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头蚴
裂头蚴(学名:Sparganum mansoni),全名曼氏裂头蚴,是裂头科、迭宫属的曼氏迭宫绦虫幼虫,是一种寄生昆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可引起曼氏裂头蚴病。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学家李时珍在其作品《本草纲目》中就提到过裂头蚴。1882年,帕特里克·曼森在中国厦门对1具男性尸体进行尸检时发现了由迭宫属裂头蚴引起的第1例人体裂头蚴病例。裂头蚴呈长带形,乳白色或淡黄色,大小(0.5~30)cm×(0.3~1)cm。头部膨大,末端钝圆,体前端无吸槽,电镜下顶端中央有一横向凹陷,凹陷周围体壁呈唇状突起。体不分节但具横皱褶,虫体活时伸缩和移动能力很强。
裂头蚴病呈世界分布,多见于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中国是病例报道数最多的国家。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引起中上腹不适、轻微疼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经驱虫后即消失;裂头蚴感染潜伏期长短不一,从几天到数年不等,主要有五种类型,分别为皮下裂头蚴病、眼裂头蚴病、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脑脊髓裂头蚴病、内脏裂头蚴病。人体感染裂头蚴的途径有2类,即裂头蚴或原尾蚴经皮肤或黏膜侵入;误食裂头蚴或原尾蚴。
曼氏裂头蚴病主要靠从局部检出虫体来诊断,可采用CT、磁共振成像(MRI)等进行辅助检查,亦可用裂头蚴抗原进行免疫辅助诊断。裂头蚴病的治疗视虫体的多少和寄生部位而定,手术既可诊断又可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不能手术去除的虫体,可向硬结内注射40%乙醇普鲁卡因以杀死裂头蚴。
历史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作品《本草纲目》中就有“人体敷蛙肉后出小蛇”的记载,其所指的“小蛇”很可能就是裂头蚴。1882年,帕特里克·曼森(Patrick Manson)在中国厦门对1具男性尸体进行尸检时发现了由迭宫属裂头蚴引起的第1例人体裂头蚴病例。
病原学
形态特征
裂头蚴呈长带形,乳白色或淡黄色,大小(0.5~30)cm×(0.3~1)cm。头部膨大,末端钝圆,体前端无吸槽,电镜下顶端中央有一横向凹陷,凹陷周围体壁呈唇状突起。体不分节但具横皱褶,虫体活时伸缩和移动能力很强。
生活史
曼氏迭宫绦虫的生活史中需要3个宿主。主要终宿主是猫和犬,虎、豹、狐和豹猫等食肉野生动物也可作为终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属类,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蛙类。蛇类、鸟类和猪等多种脊椎动物可作其转续宿主。人可成为它的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甚至终宿主。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小肠内。卵自子宫孔产出,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适宜的温度下,经2~5周发育,孵出钩球蚴。钩球蚴常在水中作无定向螺旋式游动,当其主动碰击到剑水蚤时即被后者吞食,随后脱去纤毛,穿过肠壁入血腔,经3~11天发育成原尾蚴。一个剑水蚤血腔里的原尾蚴数可达20~25个。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属被蝌蚪吞食后失去小尾球,随着蝌蚪逐渐发育成蛙,原尾蚴也发育成为裂头蚴。
裂头蚴具有很强的收缩和移动能力,常迁移到蛙的肌肉,特别嗜好在大腿或小腿的肌肉中寄居。受感染的蛙被蛇、鸟类或猪等非正常宿主吞食后,裂头蚴不能在其肠中发育为成虫,而是穿出肠壁,移居到腹腔、肌肉或皮下等处继续生存,蛇、鸟、猪即成为其转续宿主。猫、犬等终宿主吞食了染有裂头蚴的第二中间宿主蛙或转续宿主后,裂头蚴渐在其肠内发育为成虫。一般在感染3周后,终宿主粪便中开始出现虫卵。成虫在猫体内寿命约3年半。
传播机制
传染源
裂头蚴病为动物源性疾病,感染原尾蚴的第一中间宿主(桡足类)、有裂头蚴寄生的第二中间宿主(两栖纲)及转续宿主(爬行纲、鸟类和哺乳类)均可作为人体裂头蚴病的传染源。在中国,感染裂头蚴的蝌蚪、蛙及其转续宿主蛇是人体裂头蚴病的主要传染源,偶有因饮生水误食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属而感染者。
传播途径
人体感染裂头蚴的途径有2类,即裂头蚴或原尾蚴经皮肤或黏膜侵入;误食裂头蚴或原尾蚴。具体感染方式可归纳为以下3种。
1.局部敷贴生的蛙肉、蛙皮、蛇肉或蛇蜕:为中国南方地区感染裂头蚴病的主要方式,约占患者半数以上。在中国某些地区,民间传说蛙或蛇有清凉解毒作用,常用生的蛙肉、蛙皮、蛇肉或蛇皮敷贴眼、口颊、女性外生殖器等部位伤口或脓肿。若蛙肉、蛇肉中或蛙皮、蛇皮下有裂头蚴即可经伤口或正常皮肤、黏膜侵入人体而感染。
2.生食或半生食蛙肉、蛇肉、鸡肉、猪肉等动物肉类或吞服活蝌蚪:也是人体感染裂头蚴病的常见方式,中国一些地区的居民不仅在传统上有吃爆炒蛙、蛇肉或皮的嗜好,而且还有吞服生蛇胆的习俗,在一些地区民间还有吞食活蝌蚪或活青蛙治疗疮疖、疼痛及瘙痒症等的陋习;食入的活裂头蚴即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然后移行到其他部位。
3.生饮湖塘沟渠水或游泳时咽入湖塘水:误食感染原尾蚴的剑水蚤属,致原尾蚴有机会进入人体。
此外,据报道原尾蚴也有可能直接经皮肤或经眼结膜侵入人体。中国报道的罕见新生儿裂头蚴病,系因母体孕期感染原尾蚴后,虫体移行进入胎盘并侵犯胎儿。
致病机制
裂头蚴寄生人体引起曼氏裂头蚴病,其危害远较成虫为大,严重性因裂头蚴的移行和寄生部位而异。经口食入裂头蚴后,裂头蚴经机械作用和释放酶穿过肠壁,进入体腔,移行到各组织中寄生。
无论宿主是动物还是人,裂头蚴病主要是在寄生部位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孢囊,肉芽肿囊包直径1~6cm,致局部肿胀,甚至发生脓肿。
易感人群
不论男女老幼和种族,对裂头蚴均易感,特别是有生食或半生食蛙及蛇等动物肉类、有生吞蝌蚪和饮用生水习惯,以及用生蛙肉和蛇蜕敷贴皮肤疮疖者的人群,感染裂头蚴的危险性更大。
临床表现
裂头蚴感染潜伏期长短不一,从几天到数年不等。中国报道的裂头蚴病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皮下裂头蚴病
皮下裂头蚴病最常见,占35.5%。常累及躯干表浅部,如四肢、腹壁、外生殖器(阴茎、阴囊、睾丸和大阴唇)、胸壁、乳房、头颈、腰背痛、腹股沟和肛周。皮下肿块直径0.5~5cm,可为圆形、柱状或条索状,多数为单个,也可多个,常形成游走性皮下结节。局部可有虫爬感或瘙痒等。如合并感染,可有间隙或持续性疼痛,有时可出现荨麻疹。
眼裂头蚴病
眼裂头蚴病较常见,占34.1%。多累及单侧眼睑,也可累及眼球、眼眶、球结膜及内眦。表现为眼睑红肿下垂、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痛、奇痒、异物感或蚁走感。在红肿的眼睑和结膜下,可有游动性硬度不等的肿块或条索状物,直径约1cm,偶有破溃,虫体可自动逸出而自愈。若裂头蚴进入眼球内,可发生眼球凸出,眼球运动障碍,严重者出现角膜溃疡、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玻璃体混浊和虹膜粘连,甚至并发白内障、青光眼而引起失明。
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
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占16.4%。常在口腔黏膜或颊部皮下出现硬结,直径0.5~3cm,红肿、发痒或有蚁走感,可有裂头蚴逸出史。也可发生于颌下、唇、舌、鼻侧、颜面或咀嚼肌。
脑脊髓裂头蚴病
脑脊髓裂头蚴病占12.4%。脑裂头蚴病以侵犯额叶、顶叶多见,也有侵犯颞叶、外囊、内囊、小脑和基底神经节者。临床症状视其侵犯部位而异,主要有癫痫样发作,肢体发作性不自主抽搐、头痛、肢体麻木,进行性肌无力或偏瘫等。脊髓及椎管裂头蚴病较少见,可表现为肢体进行性麻木、感觉异常、轻瘫等症状。
内脏裂头蚴病
内脏裂头蚴病少见,占1.6%。临床表现因裂头蚴移行位置而定,有的可经消化道侵入腹膜,引起炎症反应;有的寄生肺部,甚至可经呼吸道咳出;还可见于肠壁、卵巢、尿道、肾和膀胱等处。
诊断检查
诊断标准
曼氏裂头蚴病主要靠从局部检出虫体来诊断,询问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动物感染实验。采用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可提高脑裂头蚴病确诊率,亦可用裂头蚴抗原进行免疫辅助诊断。
辅助检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试验及金标免疫渗滤法(DIGFA)等方法都逐步用于裂头蚴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
脑CT显示有相当诊断价值的三联征:白质低密度伴邻近脑室扩大、不规则或结节状强化及细小针尖样钙化,此三联征总的出现率为67%。随访CT检查中发现强化结节位置改变或情况进展,则提示为美国白灯蛾存活。
脑MRI显示病灶多为单发病灶,多位于大脑半球表浅部位,T₁WI显示稍低不均匀信号,T₂WI表现为团片状不均匀高信号,伴周围脑实质不同程度水肿,可见细长通道伴串珠样改变。增强后裂头蚴病灶表现为多环、套环、不规则缠绕状强化灶,出现特征性类似“绳结样”改变。
鉴别诊断
需要与曼氏裂头蚴病进行鉴别的疾病有:①细菌性脑脓肿。裂头蚴呈单环囊状时与脑脓肿无法鉴别。脑脓肿呈多环时一般数目不多,且多为环靠环,很少形成“绳结状”改变。而裂头蚴多为多个小环相套。②其他寄生昆虫感染。血吸虫卵可形成单环脓肿,病灶较小,患者多来自疫区,有相关病史;刚地弓形虫感染可形成脑内多发、单环小脓肿,多分散分布;囊尾蚴为多发脑内囊泡,强化后为单环强化。③肿瘤性病变。胶质瘤一般发生于较深部脑白质内,低级别的一般无强化,高级别恶性胶质瘤呈不规则花环样强化;淋巴瘤常位于近中线区,且一般呈明显结节状强化。
治疗
裂头蚴病的治疗视虫体的多少和寄生部位而定。手术既可诊断又可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时应注意将虫体(特别是虫体前端)完整取除,避免虫体断裂,防止虫体遗留并继续生长而造成复发。术后应按疗程服用吡喹酮,同时可用激素类药物以减轻虫体破坏所致的超敏反应。
对不能手术去除的虫体,可向硬结内注射40%乙醇普鲁卡因以杀死裂头蚴,但颌面部寄生的裂头蚴可用α-糜Caspase-3溶液代替酒精普鲁卡因进行结节内注射,效果较好。由于α-糜蛋白酶对晶体悬韧带有松懈作用,故治疗眼裂头蚴病时宜慎用。对于内脏及不适宜手术的裂头蚴病,可口服驱虫药治疗。
防治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该病危害性的认识;不用蛙肉敷贴伤口或疮疖,不生食蝌蚪、蛙肉、蛇肉及其他动物肉类,不饮用生水;加强对鸡、鸭、猪等食用动物以及野生动物的管理和肉类检疫。
流行病学
裂头蚴病呈世界分布,多见于中国、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美洲、非洲、大洋洲及欧洲也有报道,全世界已报道1400余例。中原地区是病例报道数最多的国家,其中以南部地区较多,有1000多例。人群对裂头蚴普遍易感,特别是在有生食或半生食蛙、蛇等动物肉类、有生吞蝌蚪和饮用生水习惯人群以及有用生蛙、蛇肉和蛇蜕敷贴皮肤疮疖者感染率较高。
造成裂头蚴病不断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群众科学知识的欠缺。②人口流动的增加及交通贸易业的发展。③不良的饮食习惯的保留和改变。④食品卫生监管不力以及卫生检疫工作相对滞后。⑤寄生昆虫的适应性与变化增大。⑥缺乏对该病的系统防治工作和报告制度等。
参考资料
王锦蛇曼氏裂头蚴病的诊断.经济动物学报.20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