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雷诺病

雷诺病

雷诺病(Raynaud's disease),又称雷诺综合症(Raynaud's 综合征),是由于血管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所引起的阵发性肢端小动脉肌肉痉挛,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类型,前者无潜在疾病,肢端血管多无器质性病变,后者继发于某种全身性疾病,肢端血管常有器质性病变。

临床上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当患者受到寒冷刺激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可突然出现两侧对称的手指(足趾)苍白,然后青紫,继而潮热,可伴有刺痛或烧灼感,持续的时间由数分钟至1小时以上不等,以后逐渐恢复正常,一般患者在寒冷季节发作频繁而在温暖季节发病相对静止,较严重者即使在温暖季节症状也不消失,还可以出现指(趾)端及指(趾)甲畸形变脆,指(趾)腹萎缩,皮肤变薄或硬皮样改变,以及浅表溃疡。

雷诺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脊髓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手术治疗、针灸疗法、中药熏洗疗法等。药物治疗以缓解血管痉挛性发作为主,包括钙通道阻滞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等。内科治疗无效可采用手术疗法,包括化学性交感神经切除术、动脉外剥脱手术法。

研究历史

1862年,Raynaud首先描述雷诺病,他发现寒冷或情绪激动可引起周围循环紊乱,出现肢端皮肤颜色间歇性改变。并指出发病机理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雷诺病可见于肢端动脉无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也可见于肢端动脉有闭塞性病变的患者,并可出现肢端对称性溃疡坏疽。此后数10年,各学者都将这类疾病称为雷诺病。

1901年,Hutchinson指出Raynaud描述的肢端皮肤颜色改变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不同病因的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临床表现。1932年,Allen和Brown进一步详述了Hutchinson的意见,建议将具有肢端皮肤颜色间歇性改变的患者,分为“雷诺病”和“雷诺现象”。两者均表现为相似的血管肌肉痉挛症状,但前者没有潜在疾病,病情较轻;而后者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相关疾病,病情常较严重,并可出现肢端坏疽。由于当时还没有条件进行详尽的免疫学研究,这一分类方法仅根据临床观察提出。

1957年,Gifford等报道一组典型雷诺病发病后较长时间出现相关的疾病。数年后,Takats等注意到雷诺综合征患者在发现相关疾病以前,需要长期的临床观察。1965年,Tohnston等报道随访75例被认为雷诺病的患者,发现19%患者全身硬皮病。1967年,Abboud等首先报道应用动脉内注射利血平治疗雷诺病,获得良好疗效。

1978年,Jarrett等报道20例晚期雷诺病患者口服司坦唑醇5mg,每日二次,共3月。发现患者手部血流增加,症状缓解。同年,Talpos等报道血浆交换疗法治疗5例雷诺病。每周治疗一次,每次血浆交换量为2~2.5L,共5次。发现治疗后肢端动脉超声显像均有改善,一般维持至少6周,症状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均有减低。除1例外,肢端溃疡与在治疗期间愈合。3例测定血液粘滞度发现治疗后明显下降。

1979年,Dodds等报道应用血浆交换疗法治疗8例雷诺病患者,也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1980年,Montorsi等提出雷诺病患者行交感神经节切除术的指征为:病程3年以上;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足够剂量和疗程的药物治疗无效(包括影响血管、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免疫学检查在未发现异常;虽有免疫学异常但存在皮肤营养性损害。1981年,Kahan报道10例雷诺病患者口服硝苯吡啶20mg,每日三次,3月后,每周平均发作次数从29.5次降为4.3次(P\u003c0.01),其中4例未再发作。

1981年,Porter报道了他对10年内经治的219名雷诺病患者的随访结果:发现79%(155例)存在结缔组织疾病、动脉闭塞性疾病等原发疾病。仅29%(64例)没有发现原发疾病,而在这64例中,还发现存在低效价的抗核抗体、冷凝球蛋白等免疫异常。随着临床免疫学的发展和长期临床观察,许多学者发现不少被认为雷诺病的患者在出现肢端皮肤颜色改变多年以后,发现明显的结缔组织疾病。因此认为没有必要将雷诺病症再分为“雷话病”和“雷诺现象”,而统一命名为“雷诺综合征”。

1982年,Smithc等报道应用硝苯吡啶10mg,每日四次口服,共2周。发现17例中12例有效,表现为发作频率减低,发作程度减轻。同年,Jobe等报道了诱导血管护张疗法,让患者全身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0℃),而双手浸泡在温暖的水中(43℃)。每次治疗为10分钟。冷试验结果表明,经诱导血管扩张治疗的雷诺病患者,肢端温度平均上升2.2℃,与末经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u003c0.05)。

1983年,Rodeheffer等也有相似的报道。临床研究表明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吡啶能明显改善中、重度雷诺病的临床症状。同年,Pardy等报道了严重雷诺综合征伴手指感染坏死的处理方法:全身应用苯甲异恶唑青霉素(P),经肘或镇骨下静脉插管输注PGE(10ng/kg/min,共72小时)然后在全麻下切除坏死感染组织,术毕用P生理盐水溶液冲洗伤口,干敷料包扎。10例共44只手指治疗后疗效良好。

分型

雷诺病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类型,前者无潜在疾病,肢端血管多无器质性病变,后者继发于某种全身性疾病,肢端血管常有器质性病变。

原发性

原发性雷诺病单纯由血管痉引起,无潜在组织疾病,病情较轻,对称性分布,手指坏疽可能性较小。

继发性

继发性雷诺病常伴随其他疾病,主要为自身结缔组织疾病,例如系统性硬化症、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非对称性分布,手指坏疽可能性大。

病因

西医

雷诺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中医

雷诺病不属于中医病名,中医对雷诺病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但从一些典籍中可找到类似于雷诺病的描述。

故将雷诺病归类为“血痹”“脉痹”“寒厥”范畴。到了雷诺病晚期,会出现四肢肢端溃烂、流脓等现象,又类似于典籍记载的“脱疽”。以上病证,皆可因外寒趁虚内入,或肝气郁结,或感受热邪,经脉血行受阻,滞而不畅,致四肢末梢厥逆、麻木、腐溃。因此,雷诺病的病机主要归因于瘀、寒、虚、滞,治则以祛瘀、散寒、补虚、通滞为主。

流行病学

发病率

雷诺病的发病率低,Suter等通过对马萨诸赛州弗明翰地区的1525名健康人群进行了7年的随访研究,发现女性的发病率为2.2%,男性发病率为1.5%。在希腊,Paraskevi等调查了loannina大学医院的工作人员,发现其发病率为5.2%。在英国,Keih等对12907名工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雷诺病发病率达14.2%,其中11.8%是由冷刺激引起的。

发病特征

该病好发于寒冷季节,女性发病率高,男、女发病比例为1:10,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绝少超过40岁。

病理生理学

雷诺病实际上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的过激反应而引起的末梢小动脉机能性、间歇性收缩现象。但经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后,雷诺病虽出现暂时性减轻,但效果多不持久,故此学说并不适用于所有病例。虽也有人提出是局部血管的反应性有缺陷,但这也不能解释全部雷诺病。从基本病变发病机制的不同上考虑似更妥当。实际上,有雷诺病的患者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局部血管变细、反应异常,血液粘稠度增加。并且局部的化学介质也出现异常,呈多种多样的表现。一般认为,以上述变化为基础,寒冷及精神紧张对中枢温度机制发挥作用,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来传导刺激,去甲盐酸肾上腺素刺激手指血管的α受体,从而出现雷诺病。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

在受冷或情绪激动后,患者皮肤的颜色常从手指尖开始突然变得苍白,继而发紫,逐渐扩展至整个手指、手掌,并伴有局部发冷、麻木、感觉减退,持续数分钟后逐渐出现皮肤潮热、转暖,并感到烧灼样胀痛,皮肤颜色慢慢地恢复正常。一般解除寒冷刺激后,皮肤颜色由苍白、青紫、潮红到恢复正常的时间为15~30分钟。除手指外,还可累及足趾、耳朵和鼻子,一般以上肢症状较重,偶见于下肢。发作时喝热汤或饮酒常可使症状得到缓解。少数患者最初发作时为单侧肢体,以后转为双侧,症状发作呈对称性是雷诺病的特征之一。雷诺病病情一般进展缓慢,少数患者的病情进展较快,发作频繁,症状严重,伴有指(趾)肿胀,每次发作持续1小时以上,环境温度稍降低、情绪略激动就可诱发。严重的即使在温暖季节症状也不消失,指(趾)端出现营养性改变,如指甲脆裂、 皮肤萎缩、皮纹消失、手指(足趾)尖溃疡或坏疽。

临床分期

检查诊断

诊断依据

①寒冷或情绪激动容易引起发作;②对称性发病;③有局限性缺血性损害引起的皮肤坏死,浅表且小;④排除继发性疾病;⑤病情持续2年以上,未发现任何致病原因。

诊断要点

雷诺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受冷或情绪激动后出现肢端皮肤颜色间歇性改变。开始时肢端皮肤苍白,几分钟后出现青紫,最后皮肤潮热。实际上,雷诺病发作时不一定具备以上三种典型皮色改变,单纯皮色苍白或青紫更为多见。发作一般限于手指,也可见于足趾,偶见累及耳朵和鼻子。光电容积描记法测定不同温度下手指循环变化和冷激发后手指循环恢复时间是近几年来开展起来的无损伤性周围血管检查方法。其操作方法简单,是诊断雷诺病的一项有用的辅助检查方法。手指动脉造影有助于雷诺病的诊断,并能明确肢端动脉是否存在器质性改变。但不宜作为常规检查。

为了尽早发现可能存在的相关疾病,在诊断雷诺病时,应重视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对没有发现相关疾病的患者则应进行长期随访。

在询问病史时应着重注意有无全身结缔组织疾病和动脉硬化、血管炎等血管疾患的病史,有无血管外伤史;有无麦角胺、β-受体阻滞剂和避孕药物用药史;有无长期应用震动性工具的职业史。

体格检查时应着重观察有无提示全身结缔组织疾病的体征,如皮肤变薄、发紧,毛细血管扩张症皮疹,口眼干燥,关节滑膜增厚、渗液等;注意周围动脉搏动,仔细观察手指皮肤有无溃疡或已愈溃疡的角化过度区,注意有无腕隧道症候群等神经受压的临床表现。

提示全身结缔组织疾病的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电泳、补体、抗DNA抗体、冷凝球蛋白以及Coombs试验应作为常规检查;测定上肢神经传导速度有助于发现可能存在的腕管综合征;手部X线平片有助于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手指钙化症。

鉴别诊断

诊断雷诺病时,应注意与其他以皮肤颜色改变为特征的血管功能紊乱性疾病相鉴别,如手足发绀症网状青斑和红斑性肢痛症等。

手足发绀症

手足发绀症是一组导致手(足)无痛性持续性紫红色状态的疾病,患者无边界清楚的短暂性皮肤颜色改变现象。见于缺氧、药物中毒、肿瘤、神经性厌食症等。

网状青斑

网状青斑是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常见的一种皮肤表现,其临床表现为躯干或四肢出现红色、紫罗兰色或蓝色斑疹,呈网格状、树枝状或花边样外观。

红斑性肢痛症

红斑性肢痛症表现为与雷诺病充血期相似的皮肤潮热,伴有指(趾)端疼痛,但与雷诺病不同的是遇热疼痛加重,寒冷暴露时症状改善。主要病因为植物神经功能调节异常。

治疗

西医治疗

—般治疗

积极去除诱因,注意关节保暖。这些诱因包括寒冷刺激、情绪异常波动、长期身处寒冷潮湿环境等。针对上述诱因,公众应提高相关意识,尽量避免以上及其他各种刺激因素,防止雷诺病发生或减少发作频次。此外,据Suter报道,吸烟与男性患雷诺病的风险增加相关,而与女性无关,这也为针对性别治疗雷诺病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提出大量饮酒对男性、女性都有增加患雷诺病的风险,然而文章数据也指出适度饮用红酒可降低雷诺病的患病率,为未来针对红酒治疗雷诺病提供了方向。因此,吸烟、过量饮酒作为雷诺病的诱因,应尽量避免。从事长期持用震动性工具的工人也可诱发雷诺病。有关研究显示,长期从事上臂震动性的职业会损伤小动脉的内膜,雷诺病发生的频率高于未暴露的工人,对于雷诺病的的易发人群,减少震动性工具的使用频率,或改变职业可降低患病风险。Khalife等研究发现,二氢麦角胺可致血管收缩,继而可诱发雷诺病。其他药物如巴比妥酸长春新碱等也可诱发,在临床上均需酌情使用。

药物治疗

当前对于雷诺病尚无特效方法,经一般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其首要举措。西医用药在国际上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临床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类: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CCB)能够扩张血管、减少末梢血管阻力,其中二氢吡啶类药物更能有效地松弛血管平滑肌,是治疗雷诺病的一线用药。相关报道指出,50.1%患者经口服硝苯地平治疗后可明显缓解手指缺血症状。另据一项Meta分析,显示,运用硝苯地平治疗雷诺病可有效减少发作频率及降低其严重程度。同时,该分析也指出尼卡地平、尼索地平等二氢吡啶类药物对于治疗雷诺病有效,但疗效均不及硝苯地平。需要注意的是,在口服此类药物时,易出现头痛、头晕、低血压潮热等不良反应,需与患者沟通。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cAMP具有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因其能使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而具有舒张血管功能。Kamata等在其实验中指出,通过热成像法测量患者口服西地那非前后2h指尖温度,结果显示平均指尖温度都有显著升高,从而改善症状。此外,虽然他地那非伐地那非在雷诺病的治疗中研究较局限,但也有相关研究证实对于改善雷诺病症状是有效的。PDE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不良反应,故仍需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确保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更为安全、高效。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5-羟色胺可参加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活动。氟西汀通过相应的受体来抑制血管收缩及血小板聚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研究者将雷诺病患者分为氟西汀组和硝苯地平对照组,以测试经冷刺激后患者皮肤温度的变化,氟西汀组经治疗后患者皮肤温度明显上升,且该类药物对盐酸肾上腺素能、组胺能、胆碱能受体的亲和力低,故不良反应较少。但也有报道表明,治疗原发性硬皮病中继发的雷诺现象,推荐使用氟西汀治疗缺乏相关证据。

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α受体通过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相结合,使血管收缩,而α受体阻断药则通过阻断其结合而使血管扩张。哌唑嗪在临床上用治于雷诺病具有不良反应较小的优势。在Landry的报道中,每天给予3mg哌唑嗪,可减少雷诺现象发作的次数及缩短症状持续时间。虽然α受体拮抗剂具有用量小、起效快、患者耐受程度高等优点,但其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甚至晕厥等不良反应,故应结合患者个人情况给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中用于治疗雷诺病最典型的药物主要为卡托普利。宋春江等运用卡托普利治疗雷诺病患者1个月,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指端治疗前后血流情况,发现经卡托普利药物治疗后血流速度有显著改善,临床有效率高达90%,但对于其发作次数、严重性有无改善并未提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药物中氯沙坦可用治雷诺病,Wood等通过对比氯沙坦与硝苯地平治疗雷诺病的有效性,发现两种药物均能减少雷诺病的发病次数及严重性,且氯沙坦的不良反应更小。由于当前氯沙坦在临床上缺乏大量实验,仍需经过反复求证后才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前列腺素制剂

前列腺素是一种用于治疗闭塞性疾病及肢端缺血等症状的血管扩张剂。对于指(趾)端严重缺血、患有严重溃疡的患者,前列腺素制剂(PG)的应用研究结果令人鼓舞。其中伊洛前列腺素具有代表性,但该药口服疗效不明显,静脉输注效果最佳。有关一项临床病例报道中指出,12名患有严重的指端溃疡患者通过居家弹性体泵输注伊洛前列腺素后溃疡均有不同程度的愈合,更加安全、便捷、高效。但该药用于治疗雷诺病的临床报道较少,研究规模较小,公布的数据在治疗方面有差异,仍需在大量临床数据的基础上才能放心地投入临床使用。

糖胺聚糖混合物

舒洛地特硫酸乙酰肝素(约80%体积)和硫酸软骨素B酶(约20%体积)组成的糖胺聚糖混合物。Madycki等首次评估舒洛地特对雷诺病患者毛细血管血流的影响,该研究中指出舒洛地特可改善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使毛细血管中的血液灌注显著增加,同时还观察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善,肢端疼痛发作的频率、强度均有降低。但由于该药的研究领域较小,样本数量不足,后续仍需足量的临床实验来支持。

局部用药

硝化甘油因其内服、静脉输注等途径会引发头疼、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而不被推荐,但针对雷诺病患者患肢的局部表现,硝酸甘油外用也是一种不错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可予以2%硝酸甘油软膏形式局部作用于雷诺病患处,以缓解患者症状。据报道,于患处涂抹5%西地那非乳膏也能改善患肢动脉血流量。也有研究表明,将辣椒素0.075%运用于局部,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及减少发病的频率,由于辣椒素的应用为首次报道,仍需进行临床研究后方可推行。此外,一项前瞻性病例研究中,40名患者通过掌指背侧注射100个单位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雷诺病,结果显示88%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包括颜色的变化、疼痛的轻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对于肉毒杆菌毒素注射的剂量、频率、部位等未有统一的标准,仍需进行有效的临床研究。

其他药物

内皮素拮抗剂可缓解雷诺病,Parisi等认为波生坦可能是治疗严重继发性雷诺现象的有效替代方法。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因其可以保护血管内膜在临床上也常用。此外,他汀类、白三烯受体拮抗剂、Rho激酶抑制剂等在相关报道中也认为对治疗雷诺病有效,但仍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手术治疗

雷诺病的治疗与其发病机制、严重程度有关,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逐渐了解到雷诺病的发作主要是因为交感神经的亢奋致使血管肌肉痉挛、手指缺氧而引起颜色改变、疼痛、麻木等现象。经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者,尤其伴有肢端溃疡、坏疽等,外科手术干预是一种新选择。传统的交感神经切除术多采用开放式,随着医学的进步,腔镜已取代开放性手术。化学性交感神经切除术在治疗雷诺病中尤为突出。赵军观察到雷诺病患者经CT定位下通过经皮穿刺至T2或T3的交感神经节处,并在此处注射苯酚,治疗有效率为85%,此手术相对来讲创伤较小。动脉外剥脱手术法主要是让血管呈现于一种去交感状态,从而防止肌肉痉挛发生。对于肢端伴有严重溃疡患者需行清创术以防止感染,必要时可截指(趾),以免坏死平面上移。但手术治疗有其局限性,当前尚不能根治雷诺病,只能达到临床缓解,且术后复发率较高,还应积极寻找更加合适的方法来治疗雷诺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其通过仪器对人体生理变化的信号进行记录,并通过人们可以认识接受的形式(视觉、听觉)给予反馈,训练患者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理、心理活动。因其是一种无创、无痛苦、无不良反应的物理治疗方式,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不可忽视。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相比对照组而言,生物反馈治疗雷诺现象的效果有显著的提高。由于这种治疗方法问世不久,尚未成熟,临床报道较少,仍需大量的临床研究来支持,这也为雷诺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脊髓刺激疗法

脊髓刺激疗法是一种微创介入疗法,能有效控制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恢复人体机能。相关研究报道,运用脊髓刺激法治疗3名雷诺病患者,其疼痛程度和发作次数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报道脊髓刺激治疗方法的文献有限,未来仍需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中医治疗

辨证分型治疗

根据雷诺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临床表现,甚则患者根据体质、性情、居住环境、饮食习惯等综合辨证,整体合参,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也体现出中医“同病异治”的特色。常见有以下几个证型:

气血亏虚

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此方为治疗血痹之经典方。血痹乃因卫气营血不足,风寒外侵,阻遏阳气,血行受阻而致。黄芪肉桂五物汤中黄芪最善升举阳气,辅以桂枝通阳行气,佐芍药生姜大枣调和周身之气,方可缓四肢肢端之麻痹状。杨治萍等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雷诺病患者70例,结果明显好转或治愈66例,有效率高达94.2%,该方疗效可见一斑。

血虚寒厥

《伤寒杂病论》曰:“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所谓“细脉萦萦血气衰”,细脉主血虚,此时寒邪乘虚而入,正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手足逆冷者是也”,经脉血虚受寒,故曰血体寒厥。治疗以当归四逆汤为主方。王文达指出,将96例雷诺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予以当归四逆汤)和对照组(予以硝苯地平),每组48例,研究结果发现经当归四逆汤治疗的观察组好转和治愈者达41例,无效7例,整体有效率高达8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2%。

气滞血瘀

方选逍遥散加减,此方可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若患者因肝郁脾虚,又感寒邪内侵致肢端麻木、疼痛者可用此方。聂永丽报道,对一名情绪激动时易诱发雷诺病患者予以逍遥散加味,连服25剂,症状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再复发。

血脉瘀阻

邪入血分,致血行不畅,血行迟缓,而使脉络闭阻,针对此类证型主要以活血化瘀药、行气止痛为主,方选血府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味。《医林改错》记载,血府逐瘀汤尤善祛瘀,张勇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15例雷诺病患者,有效率高达93.33%。桃红四物汤治疗血脉瘀阻型雷诺病在临床上也起到了显著的疗效。龙宽斌予以中药汤剂桃红四物汤治疗44例雷诺病患者,全部临床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脾肾阳虚

方选阳和汤加减。阳和汤主治阴疽,因素体阳虚,营血亏虚,寒凝湿阻所致的雷诺病患者,此方亦是良方。方中熟地大补阴血,肉桂、炮姜解其寒凝皆直捣其病机。肖玲等观察20例口服贝前列素钠片的对照组与20例口服贝前列素钠片合阳和汤加味的治疗组的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80%),说明阳和汤治疗雷诺病有其优势。

阳邪热厥

当外邪入里,郁遏气机不得疏泄,致阳气内郁而不交于四末,可见手足不温,方以四逆散加减。古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赵知荣将54例雷诺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以四逆散合四逆汤治疗,对照组单纯予以四逆汤治疗,结果发现予以四逆散合四逆汤的有效率更高。

热毒蕴结

四妙勇安汤为治疗热毒型脱疽之名方,近来在周围血管疾病当中运用越来越频繁。因感受热毒,致四肢末端红肿、疼痛,甚则出现溃疡、化脓等症状的雷诺病,应用此方可奏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生骨胶囊之效。张月星等收集32例雷诺病患者,经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2个周期(第1个周期服用21d,3个月后再进行第2个周期)后临床痊愈28例,复发仅4例,治愈率较高。

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在中医领域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不良反应小、廉价、便捷等优势,对于服药困难或无效者可选择外治法,包括针灸疗法、中药熏洗疗法和肌注疗法。

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也需遵循中医辨证论治、随证选穴之法。任婷婷等将治疗组30例雷诺病患者根据病变上下肢不同分别取主穴臂中、极泉、足三里穴、三阴交,酌情配以手三里、内关穴照海、环跳等穴位,治疗5个疗程(每个疗程10d,疗程之间间隔3d),有效率为90%。对照组30例连续口服利血平(1mg/d)60d,有效率不及治疗组。高杰等对20例雷诺病患者采用电针夹脊治疗2~3个疗程(1个疗程为15d,疗程之间间隔5d),通过刺激脊神经,从而影响神经体液的调节,使其扩张血管,结果临床治愈14例,好转4例黄翠等对12例雷诺病患者采取温针灸法,针对上下肢病变的部位采取不同穴位治疗,在进针得气后,再套人艾段,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

中药熏洗疗法

中药不仅能够内服,也能外用,尤其是针对雷诺病的周围血管疾病,运用中药熏洗、浸泡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对照组20例患者予以口服复方丹参片(每日3次,每次3片),治疗组20例患者予以通脉汤合通脉散熏洗,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肢的颜色、疼痛、麻木感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总体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

穴位注射疗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将中药注射液至病变部位或穴位的技术已成熟,且方便快捷、不良反应小。一项临床研究37针对100例下肢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组,每组50例单一治疗组静脉滴注血塞通,联合治疗组在单一治疗组的基础上外加穴位注射(丹红注射液)治疗,研究结果发现联合治疗组的肢体苍白、麻木、疼痛消失时间比单一治疗组更具优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也可出现雷诺现象,针对肢端出现皮肤颜色改变、疼痛等现象的RS患者,穴位注射也有较高的疗效。

预防

预防雷诺病的关键在于加强保暖措施、及时缓解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快。

冬季穿衣宜保暖

冬季应穿着保暖性能较好的衣服,内穿棉质内衣有助于维持体温,外衣宜选择挡风性能较好或厚绒质料的外衣,并尽量以深色为主。在室内不宜穿得过多,以免外出时因不适应外面的寒冷天气而着凉。外出时应戴好帽子、围巾及手套,并注意脚部的保暖,可选用羊毛或质料密度高的袜子。

保证充足的睡眠

宜早睡晚起,尽量不要熬夜。要想睡得好,双足保暖很重要临睡前,先用40℃左右的温热水,或用干艾草或肉桂各100克(可在中药房购得)加水煮滚,或是放点老姜片或酒足浴20~30分钟,浴后按摩涌泉穴(脚底弯曲时出现的凹处),能使足部即刻暖和起来。也可以在被窝里放置热水袋,或在袜子里加些研磨碎的胡椒子或干辣椒,使“辣素”逐渐释放,让足部发热。

加强身体运动

通过运动可以改善怕冷的体质,下面介绍一组实用的家中驱寒暖身操:

除了上述保暖操,在家打太极、做柔软运动或瑜珈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注意:冬季运动不宜太激烈,一般练到身体微微出汗就好;如果外出运动要记得保暖,运动前要先做暖身运动,以免温差过大造成身体不适。

多食驱寒食物

驱寒食料

首先是生姜,其辛辣成分能有效驱走风寒,做汤时多加生姜或服用生姜红糖水可有效治疗风寒感冒。其次是胡椒,胡椒含有胡椒碱、胡椒脂碱及芳香油等成分,可驱风寒、湿气。白胡椒的药用价值比黑胡权高,在湿冷时节可以胡椒为佐食。

驱寒汤水

高丽参鹿茸炖乳鸽(1-2人份量),取乳鸽1只、高丽参15克、鹿茸片25克、白酒少许和生差、精制盐适量,先将乳鸽放人开水煮5分钟左右沥干,将高丽参去头、切片,把鹿茸片,生姜洗净沥干,一同放人炖盅内,加人适量凉开水和1汤匙烧酒,上炖盅,隔水炖4小时左右,以少许精制盐调味,即可饮用。枸杞子羊汤(3-4人份量),取羊肉600克、枸杞子50克、桂圆干25克、大枣两枚、生姜两片、烧酒一汤匙、细盐少许,将羊肉切块放人沸水煮5分钟左右沥干,枸杞子、龙眼肉用清水浸透、洗净,生姜去皮切两片,红去核,放人炖盟内,加人适最凉开水和1汤匙烧酒,隔水炖4小时左右,以少许精制盐调味,即可饮用。

中药汤饮

一般患者用地黄24克、巴戟肉15克、山英肉15克石斛24克、炮附子9克、肉苁蓉12克、五味子6克、肉桂9克、茯苓30克、麦冬12克、金钱蒲12克、远志6点。血淤重者在以上方剂基础上加虿尾虫9克、丹参6克、挨砻地堵6克,阴寒重者加桑枝24克、良美6克,湿热重者去石斛、五味子、麦冬,加赤小豆24克、牛膝6克、黄苓12克、黄柏6克。每日1剂,水煎服,15天为1疗程。冬令吃补品是为了调理虚弱体质、增强体力、抵抗寒冷,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受补的,平时容易口干舌燥、口臭、便秘的人和高血压惠者进补如同火上加油,应特别注意。感冒初期可用生姜驱寒,但若有发热腹泻等情况发生,最好停用各类补品,以免加重病情。一些辛香料(如葱、姜、蒜等会使体内产生温热感觉,高血压、燥热及皮肤过敏者应尽量少用。

预后

雷诺病通常对人体没有任何损害,加热通常可以使皮肤恢复正常的颜色和感觉。

参考资料

雷诺综合征.默沙东诊疗手册.2024-12-26

首例雷诺病的高压氧治疗疗效 新闻中心.首都医科大学.2024-12-26

全身突现「网状青斑」,天气越冷越严重…….今日头条.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