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把姓

把姓

把氏是一稀有的姓氏,其来源多元、多民族。在永登县,把姓人数较多。历史上的把氏名人,如把亲、把秀、把琮、把聪、把等人的渊源和后嗣还不清楚。永登把氏不敢盲目攀付,贸然认祖。把姓罕见,但分布较广。西魏襄阳市刺史把秀。把姓的来源有三种:古代杞国国君杞东楼公之后,杞康因逃避汉末董卓之乱,改姓把;把利氏的后代,改为单姓把;回族中也有把姓。望识者、族人多方考证,亦请各地的把家人参与自己姓源和祖宗的考察和族谱研究。

渊源

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兰州市有把氏人口4800余人,其中以永登县为多。关于永登县把氏之起源,近二百年来不断有族人进行过考察并曾记载过一件有趣的故事。公元1828年,陕西省举行乡试,考官对来自庄浪卫(永登)的考生把先玮之姓颇为诧异,再三询问考察,终在《广韵》(姓书)中查到该姓古渊源:把姓本杞杞东楼公后,杞康避董卓乱,改姓把,西魏襄阳市刺史把秀。东楼公系后姬发封杞地的大禹之后裔。考官这才认为把氏“渊源有自,并非贸贸(蒙昧不明)为也”。为此,有位文人赠先玮对联云:“西序文明从此始,东楼世泽至今存”。由此可见,永登把氏恭认夏禹为祖,如同恭认黄帝为始祖一样,没有错。但是,永登把氏多不自信系东汉把康或把肃之后,有的家谱序言直言:“非敢借贵胄以为荣”,不敢贸然认定自己系东楼公之后,同样也不敢肯定东汉把康、把肃或西魏把秀为祖,认为无据可考。

资料记载

在把先进玮下秋闱前17年,即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清代生把乃新修编家谱,其在《把家巷道谱序》中记载:修谱之始,他发现把氏“所谓姓氏之锡、播迁之缘,及七世以上庙茫忽其莫辨也。”为此,他走访族间老人,在一老家中寻见两件谱牒史料:一折人物图像,叫作《世袭指挥印结图》;一本《红案》,即档案。《世袭指挥印结图》;是按明朝土官世袭官职要求制作的“顶辈宗图”。图上所绘八人都标明世袭官职缘由和顺序:一辈帖木儿洪武十二年,蒙曹国公(李文忠)选充马军,跟百户巩卜失杰在凉州沙子沟捉贼,将达民脱脱卜花解官有功,选充总旗,老疾。二辈把都,帖木儿次子(长子有军功,但病故乏嗣),补役有功,升所镇抚;洪熙元年在昆仑山脉雅令阔作战有功升副千户宣德三年在甘州板桥因擒贼有功升正千户,调跟鲁贤(永登鲁土司三世)。三辈把荣,把都长子,袭正千户。天顺元年跟随鲁鉴在野狐城斩贼有功升指挥事。成化四年剿满四(满俊,平凉市人)有功升指挥同知,在任病故。三辈以下世袭者依次为:把玺、把森、把斌、把恩、把宗亮。世袭官职皆为土指挥同知,正四品。《红案》,本指府州县乡试榜文,这里引为世袭官爵之勘奏核准的记录文档,是对世袭官职印结图的佐证。据族中长者收集到的该红案残笺(文意连贯者)有:“奉右军都督府右字一千四百八十一号勘合内开正千户把荣升指挥佥事到任,成化四年调跟都指挥鲁鉴前往固原州石城儿征剿满四等斩首一颗报官;五年六月内,右军府都督右字一千四百八十号勘合内开指挥佥事把荣升指挥同知........四世把玺......蒙兵部官补奏钦准龚职。万历二十八年九月,把宗亮龚职......陕西行都司庄浪卫军民指挥使司呈:今将本卫袭舍(舍,即舍人,明军卫应袭子弟亦称舍人)把宗亮承袭供结缘由理合开造须至册者...”。《世袭指挥印结图》和《红案》,把乃新在一百九十四年前亲见,但未记载是从谁家寻见。把生所修《咸水河谱》中记载:“夔生细纺红案由来,谓出自边墙沟(永登县北面山区)族叔有文之家。”两人前后互证,真实可信。

帖木儿、虫儿(帖木儿长子,病逝,无嗣)、把都,都是蒙古族名字。把都或曰拔都、霸都鲁、霸都、拔都儿、把阿秃儿等,蒙古语baatur音译,勇士之意。把都改汉姓,是以其蒙古名多音节的第一音节汉译而来。明朝建立政权后,皇帝赐姓或由朝廷命令改姓者非常普遍,把都改为汉姓正在此一时期内。把氏土指挥官职,即土司,在甘肃永登(明朝庄浪卫)相袭多代,谱牒记述详实,有其真实性。但永登县抑或甘肃省地方志书中没有“把土司”之记载,显然失其考。为此,对《世袭指挥印结图》及《红案》所记载之内容的真实性考证如下:

一、永登土司和土著把氏之史实。永登的土司之设始于明初。明朝的土司制度沿袭元朝,是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明史《土司传》记载:“明踵元之故事,大为恢拓,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听我驱调,而法始备矣。然其道在于羁,彼大姓相擅,世积威约,而必假我爵禄,宠之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惟命。”《清史稿》、《大清会典》等书记载,“以土官治土民”这种土司,在甘肃省有大小42个,其中永登县境内14个:指挥副使一、指挥同知七、指挥佥事二、土千户一、副土千户一、土百户二。永登连城鲁土司自明至民国凡19世、22个土司,还有其他鲁姓杨姓何姓海姓土司,当然也应有把姓土司。明朝在永登有多少土司?史无记载,但肯定比清朝多。《明史吴允诚传》记:“永乐三年,元旧官平章吴允诚归降宋晟,晟以招徕功,封西宁侯。自始降者益众,边境日安。”把都贴木儿赐汉姓吴名允诚。再如《明史》记载:“明兴,诸番部怀太祖功绩,多乐内附,赐姓授官职者不可胜纪。”但《明史卷三百十三》有记:“及承平久,文网周密,凡事必与太监抚、按、三司会议后行,动多掣肘,土官子孙承袭有积至二三十年不得职者。”或者因战争、革职、世袭勘奏延误等原因、或者明亡而继绝。明朝世官分流官和土官,土官就是土司。帖木儿以军功获武官总旗之职,又系蒙古族,故为土武官,其子把都升正千户,其孙把荣升指挥同知,依次世袭达八世。八世后世袭中断。把氏自明初定居永登,至今600余年,成为永登土著。土著,指游牧民族定居某地后不再迁徙者,亦称土民,即本地人,与“客籍”相对。

二、世袭土司报批手续与把氏宗谱记载相一致。明朝时土司世袭制度已很完备。前期,世袭者本人须亲到京城办理手续,领取批准文件及证状、图案等。天顺(1457年)后渐松弛,可由地方相关部门勘奏报批。从永登把氏先祖袭职红案记载考证,其报请授职程序都符合明政府的规定:首先,袭舍人即准予袭替时,一般由嫡长子孙承袭,无嫡长子孙的,以庶子庶孙承袭,无子孙者,以其弟或族人承袭,挨次进行,不得越序。永登把氏一辈帖木儿最初是军户,专职军人,因其长子无嗣由次子把都承袭军职。把都以战功升所镇抚,洪熙元年升副千户宣德三年升正千户(从五品),可见军功甚著。把都长子把荣袭正千户,天顺以功升指挥佥事,成化四年升指挥同知(正四品)。其次,由陕西行都司庄浪卫指挥使司具题(清代为奏折)并印、具结(甘结保证书),附承袭者亲供(申请书)、顶辈宗图,以及朝廷颁发的“原敕印”等。武职经由兵部稽核审查无误,题名准袭后,有王朝右军都督府发文,颁发证印,如把荣即奉右军都督府右字一千四百八十号和一千四百八十一号勘会内开升指挥佥事、指挥同知的。万历二十八年九月,把宗亮通过陕西省行都司庄浪指挥使司报批承袭指挥同知。

三、兵事纪录与明史记载相一致。永登把氏土司《世袭指挥印结图》上注明的参战功绩,能够与明史之记载一一核实。雅令阔之战据明史《李英传》、《西域二一西番传》和把氏《世袭指挥印结图》记载:洪熙元年(1425年),朝廷派人出使西域,经安定、曲先卫时,被安定指挥哈三孙散哥,曲先指挥散去思抢掠驼马金币诸物,并杀死使者。赵祯大怒,责令李英与土官指挥康寿、鲁贤等率部进讨,把都亦率部参战。李英,藏族,袭父李南哥西宁卫指挥佥事,永登鲁土司军事行动归西宁李英调遣,把都属鲁土司统辖。李英率兵逾昆仑山脉,深入百里至雅令阔地,与安定劫贼激战,大胜。屠斩一千一百余人,获马牛等畜十四万。“曲先劫贼闻风远遁,安定王诣阙谢罪。”朝廷重奖并晋李英等官。此后,李英、鲁贤奉诏进京受重赐。把都因此次作战有功,升副千户。平定满俊民变明初,元平凉市万户把丹(蒙古族)降明,被授于平凉卫千户,其部众散居于开城县等处,即现在六盘山东北、固原市南部一带,以畜牧、狩猎为生,号为“土达”。把丹之孙满俊,平时扶危济困,仗义疏财,在当地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成化三年(1467年)春,满俊为营救被官府捕拿的“土达”人张把腰,被官府一再敲诈勒索,激起民变。满俊率众占据地势险要的石城堡,自称招贤王,队伍发展到数万人,数次击败官军,震动朝廷,明王朝多次撤换惩罚将领,均无奏效,最后调集京营及三边(含永登鲁家兵)八万军队前来围剿,包围石城堡数月不能下,后改用收买内应诱捕满俊。不久,石城堡被攻破,民变平定。此役中把荣随鲁鉴带兵千余人参战。鲁鉴负伤,后升都指挥同知,把荣升指挥同知。同儿水作战成化二十二年(1485年),鲁土司五世鲁麟与指挥同知把玺率土军阻击鞑,保卫庄浪县。先在青石峡展开阻击战,奋勇突入敌阵,斩数十人,后又追击于同儿水,尽夺所掠牛羊、财务而归。鲁麟升都指挥佥事。西征平叛明史记载:洪武十二年(1379年),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等叛,据纳麟七站之地。朝廷命令征西将军沐英等讨之,又命令李文忠(曹国公)往筹军事。沐英领兵至洮州旧城,叛军逃遁,追斩其首领数人,尽获畜产,遂于东笼山南川选地修筑城池守御。《沐英传》:“经洮州,获其长阿昌失纳,筑城东笼山,击擒酋长三副使子等,平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乃搬师。”据查,曹国公李文忠逝于洪武17年,在此前,他多北征,战功卓著,西线作战只有在洪武十二年上半年统率沐英等将领削平洮州十八番族叛乱,七月回京。所以,永登把氏祖宗贴木儿所谓“蒙曹国公选充马军”,只能在洪武十二年,而《世袭指挥印结图》上标注的参战时间记为“洪武三十二年”系抄写之误。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亦袭称曹国公,但李景隆在洪武三十二年,即建文一年(1399年)开始,到建文四年,一直忙于与朱棣在中原对峙大战,不可能西来甘肃省,因此,印结图上所记的曹国公一定不是李景隆而是其父李文忠。为此,民国27年(1938年)把连科撰修的《把氏源流谱序》已做了修正,改为“洪武十二年”。

姓氏来源

把[把、,读音作bā(ㄅㄚ),亦可读作bà(ㄅㄚˋ)或bǎ(ㄅㄚˇ),满语为“Ba”]

源流一

源于职业,出自古代制弓工匠弝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弝人,是古代制做弓弩的工匠,为重要的军工兵种之一,实际上就是制作弓体的工匠,特长是做弝之工序。“弝”,就是执弓之处,即弓背中央的握手。一般人多是左手执弓,右手控弦射箭,因此“弝”大多要制作得适合将士们左手执握,当然也有少数右握“弝”。在古代,诸侯国之间争战频乃,因此“弝”字在许多方面与“把”字相同,因此,“弝人”亦称“把人”,其官称就是弝人氏、或把人氏。这在典籍《洪武正韵》中有记载:“把,音霸。与弝通。”在典籍《礼·曲礼》中也记载:“把,左手承。疏:弣,弓把也。”在典籍《释文》中亦说明:“把,音霸。手执处也。”

在弝人氏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职业称谓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弝氏、亦称把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的姓氏读音作bà(ㄅㄚˋ)。

源流二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杞国君主杞东楼公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以为氏。杞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诸侯国,自商朝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延绵一千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在杞国灭亡之后,王族贵胄和国民四散迁逃至其他国家,在其开国君主杞东楼公的后裔子孙们之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杞氏,世代相传。一直到了刘宏刘宏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权臣董卓掌控了东汉朝政,专横跋扈,残酷暴虐,滥杀异己。有杞东楼公的后裔名叫杞康,为避董卓之难,改姓氏为把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把氏正宗。

把氏族人大多尊奉东楼公为得姓始祖,正确的姓氏读音作bā(ㄅㄚ)。

源流三

源于羌族,出自羌族分支党项族把利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把利氏,是唐朝时期党项民族中一个部落族人的姓氏。党项族是古羌族的一个分支,在唐朝时期逐渐兴盛。据史籍《新唐书·党项传》中的记载:“庆州有破氏族三,野利氏族五,把利氏族一,与吐蕃姻援,赞普悉王之,因是扰边凡十年”。李豫执政时期(公元762~779年在位),西北发生了原唐军将领、铁勒族人仆固怀恩的叛乱事件。

党项族的把利氏部落被唐朝政府迁居于定州地区(博陵郡),其部落族人被分散于安喜、北平市、鼓城、恒阳、新乐市、义丰、望都县无极县、唐昌、深泽县、陉邑十一个县,后来逐渐融入汉族的过程中,把利氏族人大多改为汉字单姓把氏、巴氏、利氏、李姓等,世代相传至今,其中把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bǎ(ㄅㄚˇ)。

源流四

源于维吾尔族,出自元朝时期高昌回鹘王国贵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天宝时期,有一古高昌回鹘王国,始建于唐朝时期,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一带。

该支源出高昌回鹘维吾尔族的汉化把氏族人,正确的姓氏读音作bā(ㄅㄚ),族人遍布今现武进区溧阳市无锡市宜兴市镇江市丹阳市等地。

源流五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朝时期女真族世居地把忽岭,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把忽岭,古代山名,满语为“bahuAla”,为海西女真族世居地,即今牡丹江市境内的西老爷岭,隶属于长白山山脉的东段支脉。在史籍《金史》中记载:东北地区有山名把忽岭,女真人一支以此山首字为姓,称把氏,属于女真白姓,满语为BaHala。在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出自把忽岭地区的女真族著名人物,他们以山名为姓氏,汉化称把氏,形成把氏一族,诸如把胡鲁、把德固、把思忠、把九斤等等。

到了明朝时期,女真族把氏大多改为巴氏,迁布于东北、山东省诸地,正确姓氏读音作bǎ(ㄅㄚˇ)。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保定市蒙古族人巴尔功,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巴尔功、巴尔宽兄弟,蒙古巴尔虎部毕喇尔氏族人,元朝末期河北保定人。朱元璋洪武初年(元顺帝孛儿只斤·妥贴睦尔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毕喇尔·巴尔功起初为明军中的一个把总(辖五十兵,相当于明朝蕃制总旗、今军制排长),后跟随时为明军征南左副将军的回族悍将蓝玉征云南,因屡立战功,由一个小小的把总晋升为副总兵(副将)。明太祖朱元璋在得知云贵高原地区平定后大喜,御览军功奏章之时,有感于毕喇尔·巴尔功、毕喇尔·巴尔宽兄弟俩由“微职起家,位至专,平滇之役,战功尤伟”,遂在其名字上御笔加朱“扌”,赐改其姓氏为“把”,以示提升恩赏。

从此,毕喇尔·巴尔功、毕喇尔·巴尔宽兄弟俩改称“把尔功”、“把尔宽”,后领军镇抚盟一带(今云南省昆明嵩明),其后裔子孙世代称把氏,广泛分布于云南、贵州省等地,正确的姓氏读音作bā(ㄅㄚ)。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族人帖木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朱元璋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明军曹国公李鸿章部下有个蒙古族小兵,名叫巴鲁剌斯·帖木儿,源出蒙古察合台汗国的巴鲁剌思部,祖上为虎牙思人(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口岸),他随曹国公大军西征到甘肃地区后,被安置转入著名的连城鲁土司孛儿只斤·脱欢之子、百户孛儿只斤·巩卜失杰的地方军队中,后跟随孛儿只斤·巩卜失杰在凉州沙子沟捉贼,将达民脱脱卜花解官有功,选充总旗官(辖五十兵,相当于明朝军制把总、今军制排长)。

该支把氏一族后裔逐渐融入汉族,定居于永登地区,到了清朝时期,竟称其为“土著”,正确姓氏读音作bǎ(ㄅㄚˇ)。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壮族土族藏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把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把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姒东楼(杞东楼公)、仆固·把把、巴尔功、巴尔宽、巴鲁剌斯·把都。

迁徙分布

把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三种主要来源的把氏在姓氏读音上有三种不同声调,这在音韵学上称之为“同韵不同调”,把氏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八百五十一位,全国把氏人口仅有两万余人,多以金城、京兆、阳为郡望。

甘肃省兰州市红固区、永登县张掖市民乐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常州市溧阳市宜兴市镇江市丹阳市、宿迁市泗阳县、徐州市上海市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曲靖市陆良县,安徽省的合肥市亳州市、滁州市定远县、三河集、梅市、明光市六安市寿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市,台湾省,美国等地,均有把氏族人分布。安徽梅家市(村级)一脉南迁到上海普陀区金汤路有把勇一脉;另一脉南迁到南京有把良、把正、把安等几家;三河集有把东汉、把文言文等多家后人。这几家辈分是:锦、汉、大、光、明、保、安、家、庆,人、寿、年、丰。他们都是回族

郡望堂号

郡望

金城郡:即今甘肃省生中部地区,郡治即今兰州市。兰州市位于甘肃省中部,陇海铁路、包兰、兰新、兰青等铁路交点。为甘肃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以来是中原通往西北的交通要冲。兰州是我国的古老城市之一,汉朝时期为全城郡,隋朝时期改为兰州治,清代时期为兰州府治,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设市,一直沿用至今。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知府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曹丕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州区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曹叡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县鄠邑区外,均在辖区内。晋朝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李治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地区,以武威郡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市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溧阳郡:始建于楚、汉之际,西汉朝时期定为郡,后或为郡,或为县,其时辖地包括今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丹阳市宜兴市、安徽省郎溪、广德市浙江省长兴等一带地区。宋朝时期辖地曾一度扩展至整个太湖及无锡地区。由于地处山区,历年战祸动乱,该地区均为人们避难之地。今仅为常州市下属县级市,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有著名的天目湖风景区。

堂号

金城堂:以望立堂,亦称兰州堂、永登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溧阳堂:以望立堂。

家谱文献

永登县把氏广谱五十八卷,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八册。现被收藏在兰州市《甘肃省法官协会》秘书长把志先处。

甘肃秦川野泉把氏分支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甘肃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上川镇下古山村把多智处。

溧阳市把氏九修祀谱记源,(现代)把立军主编,2007年九修计算机排印本。原稿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把立军处。

字辈排行

甘肃永登把氏字辈:“聚德多余发起强玉振金生颂克祥海延河清天保定锦然世泽涣文章”。

甘肃河桥把氏字辈:“祖多余德发其祥玉振金声道可尚海宴河清天保定锦然世泽焕文章”。

甘肃三和把氏字辈:“仕锦(金)汉大光明保安家庆人寿年”。

甘肃红古把氏字辈:“二建三有生存奉祖多余德发其祥玉振金声道可尚海宴河清天保定锦然世泽焕文章”。

甘肃野泉把氏字辈:“祖多余德发”。

江苏徐州把氏字辈:“翰大光明……”注:该支把氏为回族

安徽定远三河把氏字辈:锦、汉大光明,人寿年丰,都是回族。

通用联

七言通用联

西序文明从此始,东楼世泽至今存:清道光八年陕西举行戊子科乡试,考官见到来自庄浪卫的一个考生叫把先玮,因此对其姓“把”颇为诧异,暂不予登记。之后再三考察,终于在典籍《广韵》中查到了把氏的古渊源:“把姓本杞东楼公后,杞康避董卓乱,改姓把,西魏有襄州刺史把秀。东楼公系后姬发封杞地的大禹之后裔。”考官这才认定把氏“渊源有自,并非贸贸为也”。为此,当时有一位著名文人就赠给把先玮这幅对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