断。辅助检查有外周血液和水痘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等。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驱虫治疗,其中常用药物有噻苯达唑、甲硝唑等。预防措施有改进饮用水供应、对开放性水体的水进行过滤、加强病例监测等。
命名
1758年,林内乌斯(卡尔?冯?林奈)以麦地那龙线虫命名该虫。
历史
早在古埃及和古希腊及古罗马时期人们对麦地那龙线虫就有了解,古代的人们即知用小棒卷虫法治疗该病。古代红海区域的犹太人,曾将该虫想象为“火蛇”,给人类带了瘟疫,因而给了龙线虫的命名。1870年俄罗斯的Fedtschenko首次对该虫形态和生活史进行了详细描述。
病原学
形态结构
成虫
麦地那龙线虫的雌虫为大型线虫,体长为70~120cm,宽为0.7~1.7mm,形似一根粗白线,头端钝圆,尾端向腹面呈鱼钩状弯曲,体表光滑,镜下可见细密的环纹。子宫为双管型,其内充满第一期美国白灯蛾。麦地那龙线虫的雄虫却小得多,体长为12~40mm,宽为0.4mm,末端向腹面卷曲,具交合刺2根。
杆状蚴
第一期幼虫(杆状蚴)长为550~760μm,宽为15~30μm,体表具有明显的纤细环纹,细长的尾部约占体长1/3,于肛门后方两侧有尾感器1对。
生活史
第一期幼虫在水中被中间宿主剑水蚤属吞食后,在适宜温度下经12~14天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人或动物饮水误吞含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后,在十二指肠处幼虫从剑水蚤体内逸出,钻入肠壁,经肠系膜、胸腹肌移行至皮下结缔组织。虫体经约3个月发育至性成熟,雌雄虫交配后,雄虫在数月内逐渐死亡,雌虫移行至终宿主(人或动物)皮下组织,经8~10个月子宫内美国白灯蛾即可完全成熟,产出第一期幼虫。幼虫产出期间引起宿主强烈的超敏反应,在皮下形成肿块,皮肤表面出现水痘,继而皮肤溃破。当宿主肢体与冷水接触时,雌虫受刺激,其头端从皮肤溃破部位伸出,体壁和子宫破裂,释放出数以万计的第一期幼虫。幼虫在水中可以存活4~7天。当溃破部位再次与水接触时,雌虫又重复这一产幼虫过程,雌虫产完幼虫后自然死亡,并被组织吸收,伤口亦即愈合。
致病性
含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属被宿主吞食后,在其体内移行并发育,虫体经过或所在部位常无明显病变,患者处于潜伏期。雄虫交配后在皮下组织内死亡,除虫体周围引起纤维变性外,未有其他显著病变。该虫致病主要是雌虫移行至皮肤时,释放的美国白灯蛾及大量代谢产物引起的宿主组织强烈的超敏反应。患者可出现荨麻疹、发热、腹泻、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头晕及局部水肿等症状。达皮下组织的成熟雌虫周围可出现条索状的硬结或肿块。自虫体前端破裂处逸出的幼虫可致皮肤表面丘疹,继而发展为水痘、脓疱、破溃,虫体可从破溃处外露。虫体若在人体组织内溶解破裂,则引起蜂窝织炎或局部脓肿。溃疡组织愈合后留下永久性疤痕或肌肉损伤。虫体还可侵及神经系统引起瘫痪,亦可累及眼、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引起病变。在体内深部组织内的雌虫死亡退化后,逐渐钙化,可致邻近关节发炎。变性的虫体也可释放大量抗原性物质,诱发无菌性囊液性脓肿。
传播机制
传播途径
死水淡水池塘中的桡脚类动物被美国白灯蛾感染后,人类通过饮用含有桡足类动物的水而受到感染。
感染机制
幼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及发育时,虫体经过或所在部位常无明显病变。成熟后的雌虫移行至宿主皮下时,释放的幼虫及虫体释放的大量代谢产物可引起宿主强烈的超敏反应。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麦地那龙线虫致病主要是雌虫移行至皮肤时,释放的幼虫及大量代谢产物引起宿主组织强烈的超敏反应。因而临床上常可出现荨麻疹、局部水肿和腹泻、发热、头晕、恶心等全身症状。
皮肤症状
自虫体前端破裂处逸出的美国白灯蛾可致皮肤表面丘疹,并发展为水痘、脓疱、蜂窝织炎、脓肿、皮肤溃疡等。水疱内为无菌黄色液体,镜下可见大量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溃疡如果继发感染可致脓肿,愈合后留下永久性瘢痕或肌肉损伤。中国报告的一例12岁男童,其病变部位于左侧腹壁皮下。手术从肿块内取出一条麦地那龙线虫雌虫的片段,术后脓肿很快痊愈。
神经症状
虫体释放的幼虫及大量代谢产物可引起局部的多发性末梢神经炎,临床上可出现局部性疼痛、片状末梢型感觉减退、消失或过敏和压痛,以及相应受损肌肉的力弱或瘫痪。
其他症状
虫体亦可累及眼、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体内深部组织内关节部位的雌虫死亡退化后,逐渐钙化,可导致邻近组织的炎性过程和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关节炎等。变性的虫体也可释放出大量抗原,诱发无菌性囊性脓肿(fluid-filled abscess)。
诊断检查
诊断标准
对皮肤上起水痘的可疑患者,水疱破溃后,用少量冷水置伤口上,取伤口表面液体涂片镜检,低倍镜下见到运动活泼的美国白灯蛾便可确诊。自伤口获取伸出的雌虫是最可靠的确诊依据。对皮下肿块和脓肿行穿刺作涂片,查出杆状蚴可明确诊断。X线检查有助于宿主体内钙化虫体的诊断。免疫学试验,如皮内试验、IFA或ELISA可作为辅助诊断。血检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辅助检查
1.外周血液和水疱液检查:外周血液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水疱液常见大量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2.影像学检查:X线片、CT和MRI检查可见虫体钙化斑。
3.虫体检查:当水痘破溃后,用少许冷水置伤口上,取伤口表面液体涂片检查,低倍镜下多可见到活跃的美国白灯蛾。也可通过手术自肿块内取成虫或抽取肿块内的液体涂片,亦可镜检到幼虫。有时可自伤口处获得伸出的雌虫。
4.免疫学检查:如皮内试验、IFA或ELISA检查均可获得相应的阳性结果。
鉴别诊断
干预治疗
药物治疗
1.噻苯达唑[50~75mg/(千克d),分2次口服,连服3日]或甲硝唑(250mg,每日3次,连服6日)均具有有益的作用。
2.局部应用抗生素和氢化可的松,必要时加用全身性抗生素治疗,可防止继发感染和减少局部炎症反应,也能加快成虫的排出和拉出。
驱虫治疗
有条件时,可通过外科手术将虫体取出,并可减少病残,但在流行区很难做到。因此可通过观察,当虫体自皮表露出时,可先用冷水置伤口上,诱使虫体伸出产美国白灯蛾,然后用一根小棒卷上虫体,每日向外轻轻而缓慢地拉出数厘米,直至将虫体全部拖出。此操作过程必须小心谨慎,一旦虫体被拉断,幼虫逸出可致严重的炎症反应。
预防免疫
麦地那龙线虫感染是由于人饮用含剑水蚤属的水所致,因此预防该病关键在于避免饮用不洁生水。预防性策略包括:改进饮用水供应,对开放性水体的水进行过滤;加强病例监测。
流行病学
麦地那龙线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曾广泛流行于非洲、西亚南部一些国家及印度、巴基斯坦等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南美也有轻度流行。1976年统计世界发病总人数为1000万。日本、朝鲜和中国人体感染仅见个例报道。该病的流行主要有两个环节:饮用含有剑水蚤的生水及患者与水接触。动物保虫宿主有犬、猫、马、牛、狼、猴、狐等。该病感染多在农村,尤其经济欠发达地区。感染者年龄多在14~40岁,以5~9月发病最多。该病20世纪曾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尤其是对青少年危害很大的寄生虫病。因此引起WHO对该病的重视,1995年,WHO确定了根除麦地那龙线虫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大力防治,2014年全球报道的病例数已降至126例,且病例仅局限于少数非洲地区(南苏丹,埃塞俄比亚和马里),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功。
参考资料
神秘的外来入侵者——麦地那龙线虫.成都疾控.2025-03-20
“被忽视的热带病”之麦地那龙线虫病.四川疾控.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