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香菇

香菇

香菇(学名:Lentinula edodes (Berk.) Pegler)又名香菌、花菇、香、香荤、香信,俗称中国蘑菇。类脐菇科(Omphalotaceae)木菇属 (Lentinula)真菌。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到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区集中在亚洲各国,如中国、日本以及朝鲜半岛等地。在菲律宾越南泰国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欧美的许多国家已引种进行人工栽培。在中国分布于辽宁省浙江省江西省、台湾、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海南省陕西省等地。单生或群生于以壳斗科(Fag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等阔叶树的枯干、风倒木、雪压木、枯立木上。

香菇子实体菌盖呈圆形或肾形,边缘初时内卷,后平展;表面淡褐色或黑褐色,被有同色或黄白色易脱落的鳞片;干燥后有菊花状或龟甲状裂纹。早期菌盖边缘与菌柄间有淡褐色绵毛状的内菌幕,菌盖展开后,部分菌幕残留于菌缘。菌肉肥厚,白色。菌柄中生或偏生,白色、中实、纤维质。菌褶白色,自菌柄向四周放射排列,表面被以子实层。孢子白色,光滑,椭圆形。

香菇味道鲜美,香气浓郁,被誉为“菇中皇后”“菌中之秀”。作中药具有扶正,益气开胃,透疹,化痰等功效,也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菌,富含高蛋白、低脂肪、低纤维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情况下,食用生的或稍微煮熟的香菇可能会引起一种名为“香菇皮炎”的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面部和头皮出现红斑、微丘疹和条纹状瘙痒性皮疹

历史

香菇起源于中国,早在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中就记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其中“越骆”指的是中国香菇主产区庆元县,“菌”即指香菇。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栽培香菇的国家,开始于浙江省龙泉市、庆元、景宁畲族自治县三县。最早的关于人工栽培香菇生产方法的文字记载,所考证是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何澹写的《菌蕈》。何澹在书中详细、系统地记述了香菇的生产方法,后又被出版于明代的《菽园杂志》《广东通志》和日本最古老的菌学著作《惊蕈录》所引用,比元代王祯于1313年所著《农书·菌子》要早一个多世纪,由此可知,中国香菇栽培至少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并在明朝(1368-1644年)的276年间,得到较大发展,其广义菇场已包括南方10余省区,而在清朝康熙乾隆(1662-1795年),前后100多年这段时间,为高潮期。

日本在宽政8年(1796年),产生了第一部香菇栽培专著,原书名《温故齐五瑞篇》,亦名《惊蕈录》。在《惊蕈录》问世前,日本国内虽无香菇专著,但是作为一种产物,记载的材料不少。最早对“菌”的纪录出现在《日本书纪》中,传说当时献给天皇氏仲哀的菌就是香菇,时为公元199年。可以确定为天然香菇的记载,应从1223年,道元禅师的《典座教训》开始,记录了日本商船停泊在中国口岸宁波市时,有阿育庙和尚上船买“倭蕈”的事。1465年,“椎茸”的名称开始出现,而大量用香菇做菜的是文禄元年,即1592年。此时市场上已有香菇出售,但全部是天然所产。直至1664年,才见有关香菇人工栽培的史料,也就是日本最早有关香菇人工栽培的史料。几百年来,香菇业唯中国与日本在山林特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日本香菇生产技术源自中国,特别是受惠于中国龙泉、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三县菇民所首创的砍花法。以后形成了与中国相似又富有日本特色的栽培技术——铊目法,使日本在山林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上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

在中国,香菇一直采用 "砍花种菇 "的半人工栽培方法,直到1965年,中国科学院中南真菌研究室(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前身)尝试 "段木纯菌丝接种法 "获得成功,从而进入了香菇人工栽培的新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发展了代料块栽培法,随后又发展了塑料袋栽培法,使香菇产量大幅提高,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香菇生产国。

分类

学名由来

1855年英国挑战者号(Challenger)探险船,到东亚各国采集植物标本,在日本干货店买到一种称为“椎茸(Shiitake)”的食用菌。1877年英国学者Berkley根据该标本正式描述了香菇,他认为香菇在菌柄的顶部形成菌幕残余,应放入 蘑菇属 属中,并将其命名为:Agaricus edodes Berk. 种加词 edodes 意为“可食用的”。1889年,德国学者 P.Henn 也认为香菇属于具菌幕种类,但他注意到其子实层体为凹生至直生,而不是延生,于是将香菇转入Cortinellus 属。实际上,香菇并没有真正的菌幕,而是假被果型。1941年,Singer根据有规则的子实层体菌髓及厚壁菌丝将香菇放入 Lentinus属。1949年,Singer 提议,香菇正确学名定为 Lentinus edodes(Berk)Sing.。

分类

香菇的归属在历史上变迁不小,但最常见的是归放在 Lentinus 属和 Lentinula 属。1909年,Earle 对 Lentinula 属进行了描述,但长期以来这个属都被认为是分布更广、种类更多的 Lentinus 属的异名,因此并没有得到太多注意。1975年,Pegler 分析了 Lentinula boryana 担子果的菌丝结构,发现与 Lentinus 属的菌丝结构差异显著,从而确认 Lentinula 为一独立的属,并证实了香菇在结构相似性上非常接近于产自热带美洲的 Lentinula boryana,香菇置于Lentinus属内的处理不能再予以保留,被转入现在的 Lentinula 属。

特征

香菇子实体由菌盖、菌褶和菌柄组成。菌盖呈圆形或肾形,直径3-6厘米,最大可达10厘米以上;边缘初时内卷,后平展;表面淡褐色或黑褐色,被有同色或黄白色易脱落的鳞片;干燥后有菊花状或龟甲状裂纹。早期菌盖边缘与菌柄间有淡褐色绵毛状的内菌幕,菌盖展开后,部分菌幕残留于菌缘。菌肉肥厚,柔软而有韧性,白色。菌柄中生或偏生,常向一侧弯曲,白色、坚韧、中实、纤维质,长3-10厘米,粗0.5-1厘米。菌褶白色,自菌柄向四周放射排列,表面被以子实层,子实层上有许多担子和囊状体,每个担子有4个担子梗并着生4个不同极性的孢子。孢子白色,光滑,椭圆形。

分布

香菇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到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区集中在亚洲各国,如中国、日本以及朝鲜半岛等地。在菲律宾越南泰国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欧美的许多国家已对香菇引种进行人工栽培。在中国分布于辽宁省吉林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湖南省、湖北、云南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陕西省等地。

习性

香菇营腐生生活,属低温和变温结实的大型木腐真菌,其子实体发育需要温差的刺激。菌丝生长适宜温度5-32°C,最适温度24-27°C,35 °C以上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原基分化最适温度10-15°C,子实体发育最适温度15-20°C。香菇菌丝体在不同阶段所需的湿度不同,干湿交替的环境条件可对香菇形成有效刺激,更有利于香菇的生长发育。香菇属好气性真菌,在氧气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生长良好,通风不当,影响菌丝生长发育,并抑制子实体形成。香菇喜光,但强光不利于孢子萌发,菌丝在黑暗条件下可生长,强光抑制其生长。子实体具有趋光性,需光照均匀。香菇菌丝pH值在2.5-7.5之间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4.0;原基分化及子实体发育的pH值为3.5-4.5。

生活史

香菇生活史可以分为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有性阶段即子实体成熟后产生孢子,孢子从担子梗上脱落,随风飞散,每一朵香菇可散发几十亿个孢子。孢子萌发后产生四种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即初级菌丝。可亲和的初级菌丝通过接合质配形成双核的次级菌丝,随后次级菌丝在合适的环境下扭结形成原基,再发育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产生孢子,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无性阶段则是在初级菌丝或者次级菌丝阶段不断生长、转接、培养和传代的过程,或者从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后再次形成再生的次级菌丝的过程。

栽培

段木栽培

段木准备

除去松、杉、柏、樟等含有芳香油类物质的树木不能栽培香菇以外,一般阔叶树均可选作菇树。当菇树的叶片三成变黄的时候,便可以砍树。砍伐后将原木进行适当干燥,然后剃枝截杆,等待接种。

接种及发菌管理

接种方法有木屑菌种接种法和木塞菌种接种法。木屑接种法通常按一定距离在段木上打穴,接种时边打穴边接种,用菌种装满孔穴按紧,穴口用木钉加盖,使之与树皮表面平整。木塞接种法根据接种孔大小制备圆台形或圆柱形木塞菌种,接种方式与木屑接种法相同。接种后的菇木,在适宜条件下按一定格式堆放,高温季节注意补水,发菌期一般为2个月。发菌期结束后,当菇木散发出浓厚的香菇气味或出现瘤状突起时,表明香菇已达到生理成熟,应及时立木出菇。

代料栽培

栽培料准备

香菇代料栽培的常用原料有小麦粒、阔叶木屑、皮、石膏粉等,按配方配制成培养料,灭菌后待料温降至25°C时接种。培养料灭菌后以pH4.5-6,含水量50%-55%为宜。

接种及发菌管理

在消毒后的菌袋正面打孔,将菌种块压入小孔后用胶布贴封接种孔。然后将接种后的菌棒移入清洁、黑暗、通风良好的培养室培养发菌。一般40-5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菌袋,52-60天左右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将菌棒搬入菇棚内脱袋,按一定距离排放在菇床上,可通过温差刺激和干湿调节促进菇蕾产生,等待出菇。

病虫害防治

香菇常见病害有黑斑病、褐腐病、褐斑病等,主要由木霉青霉毛霉病原菌引起。当发现段木或菌棒有杂菌感染时,应立即清除残菇。香菇常见虫害有天牛跳虫茶吉丁虫等。可通过除虫菊酯、鱼藤酮敌敌畏等进行药剂防治。

栽培品种

香菇品种繁多,可按需要划分品种类型,如按栽培基质、出菇早晚、形状特征等进行分类。

按栽培基质划分

段木栽培品种有S886、Cr01、7407等;代料栽培品种有Cr02、泌花1号、泌花2号等;段木、代料兼用品种有939、135等。

按出菇早晚划分

早熟型(接种后70-80天出菇)有N31、Cr02等;迟熟型(接种后120天以上出菇)有9525、135、939等。

按形状特征划分

按子实体形状特征可分为大盖品种(标准采收时的菌盖直径多为9-15厘米),主要用于香菇的干销品种,如9607。中盖品种(标准采收时的菌盖直径多为6-9厘米)既可用于香菇的干销,也可用于香菇的鲜销,如9608。小盖品种(标准采收时菌盖直径多为4-6厘米),主要用于香菇的鲜销,如931、武香1号

用途

医学药用

香菇子实体可入药。味甘,性平。归肝、胃经。具有扶正,益气开胃,透疹,化痰等功效。主治正气衰弱,神倦乏力,胃纳呆滞,消化不良,胃肠不适的腹痛,贫血,佝偻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慢性肝炎盗汗,小便不禁,水肿,麻疹透发不畅,荨麻疹,毒菇中毒等。

食用营养

香菇味道鲜美,香气浓郁,被誉为“菇中皇后”“菌中之秀”。香菇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尤其是谷物所欠缺的赖氨酸含量较高。香菇中糖类含量丰富,以粗食纤维为主,此外还含有功能活性多糖香菇多糖。香菇脂肪含量较低,且不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较高。此外,香菇中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元素以及麦角固醇等,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菌。此外,香菇还可制成膨化食品、香菇汽水,其菌丝细胞液可做现代宇航食品。因此香菇也被称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 ”。

经济价值

香菇是中国食用菌中首个产量突破千万吨的菌类,是较早实现商业化栽培的菌类之一。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显示,2020年香菇产量达1188.21万吨,占食用菌总量的29.25%,是年产量最大的菌类。

毒性

少数情况下,食用生的或稍微煮熟的香菇可能会引起一种名为“香菇皮炎”的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面部和头皮出现红斑、微丘疹和条纹状瘙痒性皮疹,进食后约24小时出现,可能因阳光照射而恶化,3至21天后消失。这种反应可能是由香菇多糖引起,在东亚更常见,但随着香菇消费量的增加,在欧洲也可能发生。

相关研究

香菇风味的研究

香菇香气是反映香菇风味、成熟度及其加工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香气取决于其含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表明,香菇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八碳化合物和一些酸、、醛、类化合物。其中,二甲基二硫、二甲基三硫、1,2,4-三硫杂环戊烷香菇精等含硫化合物为香菇的主要香气成分。此外,李文等研究表明,不同生长阶段香菇子实体的风味品质不同,初始生长阶段的香菇子实体风味品质最优,成熟期、未开伞的香菇子实体风味品质较优,菌盖完全开伞后,香菇子实体风味品质较差。

香菇多糖

香菇多糖是从香菇子实体中获得的一类多糖物质,是香菇的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表明,香菇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免疫刺激剂,其免疫刺激作用的主要效应细胞为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能够加强T细胞应答、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和吞噬作用效果。此外,香菇多糖还具有抗疲劳、抗氧化等作用。

文化

庆元香菇的起源

中国庆元县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相传,在南宋建炎年间,庆元县百山祖镇龙岩村人吴三,在打猎烧炭的过程中发现阔叶树倒地所生之蕈无毒味美,便取名“香蕈”。而后吴三发明了“砍花法” “惊蕈术”,并总结出了一套香菇人工栽培、管理和加工方法,开创了香菇生产的先河。菇农们对吴三心存感恩,尊称其为吴三公,并为纪念其功绩和铭记其恩德,在后广盖竹村兴建起了“灵显庙”,并将吴三公为供奉为“菇神”。1989年,国际热带菌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通过深入考察后发现,庆元县为世界范围内香菇人工栽培技术的重要发祥地,因此亲笔题写了“香菇之源”匾额。

庆元香菇文化

庆元香菇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香菇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洗谷浴、告别饭、二都戏、讨彩头、香菇山歌、落等,而菇民戏、香菇功夫、香菇山歌、香菇谚语、菇山话等独特的香菇文化也都出自庆元县。其中香菇功夫是中国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说

有文献记载:“朱元璋奠都金陵,因久旱求雨而食素,苦无寺院菜作下筷之物,刘基以菇进献太祖,太祖尝之甚喜,旨令每岁置备若干。刘伯温顾念龙、庆、景三县(龙泉市庆元景宁畲族自治县)田少山多,地瘠民贫,乘间奏请太祖以种香菇为三县之专利。”现在民间仍有 “朱皇亲封龙庆景,国师讨来种香菇”的传说。

参考资料

..2023-03-07

..2023-03-07

香菇.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01

..2023-03-07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02

..2023-04-02

..2023-04-02

..2023-04-01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